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论张浚
作为南宋主战派代表人物的张浚,在历史上对其的评价也是多样性的.如褒奖他的人将其比成王导,诸葛亮,认为其一生以恢复抗金为己任.而张浚临死前, 曰:"吾尝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也博得了不少印象分.也有人认为,其有中兴之心,而无中兴之才,志大才疏.其实这些说张,诸如志大才疏还都是比较客气的.真正的张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透过历史才能真正的看清历史人物的本质.而张浚的能力差,仔细分析宋朝史料就不难看出.这点基本已成定论.首先就是富平之战,宋高宗为了扭转在东南的被动局面,派张浚经营川陕.张浚把五路兵马20万人,7万匹马都集中到富平,还有无数粮响.南宋当时的大半家底都集中到张浚手里了.张浚踌躇满志,甚至准备此战胜后,直捣燕京.虽然吴阶 ,曲端等好多人不同意与金作战.但张固执己见.兵力集结后,张浚拒绝了部将的兵不厌诈,出奇不意的思想.而是蚪鸨?抡绞?约期作战.结果是连续几次下战表,金兵主将完颜娄室都置之不理. 娄室利用这个时间,部署调动兵力.先派3000骑兵把宋军大营周围的百姓居住的寨子占领,这样就把宋军包围起来.张浚吓坏了,带头逃命,宋军本来就缺乏配合,这下是兵败如山倒.军队损失很大,大量的粮草,器械都被金兵获得.此战后,宋军在陕西已经没有立足点,因为张浚的拙劣表现,大大消耗了南宋的实力,此后宋军再也没有能力集结这样的大兵团和金作战了.
富平之战后,张浚又一手酿造了淮西之变.中兴四将之一的刘光世用兵不利,结果被罢免.但他手下的军队怎么处置成了问题.张浚力排众议,派自己的亲信吕祉统领该军.这个吕祉是个纸上谈兵的书呆子,曾自栩如能亲统一军必能擒刘豫.张浚拿他当宝贝,大加重用.这个吕祉去了淮西以后,不仅无法指挥军队,还瞧不起武将,最后淮西将领郦琼率领4万军队狭持着吕祉北上投降伪齐,这位空谈的吕大人也因此丢了脑袋.淮西之变根本原因就是处置不当.副将郦琼和主将王德有矛盾.如果让韩世忠或者岳飞兼领该军,必定不至哗变.因为淮西之变,张浚被罢相,闲置了20余年.
孝宗即位后,积极准备北伐。于是重新起用张浚。张浚出师北伐,又出昏招。本来开始出兵时,李显忠为主将,可以节制邹宏渊。但邹找到张抗议,张就同意两人各领一军,互不统属。结果符离溃败就是邹不援助李显忠。而且,隆兴北伐,前线部队在安徽,而张自己驻扎在扬州。距离太远。,焉能不败。在宋朝运筹帷幄之中,制败千里之外的。宋太宗可排第一,张浚可以排第二。
这三件事,某人如果摊上一件,政治生命肯定就结束了。而张浚自己居然浪费了三次机会。由此可见,高宗,孝宗父子对其是何等的信任啊。后来高宗曾说,朕宁可亡国,也决不用张浚。这句话看怎么理解了,按张浚的才能,用他肯定就亡国了。隆兴北伐前,高宗还对孝宗说,千万不要重用张浚,孝宗不听,结果。。。。。。。。。。。。。
如果仅仅是能力差也还罢了,但张浚即使在士大夫角度来说也不是君子。高宗初即位,黄潜善和汪伯彦二奸千方百计排挤李纲,而作为黄潜善一手提拔起来的张浚,对汪黄的误国视而不见,而为了报答黄的知遇之恩,对李纲极尽诬陷,中伤,打击之能事。甚至称李纲为国贼,靖康之耻的酿造者。同是主战派,后人总将李张并提,李纲在九泉下如果知道后人将其与张浚并提,还不得气得活过来。
而杀害曲端更折射出张浚的狭隘。曲端是南宋初年的一位重要将领。张曲二人失和的主因是富平之战前的争执,曲端立主不战。最后两人变为意气之争,互相立下军令状,曲端说如果战胜,自己愿意伏剑而死。张浚说,如果不胜自己的人头愿意送给曲端。结果富平之战,宋军大败。张浚过意不去,想升曲端的官,但张浚注定和袁绍一个德性,没有刘邦的豁达大度。在王庶和吴阶的挑拨下,以欲谋反为名将曲端关押起来,又将曲端交给与曲有矛盾的康随关押,康随找机会杀害了曲端。而张浚的借刀杀人更表现出了为人的低劣。虽然宋史曲端传中,极力为张浚杀曲端辩护。但张浚杀曲端和秦桧害岳飞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张浚以主战派自居,博得好名。所以后人对他的"小错"也就不予追究了。
下面再试着分析张浚和南宋初年一些重要人物的关系
张浚和宋高宗的关系,苗刘之变,高宗被废,张浚勤王,和韩世忠平定了叛乱,拥高宗复位。所以高宗一直心中对其感激。才33岁的张浚就被封为知枢密院事,创造了一个历史记录。富平之战后,高宗也极力为其开脱。高宗这个皇帝,只是对岳飞不厚道了些,对张浚,韩世忠,虞允文这些对自己有大功的臣子,关键时候都是采取保的态度。
张浚和秦桧的关系 张浚为了和赵鼎政争,不惜举荐秦桧入阁,借助秦桧遏制赵鼎,引狼入室最后为秦桧专政打下了基础。秦桧独相后对张浚也是恨之入骨,但为何秦只是逼死了赵鼎而放过了张浚呢?高宗保是一方面,张浚自己也还算识相,张浚被安置永州,当地为秦桧的父亲立祠,知州熊叔雅做祠堂记。熊询问张浚可否,张开始反对,后来又支持熊为秦父树碑立传。如此肉麻,当然秦桧也会放他一马的。
张浚和赵鼎的关系 张赵两人失和的主要原因是政见不和。张是一味主战,赵主张持重,偏向主和(但和秦桧的屈辱求和还是有区别的)张赵两人一个左相,一个右相,都还是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张在高宗前总说赵鼎的坏话。而赵鼎恰好相反。淮西之变后,张浚被罢相。赵鼎替张说了不少好话。大致是浚母老,有勤王功,没功劳也有苦劳。后来高宗才同意将张浚贬到永州安置,而没有更远的流放。
张浚和岳飞的关系 南宋初年的事情有些很奇怪,就是张浚和同为主战派的李纲,岳飞关系很差。张岳交恶的主因是对刘光世军队的处理。两人都想收为己有。最后弄得不欢而散。而高宗开始是答应给岳飞的,但张浚提醒高宗,祖训不要过于信任武将,说得高宗回心转意。岳飞受不了皇帝的出尔反尔,一气之下跑上庐山。弄得高宗也下不来台。而作为宰相的张浚,非但没有居中调解,反倒鼓动高宗罢免岳飞。还好高宗有脑子,没听张浚的。后来岳飞入狱,也没见张浚出来讲情,两人关系可见一般。
张浚和宋孝宗的关系 孝宗即位后,积极准备北伐。不知张浚底细的孝宗,首先想到了张浚。对其委以重用,甚至倚为长城,对其北伐全力支持。看透了张浚的高宗一再提醒自己的养子,别用张浚。后来见到孝宗"执迷不悟",又告诉孝宗,让张浚但可统一路,不可付全局。但有主见的孝宗,却任命张浚为统帅。结果符离惨败。晚年的孝宗已经心灰意冷,一次和人谈论李纲时说,李纲和张浚一样,都是志广才疏。从此可以看出,孝宗对张浚是何等的失望。
欺世盗名的张浚在当时就有人指责他沽名钓誉,但因为张和他的后人们和道学家关系不错,所以修宋史时也对其扬功抑过。其实在明朝时,就有人说,南宋不能恢复,一怪张浚,二怪秦桧。张浚因为史家的回护,被当成中兴宰相,其实真正的中兴宰相是秦桧,毕竟绍兴和约是在张手里完成的。邓广铭说张浚贪权,沽势,轻率,跋扈,所论甚为公允。我觉得张浚和南宋前期的宰相相比,为人不如李纲,宽容不如赵鼎,心机不如秦桧,才能不如虞允文。基本上和明清那些空谈的士大夫等同。为什么这么说?隆兴北伐其实根本就不该和金国打,当时金在河南已经准备好了。面对敌人,能打而不打的人是卖国贼,但如果不能打还偏要打的人,难道不是爱国贼吗?张浚就属于为自己博名声而不关心民族大业的爱国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