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繁体中文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中文)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原来“岳飞网每日签到”是在积累福报“每日签到福报乐”积分前三名可开通先祖“个人公墓”一座十一月一日将迎来岳氏宗亲岳飞网月首团聚日
查看: 1920|回复: 1

岳飞祖籍问题答客问

[复制链接]
岳建良 发表于 2008-8-5 17: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岳飞祖籍问题答客问
岳玉玺  岳广腾

   不少朋友同仁来信来函,向我们询问,岳飞的祖籍是否真的在聊城?现将手头有关这个问题的资料及粗浅研究之心得,加以整理,用“答客问”的形式公开发表,以答友人,并飨读者,诚请指正。
   客问:史书上有明确的记载,岳飞的家乡在河南省汤阴县,可是社会上却广为流传着岳飞祖籍在山东省聊城的说法。请问,这种传言,是否属实?
   答:诚如您所说,关于岳飞的籍贯,《宋史·岳飞传》中写得十分清楚:“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即今天河南省汤阴县人。这里说的是岳飞的籍贯、家乡或出生地。而所谓“祖籍”则是指其“原籍”,即其原先的籍贯,或者说是指其祖先居住占籍的地方,是指其家族是从什么地方迁来此地的。岳飞汤阴的始祖即其高祖岳涣,原来是山东博州聊城县人(今山东聊城市东昌府区)。岳涣来汤阴出任“令使”, 致仕后留居汤阴,他的儿子岳成及其家室也都迁来,于是汤阴便成为岳涣父子的“寄籍”,而聊城则成为汤阴岳氏的祖籍了。涣生成,成生立,立生和,和生飞。岳飞出生时,其家从聊城迁来才三、四世,最多也不过六七十年。由是观之,岳飞祖籍聊城之说,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杜撰,而是事实。
    客问:您这个岳涣岳成父子是从聊城迁来汤阴的说法,似乎是史无所据的。请问,您是根据什么建立此说的呢?
    答:我们在研究历史问题时,应该尽量从历史文献典籍中搜求证据,这是非常重要的,但这不是寻求证据的唯一门径。我们还可以求诸其他资料,例如方志和谱牒等等。谱牒往往记载着一个家族的历史,我们往往可以从中找到正史上找不到的东西。我手头有一本汤阴县志编纂委员会和汤阴岳飞纪念馆编辑的《岳飞庙志》。这本书中,收录了全国各地的好多家岳氏祖谱。在其中三家的谱牒中,详列了汤阴岳氏先人的原籍——聊城的世系。为了便于大家弄清岳氏从聊城到汤阴的来龙去脉,我将这三家谱牒的相关部分摘录于次。
   其一,汤阴《岳氏宗谱》中的《山东聊城县世系》:
  
   关于这个《岳氏宗谱》,多年从事岳飞研究的汤阴籍台湾文化学者李安,在其《岳飞史迹考》中也曾谈及,他说:“作者曾于汤阴岳氏宗祠阅览及之”,又说,“闻日本国会图书馆存有此谱”。
     其二,原山东寿张西官路(今河南台前县西官路)《岳氏世谱》世系:
  
     其三,河南洛阳寺里碑村《岳氏宗谱》中所载《居聊城世系图》为:
  
  
     按照汤阴和西官路的谱牒,我们可以得知,从岳涣开始,岳氏从聊城迁至汤阴,按照寺里碑村的谱牒,我们可以得知从岳成开始,岳氏才从聊城迁至汤阴。综此二说,我得出岳涣岳成父子从聊城迁来汤阴的结论。
    客问:您根据这些谱牒所作的分析是可以令人接收的。但问题的关键是,这些谱牒本身的可信度有多大呢?
    答:我认为这些谱牒的真实性是勿庸置疑的。其可信度不敢说为百分之百,但能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从《岳氏宗谱》的创修者以及创修年代上来分析。《岳氏宗谱》的创修者是谁呢?在前面提到的汤阴《岳氏宗谱》中,有一篇序言,名曰《鄂国岳氏世谱序》,其作者是岳飞的第三个儿子岳霖的儿子岳珂。他在这篇谱序中写道:创修家谱非常重要,“谱为亲亲而设”,“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修谱是“尊祖敬宗之道”的体现。修谱也是岳氏族人、父老乡亲的愿望,岳珂归乡后,“宗族乡党”之“愿考先烈及宗族始末者,俱以谱为请”,于是他便将家传的资料,“躬身参考,编为若干秋,增为若干世”。经一年多的时间最终修成。这一年是宋理宗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距岳飞去世仅93年。我们知道,岳珂是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其品行敦厚,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以岳珂的身份及其品学而论,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他创修的岳氏宗谱,是真实可信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他修谱的目的是为了“尊祖敬宗”,所以他认真地“考先烈及宗族始末”。这便必然要考订汤阴岳氏的原籍之何在,必然要追溯到曾任节度使的岳休、岳彦真。由是观之,汤阴《岳氏宗谱》中的《山东聊城县世系》,是岳珂经过审慎的考订亲自编制而成的,其可信度应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我们目前见到的各地的《岳氏宗谱》,都是岳飞后世族人,一代一代相传相袭保留下来的。虽然他们在修谱续谱的时候,都是相当认真的,有谁敢乱写乱编先人的名讳呢?但是,有时候也会不经意地出现个别错字,或叔伯子侄嗣承错位、串行现象。我们前面所引的三个谱牒中的人名,虽大同而小异,其相异之处,就是传抄之误造成的。由于这种错误在所难免,所以我说,我所引用的谱牒之可信度,只有百分之九十五左右。
    客问:岳飞的事迹,人们多有所闻,关于他祖先的情况,则大都知之甚少,你能作些介绍吗?     
    答:关于岳飞祖先的背景材料,《宋史·岳飞传》只给我们提供了三个字,谓其家“世力农”,似乎他的先人世世代代都以务农为生。这样的一个农民家庭,却出了岳飞这样一位文韬武略兼备的帅才。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惊奇。为了说明岳飞品学才能形成的原因,《宋史·岳飞传》也做了一些披露,其一,他的父亲的品德对他的正面影响:“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其二,他有武将之天赋:“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其三,他勤奋好学:“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这三个方面,无疑都是使他成为一代名将的重要原因,但是还稍嫌不足。试想一个世代为农的贫家子弟能从哪里弄到兵书、弓驽攻读与演练呢?合理的解释只能是,他的父祖虽然可能以务农为生,但也稍知诗书、兼俱武功。资料证明,岳飞的家庭是有读书尚武的传统的。在河南洛阳寺里碑村《岳氏宗谱》中,有篇名为《姓系》的文章,是岳飞的十五世孙有丞图南氏编辑的,其写作年代大约在明成化、弘治间。文中写道:“五季而生休,休居东昌,生彦真,父子仕周,为节度使。彦真生海,海生孟林,孟林生铉,铉生涣,涣以宋令使起家,生成,成迁汤阴生立,立生和,和生二子,长王飞,次翻。”这里的“王”是岳飞的封爵“鄂王”之简称。由此我们可知,岳飞的高祖岳涣是以“令使”在汤阴起家的。既为令使,必然以读书科举入仕,所以,岳涣原先是个读书人而不是农民。岳涣的高祖岳彦真及其父岳休,是后周的“节度使”,都是武将,也不是农民。我们认为,岳飞先祖们的这种习文尚武的传统家风,对他的成长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客问:岳涣在汤阴所任的“令使”一官,是个什么样的官职呢?
   答:我们查遍《宋史·职官志》,怎么也找不到“令使”这个名称。再往上查找,一直查到先秦文献,也找不到。看来,在岳氏诸谱中记载的“令使”一词,可能有传抄之误。为了弄清楚“令使”到底为何种官吏,我可作几种假设,逐层探讨。首先,假设岳涣来汤阴不是做“令使”而是做“令”,“使”字是为谱者误加的。如此则岳涣当为汤阴令,是该县的知县。这种假设与推断,是较为直白易懂的。其次,假设岳涣来汤阴不是做“令”官,而是做“使”官,“令”字是为谱者误加的。大家知道,从春秋到唐宋,称为“使”的官,级别都是相当高的。从春秋开始,把受命出使的人称之为“使”,至唐宋,则把朝廷特派去地方负责某种政务的官员称之为“使”,而宋代尤多,如枢密使、三司使等已是位比相位的大员了。宋代的汤阴是畿外诸州的一个一般县,又没有中央机关及漕粮转运、军事等常驻机构,因此,宋廷特派专使到这里来的可能性似不存在。基于这种分析,岳涣来汤阴做“使”的假设,实难成立。其三,假设“令使”是“令史”之笔误。令史之设,起自汉代,当时中央机关设有“蘭台令史”、“尚书令史”,都是协助郎官主掌文书的官员,可以补升为郎官。隋唐以来,令史的地位下降,变成三省六部及御史台的低级事务人员,但也有品级,宋代的令史为从八品。若岳涣为令史,应在中央机关任职,不应在汤阴县。不过,也有可能是他原在中央机关为令史,后来被派往汤阴任地方的职务,而为谱者,以任中央的职务为荣,故书之而未记其来汤阴后的实际职务。那么,岳涣来汤阴后的实际职务可能是什么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须从宋代的官、职、差遣制度入手。宋代的官员,有官、职、差遣之分。“官”是一种虚衔,用来表示其官位和俸禄的高低,实际职务和官名并不相符(如今天的部级、厅级者,并不一定是部长厅长)。“职”,又称“贴职”,是文官的兼职,是荣誉虚衔。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在《宋史·职官志》中,在中央机关任“令史”者,和在地方“诸州上、中、下县”任县令和县丞者,都是位列从八品。用今天的话说,其“级别”和“工资待遇”都是一样的。由是观之,岳涣在汤阴做的是一个从八品的文职官员。“令史”是表示他的官位和俸禄的虚衔,他的实职可能是县令或县丞。
    客问:岳飞高祖的高祖彦真父子所任的“节度使”,是什么样的官职?
    答:“节度使”这种官职,在我国古代曾一度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它的权限和影响的大小,是随历史演进而变化的。“节度”之官,最早产生于三国东吴时期,孙权“初置节度官”,是“典掌军粮”的小官吏。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以贺拢延嗣为河西节度使,自此以后,节度使遂为领兵之官。最初只是临时设置在边疆地区,但到后来,节度使的数目越来越多,不仅边疆,内地亦设之,至唐末,竟多达40多个。其权力也越来越大,不仅掌握辖区内的军政,而且民政、财政、用人等大权,皆得主之。其管辖的地盘,也越来越大,由管辖一州,扩大为数州,或一道,俨然是独霸一方的土皇帝。因此,史称其为藩镇。节度使权力的不断膨胀,严重地威胁着中央集权和社会的安定,逐渐酿成了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同时也导致了唐朝的灭亡和五代政权的频繁更替。五代时期,节度使的数目越来越多,但乍起乍落,兴废无常,逐渐衰落。
    客问:岳休、彦真父子并为节度使,在地方上应该算是显官大吏,为什么名不见史籍与方志呢?   
    答:有丞图南氏说,岳休“居东昌”,他是用明朝的建制写历史,其实隋唐五代时期,聊城县属博州,是博州的治所。岳休、彦真“父子仕周,为节度使”,当是后周的博州节度使。在现存的《东昌府志》、《聊城县志》上,我们找不到岳休父子的名字,在《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以及《资治通鉴》上,也查不到他们的名字。不过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否定他们历史存在的真实性。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史籍和地方志,都是后来的人编纂的。人们在修史和编志时,不能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事件和人物都编写进去,只能选择那些对国家、社会有较大正面或负面影响的人与事加以编写。就人物而言,较好的或极坏的人物往往入编,而没有多大作为,没有什么突出事迹的平庸者,便很难被收入。岳休、彦真为节度使,不知从何时起?何时止?就算他父子在整个后周朝并为此官吧,也没几年,因为后周的起止年代为公元951年至960年,两头都算上也只有10个年头。岳休父子之所以未被史籍方志记载,大概是因为他们的任职时间短,而且又没有突出事迹,是平庸之人。另外,在后人修前代的史或志的时候,或因时间相隔较远,或因战乱档案资料毁坏与流失,往往就连有较大影响的人物,也难俱其姓名,便只好用含混的方法记之。如司马迁记鲁仲连射书救聊城之事时,那位占据聊城的将领的姓名,搞不清楚了,于是只好以“燕将”书之。再如,在聊城历史上,有过一位爱民如子的州官,他为民殉命,后世的修志者,只能记得其姓,而搞不清其名讳,只好记其曰“羊使君”。有较大影响者尚且如此,那么没有突出政绩的岳休父子被后世修史志者所遗忘,便不足为奇了。
    客问:从您前面的介绍中可知,自岳休到岳涣,聊城岳氏延续了六代,而且人丁兴旺。今天能不能找到其故居或遗址呢?
    答:岳休父子任博州节度使之时,博州的治所聊城县城,在今天聊城城东南15华里处的许营乡大石槽村西,名曰巢陵。他们的官邸家宅当在此处无疑。公元960年,赵宋代后周,身为后周节度使的聊城岳氏家族,遭遇到两个大的变故。其一是政治方面的权势衰弱。由于北宋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许许多多削弱节度使权力的措施,逐渐把地方上的兵权、政权、财权、人事权都收归中央,节度使便逐渐变成为一个无实际权力的虚衔,聊城岳氏在政治上也便逐渐向平民转化了。其二是经济方面的家产被洪水淹没。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黄河决口,巢陵全城被洪水冲毁,聊城岳氏的家产被洪水吞噬。因此,我们今天在这里也便难觅其官邸旧宅的踪迹与遗存了。
    客问:公元992年之后,聊城岳氏迁往何处?
    答:具体迁到哪里,我们找不到可靠的证据。只能作如下的推断。巢陵被淹后,聊城县城被迫而迁至孝武渡西,即今之聊城旧城。聊城岳氏大概也随县城西迁,并在新迁县城的某处购地建房。这种推断是没多大问题的。但具体迁至何处,则很难确定。我们在明清时编修的聊城县志上,可以查到在聊城县城西北角有一个村落,名叫“岳庄”,这个村名一直保存至今,在今天的聊城火车站附近。这有可能是宋代聊城岳氏居住的地方,岳涣岳成父子很可能是从这个村中迁出去的。
    客问:今天这个岳庄村中居住着多少岳氏族人?是否都是岳休的后世子孙?
    答:今天这个岳庄,和岳飞的出生地——汤阴永和乡岳庄村一样,村中没有一户岳姓居民了,都是其他姓。
   客问:这是什么缘故呢?
   答: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当岳休父子从巢陵迁来,最初在此定居,经子孙繁衍,聚族而居,形成村落,遂以其姓命名此村,名曰岳庄。从岳氏宗谱上可以得知,当岳涣父子从此村迁出时,在此村尚住着与岳涣同一辈分的岳洋、岳汪等10人。我走访过该村的居民,他们说:“听老人说,这个村原来都是姓岳的,岳飞一出事,有的外逃了,没逃的改了姓。”这个传说,颇有道理。当岳飞抗金之时,金兵最怕和最恨的,是岳飞及其领导的岳家军。这时,身处金军占领之地的岳氏族人,不得不为避金军迫害而南迁南方各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岳氏族人,后来留居南方,现在客家人中的岳姓,不少是从聊城迁去的。当然,宋金对立结束后,也有一批岳氏族人又回到聊城岳庄,继续沿用原来的村名。但是,聊城地处战略要地,是古今兵家必争之地,每当北方社会动荡发生战乱之时,聊城,特别是城区周围,每每都是战祸的重灾区,于是聊城岳氏族人,便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外迁,逐渐散落在全国各地。返迁者少,留居外地者多,逐渐使岳庄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客问:照你这种说法,似乎在全国各地的岳姓之中,有相当一批是当年留居聊城的岳洋、岳汪等人的后代。但据我所知,今天天下的岳姓之人,几乎都说是岳飞的后裔。您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
  答:这是我国相当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不是岳姓所独具,已故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过,但凡一个家族出了个名人,其同姓的后人,大都说是他的后裔。他举例说,他们范姓中出了个范仲淹,于是后来的范姓人,大都说是范仲淹的后裔。岳姓也是如此,岳飞是那么有名,那么英雄,姓岳的后来人谁能不认他为祖先呢?但就实际情况估算,在天下的岳姓人中,岳飞的后裔最多也不过十分之一。这是因为,当岳涣迁往汤阴时,留在聊城的从兄弟还有岳洋、岳汪等10人,他们岂能不与岳涣同样生儿育女?再就汤阴而言,岳飞的从叔祖庆、度、庶、广四人,岂能无有子孙?而岳飞的叔父岳睦及其弟翻也应有后人,所以,即使是汤阴所出,也不都是岳飞的嫡系传人。我认为,天下的岳姓之人是不是岳飞的嫡传并不重要,“岳飞”对天下的岳姓而言,他是聚拢岳氏宗人的一面旗帜,是岳氏宗人大团结的向心力的核心。团结在这面旗帜之下,共同溯流求源,认祖归根,于是会发现,天下岳氏的祖籍都在聊城,岳休是其共同的始祖。
岳发祥 发表于 2008-8-15 13:0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宁夏平罗岳家原根是哪里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中文)

本版积分规则

嗨!您好:
欢迎来到 岳飛网。
我的名字叫丫丫
很高兴能够为您服务!
如果已经注册【请立即登录并按丫丫提示一步步完成我就不会再来烦您了】
还没有账号请【实名注册(中文)】

手机版|小黑屋|岳飞网 |打赏 |岳飞网动态43090302000031

GMT+8, 2024-11-25 04:35 , Processed in 0.18989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