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繁体中文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中文)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原来“岳飞网每日签到”是在积累福报“每日签到福报乐”积分前三名可开通先祖“个人公墓”一座十一月一日将迎来岳氏宗亲岳飞网月首团聚日
查看: 1627|回复: 0

《从金史看1140年岳飞的北伐——黄龙府,可克!》

[复制链接]
岳飞后裔 发表于 2009-10-17 19: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金史看1140年岳飞的北伐——黄龙府,可克!》
从金史看1140年岳飞的北伐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看看《金史 宗弼传》中的一些记载:
  
完颜宗弼(即广为人知的金兀术)由黎阳趋汴,右监军撒离喝出河中趋陕西。宋岳飞、韩世忠分据河南州郡要害,复出兵涉河东,驻岚、石、保德之境,以相牵制。
  
宗弼遣孔彦舟下汴、郑两州,王伯龙取陈州,李成取洛阳,自率众取亳州及顺昌府,嵩、汝等州相次皆下。
  
时暑,宗弼还军于汴,岳飞等军皆退去,河南平,时天眷三年也。上使使劳问宗弼以下将士,凡有功军士三千,并加忠勇校尉。攻岚、石、保德皆克之。
  
  
所谓的天眷三年,即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也就是在这年,岳飞在郾城颍昌府两场激战中大败宗弼,后因宋高宗从中作梗,岳飞被迫停止北伐。很显然,这里和金史的记载,完全不相符,那我们相信谁好呢?
其实,如果我们认真分析一下《金史 宗弼传》中的这段文字,就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一、既然说“宋岳飞、韩世忠分据河南州郡要害”,那么,宗弼要收复河南,肯定是要和岳飞和韩世忠正面交锋,要大败两者,夺去州郡要害,才能夺取河南全境。而岳飞和韩世忠都是当代名将,之前宗弼和韩世忠的交锋,《金史 宗弼传》 里面写得淋漓尽致,唯恐不祥,而这次“收复河南”的交锋,更应该大书特书,看宗弼元帅如何大显神通,大败宋朝两大名将。可是,这个精彩的时刻,堂堂《金史 宗弼传》居然草草了事地敷衍几句,只是简单交待了“自率众取亳州及顺昌府,嵩、汝等州相次皆下”,实在让想看宗弼元帅“如何大显神通”的人失望呀!
  
二,宗弼元帅出征,手下应该名将如云吧?像当年的宗翰(粘罕),宗望(斡离不),手下就有完颜活女、拔离速、银可术、阇母、娄室、挞懒等名将,这些宿将,完颜活女曾败种师中、拔离速败姚古、阇母、娄室等平陕西,无一不是功绩赫赫;如今呢,却是孔彦舟、王伯龙、李成之流。他们是什么人?他们的身份,宋史上记载的很清楚,不过呢,还是先从金史的角度上说吧:
《金史 李成》传中记载:“李成,字伯友,雄州归信人。勇力绝伦,能挽弓三百斤。宋宣和初,试弓手,挽强异等。累官淮南招捉使。成乃聚众为盗,钞掠江南,宋遣兵破之,成遂归齐,累除知开德府,从大军伐宋。”
《金史 孔彦舟》传中记载“孔彦舟字巨济,相州林虑人。亡赖,不事生产,避罪之汴,占籍军中。坐事系狱,说守者解其缚,乘夜逾城遁去。已而杀人,亡命为盗。宋靖康初,应募,累官京东西路兵马钤辖。闻大军将至山东,遂率所部,劫杀居民,烧庐舍,掠财物,渡河南去。宋人复招之,以为沿江招捉使。彦舟暴横,不奉约束,宋人将以兵执之,彦舟走之齐,从刘麟伐宋,为行军都统,改行营左总管。”
很显然,孔和李两人,本来都是的流寇,在乱世中被宋朝各路官军打得大败,只好逃到金国,投靠金人,成为金人南侵的汉奸走狗帮凶。他们的战斗力和名声之差,由此可见,可堂堂的大金国,居然以这些战斗力差劲的汉奸流寇为宝,当上堂堂的分路大将军,实在让人称奇啊!
三,“时暑,宗弼还军于汴”,嗯, 这话好生熟悉,这和水浒传中的“天子听罢,便叹道:‘寡人怎知此事!童贯回京时奏说:‘军士不服暑热,暂且收兵罢战。’高俅回京奏道:‘病患不能征进,权且罢战回京。’”这些话,好相似啊!
其实,从上面三点,我们至少可以得出几个结论:第一,宗弼应该在河南吃了败仗,否则《金史》作者不用如此故意为尊者讳,片面强调岳飞和韩世忠守州郡要害,却又不敢详细说明宗弼如何“大破两人”,从而“收复河南”。
因为毕竟宗弼打了大败仗,修《金史》之人脸皮再厚,也最多只能语焉不详,而不能颠倒是非。但这样一来,问题又来了,就是宗弼吃了败仗,手下人马死伤惨重,怎么办?于是编出一个岳飞和韩世忠守州郡要害,这样他们就可以解释了,岳韩毕竟是名将,从他们手里夺取河南,是多么不容易,人马死伤多一点,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么。
其实,当时岳飞和韩世忠真在河南么?当然不是。大家必须相信赵构和秦桧之流对“和平”的诚意。赵构和秦桧派人去接受河南陕西两处地方,已经是小心翼翼之极,唯恐激怒金人,怕金人反悔不干了,他们怎么敢立即派大军去进驻河南?再说,以赵构和秦桧等偷安投降派一向疏于国防的做法,宗泽在世,死守东京,赵构尚且不派兵进驻河南州郡要害,何况是宋金刚刚签订和平条约——“绍兴和议”,一向畏惧金人,一心只想和金国媾和的赵构和秦桧等人怎么敢主动派岳飞和韩世忠等抗金大将去进驻河南呢?
相反,当时的岳飞的确想借祗谒陵寝之机率军进驻河南,但是赵构不准,赵构还为此特地下了诏给岳飞说:“敕,具悉。朕以伊瀍顷隔于照临,陵寝久稽于汛扫,逮兹恢复之日,亟修谒歟之仪。卿概然陈情,请为朕往。虽王事固先于尽瘁,然将阃不可以久虚。殆难辍于抚绥,徒有怀于忠荩。寝寐于是,嘉叹不忘。已降指挥,止差将官一两员,部押壕寨人匠、军马共一千人,随士褭 、张焘前去,卿不须亲往。故兹诏示,想宜知悉。”注:《金佗穊编》卷四, 《以将阃不可久虚不须亲自祗谒陵寝》
从上面的诏书我们可以看得清楚:赵构根本就不敢派大军去进驻河南,连祗谒陵寝也只派一千军马,而任命的东京留守刘锜迟迟未能动身去东京。所以难怪宗弼大兵一出,河南陕西各州立失,宋朝根本就没有派什么大军进入河南。而《金史 宗弼传》的弄虚作假,故意轻描淡写地为完颜宗弼避讳的真相也就昭然于天下了。
  
第二,从宗弼的手下大将竟然多为流寇汉奸头目,我们可以得出一点:就是当时金国军中已无能人干将。事实上,在绍兴十年前后,都是宗弼一人在强撑大局,从两淮到中原,从中原到川陕,无不见到宗弼大元帅那勤劳忙碌的身影,屡败屡战,难怪《金史 宗弼》这样评价:“宗翰死,宗磐、宗隽、挞懒湛溺富贵,人人有自为之心,宗干独立,不能如之何,时无宗弼,金之国势亦曰殆哉。”金世宗尝有言曰:“宗翰之后,惟宗弼一人。”非虚言也!
“堂堂的大金国”,曾经有“兄弟子姓才皆良将,部落保伍技皆锐兵”之美誉的金兵金将,落到只靠宗弼一人强撑大局的地步,可见“金之国势亦曰殆哉”!
  
第三,所谓的“时暑,宗弼还军于汴”,不错,金兵对宋的大部分攻势,都是集中在十月之后,怕暑似乎说得过去,然而金兵不是有“有四长……四长曰骑兵,曰坚忍,曰重甲,曰弓矢”么?坚忍的金兵,居然连夏天都忍受不了么?那建炎四年八月前后,金兵是如何拿下承州和楚州的?楚州是九月被破,而之前楚州已经被围百日,也就是说,金兵是在最热的六月攻打楚州的。假设金兵真的怕暑热,显然,这类兵马的战斗力有限。不要忘记了,十二世纪初,我国气候加剧了转寒的进程。公元1111年,位居江、浙之间拥有2200平方公里面积的太湖.不但全部结冰且冰坚实的足可通车。寒冷天气把太湖洞庭山出名的柑桔全部冻死!杭州降雪不仅比平常频繁,而延至暮春。公元113l一1260年,杭州平均终雪日竞迟至四月九日,比十二世纪以前最迟春雪日期差不多推迟了一个月。公元1153—1155年,靠近苏州的运河冬天常常结冰,船夫不得不经常以铁锤破冰开路。公元1170年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十月二十日到北京,见西山偏野皆雪,遂赋诗记念。苏州附近的南运河冬天结冰,与北京附近的西山十月大雪,两者都是极为罕见的气象事件,显然,北方的气候整体下降,很难让人相信金兵会因为天气酷热而退兵。
当然,也有人认为,在绍兴十一年(1141年)正月,宗弼立即带大军攻打南宋,这说明宗弼的主力未曾被消灭,金国依旧拥有很大的力量。然而,就我认为,就是这次出兵,恰恰证明金国的力量已尽。
《金史 宗弼传》是这样记载的:上幸燕京,宗弼朝燕京,乞取江南,上从之。制诏都元帅宗弼比还军,与宰臣同入奏事。俄为尚书左丞相兼侍中,太保、都元帅、领行台如故。诏以燕京路隶尚书省,西京及山后诸部族隶元帅府。乃还军,遂伐江南。既渡淮,以书责让宋人,宋人答书乞加宽宥。宗弼令宋主遣信臣来禀议,宋主乞“先敛兵,许弊邑拜表阙下”,宗弼以便宜约以画淮水为界。上遣护卫将军撒改往军中劳之。
从这里,我们可以寻找到一些微妙的东西,首先,宗弼这次南征,真正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消灭南宋?宗弼毕竟是出色统帅,他不可能不知道,只派大军进攻两淮的后果是什么?当时,吴家军在川陕,岳家军在河南,韩家军在淮东,刘锜守顺昌,张俊和杨沂中在淮西,宗弼在把他们全部消灭前,想灭亡南宋是不可能的,万一金兵在两淮限于苦战,吴家军进攻关中,岳家军进攻中原,韩家军进军齐鲁,那后果是什么,宗弼想必非常清楚。再说,自建炎四年以来,宗弼和宋军多次苦战,已经吃到了苦头,他再好战,也不会如此鲁莽地定一战而取南宋。
而且,有趣的是,“既渡淮,以书责让宋人,宋人答书乞加宽宥”,这对好战的宗弼来说,还真是少有的事情,而且再“宋主乞‘先敛兵,许弊邑拜表阙下’,宗弼以便宜约以画淮水为界。’无论如何,宗弼如果真想灭亡南宋,这个转变也太快了吧?而且,在答应宋朝求和后,“上遣护卫将军撒改往军中劳之”,并无半分责怪宗弼擅自答应议和或者说他专权之举。所以,如果没有别的原因,我的推测是,这次宗弼的进军,只是为了以战求和!而不是说他有力量消灭南宋。而一向好战的宗弼选择以战求和,最大的原因就是金国力量枯竭,无力与南宋抗衡了。
《金史 郦琼》传有这样一段记载:“及宗弼问琼以江南成败,谁敢相拒者。琼曰:“江南军势怯弱,皆败亡之余,又无良帅,何以御我。颇闻秦桧当国用事。桧,老儒,所谓亡国之大夫,兢兢自守,惟颠覆是惧。吾以大军临之,彼之君臣,方且心破胆裂,将哀鸣不暇,盖伤弓之鸟可以虚弦下也。”既而江南果称臣,宗弼喜琼为知言。”
在这里,有个问题,既然南宋真如琼所说的不堪,宗弼应该轻松获胜才对,但事实上,宗弼只是跟宋朝议和,通过和议获取许多军事上得不到的利益。但为何宗弼还会“喜琼为知言”呢?我们需要注意这句“吾以大军临之,彼之君臣,方且心破胆裂,将哀鸣不暇,盖伤弓之鸟可以虚弦下也”,这句话的真正意思,不是只要金国大兵一出,南宋就会投降,而是在暗示宗弼可以以战求和,而结果“江南果称臣”,宗弼获得军事上得不到的利益,才会“喜”。
而在事实上,这次金兵的入侵也很奇怪,柘皋一战,精锐金国骑兵居然被王德和杨沂中他们所败。尽管王杨两人也算是名将,而且有刘锜帮助,但他们部下,是刚刚组建不久的禁军以及张俊的部下,并非精锐,(刘锜所部兵数极少,顺昌之战,能战者不过数千人)无论如何都比不上久历沙场岳韩吴三军,金兵居然被打败了,而且,尽管后期金兵反败为胜,也挫败了张俊所部,但刘锜所部依旧苦撑,韩世忠安然撤退,岳飞正加紧赶来,最终金兵是主动撤退,成败之数,由此可见了。
其实,当时不仅在南边战线,在西方和北方战线,金国也讨不了好。绍兴九年(1139)年,西夏乘折可求新丧,进攻府州,得府州。同年冬,海上义士张青自海上至辽东,称南师,攻占苏州(辽宁金县)。中原人被虏在辽者,纷纷起兵响应。金万户胡沙虎率骑兵北攻蒙古,粮尽而还。蒙古追击在上京(内蒙古巴林左旗南)西北之海岭打败金军。此外,从1142年宋奉金命攻高丽,无功。高丽降金,受册封中可以看出,在1140年前后,高丽也是不臣于金国了。由此可见,在当时,金国确实到了一个山穷水尽的地步,南宋这个时候不全力北伐,可谓错失良机了。
很多人认为金宋绍兴和议,是实力均衡下的条约。其实自绍兴和约签订以来,金国二十多年不再进攻南宋,非不为也,是不能也,无力也。金国是全民皆兵制,“加之地狭产薄,无事苦耕可给衣食,有事苦战可致俘获”(金史 兵志),对于他们来说,一旦征战,他们根本无法生产,只能靠俘获抢掠为活,所以对他们来说,最可怕的事情是连连征战而无所得,这样生产固然荒废,金兵也无以存活。
南宋腐败不假,但金国更加难以支持。因为金灭北宋,是落后生产力对先进生产力的胜利,是游牧民族对耕作民族的胜利,而不是什么封建王朝之间的战争!由于女真的入侵和破坏,中原生产力之倒退,是难以统计的。到金朝灭北宋30多年后,整个辖区总户只有300多万(参看王育民《金代户口问题析疑》,载《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4期)。发动攻宋战争之初,金朝辖区估计不过100多万户,以一户五口计算,大约仅五六百万口而已。(《金史》卷四十六《食货志•户口》。)而北宋灭亡之前,光河北一地,人口就不下千万!(《宋朝事实类苑》卷8引《魏王别录》载:庆历八年, 河北发生大水灾,韩琦竭力营救赈济。次年朝廷下诏嘉奖说:"河北都转运司奏,去年河北艰食,人户流亡,卿多方擘画,全活人命及七百万,并归本业。"《韩魏公集》卷13《家传》所载略同,只是数字比较含糊:"全活人命及五七百万。"当时河北户数,据欧阳修庆历五年言为705700户(注:《欧阳修全集•河北奏草》卷下《论河北财产上时相书》)。 若以700万人计,户均约9.9人;若取"五七百万"之中数600万人计, 户均约8.5人。实际上,受灾人口不可能是河北总人口, 也即河北人口及户均人口很可能比上述数字多些。)
在女真民族封建化之前,失陷的中原百姓绝对不会随便屈服于金国之下。而宋朝要获胜,关键就是要抢在女真完成封建化之前,收复失地。可惜,绍兴和议,加上自毁长城,杀害岳飞,让本来不应发生的南北分裂,终于成为现实了。
(附:满清统治者的文字狱,特别是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彻底地销毁并歪曲篡改了不利于满清及其祖先金国女真人的史实。
《四库全书》中所收的大部分的古籍都是经过篡改的,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与清代统治者利益相关的明朝人的文学和历史作品遭到大力剿灭,而且殃及北宋南宋。《四库全书》的编纂者对于反映民族矛盾、民族压迫和民族战斗精神的作品尽量摒弃和抽毁,对于不能不收录的名家名作则大肆篡改.
满清统治者及其御用奴才走狗文人们还恬不知耻地把那些曾被他们篡改歪曲作伪后才继续流传的正史(如《金史》,《明史》等)称为“良史”,以混淆视听,迷惑后世。
乾隆年间,满清统治者收缴全国的藏书,进行全面检查,不仅将不利于满清的文献史实被禁毁,连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的正史中的文字都要进行篡改和歪曲“加工改造”。
乾隆时期查缴禁书竟达三千多种,十五万多部,总共焚毁的图书超过七十万部,禁毁书籍与四库所收书籍一样多。“初下诏时,切齿于明季野史。其后,四库馆议,维宋人言辽金元,明人言元,其议论偏谬尤甚者,一切拟毁,……隆庆以后,至于晚明,将相献臣所著,靡有孑遗矣”。
历史学家吴晗说过“满清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
连宋应星的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也因为有碍于愚民而禁毁.文字狱如此之彻底,一篇吴三桂的“反满檄文”,一本《扬州十日记》,一本《嘉定屠城记略》,竟在中华本土湮灭二百多年,二百多年后才从日本找出来!所“汉化”深者:尤其中华士人之民族意识!较之前代的外族统治者,更加阴险、卑劣、刻毒!
难怪鲁迅先生说:“对我最初的提醒了满汉的界限的不是书,是辫子,是砍了我们汉人祖先的许多的头,这才种定了的,到我们有知识的时候大家早忘了血史。” )
  
岳家军的后勤补给依靠后方,受高宗和秦桧的控扼,并不是一直完全独立的地方军阀武装。即使岳飞已经察觉到下诏回师的结果不免一死,他也不可能违抗皇命,据收复的失地而自立。如果南宋政府再以抗命为由宣布岳家军是叛军,岳家军将腹背受敌,而一支腹背受敌又没有后勤补给的军队,除了失败没有第二种命运。无论对岳飞的心理动机如何妄家揣测,认为岳飞愚忠也好,认为岳飞不忍将士蒙上叛军恶名最后孤立无援而战死也好,或者以小人之心揣测岳飞是沽名钓誉之徒,这和他的智慧谋略都没有关系。
再说一句,岳飞心理动机是什么,谁也不知道。即使如人所说是不惜搭上性命沽名钓誉,他曾经为一个民族和国家所作出的贡献依旧值得我们崇敬。没有像他一样为宋朝出生入死的将士,一个最具有近代品质的宋代要比实际上缩短一百多年,那对中国文明不知道会产生什么后果。
岳飞无论操守.抱负.谋略都堪称名将风范。其抉择乃历史的必然
金国的多少多少万签军都是被阵后的女真主力骑兵逼迫的,是没有什么战斗力的。主要用来耗费宋军的弓箭。
其中汉人签军,看到宋军胜利在望,就大批叛逃。岳飞早看到这一点,所以优待北方的汉人俘虏,以至北方汉人对岳飞尊称为岳爷爷(其实岳飞比张俊韩世忠等人都小得多)。因此岳飞后来被尊崇到远高于其它宋将的地步,和这种优待俘虏不战而削弱金国实力的远见是有直接关系的。
秦桧所谓“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完全就是秦桧当年在金国为奴时的主子完颜昌(挞懒)提出的,和岳飞这种不战而削弱金国实力的主张是针锋相对的。秦桧就算不是完颜昌派出卧底的奸细,也肯定是决策完全错误的奸臣(至少类似黄潜善,汪伯彦,贾似道)。
回到1140年,当时兀术先在开封正南(偏东)的顺昌败于八字军刘鍂,后于开封西南的郾城颖昌败于岳飞的岳家军,唯独战胜了开封东南面的张俊一军(毫州宿州一带),金军被压缩到开封东部和北部。这说明1140年金军的战力还在三路里最弱的张俊一军之上,但已低于岳家军。
到了1141年,兀术根本没敢招惹岳飞。在岳家军根本未参战的情况下,兀术在最弱的张俊那里都差点玩完:张俊加刘鍂则兀术败,张俊不加刘鍂则兀术胜。兀术当时是无可争辩的金军总指挥(金军的前几个主帅完颜宗望、完颜宗辅、完颜宗翰已病故,完颜昌被兀术所杀),其所部就是金国最精锐的部队,最精锐的部队还就这两下子,不议和那是找死。
如果高宗真的不顾忌兀术手中的生母韦氏,放手让岳飞,刘鍂,韩世忠以及汉中的吴家军全面出击的话,加上金国的汉人全面造反(不用打仗,只要为岳飞,刘鍂,韩世忠等军提供粮草和向导就行了),完颜氏大势已去。
我认为,明太祖1368年收复燕京一事,宋高宗在1140---1141年实际上完全可以提早两百多年做到。但是,宋高宗是个太监,让一个太监掌握最高权力是件可悲的事,这是对所有汉人而言,不只对岳飞而言。
  
  
最近翻案妖风盛行,我看针锋相对地应该把宋高宗这个太监弄到岳王庙去跪下,
免得某些反传统人士老是说中国人向来“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皇帝是垃圾,一样得倒掉。
  
岳飞终归是岳飞,英雄终究是英雄,他不是利己的颓废青年,也不是毫无立场的随风倒。
那些整天上网没事做,要不就是什么历史知道都不知道的人,每天在网上乱吼。看得多憋气。
希望中华儿女们牢记几千年来的民族英雄们为国为民所做的贡献,不要辱没了先人 !
  
对古人的忠君报国思想,我以为应该如陈寅恪先生所说,与以‘同情之了解’。岳飞的孤军北伐是不可能的。所以岳飞不是愚忠。但也不必偏向另一面,把古人一时激越之辞等同于具体的思想情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中文)

本版积分规则

嗨!您好:
欢迎来到 岳飛网。
我的名字叫丫丫
很高兴能够为您服务!
如果已经注册【请立即登录并按丫丫提示一步步完成我就不会再来烦您了】
还没有账号请【实名注册(中文)】

手机版|小黑屋|岳飞网 |打赏 |岳飞网动态43090302000031

GMT+8, 2024-11-25 01:28 , Processed in 0.18589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