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川人楚相 五六百年来的天地翻覆,社会形态和生活格局发生巨变,但是楚文化对川人的的渗透,却是全面而深刻的。姑将蜀孝两地共同相似之处,稍作搜集,庶几可证实一脉血缘。 1、地名情结 地名村名,本是一个标识,具有特定内涵、长期不变、民众公认等特点。但是移民们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面对漫长的封建政治与大自然的双重挤压,他们有说不完的屈辱和无奈,有百折不挠的抗争与追求,依然不忘的是故乡情怀。这从孝感移民聚居地名中,得到充分渲泄。仅举其中四川两县至今仍用的部分乡镇名(《全国邮政编码集》),可以对应孝感地区许多相同相似的地名: 德阳——孝感、孝德、孝泉、太平等。反映的是对祖居地孝文化的颂扬。直冠老家地名(“孝感”、应山等地有太平),表达出不可压抑的情感。 射洪——东岳、仁和、太和、伏河、凤来、青岗等。 直冠“孝感”名的例子,还有二处,1966年大约4、5月份,人民日报报道春耕生产,提到“四川射洪县孝感公社”;1969年,一位北京二机部8800厂工作的林承善同志(川大毕业)亲口告诉,他是阆中县孝感公社人——这决不是一种巧合,且录以备考。此外,大多用孝感明清时代老地名中所含字:洪、龙、凤等字特多;二是以姓氏打头,结合地貌,径叫湾、河、坝、桥、墩、山、坡、畈、街、店、集、井、屋、垸(院)等,如李家湾,范家大院。 2、土语方音 语言作为人类发展中最活跃的交流工具,亦独具地方特色。以湖北话为基础形成的四川官话,则是今天川渝的主流语言。换言之,语源系湖北话,保持着几百年前的词汇和近似的楚音。试举川孝两地常用俚语数例,一窥形神,可揭示内在渊源(以两地老人、偏远农村流行话为参考。两地方言谐音模拟列前,括号为普通话及解释)。 名词:嘎(家,如“张嘎湾”),嘎嘎(外婆),婆婆(奶奶)、伯伯(父亲)、帕子、扶子(手帕),拐子(兄,哥哥),日头(太阳),天光(天亮),刹黑(傍晚),走暴(雷阵雨),索子(绳子),印子(痕迹),苕(红薯,兼形容词、缺根弦意),包谷(玉米),线粉(粉条),抄手(北方叫馄饨,南粤称云吞),罩子(雾),天道(天气),鸡公、鸡母(公鸡、母鸡),不好(生病),宝气(称有怪癖的人),豁皮(地皮),博士(木匠),告花子(叫化子)。 副词:蛮、死(很,非常),恩(硬),埂(完整、无保留),倒(会、能;兼作补语),狠(厉害),卯起来(非常、使劲)。 数词:盘(回,次),箸(相当一筷子),砣(块,堆),丫(块,份)。 助词:噻(嘛,哟,呢)。 动词:欠(盼望、想念),揩(擦),落(下,如下雨),起(取,娶,趋),处(戳,捣),费(睡),录(涝起),参(兑,斟),左(借东西),瞄(看、瞅),莫尔(不理睬),扳命(折腾)。 介词:匠(象),代(在)。 形容词:拐(坏,歹),幺(最小的),抹(快,如快点),秋(烟熏),横身(全身),哈巴(傻子),秀气(漂亮),宁馨(美好,漂亮),逼时(背运,倒霉),玉贴(舒服),赫人(可怕),撤白(欺骗),耍拉(麻利、不拖泥带水,转喻够意思),邪货(不正经),摸顺毛(顺着来),划不来(不划算),上笼头(受约束)。 口头语:冒得(没有),哪个(谁),要得(由可得变),将才(刚才),劳微呢(谢谢您)。 许多字眼的发音,与普通话相比,声母混淆,如南与兰;韵母难分(无阴平、阳平区别),如,身、申与声、生;大量保持入声字,恕不一一例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