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繁体中文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中文)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原来“岳飞网每日签到”是在积累福报“每日签到福报乐”积分前三名可开通先祖“个人公墓”一座十一月一日将迎来岳氏宗亲岳飞网月首团聚日
查看: 1629|回复: 2

转帖]岳飞平杨么另有原由

[复制链接]
yuezongkui 发表于 2008-1-16 14: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岳飞平杨么另有原由  

--------------------------------------------------------------------------------

http://www.dahe.cn 大河报 b17 茶坊 2008年01月08日  


  □王予民(河南郑州)
  有幸去汤阴一游,参观了岳庙、岳飞故里、岳家先茔,得知民族英雄岳飞在饮恨受戮八百多年之后,故乡人民仍在隆重地纪念他、崇奉他,不禁心头一震,忽然想到:关于岳飞的评价还有一个问题值得辨析,就是如何看待他平杨么之事。
  长期以来人们评价岳飞,总是在肯定他英勇抗金的同时,不忘写下他镇压“杨么起义”这一笔。不胜枚举的历史读物是这样做的,一些大型工具书也跟着这样做。可是只要仔细读读《宋史》,就会发现持此论者,似乎没有认真考察杨么的所有作为,仅从概念出发,认为杨么是农民起义领袖,岳飞是朝廷命官,他剿除杨么就是镇压农民起义。
  八百多年前的事情,远非如此简单。《宋史·岳飞传》中有如下记载:绍兴三年(1133年),“伪齐遣李成挟金人入侵,破襄阳、邓、唐、随、郢诸州及信阳军,湖寇杨么亦与伪齐通,欲顺流而下,李成又欲自江西陆行,趋两浙与么会。”难道这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问题吗?翻看今人不少著作,发现人们对《宋史》的记载,基本上采取了两种对付办法:一是回避这个问题;一是为杨么开脱,或说伪齐派来的使者“都被起义军处死了”,或说杨么没有勾结伪齐的实际行动。
  上世纪八十年代,郑国弼先生在《关于杨么的评价问题》一文中曾指出:杨么勾结伪齐,是个“有亏民族大节的人”。郑先生在《宋史·岳飞传》外,又列举十条史料,作为旁证,说明《宋史》记载的可信性,最后断言:“杨么通敌问题,事实确凿,铁证如山。”“杨么勾结汉奸,绝不是孤证。它既见于正式史籍,又见于当时不少私人著述;既见于地方政府的情报,又见于前线指挥官的报告;既见于两国使臣的谈话记录,又见于鼎澧居民的追述。证据相当充分,白纸黑字,无法否认。”(载《文史哲》1984年第5期)郑先生以史实说话,文章堪称雄辩。
  郑国弼先生列举的史料中,有一件是绍兴四年四月南宋政府转给岳飞的《再据刘愿申杨么贼徒结连作过省扎》,非常值得注意。这是当时权知岳州的刘愿呈给朝廷的一份机密情报。此情报,系被杨么俘虏留用三个多月、脱逃回来的两名南宋军官提供的。此二人于绍兴三年十一月十一日被俘,杨么留他们在寨中“使唤”,他们侦知一个机密事件。大意为:绍兴三年十二月三日,伪齐李成发使臣康武翼来下书,要求杨么、黄诚、(黄)寿等打造大车船,准备来年七月间,取水路下江,前往鄂州、汉阳等处,李成则取陆路经由江西,前来两浙会合。杨么、黄寿等允依来使的要求,将回复公文交付康武翼,于当月七日,发遣回去。杨么的部队原有大小车船二十九只,又在打造大车船一十五只,每只各长一百步,底阔三丈,高三丈五尺,板厚七寸。各要四月半先造成底,推入水中,候五月尽船就,令人兵六月间火急收刈早稻,七月间起发,先取岳州,作老小硬寨。将旧车船,排泊城下,要抵拦潭、鼎州人马,命将新车船一十五只,前去攻取鄂州、汉阳、蕲州、黄州,迎接李成军马到来济渡,分水陆路前去浙中会合。
  据此看来,《宋史》记载杨么“与伪齐通”,确有旁证。所谓杨么斩尽了伪齐来使、杨么没有通敌的实际行动等讳护之词,在这样的史料面前,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正当全国百姓同仇敌忾,抗金御侮的时候,若与汉奸政权勾结,密约兵合一处,岂是一个爱国者之所为?岳飞于绍兴四年五月至七月,以迅雷之势,击败李成,一举收复襄阳六郡,也挫败了李成与杨么兵合一处的预谋。杨么已是南宋抗金力量的腹背之敌,岳飞于绍兴五年平杨么,意在扫除北上进军的一个障碍,使其主要军事活动的后方得以巩固,应该说是正当之举,未可厚非。

来源:大河网
网络版编辑:连岳雷
岳建良 发表于 2008-1-16 14: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事实的确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uezongkui 发表于 2008-1-16 14:2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夏历史网 > 中华历史 > 宋 > 历史文章
                 平定所谓“农民起义”杨幺之乱是岳飞的功绩
                             www.hxlsw.com | 2007-10-18 21:38:00 | 来源:网络
        古人说“宁做太平狗,不为乱离人。”,翻开一页页的史册,那些战乱时的普通人在屠刀之下所遭遇的惨烈悲痛,大概是我们永远也难以想见的。9世纪唐朝末年的中国,就是这样一个时代。其时,一个叫黄巢的人起于草莽,席卷中国,用他那地狱般狂暴的力量,给中国历史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在一部《二十四史》中,大概只有他能够用“敲骨吸髓”四字,来描绘他的行为方式。 他在失败前夕包围陈州近一年时间里,采用过机械化方式,将活人粉碎,以人肉作军粮,供应他围城部队,以保证他起义军的战斗力。其骇人听闻的程度,既是中国之最,大概也是世界之最。可见《旧唐书》:“(黄巢)贼围陈郡三百日,关东仍岁无耕,人饿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此人的写菊花的诗“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被誉为革命浪漫主义的无上妙品,黄巢的部队进入长安时,也曾发布过“黄王起兵,本为百姓”的告谕,然而等待着长安百姓的,却不是菊花般的悠闲芳香,据载,黄巢的部属“居数日,各出大掠,焚市肆,杀人满街,巢不能禁。”,待得官军反扑长安的时候,一城百姓便完全站到了帮助官军打击黄巢的立场上去了,“巢怒民之助官军,纵兵屠杀,流血成川,谓之洗城。”,誉满天下的名城长安,经过了此一劫难,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了成为中国首都的资格。
        这么一段历史,在“历史唯物主义”者们的眼里,却大有另外一番景象。这样一个展现了人类最肮脏、丑陋的一面,令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历史蒙耻的魔王,乃是万道金光的“农民起义领袖”,有着“要冲破唐天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他的诗,“以豪迈的气魄,抒发了自己要改天换日,推翻唐朝统治的志向。”,他的部队进入长安,让长安城“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化”,“把唐末农民战争推向了最高潮”,流血成川的“洗城”,变成了一派喜气洋洋的盛事。这真可算得“历史唯物主义”的奇妙了。对于那些记录下来的斑斑血迹怎么办呢?“历史唯物主义”家们自有妙法,用不着辨析考证,大可用一句“地主阶级的污蔑”就轻飘飘的打发了。然而以我们所见,今天一套说法,明天一套说法,对历史任意拿捏、“古用今用”可不正是这帮“历史唯物主义”家们的拿手好戏!仇深似海的民族战争在他们那里都能变成“家里打架”,他们的嘴脸我们早就看够了!在古代的史家们,即便有着种种囿于时代的固陋之见,或者也免不了受到权势的威吓。然而对于他们中的杰出者,“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的节操,却从来不曾从他们的内心泯灭。在我看来,他们的著述,实在是要比那些革命理论家们的大作要可靠得多!    
        对于这些“历史唯物主义”家及其教育出来的,习惯于看见一个“镇压农民起义”的字样,就一跳八丈高,俨如发现新大陆,什么了不得的罪状的人。实在应该好好思考一下所谓“农民起义”,到底是个什么事物?是不是真的代表“人民”,又代表“农民”?说到“农民起义”的由来,说起来很简单,就是传统史书上凡匪寇贼盗字样,被现代“历史唯物主义”者翻了个个,一律称之为农民起义,不仅黄巢、李自成是“农民起义”,象《智取威虎山》里的坐山雕,要是早生一百年,那也是“农民起义”,可惜生得太晚,撞在了人民政权手里,所以只能以“土匪”定案。古代叫“江湖”,现在叫“黑社会”,古代叫“落草为寇”,现在叫“有组织犯罪”,就是这么简单,根本就没有多么伟大。历史上每当一个王朝的末年,天灾人祸,社会动荡,民生凋敝。就有很多人走向强盗生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犯罪横行,当然首先应该指责政府的无能和腐败,但是也用不着反过来歌颂强盗和犯罪,因为他们自己本身就是这个社会的动荡与罪恶的一部分,这岂不是最浅显的道理吗?大凡颇具规模的“农民起义”,无非两类,一类是神棍型,某一个神棍装神弄鬼,骗得了一群人的顶礼膜拜,便野心膨胀,想做皇帝,对于这一类没什么可说的,其部众本身就是被愚弄,被欺骗的对象,是野心家的工具和炮灰。东汉的“黄巾军”、北宋的方腊,就属于此类。岳飞所对付的钟相杨幺,据说以巫教起事,大致也属于此类。另一类就比较复杂,确实是因为老百姓在天灾人祸之下,活不下去了,挺而走险,遂成燎原之势。该怎样看待呢?一方面我们当然同情他们的不幸,然而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一个人或一群人在经历了巨大的灾难,用尽各种烧杀掳掠的手段求得生存之后,却未必就会对还在蒙受灾难的自己的同类产生出什么悲悯之心,相反由于他们的极端经历,其道德和理性可能早已降到了人类的最低水准之下了!历史上如黄巢、张献忠等人,走过的就是这样一条道路。任何对中国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会看到,这些人的出现绝不是什么“革命力量”,相反,他们是黑暗时代的压迫所造就,又反过来成为那个黑暗时代的一个最具破坏力、最残忍、最邪僻的组成部分。也许这就是中国历史一种令人扼腕的宿命。
        不管占领了几州几县的钟相杨幺也罢,还是只有一个山头的山大王也罢,一旦掌握
        了对别人生杀予夺的大权,其作威作福的程度,就未必比大宋天子少多少,这根本就不是贴个阶级分析的标签所能解决的问题。所以对于这些被称为“农民起义”的力量,即使我们不以传统史家的“匪寇贼盗”来看待,也只能视为跟当时朝廷对立的权力中心、割据势力。按照革命理论家们的行话来讲,就是划入“统治阶级”一类。倘若一定要问个谁好点谁坏点,谁应该打赢谁,也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黄巢只是所谓“农民起义”中的一个例子,我们当然不能说所有的“农民起义”一定都是那个样。然而从我所见到的有关钟相杨幺活动的只言片爪的记述:“焚官府、城市、寺观、神庙及豪右之家,杀官吏,儒生、僧道、巫医、卜祝及有仇隙之人。”,也可见到这个以巫教起事的武装团体的行事风格。关于岳飞平定钟相杨幺之乱的过程,在“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论者的想象中,自然是充满了“累累尸骨”、“万千黎民的项上人头”之类的景象。可惜事实是要让他们失望的,岳飞平定杨幺之乱的过程中,可谓异常顺利,直如摧枯拉朽一般,杨幺部将黄佐、杨钦、余端、刘诜等接二连三,纷纷投诚,甚至一次就有上万人降,还不到一个月,“大圣天王”杨幺就成了孤家寡人,被自己的部众领着宋军追赶,走投无路,跳到水里,被牛皋捉住杀掉了。余部全部投降,岳飞亲自到各个营寨抚慰,老弱放归田里,少壮编入军队,后来数万杨幺所部,成为了南宋水师和岳家军的坚强战士。(《宋史.岳飞传》)。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除了民族英雄岳飞的崇高威望和巨大感召力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杨幺的武装集团在当时已毫无出路。钟相杨幺先前是在北宋垮台,社会混乱之际在洞庭湖区域乘机窜起的,然而随着岳飞、韩世忠等人的抗战活动,金人的攻势被遏止,广大南宋统治区的社会秩序得到了迅速恢复,恢复社会生产、发展经济,成为当时南宋社会的需要。一个永远在打家劫舍、占山为王的状态中度过
        所以,岳飞平定杨幺之乱,得到了人民的拥护,甚至得到了杨幺部众们自己的支持。我们应该理直气壮的宣布,岳飞平定杨幺之乱,既不是什么“污点”,更不是什么罪孽,而是岳飞在抗金之外的又一大功绩。

(发帖之前最好先编辑一下,既少占空间,又读起来舒服,这是对读帖人的一种尊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中文)

本版积分规则

嗨!您好:
欢迎来到 岳飛网。
我的名字叫丫丫
很高兴能够为您服务!
如果已经注册【请立即登录并按丫丫提示一步步完成我就不会再来烦您了】
还没有账号请【实名注册(中文)】

手机版|小黑屋|岳飞网 |打赏 |岳飞网动态43090302000031

GMT+8, 2024-11-25 03:52 , Processed in 0.18003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