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王朝宋孝宗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岳霖出任湖北路转运判官,这年四初八日岳珂出生。岳霖后转任潼川府路、湖南路转运判官,两任六年。六年里,岳珂一直在父母身边,母亲陈氏则是启蒙老师。在湖南的日子里,潭州(长沙)有岳麓书院,岳霖经常带五、六岁的岳珂去听课。当然岳珂不可能听懂多少,但感受了浓厚的读书气氛。 淳熙十六年(1189年)春天,岳霖离任,一家回到临安。岳珂可能生于武昌,则是第一次到临安。这时,孝宗皇帝已退位,第三子赵惇继位,是为宋光宗,下一年改元“绍熙”。刚回临安时,岳霖每次探访亲戚朋友、拜见元老大臣,总是带上岳珂,其中最著名的人物应算是史浩了。 史浩是孝宗皇帝的老师,当过任宰相,更是岳家大恩人。史浩见岳家子孙兴旺,尤其是岳珂聪明俊秀,非常高兴。又询问岳家子弟近况,岳霖一一回答。临别时,史浩送给岳珂一根“几杖”。(《宝真斋法书赞》卷二十五《史忠定早作帖》)“几杖”现在叫“拐杖”,只送给上了年纪的人。送几杖可能是宋朝的习惯,或许有表示相助的意思。 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年秋天,岳霖西归江洲养病,舟过安徽当涂县,停靠采石矶。自从四川分别后,岳霖已几年没有与赵汝愚见面了。这是一个拜访朋友的难得机会,然而岳霖正生着重病,不仅不能亲自前去,连写信的力气都没有,于是命岳珂代笔,叫仆人送往太平州衙门。这时的岳珂已读四书五经:“程书仍把学,句读始精研。”(《玉楮集》卷五《山居感旧百韵》) 这天,赵汝愚正好没有外出,见信是岳珂写的,心里非常高兴,又见岳霖在病中,立刻带上几个随从,策马赶往采石矶江边。当涂与采石矶之间,不过几十里路程,快马加鞭,一会儿就到了。 赵汝愚走进“斋舰”中,岳霖卧在床上与他招呼,陈氏、岳珂拜见。实际上赵汝愚见过岳珂,不过在四川,那时岳珂还是幼儿。故人相遇,无话不谈,心情一愉快,岳霖感觉病也轻多了。八岁的岳珂头上扎两只角,余发下垂,眉目清秀,缺牙微笑,犹如仙山童子,赵汝愚见了更是欢喜,对岳霖说:“此奇儿也,当力教之!”见老友赞扬自己的儿子,岳霖心里当然很开心,但还是谦逊地说不敢当。(《宝真斋法书赞》卷二十七《赵忠定豪梁帖》)赵汝愚夸奖并不过分,但他没有想到时的是,站在他面前的岳珂也是未来太平州的知州。其后,赵汝愚出任光宗朝宰相。 赵汝愚是宋太宗长子赵元佐的七世孙,南宋时居鄱阳湖边的余干县,家族聚居。每当提起岳珂时,总是赞口不绝,因此家族之间都知道岳飞有个特别聪明的孙子。二十五年后,岳珂在临安当军器监丞,与赵汝愚侄子赵崇和为同僚,赵崇和谈起当年家庭间对岳珂夸语时,岳珂才知道自己早已在赵家成为“名人”了。(《宝真斋法书赞》卷二十七《赵忠定豪梁帖》。 岳珂对孩童时的记忆犹深,他在五十八岁时写的一首诗《忆昔》(《玉楮集》卷三)中说: 忆昔绍熙际,垂髫游上都。 舜廊时访道,禹殿日陈谟。 士肄几三代,儿嬉遍九衢。 謏闻仍有幸,犹及拜先儒。 “謏闻”是小有名器的意思。先儒指史浩。 岳珂可以算得上是神童了,而说岳珂是神童的记载见于元人的文章,郎英《七修类稿》有《布袋佛》一文,其文曰: 五代僧惯休,画弥勒佛,而宋坦坦居士赞曰:“即此布袋,非此布袋,不属圣凡,不立行解,几几腾腾,处处在在,柱杖桃来赐与君,天上人间更无外。”岳珂七岁亦有赞诗曰:“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二赞较之,岳诚神童之言,而坦坦者就道而云也。至闻太祖私游一寺,亦有题诗,曰:“大千世界活茫茫,收拾都将一袋藏,毕竟有收还有散,放宽些之也何妨。”因尽诛僧。噫!,此固借以喻当时之政,太露圭角;宜其受祸。苟以前之岳赞之意而微讽之,有何不可? 陈氏在家设有佛堂,每天烧香拜佛,对佛、道理论有高深造诣。可贵的是她不盲目崇拜,始终坚持怀疑批评的态度,这也正是当时士大夫对她敬重的原因。(《宝真斋法书赞》卷十八《大宁夫人二书》)岳珂显然受了母亲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