本帖最后由 岳彩阳 于 2021-7-11 18:40 编辑
戍台名将董长潘 一、习文练武,志存高远 福建霞浦县溪南镇下砚村位于闻名世界的三都澳官井洋之畔,像一颗十分耀眼的璀璨明珠镶嵌于东海之滨。村前滩涂上有一块礁石,形似砚台,村名故名砚石,旧时又称砚江,解放后改成下砚。 清嘉庆17年,公元1812年,该村一个家境很殷实的富户人家诞生了一个男婴。小家伙长得天庭宽阔、两耳垂肩,人见人爱,赞不绝口。家人忙里忙外,人人乐得眉开眼笑。长辈取名唤长潘,字肇岳,号文江。 白驹过隙,转眼间,董长潘已长到十六岁啦!只见他长得身材伟岸,气宇轩昂,估计身高在1、9米至2米之间。他站起摊开双腿,胯下可以滚过一个巨大的大箩(古时霞浦农村竹制的盛东西的厨房用具),犹绰有余。因当地箩与佬同音,故村人称“大佬”、“董大佬”。 一日,长潘去村中溪边溜达,无意中发现一块大青石躺在那儿,寻思道:“何不搬回家做练武石呢?”说干就干,他走近石旁,只见他伸出碗口粗般的手臂,朝下一蹲,用双手将青石举过了头顶……经过石匠削砍,琢磨后一过秤竟然还有三百六十多斤哩。 从此,董长潘对练武十分痴迷,他有了这块青石,如同得了宝贝一样,仿佛如鱼得水似的。每天至后门山的一座小山丘的草坪上勤学苦练。累了就在草地上休憩,渴了就近喝一口山泉水。时时练,天天练,月月练,经过四五年坚持不懈地努力,他已学得一身好武艺,可以说十八般武艺皆通。下雨天或闲暇时,他就研读兵书兵法,撰写武学文章。具有“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儒将风范,堪称文武双全。 二、青年登科,赴任同安 董长潘中了武秀才之后,于清道光甲辰年(1832年),时虚龄21岁,即鞭马扬鞭意气风发地向省城福州出发。 据有关文献记载:清朝时期考武举人要分为武考与文考两科。武考又分为三个过程:一考骑射,考生要骑马来回三趟的时间能射出九枝箭,必须三箭或者超过三箭中靶方算过关。二考步射,步射又分为三个步骤:①开弓。考生选取不同的弓,每次拉满为合格,只能拉三次,弓力分别为:8力,10力、12力三个水准。②舞刀。大刀的重量分别为80斤、100斤、120斤,考生要先选刀,尔后一次完成舞刀之动作才算及格。③掇石。石头重量为三个级别,即200斤、250斤到300斤,能选择一块石头举起一次就0K啦。武艺过关后还要考文,也就是考查策论,内容大致为武经七书,包括兵法策略等。 董长潘经过层层考试,终于在道光甲辰年取得武举笫一名,因而人称“武解元”。 奉旨大挑,即补同安营把总之职(正七品)。任满三年后,奉命调台湾南路营把总。 三、忠心报国,赴台剿匪 由于董长潘屡次出征,屡战屡胜,颇有战功。后擢升台湾噶玛兰千总委属台守备。公元1849年,调署头围副府,兼护噶玛兰都阃府。咸丰三年,时台湾地区局势动荡不安,,巨匪林恭和吴蹉等聚众叛乱,势力蔓延至今台湾宜兰市周围数县。 1853年农历八月十四日,噶玛兰通判董正官(今云南大理人)率部下围捕吴蹉等众匪,半路上突遭梅洲匪徒埋伏袭击,官军陷入埋伏圈,措手不及,董正官误入敌人设下的圈套,董正官等为国捐躯。斯时,董长潘刚好在家休假,接令后匆匆返台,立刻着手组织力量平叛。 翌年二月二十七日,董长潘与梁青芳、谢集成等众将,在中心仑这个地方,探明已败遁的吴蹉行踪,董长潘亲自率部进行围剿,毙其众多部下,生擒匪首吴蹉等。因平叛立功,调署兰营都阃府,奉旨荣升兴化都司(武职正四品)。 四、鞠躬尽瘁,将星陨落 董长潘自从入仕以后,半生戎马倥偬,在大陆与台湾地区之间戍守,守台二十多年。平生爱国爱民,关心士卒。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剿匪戡乱,捍卫边陲。为建设祖国和守卫宝岛台湾立下了下朽功勋。1860年因军功卓著,调任升职之时,不幸染患逝于台湾官廨。后来,官府与家人配合将灵柩运回桑梓,择地安葬。 五、文物丰富,足见辉煌 董长潘的故乡下砚,至今遗有其故居,修旧如旧,古朴庄严。于2010年11月被霞浦县人民政府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又破福建省人民政府评为涉台文物加以保护。故居照墙上有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题写的一个巨大的“福”字;大门中央的正上方巨匾上有当时朝廷大员魏元烺(官至兵部尚书)题写的“花萼联辉”四个行楷大字。最为引人注目和自豪的是,其后裔珍藏有4道五彩圣旨,四道圣旨,其中两道为道光帝和咸丰帝分别御笔亲撰,并钤印玉玺,故尤为珍贵。除 此之外,练武石、佩剑、战袍、行军木床等尚存。 岳怀俊 2021年7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