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繁体中文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中文)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原来“岳飞网每日签到”是在积累福报“每日签到福报乐”积分前三名可开通先祖“个人公墓”一座十一月一日将迎来岳氏宗亲岳飞网月首团聚日
查看: 3337|回复: 10

孝与社会

[复制链接]
岳润清 发表于 2007-6-27 11:3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孝与社会

  “孝”的情感理念不止局限于亲情关系。孟子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道理很简单,就是要将尊老爱幼之心扩展到整个社会。从家庭的角度而言,孝道的体现是孝敬父母、爱护家产和恪守家风;推广到社会,遵循“孝道”应尊敬长辈、守护“家园和讲究文明。
讲孝道,敬爱长辈。
  从一个小故事说起吧。
  一支游牧部落要迁徙,途经几千里的大沙漠。年轻的酋长为了减少累赘,传令杀掉部落中所有的老人。只有一位老人被他孙女藏在老骆驼背上的布囊中,幸免于难。长途跋涉数天,饮水耗尽,再找不到水源整支队伍将被黄沙埋葬。酋长一筹莫展,准备杀骆驼,以驼血止渴。被藏起来的老人告诉小孙女,不要杀掉老骆驼,放开它,跟着它走。脱缰的老骆驼走出不远后,在一处地方停下,驼蹄刨着地面。老人嘱咐在驼蹄刨过的地方挖井,果然挖出清凉的泉水。整支游牧部落获救了。
从婴儿的呱呱坠地,到青壮年的意气风发,到老人的成熟老练,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人生轨迹。尊敬老一辈,是尊重他们艰苦创业的历史,是尊敬老一辈的人生经验,也是当我们到老年时也获得后辈的尊重。
  一对夫妻嫌家中的老人总是将饭碗打破,于是将老人的饭碗换成木碗。这天他们见到儿子雕木碗,不禁问:雕来干什么?儿子回答:等你们老了的时候好用。童言无忌,一个讲道德、讲伦理的社会不应有“木碗故事”的反复出现。
  2004年6月5日,是盟军在法国诺曼第登陆的60周年纪念日。这天有来自世界各地数千“二战”老兵的列队游行,有的老兵推动着轮椅前进,当他们出现在人们视线中,欢声如雷,掌声如潮。同样如此,2005年9月3日,在中国人民庆祝“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当年驰骋在抗日疆场的老兵出现在会场,他们中,有的须眉皆白,有的满脸沧桑,有的步履艰难,但人们对他们充满敬意,充满热爱。这种敬意和热爱源于他们对祖国对人民的尽职尽责。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在尊敬、热爱“老兵”的同时,我们也应尊敬和热爱普通劳动者,不论他们是清洁工,是保安、门卫,还是外来工;只要他为社会尽职尽责,就应得到热爱和尊敬。每年3月5日前后,都有不少共青团员去颐养院为老人服务,很值得赞扬;但对老人、对长辈的热爱和尊敬不局限于哪一天、哪一处,应是我们义不容辞的长久的责任。
  (转帖)http://www.china6688.com/xysh35.htm
 楼主| 岳润清 发表于 2007-6-29 10: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父慈子孝造就文明和谐社会

  “父慈子孝”不仅是一个理想的家庭格局,而且把这种风气影响到整个社会国家中去,那将是一种呼之欲出的文明社会。
  中国人历来讲究孝道,在家庭关系上素有“父慈子孝”之说。记得上小学时,就有过这样一种说法:“在家听父母的话,上学听老师话,长大听党的话。”一般地讲,在家庭中能够忠实地孝敬老人的人,在社生活中亦能恭敬地对待师长,在工作中也必定能诚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自觉弘扬人性的美德,进而能够具备较好的社会公德,做到与人为善,和谐共处。可见,孝道不仅有利于家庭内部的和睦团结,而且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也十分有益。
  儒家的孝道思想在历史上曾起过巨大的作用,而且还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种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许多不受时代和阶级局限的孝道美德承传下来,如儒家关于家庭生活中子女对父母的孝,对祖先的敬等,对个人的品德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家庭内部的和谐、和睦和凝聚,对家庭美德建设具有现实意义。二是时代赋予孝道思想新的时代内涵。这些内涵主要体现在爱、孝、敬、诚之中。
  一、以“爱”为主要内涵的父子亲情
  《礼记》礼运篇:“夫妇和,家之持也。”《大学》三章中有:“为人子,立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周礼》隐公三年要求“父慈子孝”。可见,儒家家庭伦理的核心最初是夫妇之间的爱情,根本原则是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和父母对子女的慈爱。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以血缘关系结成的最亲密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不仅适合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家庭,也适合于现代家庭。它不受社会制度和时代变迁的影响,因为无论哪一种社会制度都不可能改变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密关系,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社会结构如何变化,父母与子女关系中“亲”的本旨是永远不会改变的。父慈子孝这种父母与子女互惠伦理关系仍然是现代家庭应该尊崇的伦理规范。
  如果所有的现代家庭都能置于父慈子孝这种互惠伦理的关系下,家庭成员之间必然会彼此沟通、信赖、相亲相爱,自然能达到“家和”的境界。家和万事兴,一旦达到“家和”这个境界,每个家庭成员都会真诚地尽心尽力为家庭谋幸福,不会计较个人得失。这对每个家庭成员的生活方式、健康和事业大有好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一个家庭幸福美满,社会才能稳定。如果小家庭动荡不安,那么整个社会也无法安定团结。可见家庭对社会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儒家把“父慈子孝”这种和谐的家庭关系推及到整个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孝敬天下所有父母,慈爱人间所有的子女。那么,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就是一种轻松、和谐、融洽的局面。如果这样的话,不仅家庭中的矛盾和虐待不复存在,整个社会上也不会有弱肉强食的暴虐。可见,父慈子孝不仅是一个理想的家庭格局,而且把这种风气影响到整个社会国家中去,那将是一种呼之欲出的文明社会。
  二、以“孝”为主要内涵的敬老尊长
  儒家特别重视孝,认为“孝为百行之冠,百善之始,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德之本也。”“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把“孝”提到了人生道德修养的首要方面,作为人们天经地义、义不容辞的职责。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一般百姓来说,修身、齐家则显得更为重要。而修身之重要,首先在于孝道的培养,正如孔子在《孝经》中所说:“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修已以敬,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孟子也曾说:“仁之实,事亲是也。”这说明孝不仅是子女对父母的爱,而且是各种美德的基础。
  能孝敬父母的人,一般不会成为社会上的害群之马。修身然后齐家,孝的结果使家庭内部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所谓“打虎全仗亲兄弟,战场还得父子兵”,就是形容传统家庭凝聚力之强和作用之大。在历史上,儒家伦理塑造了像岳母、余太君这样一批勤劳、慈严、尊师于一身、发挥了杰出作用的人物,它们不仅能修身、齐家,而且在维护国家安全与安定中也起了巨大作用。
  孔子还把孝的范围延伸扩大,从爱父母到爱人、爱众,他在《学而》中讲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把人作为爱的对象,并强调了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立”、“人立”,“已达”、“人达”,意思是说,自己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也要帮助他人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自己要想达到的,也要帮助别人达到。凡是能够推已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爱的中心思想,是强调人已关系的重要原则,在现代的人际关系中,仍然是人们应该遵循的原则。
  三、以“敬”为主要内涵的赡养父母
  孝是传统文化中最具有特色的内容之一 ,它既是伦理,又是常情。然而,孝有孝方,孝中有敬,孝之以悦,才是发自内心的血肉亲情。那么,“孝”在家庭赡养中如何表现呢?在《论语》为政篇中记载子路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与养,不敬何以别乎?”这说明对于老人的赡养,不能仅仅体现在物质上的供养,更多地要体现在精神方面,如生活照料,尊敬体贴,沟通感情,排除孤独感等。
  孝和敬是养的实质所在。曾子也说过:“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次能养。”把养父母,秉承父之旨意之为当然,并提倡“慎终追远”,认为只有这样做才会“民德归厚也。”他的行孝标准是:“孝之养老也,乐其心,而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在现代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助互爱,子女对父母的敬养体现在二者平等的关系中。当然不能绝对服从父母的旨意,但儒家提倡的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之责、孝敬之情、照顾之周,使父母身心愉快,晚年幸福,则应在现代家庭中大力推崇。
  四、以“诚”为主要内涵的缅怀先祖
  儒家把养生与送死看作赡养老人的统一体,特别重视丧礼节。孔子说过:“生,事之以礼,祭之以礼。”要求孝子的行为不能违背礼节,父母在世时,按照礼节侍养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照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礼记》祭统第二十五也有记载:“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儒家还提倡修建庙祠,让晚辈祭祀。
  当然,修庙建祠、繁杂的丧葬礼节与现代文明极不合宜,必须剔除。但选个特定的时间,如清明节、老人的生日、忌日等,全家人聚集起来,通过特定的方式缅怀先祖,诚心诚意地把先祖一些优秀的东西继承下来,发扬光大,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家庭的凝聚力,而且有利于教育晚辈,在现代家庭中值得提倡。如果做得恰到好处,还有助于培养爱家、爱国、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总之,以上几个方面的儒家孝道思想对社会成员的道德培养十分有利,不仅可以使家庭和睦,而且也有利于社会稳定。当然儒家孝道思想的时代内涵决不是传统孝道思想的照搬,而是在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时代内容,既不割断历史,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形成在平等关系下的孝道美德。
  (转帖)http://www.china6688.com/xysh43.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岳润清 发表于 2007-7-3 09:35: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孝心调查

作者:杨都海 姜艳萍 申霞艳 蔡燕娟《深圳风采》

    据国家老龄委最新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达1.2亿。老人问题已经并越来越成为一个极为复杂且紧迫的社会问题。本刊对首善之区北京、孔孟之乡山东、商业城市广州和移民城市深圳就老人问题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选取了一个特定的视角——在中国的家庭中人们对“孝”这个传统道德观念是怎样对待的。
    “孝敬”这个词
    不同年龄层的受访者,对“孝敬”的含义,接受程度各不相同。即将退休的老教授杨先生指出:“孝敬孝敬”,其实就是顺从和尊重。像我们五六十岁这代人,从小就被教育要孝敬老人、父辈、祖辈,周围的人都这么做,你也就深入骨髓地接受了它。上有老、下有小,再苦再累都得对得起良心,服侍老人从来都是顺着,也没觉得烦。
    38岁的出租车司机纪某说:“孝敬”就是哄,人老了心眼儿都小,你只要心里有数,表面上哄着,顺着老人不就行了,一大家子住这么挤,做儿女的应该带头造个好气氛,大家融洽了,老人也特爱帮着你买菜做饭看小孩,分担家务,这不都好吗?
    在校大学生小李觉得“孝敬”骨子里应该是尊敬的意思,是建立在子女对父辈的爱的基础上的。“世上并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父母养育我们,双方有了感情,也就有了爱,也就有了孝敬,这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冲动,而不是被教育出来的麻木的机械的操作。”
    看起来,对老年人来说,文化基因中“孝敬”的观念早已被教得根深蒂固了,这是种自自然然的依辈份次序所定的东西;中年人务实,为家庭和睦,把孝敬当作一副润滑剂;青年人注重内心体验,由爱而孝敬,总有那么点审美的意味。
    “孝”与“不孝”
  怎样算“孝”,怎样算“不孝”,这里应该有个标准。80多岁的陈奶奶笑眯眯地夸起了她的儿媳妇:六十多了还伺候我,喂药喂饭,端屎端尿的,没一句怨言。我把她人也累老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是老姐俩呢,这孩子真孝顺!
    退休工人王大爷提起他儿子眼泪就下来了:久病床前无孝子,我不怪他。他工作那么忙,我这又是高血压又是心脏病的,净给他添事儿!他爱骂就骂两句吧,反正别不管我就行。问到他儿子算不算“不孝”,老人连说:不算,不算。
    对此,儿孙辈也有话说。
    医院护士陈某提起她婆婆就摇头:她身体比我还棒,就是爱支使人,什么都命令你干,她就舒服。你累了反应慢点儿,她立马骂你懒、骂你不孝,她真不知道体谅人。
  多种原因造成了目前我国城乡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家庭普遍存在。从服侍的满意程度上对“孝”与“不孝”加以区分,其实颇不容易。然而,从对老年人赡养与否的角度看,这二者似乎倒能“一目了然”,大多数受访者倾向于将“养不养父母”作为一条衡定“孝”与“不孝”的标准。
    然而,养为“孝”、不养为“不孝”、养老院岂不是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未来社会里两个独生子女成家后要赡养两家四位老人,也不知会是怎样的情景。
    “孝”的日常表达
    在行为层面,后生晚辈怎样的举动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给老人留下“孝”的印象呢?
    小刘是某公司职员,与她先生住在一起,他们小两口每周六周日都要带上孩子去看两家老人。下厨做顿饭,一起喝点酒,大人聊聊,孩子闹闹,大家都挺高兴。小刘母亲说:“小两口子真孝顺,知道我们老人怕孤独、爱热闹,每礼拜都来给我们添乐儿!”小刘说,看望老人其实是一种爱的表示,不住在一起,大家互相想着,见了面会格外亲;天天住一块儿,互相见短找茬儿,亲情也就淡了。
    老王夫妇都是某研究所的研究员,他们惟一的儿子现在美国定居,并娶妻生子。提起儿子,他们总是那么激动:“他特懂事特孝顺,知道我们惦记着他,老往家打电话写信,逢年过节一定寄张卡回来。其实寄钱寄物倒不需要,报个平安我们也就踏实了。”为父母设生日宴搞金婚纪念之类的“表示”早已成了今人谈“孝”最经常的话题。那么,为什么在一起住着老人反而不容易感到“孝”的存在,而分开来住儿女的某些举动却能让老人那么激动呢?
    “孝”的日常表达更应该是平平淡淡的真情,还是意想不到的惊喜?
    专家观点
    吴泰昌(文学评论家):
    我认为“孝敬”就是子女在情感和物质上对父母尽义务,含有敬重的意思,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认为完美的“孝”应当在内既是一种子女对父母的真爱,在外又是一种合乎道德规范的尽义务的行为,两者达到统一。当然,也不能单方面地要求子女孝敬,父母也应理解子女,双方在情感上达致某种良性的互动才有意义。
    我更欣赏意外惊喜式的“孝”,父母子女如天天住在一起,因为不是一代人,必然会有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差异,也就会有矛盾。而分开住后互相能想着,有空再聚聚,感情就会更深。当然如住在一起,因为条件不允许的缘故,父母也应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子女,不要在生活习惯上强求一律,来家长那一套。
    我对“孝”的前景是乐观的。我认为老年人自身也要调整心态,依赖性不能太强。像我的儿子,事业上忙,我理解他,但他每年年三十都要陪我一起过,特别开心,说明他同样理解我。“孝”是一种感觉,来源于相互间的理解和爱,这关键是需要双方调整心态,靠一方硬压另一方是逼不出“孝”来的,那种亲情纽带没了,一切也就都成了形式,也就没有意义了。父母和子女应当是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孝”是发展的,不能固守僵化去强求子女无条件顺从,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心态的调整,我觉得以旧标准去说什么“人心不古”并没有什么意义。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我认为“孝”这个词的含义应该是一种对养育自己的父母的尊重态度与回报行为,这里面既有物质层面的关怀,也有精神上的慰藉,但与二十四孝图中的那种“孝”不同,决不是那种无原则的顺从。孝敬能带来父母与子女和谐相处的局面,这个词本身的世俗色彩在增强,伦理律令的色彩在日益淡化。说到所谓“不孝”,可能大家印象中最典型的三种情况便是:1.子女在经济上有能力而拒不援助父母;2.子女在情感上虐待父母,不尊重他们,刺激他们,使其感到压抑和愤怒;3.上述二者兼而有之。我认为判定“孝”与“不孝”的标准可能应该是看这两代人是否相处得和谐;如果不和谐,是否责任在子女一方
    对“孝”的前景我还是抱持着一种较乐观的态度,因为随着社会服务体系的完善,家庭服务的社会化,将为父母和子女确立某种新型的和谐关系奠定基础,人们对“孝”的认识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其情感意义可能会得到强化,而经济意义反而可能淡化。
    当然,在目前的情况下,不论是在法律上,还是在舆论上,某种对“孝”的规范性维护也还是存在的,这是必然的,也合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大学生们的理解
    方 翔:我们家是严父慈母,我对父亲非常尊重,但毕竟是两代人,也难事事让他们如意。下学期就要毕业了,父母希望我能留在他们身边,我却想出去闯一闯。在外面虽能挣多些钱,却又不一定能满足父母。这真是一种矛盾。父母更需要心理安慰,希望能常常见到儿女,享受天伦之乐。不管将来工作怎样,我都会尽力让父母称心如意。
    袁家照:孝敬父母经济上一定要有所体现。我父母是农民,将来年纪大了不能种地,就没有生活来源了。现在对父母只能是回家时多陪陪他们,特别是过节时一块看看电视,聊聊天,他们就很高兴。在家里我受母亲的影响最大,母亲从小教育我要争气,每次回家我都不忘给她带点礼物,她虽然嘴上说不用,可心里挺高兴。将来自己工作了,经济上一定要多替父母分担些。
    林晓勇:我认为经济方面很重要。上学给家里造成很大负担,兄弟姐妹中我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最多,将来也应该负最大的责任,特别是对父母经济上一定要保证。农村一个村考上大学的很少,自己考上了大学给家里树立了地位,将来能否出人头地,关系到父母和家族的声望,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在父母眼里这才是最大的孝顺。现在我觉得责任心很重,压力也很大。父母很辛苦,回家后自己跟家里人一样,干农活、做饭、洗衣服、挖土,样样都做。
    郑卫华:自从上大学以来,跟父母的交流少了,对家、对父母的感觉逐渐淡了,以前写信一次写几页纸,现在一页也写不满。因为学校里的事比较多,去年放假就没回家。曾经看过一幅漫画,大意是说孤独是对老人的最大伤害,我看了以后感觉很内疚。
    修美丽:现在讲孝敬父母,只能是精神上的,也就是父母的生日、节假日打电话问候一下;假期早回家,多陪陪父母,跟他们聊聊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经济上不可能给予他们。将来工作不在父母身边,回家机会少,要多跟父母通通电话,尽量回家看望他们。如果有条件,与父母共住是很好的尽孝心的机会。
    小 峰:我觉得“孝敬”就是尽量与父母沟通,让父母知道你记着他们,至于经济上的东西倒在其次。我父母现在都还在工作,老是问我需要赞助不,所以,再给钱似乎有点假惺惺的,还不如多打几个电话。我的表示主要就是让他们知道我一个人在外地过得挺好,让他们互相照顾,别牵挂我。我有时回家给家里添置一些小东西,记得那次我买了一块厚塑料桌布,妈高兴得要命,说儿子懂事了,会给家里买东西了,并将它拿到邻居家去炫耀了好久。那是我第一次给家里买东西,后来,想到妈那么高兴,我就每次都注意家里缺什么,然后带回去。
    父母的期望
    陈常明(编辑):最大的希望是孩子学习好,能独立,有立足于社会的一技之长。孩子能自立于社会就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父母对子女全身心地投入,当然希望孩子能以关心回报,不过也没有太多的要求。现在孩子还小,能帮我拿拿东西,累时捶捶背,感觉就很满足。
    有时她在家里干一点力所能及的活,哪怕干不好,心里也很高兴。现在的孩子太顺了,体会不到生活的艰难,感觉上不如经过生活困难时期的孩子孝顺。那时父母与孩子共度难关,感情很深。不过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也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达而变化了,不像从前那样要求孩子承担太多,减少了对孩子的依赖。将来孩子的工作压力要比现在大得多,孩子能有出息,能很愉快地生活就行。我们经济上比较宽裕,不想增加孩子这方面的负担。只要过生日、生病时,孩子能打电话问候一声就满足了。与孩子的关系上,希望既有威严,也能保持一种朋友关系。生活方面,将来年纪大了,可以去老年公寓或老人院生活。孤单的家庭生活没有意思,不如去过集体生活。有人认为进老人院显得孩子不孝顺,自己没福气,我不这样认为,孩子的爱代替不了老人之间沟通的需要,这样做既不拖累孩子,又有益于身心健康,有什么不好?
    叶兰青(高校管理工作者):作为父母,我们希望能与子女在思想上不断沟通,对一些事情的看法能够统一。我们生活不成问题,更渴望亲情,需要精神上的慰藉。生病时子女能关照关照,有不能做的事帮帮忙。老人怕寂寞,子女多与我们聊聊天、说说知心话。希望子女理解、尊重我们的意见。以顺为孝的传统总的来说还是有道理的,不是原则问题儿女可以让步,尽量让老人高兴。老人有自己的脾气,作子女的要尊重他们。儿女在成长过程中犯了很多错误,父母都原谅了,父母也可能犯错误,有想不周到的地方,或者有什么差错,儿女也要原谅
    李炳荣(私营业者):孩子现在好好学习,长大能出人头地,就算孝敬。我现在上有老,下有小,做生意做得很辛苦,就是为了孩子。
    我们有保险,生活没有问题,宁愿孩子将来远走高飞,也不愿她守在眼前下岗。父母抚养孩子是为了了自己的心愿,期望他们将来能自立,能对社会有很大的贡献,将来孩子能做到这一点,自然就会对父母好,父母也就什么都有了。(转帖.有删节)http://www.china6688.com/xysh2-1.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岳润清 发表于 2007-7-3 10: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年老者,要求子女对自己尽孝;年轻者,父母要求自己尽孝。如何使两者和谐统一,本文值得一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岳润清 发表于 2007-7-5 09:3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弘扬孝道文化 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探源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文化源远流长。
    “孝”字最早见于商代卜辞“孝”,由“老”与“子”的上下结构会意字而成,意思是青年人扶着老年人,引申为老少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西周时期,孝的观念已相当流行。春秋至汉代已流行的《逸周书》的“宝典解·第二十九”记载有周文王对周公旦谈到“九德”,其中就有“孝子畏哉,乃不乱谋”的语句。“官人解·第五十八”章中,周公旦说到鉴别人的品德,可从父子关系方面着眼:“父子之间观其孝慈”。铸在金属器皿上的文字也不少:如仲自父须上有“用享用孝于皇祖、文考”。兮仲钟上有“用追孝于皇考已伯”。  
    《诗经》上有关孝的记载更加丰富:《周颂·闵予小子》有“于乎皇考,永世克孝”。诗中反映周成王丧中将即政,朝于宗庙时内心的忧虑,表示对逝世的父亲要永表孝心。  
    《小雅·蓼莪》有“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报”。这是人民苦于兵役,不能赡养父母时的哀叹,诗中唱出儿辈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其他还有“永言孝思,孝思则维”、“率见昭考,以孝以享”等内容。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孝”的概念范畴着重在“亲情”方面。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孝义有了新的认识。孔子将孝与礼结合起来,说对父母长辈,应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又说:“今之孝子,是谓能养。天下犬马,皆能有所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如果只是供养父母,动物也能做到;对父母不是发自内心的尊敬,不是同动物一样吗?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更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韩非子认为:孝应“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孝”的意义已被扩大:广度上,“孝”应推广为社会道德伦理;深度上,“孝”不只是种感情牵系,而应见之于行动。  
    西汉时期,弘扬儒家孝德观念的《孝经》流行。孝文化已有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汉武帝开始,在进朝廷开设“举孝”科目,选拔任用“善事父母”的孝子到朝廷做官。唐代有“孝悌力田科”,清代有“孝廉方正科”,标志着“以孝治国”理论的组织化。几千年来,“孝道”,是亘古以来炎黄子孙思想建设的标识。
    历史作用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融合家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报国敬业。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凝聚社会。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塑造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主要内涵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谏诤。《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于不义。
  善终。《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
    新理念
  孝敬。这是孝道文化新理念的基础,也是传统孝道文化的根本。离开对老年人的孝敬,就谈不上孝道。具体来说,孝敬老年人就是在家庭、在社会各种场合对待老年人的精神状态,也就是孔子说的要以愉悦的精神对待自己的父母和社会老年人,换句话说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某种意义上说,孝敬是中华民族孝道文化的真谛,也是东方文化的鲜明特征。因此,在新时期弘扬孝道文化,首先要树立公民的孝敬意识。
  平等。这是孝道文化新理念的重要前提。现代新孝道文化不是传统文化的退化,而是时代新文化的进化。要讲社会平等、家庭平等,是平等的亲情关系。在传统孝道文化中,没有平等的观念。在新时代,构建孝道文化的新理念必须扬弃这一文化缺陷,用平等的观念予以弥补。如果只是要求年轻一代单向地孝敬老年人,没有老年人对年轻一代的关爱和理解,要构建新的孝道文化将会失去其社会基础。
  保障。这是孝道文化新理念的核心。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要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中国传统孝道文化里有保障老年人生活的思想因素,但从制度上予以保障,这是现代社会才有的新成果。因此,构建孝道文化新理念,从制度上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是核心内容。
  共享。这是孝道文化新理念的重要内容。老年人曾经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他们退出生产领域并成为消费者以后,除了要从制度上保障他们的生活以外,还要确保他们共享社会经济发展,使他们的生活水平和其他人群同步得到提高。建立孝道文化新理念,把共享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是赋予传统孝道文化活力的逻辑要求。
  和谐。这是孝道文化新理念的人际环境。孝道文化在根本上是调整老年一代和年轻一代的代际关系。在老龄社会条件下,随着年龄结构的老龄化,年轻一代的数量将会减少,老年一代将迅速增多,代际关系的矛盾不可避免。如何调整代际关系,促进代际和谐,缓解社会矛盾,孝道文化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粘合剂。代际和谐是新时期孝道文化的最高境界,也是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社会的重要目标。
  总之,孝敬、平等、保障、共享、和谐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共同构成孝道文化的新理念。
      现实意义
    时下,随着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生产方式科技含量的提高,作为农业社会经验和智慧化身的老年人的优势逐渐丧失,地位旁落;随着青年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和照料压力越来越大;随着退休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城市老年人对子女的经济依赖性逐渐减弱;随着家庭结构的小型化趋势和家庭在现代社会中职能的简约化,家庭养老和照料老年人的功能日益弱化;随着生育观念的改变,特别是计划生育户养老保险的制度化,传宗接代和养儿防老的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家庭“四二一”结构的发展,未来家庭承担养老和照料老年人的空间越来越小。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特别是拜金主义日盛,加上法律意识淡薄,目前,老年人和青年人的家庭和社会代际关系出现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虐待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损害老年人的风气抬头,个别地方甚至出现触目惊心的虐老案件。因此,弘扬新孝道文化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应对老龄社会的时代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弘扬新孝道文化,是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要求。中华民族之所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至今,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具有许多优良传统文化,其中,孝道文化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丢弃孝道文化,就是丢弃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因此,要批判地继承孝道文化。
  弘扬新孝道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收其中的合理内核,赋予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
  弘扬新孝道文化,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公民道德建设是我国现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发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把敬老爱老助老的思想作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弘扬新孝道文化,是适应老龄社会的要求。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的初期阶段。在老龄社会的条件下,如何理解老年人的社会价值,如何在各种体制制度中体现老年人的价值,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文化舆论环境,弘扬儒家的孝道文化至关重要。
  弘扬新孝道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家庭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转帖)http://www.cixiao.cn/news/text.asp?id=8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岳润清 发表于 2007-7-7 16:56: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找回淡漠的社会“孝心”
               ——访葆春集团董事长何志宇

  时下,对孝文化的提倡和关注似乎前所未有地高涨:先是许多城市相继推出孝星评选活动,后是许多学校对未成年人进行孝道教育。是什么原因使得孝文化在这一时期被宣扬得如此之多呢?葆春集团董事长何志宇先生认为,这是对传统道德文化回归的一种需要和呼唤。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连绵延续千秋万载,中华儿女散布全世界,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忘不了故土家园,忘不了生我养我的祖国。不管岁月沧桑,爱国爱家情怀永不改变,这是一种什么力量能世代相传,这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孝文化。因为孝、尊老爱幼,人有了亲密和谐的家,家是组成社会、国家的细胞,这些亿万个温馨幸福的家将使社会更温馨、更和谐。这时祖国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它是充满了血肉亲情的结合体,想起了骨肉亲情就会想起国家。所以,当祖国遇到危难,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便挺身而出,几千年兴衰历史造就了多少英雄豪杰,有多少显赫的帝王,随着王朝的覆灭,已经没有人记得他们的名字,而那些大忠大孝的民族英雄却名垂青史,被世人顶礼膜拜,被神化。像岳飞、于谦等,这是历史给予的肯定。尊老爱幼,其乐融融,这样的家庭让人眷恋,幸福家庭出来的人在社会受人尊敬、犯罪率低。如果全社会的家庭都像这样的话,社会就将变得更加稳定、和平、友爱。
  产生于3000多年前的中国孝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人伦道德的基石和最基本的人性,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个人价值观念相对下滑的情况下,孝文化的“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流动性的加速,“父母在不远游”的做法已经很不现实。还有许多中年人,多是工作岗位上的中坚力量,也不可能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陪伴老人,这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尽孝呢?物质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料、精神上的慰藉应该说是时代孝子的特点。
  孝子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但亘古不变的,是他们身上彰显的人性光辉。何志宇说,我认为尽孝应该有两种含义,一是养,至少要给父母长辈最起码的生活条件,使他们衣食无忧,这是现在提倡的老有所养。二是敬,就是对老人的尊敬、安慰、慰藉,听老人唠叨,陪老人回忆,帮助老人融入社会,即使不在老人身边,老人也不会感到孤独,在外地的子女可以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向老人问候与老人沟通。特别是书信,通过它可以把你心中的想念之情拳拳孝心表达出来,老人会再三拜读,把你当成就在身边。香港一所大学对内地和香港7个城市的调查报告客观地表现出来的数据表明,老人们对儿女的经济要求是最低的,而对精神安慰要求则是最高的。所以,希望天下儿女们给长辈更多的慰藉,让老人们有更多的欢乐和幸福。
  在本次全国的孝子评选活动过程中,作为赞助商的何志宇先生表示出了对孝子们的敬意,尤其是湖南的欧阳明老人,44年如一日奉养9位五保老人,19年守在床前照料两位瘫痪的五保老人,安葬8位五保老人,背老人进医院治疗180次,贴粮食8000多公斤……一组组数字贯穿了一个最赤诚的孝心最朴素的感情,一个普通的农民,没有工资,除了种田没有其他收入,这种精神岂止是语言和笔墨所能表达的呢?孝亲敬老,人人可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全国人向这十位楷模学习,我们的社会将是一个十分和谐、友爱、文明、诚信的社会,祖国在全球华人的心目中,更是位慈祥的母亲,将更加强大、更有凝聚力。
   (转帖)http://www.china6688.com/xyqy6.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岳润清 发表于 2007-8-8 10: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大教授王登峰:"父慈子孝"是社会和谐基础
      http://www.cixiao.cn/news/text.asp?id=1045
       王登峰,山东人,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学士、硕士、博士。
    (以下文字来源于信息时报)
    何为孝?2006年3月28日,在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举办的“羊城青年学堂”上,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心理问题专家王登峰就信息时报报道的“阿风故事”表示,父母对子女的爱很大程度是源自基因的,而子女对父母的爱才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善”。然而,正是这种“父慈子孝”,体现了社会正常运作的要求,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孝顺父母才会效忠国家
  王教授表示,中国以前选官首先要看“孝”,为什么呢?因为孝顺父母的人才会效忠国家,孝顺父母的人才有一颗“知恩图报”的心,才会报答任何一个对他好的人。同时,从社会关系上看,也可以看出他是如何处理跟他人的关系的。
  首先是跟父母的关系,这是家庭稳定的基础;此外还有和朋友的关系,和同事的关系等等,这些关系是有内在联系的,它们把家庭、社区、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关系稳定和谐,社会才会稳定和谐。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说,“父慈子孝”是社会正常运作的要求。从各方面激发青年孝心
  王教授说,没有子女照顾的老年生活是凄凉的,现今更多体现在精神上。自己以前和一些学生一起去看望一些北大的空巢老人,他们的子女大多都出国去了,可能再也不会回来居住。他们物质不缺乏,精神却十分寂寞。他说,自己对那些老人很不满,凭什么让自己的子女去追求幸福和梦想,却让别人的孩子来照顾他们。不过,王教授更对那些抛下父母的子女不满。因为他们为了追求个人幸福,抛下曾经养育自己的父母独自生活。王教授认为,现在要从各个方面去激发一些年轻人的孝心。
  如引导他们重新认识赡养父母的问题,引导他们思考:父母为你做了这么多,你在父母老了却不理会他们;如果你老了你的子女也这么对你,那该怎么办?
    王登峰表示,“父慈子孝”体现了社会正常运作的要求,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转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岳润清 发表于 2007-8-8 10:31: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孝文化与和谐社会论坛在京举行
       http://www.cixiao.cn/news/text.asp?id=1109
             来源:搜狐新闻
  由中华孝文化协会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和谐文化与文学委员会联合举办的“中华孝文化论坛”近日在北京举行。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孙孚凌,有关部门负责人翟泰丰、胡平、贾若瑜、李宝库、张炯等同志出席论坛并讲话。
  会议认为,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于中华民族传统伦理和实践的各个方面,其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蕴含着十分深刻的和谐意识。在现阶段,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之精华,剔除其封建糟粕,倡导和睦、友爱、安定、团结的人伦美德,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转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岳润清 发表于 2007-8-16 17: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北孝感弘扬“孝文化”促进和谐建设
      http://www.cixiao.cn 2007-8-6 10:17:34 来源:央视国际
    湖北省孝感市通过推动以孝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活动,使全市尊老、敬老风尚蔚然成风。
  课堂现场:孝是一种良好的美德,是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中体现的
  这是孝感实验小学的一次班务会,“向长辈问一声好,帮助家里做件事”。孝感市把这些内容编入了中小学《思想品德》类的课本中,让少年儿童从小受到尊老敬老、养老传统美德教育。
  孝感因董永行孝感天而得名,在古代二十四孝当中董永等三大孝子都出自孝感。
  孝感市在开展构建和谐社会活动中,将孝文化的历史内涵和时代精神融为一体。全市广泛开展了“和谐村镇”、“十大孝子”、“十佳婆媳”、“星级文明户”的评选以及“孝心传递”等活动。2003年以最高票当选 “孝感市十大孝子”的农民刘青枝,义务赡养8位老人的事迹通过媒体宣传成为人们学习榜样。2006年被评为全国“中华孝亲敬老十大楷模”的余汉江,出资办起了村福利院,把近百位老人接到这里,照顾他们的生活,把爱心奉献给了这些孤寡老人。
  湖北孝感汉川湾潭乡潭村福利院章江哇:福利院对我们照顾的很好,我很开心。
  几年来,通过尊老、养老、帮老“十大孝子”的评比,浓郁的孝文化,使市民民风淳朴,家庭和睦。
  湖北省孝感市宣传部部长栾春海:大家都为建设和谐家庭、和谐机关、和谐学校、和谐企业做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转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岳润清 发表于 2007-11-25 09:4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公交售票员给老农让座遭到乘客嘲笑
  2007年11月24日汉网 汉网消息(记者 雷雨 通讯员 余利军)http://news.qq.com/a/20071124/000595.htm
  一位老农上公交车,全车人熟视无睹;售票员为其让座,竟遭嘲笑。
昨日9时许,222路驾驶员邹铭驾车由九通路开往武泰闸。经过额头湾站时,一位胡子略显花白的农民工背着一个包袱,吃力地上了车。邹铭回头看了一眼略显拥挤的车厢,忙对正在忙碌的女乘务员常健喊道:“把这个老师傅带到你位子上坐着!”
  常健把老人带到自己的工作座上安置好后,继续卖票。车到下一站时,站到驾驶室后的常健小声对邹铭说:“刚才后面有人在笑你呢。”邹铭一脸疑惑:“笑我什么?”“刚才听到有人笑你对一个民工都这客气,是不是碰到自己的‘老亲爷’上车了?”
  邹铭回头望去,只见中间一排座位上几个青年见他回头,都忍不住偷笑着。邹铭见此感到很无奈。
  (转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中文)

本版积分规则

嗨!您好:
欢迎来到 岳飛网。
我的名字叫丫丫
很高兴能够为您服务!
如果已经注册【请立即登录并按丫丫提示一步步完成我就不会再来烦您了】
还没有账号请【实名注册(中文)】

手机版|小黑屋|岳飞网 |打赏 |岳飞网动态43090302000031

GMT+8, 2024-11-25 00:08 , Processed in 0.20657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