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繁体中文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中文)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原来“岳飞网每日签到”是在积累福报“每日签到福报乐”积分前三名可开通先祖“个人公墓”一座十一月一日将迎来岳氏宗亲岳飞网月首团聚日
查看: 2629|回复: 4

百年邓恭三

[复制链接]
匆匆过客 发表于 2007-3-19 21:2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邓广铭是20世纪海内外宋史第一人……他与一般史学家不同的一点是,他不但研究历史,而且写历史。他的几本传记,像《王安石》、《岳飞传》、《辛弃疾传》等,都是一流的史书……他的史才也是非凡的。所以我说他在史学、史才、史识三个方面都具有很高水平。这是当代研究断代史的人很难做到的一点。——周一良
  1984年邓广铭(左一)与学生们在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
   邓广铭(1907年-1998年),字恭三,中国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曾任复旦大学教授。“文革”后历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并先后任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成员,中国宋史研究会第一、二、三届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高等学校古籍整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代表性著作有《王安石》、《岳飞传》、《辛弃疾传》、《陈龙川传》、《辛稼轩年谱》、《稼轩词编年笺注》、《宋史职官志考正》、《宋史刑法志考正》、《中国史纲要·宋辽金史纲要》等。
          3月16日是邓广铭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我们再次重温他的故事,寻找可能被失落了的宝贵记忆。——编者按



                          百年邓恭三   

     三十功名尘与土

  1907年3月16日,邓广铭(恭三)先生降生于山东临邑。
   
    16岁时,邓广铭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他在一师的同窗如李广田、臧克家等人,后来都相继走上了文学道路,而他却最终选择了史学。1927年,邓广铭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三年后,他来到北平,准备报考大学。1931年第一次报考北大未被录取,便考入私立的教会学校辅仁大学,入英语系就读。次年再次投考北大,终于考入北大史学系,从此步入史学之门。这一年他25岁。
     在北大求学期间,邓广铭遇到了对他此生学术道路影响最大的两位导师,一位是胡适,另一位是傅斯年。他考入北大史学系时,适逢系主任朱希祖去职,由史语所所长傅斯年代理系主任,胡适则是当时的文学院院长。后来回忆起来,他觉得大学四年中以这两位先生给他的影响最为深刻。大学最后一年,他选修了一门胡适开的“传记文学习作”课,这门课要求每位学生做一篇历史人物的传记,邓广铭在此之前曾写过一篇有关浙东学派的文章,于是便决定写一篇《陈龙川传》作为他的毕业论文。1936年春,邓广铭完成了这篇12万字的毕业论文,得到胡适的很高评价,胡适给了他95分,并写下这样的评语:“这是一本可读的新传记……写朱陈争辩王霸义利一章,曲尽双方思致,条理脉络都极清晰。”胡适还到处对人称赞这篇论文,“逢人满口说邓生”,这对初出茅庐的邓广铭是一个极大的鼓励。一部《陈龙川传》,基本上决定了邓广铭此后一生的学术方向,这么说大概并不过分。

  1936年,邓广铭从北大史学系毕业后,胡适将他留在北大文科研究所任助理员。在胡适给《陈龙川传》所写的评语中,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陈同甫与辛稼轩交情甚笃,过从亦多,文中很少说及,应予补述。”这就是邓广铭研究辛弃疾的最初契机。为了准备新编一部《辛稼轩年谱》和《稼轩词编年笺注》,大约在1936年底,邓广铭写出了那篇题为《〈辛稼轩年谱〉及〈稼轩词疏证〉总辨正》的成名作,指出梁启超《辛稼轩年谱》和梁启勋《稼轩词疏证》的种种不足之处。

  次年春,他打算向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申请辛弃疾研究的课题经费,为此征求胡适的意见。胡适勉励他说:“三十多岁的人做学问,那是本分;二十多岁的人做学问,应该得到鼓励。”但要求他必须先写一篇批评梁氏兄弟的有分量的书评。于是他就将已经写成的那篇文章寄给他在辅仁大学时的同学、当时主编《国闻周报》文艺栏的萧乾,很快就在《国闻周报》14卷第7期上刊出。这篇文章博得胡适、傅斯年、陈寅恪、夏承焘等人的一致称许。当时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担任导师的陈寅恪还不认识邓广铭,读了这篇文章后到处向人打听作者的情况。夏承焘当时正在写《唐宋词人十家年谱》,其中也有辛弃疾。在看到这篇文章后,他给邓广铭写信说:“看了你的文章,辛稼轩年谱我不能写了,只能由你来写。我收集到一些材料,估计你都已看到。如你需要,我可寄给你。”

  这篇成名作发表之时,邓广铭正好30岁。半个多世纪后,他忆起这段往事时说:“就这一篇文章,影响了我的一生,是我一生的转折点。从此我就不回头了。”就在他去世前一年,还对女儿邓小南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三十功名’是从‘尘与土’中爬出来的。”所谓“三十功名”,就是指的这篇文章。

    20世纪海内外宋史第一人

  至20世纪40年代,邓广铭在宋史学界的权威地位已经得到史学大师们的承认。1943年,陈寅恪在为《宋史职官志考正》所作的序中评价说:“他日新宋学之建立,先生当为最有功之一人,可以无疑也。”


     1947年,顾颉刚在《当代中国史学》一书中对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史学作了一番全面的回顾,其中在谈到宋史研究的状况时,将邓广铭列为这个领域最有贡献的一位学者,称“宋史的研究,邓广铭实有筚路蓝缕之功”。至20世纪40年代末,宋代史学在中国新史学中可以说已经独树一帜。

  邓广铭去世以后,周一良教授在《纪念邓广铭》一文中说,在邓广铭90诞辰的时候,他曾想写一篇文字,主题就是“邓广铭是20世纪海内外宋史第一人”。其理由是:邓广铭的宋史研究,范围非常广泛,不像一般学者那样只偏重北宋,而是南北宋并重;不但研究政治史、经济史,也研究典章制度、学术文化,甚至还笺注过辛词,这在宋史学界是无人能比的。

  在邓广铭一生的著述中,最主要的是四传二谱,即《陈龙川传》、《辛弃疾(稼轩)传》、《岳飞传》、《王安石》和《韩世忠年谱》、《辛稼轩年谱》。在1997年刊行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手册》中,邓广铭在自己的“学术专长”一栏填写的是“隋唐五代宋辽金史、历史人物谱传”。这可以看作是他一生治学方向和学术成就的一个自我总结。他在追溯自己的谱传史学情结时,说他自青年时代读了罗曼·罗兰的传记作品后,就“动了要写一组中国的英雄人物传记的念头”;及至1932年考入北大史学系后,“我就发愿要把文史融合在一起,像司马迁写《史记》那样,用文学体裁写历史”。后来将他最终引上谱传史学路子的,则是他的恩师胡适。

  周一良教授在评价邓广铭的学术成就时写道:“与一般史学家不同的一点是,他不但研究历史,而且写历史……当代研究断代史的人,很少有人既能研究这一段历史,又能写这一段历史。”我曾请周先生就这段话作一个详细的说明,他解释说,满清一代学风朴实,尤其是乾嘉时代的学者,在史料考订上下了很大功夫,但就是没有一个人写历史;现代史学家中不乏高水平的学者,许多人都能做出扎实的研究成果,却极少有人能够写出出色的历史著作。这就是邓广铭先生的不同凡响之处。

  衡量一位学者的成就和贡献,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他对学科的推动作用。邓广铭从教60年,为中国史学界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今天宋辽金史学界的中坚力量大都与他有直接或间接的师承关系,在这个领域建立了一个成功的学统。在他20世纪80年代担任宋史学会会长以后,为推动宋代史学的繁荣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人们公认,最近二十多年来,中国大陆宋史研究水平的提高在各个断代史中是尤为突出的。

  邓广铭去世以后,他的女儿邓小南教授在和我谈到她父亲时曾说:“我觉得他是很想做傅斯年那样的学界领袖的。”“文革”以后,邓广铭的学术地位和崇高声望使他有可能像傅斯年那样为史学事业作出更大贡献,他充分把握了这种机遇。1978年,他出任北大历史系“文革”之后的首届系主任,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北大历史系的“中兴”大业。他四处网罗人才,让长期被当作翻译使用的张广达回来做专业研究。从山西调来王永兴,从中国社科院调来吴荣曾,从中文系调来吴小如。又与王仲荦教授商定,要将他也调来北大。几经周折,山东大学执意不肯放人,只是说:“放王仲荦也可以,拿你们邓广铭来换!”当时还曾商调漆侠和胡如雷,也因河北方面不同意而作罢。今日北大历史系能够重振雄风,邓广铭的“中兴”之功实不可没。

  创建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是邓广铭晚年的又一贡献。按照他当时的设想,是想仿照傅斯年办史语所的做法,要求大家每天都到中心来读书和研究,互相探讨问题。现在回过头来看,中心的建立确实为北大历史系储存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今天他们已经成为中国史学界的一支生力军。邓广铭晚年在他的《自传》中这样写道:“经我的倡议,于1982年成立了北大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由我任主任,迄于1991年卸任。在此十年之内,在此中心培育出许多名杰出学人,在学术上作出了突出贡献,这是我晚年极感欣慰的一桩事。”学术研究是一项薪火相传的事业,邓广铭成功地把他手中的火炬传给了后来人。

独断之学考索之功

  若是单从成就和贡献着眼,恐怕是很难真正理解一位学者的,学者的个性隐藏在他的学术品格之中。

         

  这要从邓广铭的学术态度说起。从建国前过来的那一代历史学家,一般来说都经过实证史学的严格训练,史料功底相当深厚。傅斯年所提出的“史学即是史料学”的命题,对邓广铭来说,是从心底里服膺的。建国后,由于政治对学术的介入,实证史学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史料被人蔑视,考据遭人嘲笑,历史学家声称要“以论带史”。即使在这种学术氛围中,邓广铭仍始终坚持实证史学的优良传统。1956年,他在北大历史系的课堂上公开提出,要以年代、地理、职官、目录为研究中国史的四把钥匙。两年后,“四把钥匙”说被当作资产阶级的史学方法遭到清算。有人质问说:“为什么单单丢掉了最根本的一把钥匙——马列主义?”并说“四把钥匙的实质就是取代、排斥马列主义这把金钥匙”。他为此受到很大压力,一度被剥夺了上讲台的资格。若干年后,才由郭沫若和胡乔木为“四把钥匙”说平了反。

  章学诚《文史通义》最为推崇的是这样两种学术造诣:“高明者多独断之学,沉潜者尚考索之功。”邓广铭在为北京大学出版的《邓广铭治史丛稿》一书所作的自序中,用这两句话来概括他毕生的学术追求,他认为一位历史学家“一是必须具备独到的见解,二是必须具备考索的功力”。我们不妨说,这是邓广铭对他半个多世纪的史学研究生涯的一个自我总结。

  一个学者有点学问并不难,学问渊博也不甚难,难得的是有见识。“独断之学”要求学者不但要有见识,而且要见识卓越,见识特出。邓广铭素以史识见长,体现在他的论著中的个性化特征极为明显,原因就在于他从不人云亦云,总是能够独树一帜,自成一说。譬如关于岳飞《满江红》的真伪问题、宋江是否受招安征方腊的问题、《辨奸论》的作者问题等,他都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独到见解。实话实说,他的观点并不见得都是对的,有的时候或许不无偏颇,然而他所研究的问题大抵都能自成一说,这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了。

  邓广铭的治学路子可以归结为“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这是胡适极力倡导的史学方法。不过这话说着容易,做着极难。我们平常司空见惯的是这样几类历史学家,一类是“小处着眼,小处着手”,学问固然很扎实,但终究狭隘了些;另一类是“大处着眼,大处着手”,虽然排场,虽然时髦,到底只是花架子而已;再有一类则是“大处着眼,无处着手”,严格说来,这一类是不能算作历史学家的,但或许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中还能找到他们的名字呢。一个历史学家,若能真正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离大师恐怕也就相去不远了。(刘浦江)

  《中国教育报》2007年3月16日第4版



1935年邓广铭与妻、女
此主题相关图片

1995年春邓广铭在北京大学燕园
此主题相关图片

年轻时的邓广铭(1936年)
此主题相关图片

1984年邓广铭与学生们在北大
此主题相关图片
 楼主| 匆匆过客 发表于 2007-3-20 12: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邓广铭先生是著名的宋史专家,他对岳飞的考证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他对<<满江红>>是岳飞的真作的论证,具有定性的作用.他的<<岳飞传>>在岳飞资料网有全文,欢迎大家阅读.

网址:http://www.yuef.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丘山香君 发表于 2007-3-24 15:5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邓老可是研究岳飞的专家啊!想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岳飞的朋友,可以看看邓广铭先生的《岳飞传》,还有王增瑜先生的《岳飞新传》也是不错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丘山香君 发表于 2007-6-18 10:4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邓老和王老的岳飞传当真是好东东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岳建兵 发表于 2007-6-21 14:4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间一定得去拜读,长长见识!也是了解家史的一个途径!呵呵,谢谢楼主和香君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中文)

本版积分规则

嗨!您好:
欢迎来到 岳飛网。
我的名字叫丫丫
很高兴能够为您服务!
如果已经注册【请立即登录并按丫丫提示一步步完成我就不会再来烦您了】
还没有账号请【实名注册(中文)】

手机版|小黑屋|岳飞网 |打赏 |岳飞网动态43090302000031

GMT+8, 2024-11-28 05:52 , Processed in 0.17818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