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繁体中文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中文)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原来“岳飞网每日签到”是在积累福报“每日签到福报乐”积分前三名可开通先祖“个人公墓”一座十一月一日将迎来岳氏宗亲岳飞网月首团聚日
查看: 2023|回复: 2

[转帖]岳飞“金沙寺壁题记”问题及其研究

[复制链接]
匆匆过客 发表于 2007-4-28 15: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岳飞“金沙寺壁题记”问题及其研究  
                                               顾文璧
   
    岳飞早期军行所至,喜欢即兴写一些题目壁、题记,间或也赋诗作词,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只是传世者绝少。经其子孙岳霖、岳珂两代人的辛勤搜集,编成家集而刊入《鄂国金佗粹编》(以下简称《金佗粹编》)者,只有诗二首、词一首和题记四篇,总数七篇。在这极少量作品中,人事、时地不明者有之,误题篇名者有之,甚而经人改作者亦有之。后人甚难进行准确征引并据以研究岳飞的有关史实。其最早一篇纪军次的《广德军金沙寺壁题记》,即曾使研究者难以猎手。现将笔者研究所得,论列于后,以就正予关心岳飞史事研究的师友和同志们。

    一、“题记”在岳飞军行作战日程中引起的矛盾
     岳飞的金沙寺壁题记,载于岳珂所编《金佗粹编·家集》卷十,题名为《广德军金沙寺壁题记》。转引如下:
      余驻大兵宜兴,沿干王事过此。陪僧僚,谒金仙,〔1〕徘徊暂憩。遂拥铁骑千余,长驱而往。然俟立奇功,殄丑虏,复三关,〔2〕迎二圣,〔3〕,使宋朝再振,中国安强。他时过此,得勒金石,不胜快哉!建炎四年四月十二日,河朔岳飞题。
     全篇八十一字,真切地抒发了岳飞“殄丑虏,复三关,迎二圣”的抗金抱负和“使宋朝再振,中国安强”的爱国宗旨。在当时国破家亡,强敌深入的情况下,表现了他对抗金正义事页的必胜信念和昂扬奋发的爱国热忱。这是岳飞在江南独立成成军后所作的第一篇题记,无异于岳家军的一篇讨金檄文。
    这篇题记有明确的日月纪年——建炎四年(1130)四月十二日。篇名所示地点,为“广德军金沙寺”。宋代广德军的治所在今安徽省广德县,位于江苏省宜兴县西南,相互毗邻,题记所称“余驻大兵宜兴”相合。但是,试将这篇题记的时间、地点与岳飞当时军行作战日程相印证,却出现了难以解释的矛盾和疑问。岳珂所编《鄂王行实编年》是这样记载岳飞在建炎四年四五月间的战斗历程的:   
   〔建炎四年〕四月,金人再犯常州。先臣(按,指其祖父岳飞)邀击,四战皆捷。拥溺河死者不可数计……复尾袭之于镇江之东,战屡胜。诏令就复建康,乃亲将而往。二十五日,战于清水亭。金人大败,僵尸十五余里 …五月,兀术复趋建康。先臣设伏于牛头山上待之….  
    初十日,兀术次于龙湾,〔4〕要索城中金银、缣帛、骡马及北方人。先臣以骑三百、步卒二千人,自牛个头山驰下,至南门新城设寨。遂战,大破兀术…兀术遂奔淮西。先臣乃入城抚定居民。〔5〕
     岳飞本人在其《建康捷报申省状》中有相应的概述:
      照对飞自建炎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起离建康府,至广德军界,与金贼六次见阵,收复溧阳县。及于常州界以来,邀击金贼,袭逐至镇江府。恭依圣旨,亲提重兵至建康府,与金贼战斗。追杀过江,收复了当。〔6〕   
    两者所述岳家军在常州、镇江和建康府(治所在今南京市)的战斗历程,基本相合。只是都没有提到岳飞此时的广德军之行。根据《宋史·高宗本纪》、《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三朝北盟会编》等文书记载,核实以上日程:金兵自临安(今杭州市)北撤,攻陷常州的日期为建炎四年三月十日,至镇江府的日期约为三月十五日或十八日。〔7〕因此,岳家军在常州、镇江的邀袭战约在三月十五日前后。岳家军至建康府境的第一仗为清水亭之战,时在四月二十五日。五月初,岳飞设伏江宁县牛头山。五月十日设寨于建康南门新城,与金兀术战于龙湾。十一日收复建康。由此可知,岳飞的这篇题记作于常州、镇江邀袭战以后,岳飞奉诏“就复建康”,  “亲将而往”之时。下距建康府清水亭之战只有十三天。时人邵缉在同年六七月向上宰相执政书中指出,当时存在着“金人徘徊建康、京口(镇江之别名)之间。势必欲留军江南,控扼险阻,牵制官军,大为东南之患”〔8〕的可能。在此情况下,岳家军如从镇江前线去建康,里程最短,仅二百华里。从宜兴县驻地去建康,则为三百三十华里。至于广德军,则更在宣兴县西南一百八十华里,而从广德军去建康,水程五百华里,陆路经溧阳县北上,则为三百九十华里。〔9〕问题在于岳飞奉诏后,既不从镇江前线去建康,也不从驻军地宜兴县去建康,却远道绕行于与当时岳家军的战地和驻地都毫不相关的广德军。平白无故地多走好几百里路。在当时军情紧急的情况下,这种大迂回是完全不可思议的。这就是“题记”在岳飞军行作战日程上引起的不可解释的矛盾和疑问。"  

     二、各家“岳飞传”对“题记”问题的不同处理
     对于“题记”存在的上述问题,解放后出版的各家岳飞研究著作,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处理方法。
    其一,邓广铭先生的《岳飞传》(1954年初版,1983年6月增订)搜罗岳飞史料最为宏富,并立意要“把岳飞的一些与当时政治军事联系较大的奏札和抒发他自己的壮志雄图的诗文,都尽量加以搜集。”〔10〕但无论其初版本,还是增订本,始终对这篇重要题记采取审慎的缄默态度,不加引述。其初版本的《岳飞抗金历次出兵路线图》和增订本的《建炎四年岳飞收复建康图》,都把出兵路线画成自宜兴县出发,经溧阳、溧水县境,抵达建康。而对其问岳飞的广德军金沙寺之行不予理会。d7ot*s$?;i/f1m
    其二,已故何竹淇先生的《岳飞抗金史略》(1959年2月山版),则将岳飞进击金军于常州、镇江和建康府的作战程序加以打乱。把这则题记倒叙于清水亭之战和从建康得胜回宜兴兼并刘经军之后。书中写道:“岳家军取得一连串的胜利之后,使岳飞对抗金事业,更抱有坚强的信心,他兴高采烈地回到广德,在那里的金沙寺壁题道: (按,引文从略)”〔11〕其
后,叙述牛头山设伏、龙湾之战和收复建康府等等。甚至岳家军早已于当年二月从广德军移军宜兴县这件事也搞颠倒了。这就掩盖了“题记”存在的问题。
    其三,龚延明同志的《岳飞》传(1980年8月出版),引述“题记”全文于岳飞《广德捷奏》,即奏报岳家军转战广德、收复溧阳和常州邀击战等“委是战获胜捷”〔12〕之后。删略去尾袭至镇江东这一情节。又叙述岳飞奉诏配合扼守镇江的韩世忠,从陆路的左翼即清水亭、牛头山等地打击金军等等。他没有触及“题记”存在的问题。〔18〕
    其四,王曾瑜同志的《岳飞新传》(1983年10月出版),是唯一从正面提出“题记”问题的岳飞研究著作。他的解释是,由于土匪戚方子三月二十七日攻陷广德军,威胁了岳飞在宜兴县张渚镇的后方基地,迫使岳飞不去镇江会合韩世忠,合击金军。而回师宜兴率领一千多骑兵奔赴广德,路过金沙寺小憩时题于寺壁。但戚方这时已转而向西,于四月十四日攻打宣州(今安徽宣城县)去了。由于这一变化,  “岳飞眼下的任务,是向江南的战略重镇建康府进军。”〔14〕这一解释虽然很合乎情理,但仍只是一种可能性的推测。他没有能够举出岳飞此时军行于厂德军的史料作证。

三、广德历史上从未有过金沙寺
    安徽广德县因有桐水流贯于境内,故古称桐讷(氵旁),别号桐川。地处皖南山区通向江苏和浙江的要冲,故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由宣州属县,建置为州、府—级的军。建炎三年十一月,金兀术渡江南侵,即由建康、深水经广德、湖州安吉县,直扑南宋政府行在所临安。
    岳飞是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其军行所至,特别是进行过重要活动的所在地,自必在当地留下遗迹或有关的记载。他在广德军的活动,据史籍所载,共有两次。第一次,即前引岳飞所云“飞自建炎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起离建康府,至广德军界,与金贼六次见阵。”他应宜兴县令钱谌邀请,从广德移军宜兴的时间,据钱谌撰《宜兴县生祠叙》,为“建炎庚戌四年仲春(二月)……自桐川次于阳羡(宜兴县别名)。”〔15〕第二次,在建炎四年六月,岳飞奉命追剿土匪戚方,曾扎营于广德、安吉交界之“苦岭”(即独松关)。因此,历代广德州(县)志都在各自的“古迹志”中竞相记载岳飞在广德军的驻地“钟村”(县东十里)、营地“苦岭关”(县东七十里)、战地“扎寨圩”(县西北五里横山山麓)和“扬令圩”(县西南五里)等遗址的名称和地点。
   岳飞的广德军金沙寺之行,虽不见于南宋人的记载,却由于岳飞的这篇题记,遂被广德历代地方人士所津津乐道,并递相记载于广德地方志书。以今存最早的广德方志明嘉靖十五年(1536)《广德州志》为例,即三见称引。其一,卷八《人物志“岳飞传》云:   
    [建炎]庚戌四年,金人再攻常州,飞四击皆捷。时,过谒军(按,指广德军)之金沙寺,题壁曰;“余驻大兵宜兴,沿干王事过此。倍(陪)僧僚谒金仙,徘徊暂 憩。遂拥铁骑千余,长驱而往。然俟立奇功,殄丑虏,复三阙(关),迎二圣,使宋朝再振,中国安强。他时过此,    得勒金石,不胜快哉!建炎四年四月十二日,河朔岳飞题。”
     其二,卷十《艺文志》,以《题金沙寺壁记》为题,全文刊载了岳飞这则题记。文字同前。其三,卷十《艺文志》载明正德七年(1512)广德知州刘节撰《名宦祠记》云:
    按郡志,建炎三年,兀术趋临安。武穆率所部邀击至广德境中,六战皆捷。擒其将,寻大=败之。今横山扎寨即其战地。次年,虏犯常州,宜兴令迎移屯,遂题金沙寺去。
     一再强调金沙寺在广德境内。但令人不解的是,却对金沙寺的地址及现状不置一词,讳莫加深。同书卷四《宫室志·寺观》,详记本州所有大小寺庙二十八所(其中,东晋建一所,唐建十三所,北宋建七所,南宋建四所,元建十所,明洪武初建四所)以及属县建平县所有大小寺庙十八所,唯独找不到沙寺之名,自亦不载岳飞题寺壁之事。同书卷三《舆地志·古迹》,亦不见有关金沙寺之记载。经检索最晚近之光绪《广德州志》和民国《广德县志稿》,包括清代省志——乾隆《江南通志》和光绪《安徽通志》的“寺庙”和“古迹”部份,亦复杳然。这就是说,明清两代的广德地方志以及清代省志全都举不出岳飞题壁的金沙寺在广德的地址所在及其沿革变迁。因此,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厂德历史上从未存在过金沙寺。历飞题壁的金沙寺,不在广德军境内。
   
    四、岳飞题壁的金沙寺在哪里
     广德历史上不存在金沙寺,而岳飞当时驻军所在的宜兴县却确实存在有一所金沙寺。见南宋葛立方撰《韵语阳秋》(隆兴元年序刊)卷八所记:
      陆希声〔16〕隐居宜兴君阳山。今金沙寺,其故宅也。又见南宋《咸淳毗陵志》卷二十五《观寺·宜兴县》:
    广福金沙禅院,在县东南四十里,唐陆希声读书山房。熙宁三年,赐额寿圣金沙。隆兴改今额。是知宋代宜兴县确有一所寺庙名“金沙寺”。它是“寿圣金沙禅院”的简称。但它是否即岳飞题壁的金沙寺呢7《咸淳毗陵志》提供了答案见于该书卷十四《初庙·宜兴县》条:
      岳武穆王庙,在东岳行庙〔17〕西。王讳飞。建炎中,自桐川提兵来平剧盗郭吉。尝题金汐沙与张氏壁。有誓清中原语。邑人德之,肖戎服柬于英烈庙。〔18〕淳熙八年(1181).    章守冲易以衮绣(原注:庙有赵粹(亻旁)善誉记)。嘉定间,其孙珂守嘉禾,届[宜兴]令戴木角,更卜徙今地。先是,蒋待制灿题庙匾,以邑多讼,易“嶽”为“岳”。至是建庙,殆有谶云。  
    [原注]王题金沙寺云:  “予驻大兵宜兴,  缘 干 五 (王)事过此。陪僧僚,渴金仙,徘徊暂憩。遂拥铁骑千余,长驱而往。然后立奇功,殄丑虏,复三关,迎二圣,使宋朝再振,中国晏安。他时过此,得勒金石,不胜快哉!”张氏壁类此。
    这里,《咸淳毗陵志》不但指认了岳飞题壁于宜兴县金沙寺的事实,而且还指实了金沙寺在宜兴县的地址。所记岳飞题壁全文,与岳珂《金佗粹编·家集》所载相对勘,文字基本相同。  
    个别字语,如“予”、  “余”;  “缘”;“沿”;  “然后”.“然俟”,  “晏安”、  “安强”等四处,略有异同。差别虽很细微,但前者如“然后”、  “晏安”,用语串直,似是原作,后者如“然俟”、  “安强”,比较雅驯妥当,似经斟酌修饰。所以,《咸淳毗陵志》所记似是当时原始纪载,而《金伦粹编》所载似乎已经修改,并补全了题记末尾之十四字纪年和署名。试再以明嘉靖《广德州志》所载作比较,则后者明显地是照抄自《金佗粹编》,毫无时代特征,不难看出其间的差别。《咸淳毗陵志》指出,岳飞在宜兴还曾题过“张氏壁”,但未录文字和缘由。《金佗粹编·家集》亦未收录。据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一记载,张氏名大年,曾任黄州通判。家住宜兴县张渚镇。所居“临涧为圃”,号“桃溪园”。岳飞驻军张渚期间,即“馆于其家”。建炎四年六月十五日,岳飞在张氏厅屏上题书了长篇题记。〔19〕全文收录于《云麓漫钞》。从而,完全证实了《咸淳毗陵志》的记载。《咸淳毗陵志》以当代人记当地事,并从史迹和文字两个方面记载了岳飞在宜兴县题书的这两篇题记,应属可靠的信史。
    其实,南来人最早记岳飞题壁之金沙寺在宜兴者,当首推周必大。周必大,江西吉州(今江西吉安市)人,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其母家、妻家均在宜兴。孝宗隆兴元年(1163)春,周必大任起居郎兼权给事中,因缴驳孝宗陨龙人龙大渊、曾卖见并迁知阁门事指挥,忤孝宗意,请祠回吉州。归途送妻李孥至宜兴妇家,记城南张公洞之游云:  “此去金沙寺、颐山〔20〕陆希声讲易台皆不远,日已斜,不果往。〔21〕乾道三年(1167)三月,周必大自吉州携家泛舟往宜兴,省视病重之岳丈王葆(曾任监察御史、太常少卿)。至则王葆已前卒,乃随众四出卜坟地,于四月二十七日投宿张公洞之洞灵观。
    翌日,至湖洑镇。所著《泛舟游山录》记云:
     〔四月二十八日〕乙未早,过湖洑镇。跨溪有桥,号“侍朗桥”。〔22〕或曰谓陆希声,而《图志》颇疑其称呼不相应也。饭于金沙寺。登颐山,访讲易台,酌潜虬泉,皆希    声遗迹也。寺有岳飞已酉岁留题刻石,词甚壮……入镇中,观潜虬泉……游惠氏南园。〔23〕久之,过北园……遂买舟泛湖洑而归……甲夜抵邑中。〔24〕”
    所记游湖洑镇,饭于金沙寺,观寺内岳飞留题刻石等,乃其亲身经历。对于论定岳飞金沙寺壁题记的地点问题,具有无可争辩的价值。宋代湖狱镇,即今湖父(氵旁)镇,位于宜兴县东南四十里,与前引《咸淳毗陵志》所载金沙寺地址完全吻合。这里,周必大不百岳飞题壁,而云岳飞留题刻石。则原题壁,极大可能于岳飞被害后已为寺僧所洗刷。其所见之刻石,自亦不会是岳飞“他时过此得勒金石”之所遗。当是绍兴三十二年七月,孝宗下诏追复岳飞原官、以礼改葬后,寺僧重摹原迹所勒之石。此刻石曾载入《咸谆毗陵志》卷二十九《碑碣》门,清代初年早已亡佚。〔25〕周必大记岳飞留题金沙寺于“己酉岁”,则是笔误。岳飞原署年月为建炎四年,乃是庚戌岁。“巳酉岁”则为建炎三午。显然是周必大换算成千支纪年时弄错了。
    南宋人记岳飞题壁之金沙寺在宜兴者,还见之于嘉定十二年(1219)大学录周朝端所撰《宜兴岳鄂王庙记》;
    余观王(按,指岳飞)抗志不挠,警灭强虏,既扫空洞庭,通辟江汉,然后举肱河洛,决眦燕赵,迄以其身偕为死生,视留题金沙寺时,气概已见。〔26〕周朝端称颂岳飞一生誓灭强虏、抗志不挠、生死与俱的气概,早已表现在金沙寺劈题记之中。按通例,行文中不特别指明其处之金沙寺,不言而喻是在篇名所示和庙址所在的宜兴县当地。值得注意的是,宜兴岳鄂王庙是岳珂任宜兴知府时嘱托宜兴县令戴木角卜地迁建的,并资助了建庙的经费。周朝端时任太学录,当是应岳珂、戴木角之请而撰写这篇庙记的。自必曾经岳珂过目。岳珂并把周朝端的这篇庙记刊入《金伦续编》卷三十《百氏昭忠录》之中。因此岳珂理应知道岳飞题壁之金沙寺在宜兴县。
    果然,我们在岳珂本人的著述中,找到了他亦认为岳飞题壁之金沙寺在宜兴的确证。见于岳珂撰《淮西辨》一文,载《金佗粹编·吁天辨诬录》卷二,摘引如下:
    先臣自金虏叛盟以来,尝有誓不与俱生之志。献北讨之书,夺官而不诲;上谢赦之表,忤时而不忌;抗恢复之奏,则自期于浑咸(王旁)复唐之大功;辟屈已之议,则深指于秦桧谋国之不藏!岳祠之盟,与将佐言者也,特首言其喋血虏廷之愿;莲社之诗,与缁流言者也,犹不忘乎力扶王室之忠!甚而抒咏翠岩、勒题东松、书宜兴之寺壁、纪湖东之军次,是皆放怀景物,抒情幽旷,而二圣之还,三关之复,其志无住而不寓。造次必于君,言语必于国。天下至于今诵之,非臣之私言也 .
    这里,岳珂为岳飞辨绍兴十一年春应援淮西逗留违诏之诬,列举了岳飞传诵于天下的若干奏章和诗文。这里暂且不论其列举之岳飞奏章,而专论其与本文主旨有关之岳飞诗文。不难看出,岳坷所一一列举者,正是他列入《金佗粹编·家集》的七篇岳飞诗文中的六篇。未被列举的一篇,乃是通篇隐喻,无所实指,因亦无从引证的《小重山》。其余六篇,则已全被举出,包括《广德军金沙寺壁题记》在内。试加对勘如下。其一,“岳祠之盟”,无疑即是《五岳祠盟记》,内有“北逾沙漠,喋血虏廷”一语。其二, “莲社之诗”,即《寄浮屠慧海》七律。其中有“叮吟寄语东林老,莲社从今着力修”句。其三, “抒咏翠岩”,即《题翠岩寺》七律。其四, “勒题东松”,即《东松寺题记》(绍兴元年二月十四日)。其五,“纪湖东之军次”,即《永州祁阳县大营驿题记》(绍兴二年七月七日)。首旬自言“权湖南帅岳飞被旨讨贼曹成,自桂岭平荡巢穴,二广湖湘悉皆安妥。”据《宋史·岳飞传》,朝廷令岳飞招讨游寇曹成,曾“命飞权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市),兼权荆湖东路安抚都总管。”岳飞在申状中亦有“奉圣旨指挥,统领军马前来湖东措置收捕曹成贼马”〔27〕语。故称“湖东军次”。其六,“书宜兴之寺壁”,其所对应于《金佗粹编·家集》者。除《小重山》词外,仅剩《广德军金沙寺壁题记》。
    岳珂所收集到的岳飞寺壁题记,只有两篇。一篇是《东松寺题记》,另一篇就是《广德军金沙寺壁题记》。此外再无第三篇“天下至于今诵之”的寺壁题记。由此可见,岳珂列举于此的“书宜兴之寺壁”就是指的《广德军金沙寺壁题记》,二者是同一篇“金沙寺壁题记”。只不过,岳珂在《金伦粹编·家集》中冠以“广德军”之地望,而在《淮西辨》中则指认在宜兴县而已经过以上查考,二者之间的孰是孰非,已不难解决。广德历史上从未有过金沙寺。广德邑乘所载“金沙寺壁题记”系转抄自岳珂《金佗粹编·家集》,其流传入广德,显然在嘉定十一年(1218)《金伦粹编》成书以后。而在南宋人的著述,包括岳飞自己的文字中,都找不出岳飞此时军行至广德军的记载。因此,岳飞题金沙寺壁不在广德军。金沙寺备载于甫宋以来的常州府志和宜兴县志。南宋周必大《泛舟游山录》、《咸淳毗陵志》和周朝端《宜兴岳鄂王庙记》都指实岳飞题壁于宜兴金沙寺。而且岳珂本人也有岳飞“书宜兴之寺壁”的记载。对照岳飞当时行军作战日程,在时间和地点上,基本符合其“恭依圣旨,亲提重兵至建康府”的前后情节。岳飞在率军赴建康途中,军次湖洑镇金沙寺,留下了这篇题记。两相比较,可以断定,岳珂在《金佗粹编·家集》中所题《广德军金沙寺壁题记》篇名有误,应改正为《宜兴县金沙寺壁题记》。
    由于误题篇名而在岳飞当时军行作战日程上引起的矛盾和疑问,也就基本得到解决。

五、岳家军出师建康和岳飞留题金沙寺
    以上就金沙寺的地点问题,澄清了由岳珂误题篇名造成的矛盾,从而为岳飞早期军事活动确定了一个有具体时间、地点的行进,并为这篇重要题记改正篇名,恢复其原有的面貌和价值。但就岳飞当时行军作战日程而言,还没有完全解决如下的问题:既然岳家军于镇江奉“诏令就复建康”,或如岳飞所云“袭逐”至镇江府,“恭依圣旨,亲提重兵至建康府”,为什么岳家军不就近从镇江挥师建康?而随着金沙寺地点的重新确定,又产生了一个问题,岳家军从驻地宜兴县出师建康,为何却军行于宜兴县东南、濒临太湖的金沙寺? 这涉及岳家军出师建康和岳飞留题金沙寺前后一些具体情况的了解。
    首先我认为,岳家军进击金军于常州并尾袭之于镇江之东,是一次连续作战的战役。而其奉诏“就复建康”则是另一个战役。后者的目标与任务要严峻得多。因此,岳家军奉诏后没有立即挥师建康,而是从镇江前线回军驻地宜兴,抚治疮痍,整顿部伍,补充器械给养,重新分拨军马等等,为下一个重大战役作准备,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对照其前三月十五日左右的常州、镇江进袭战及其后四月二十五日建康府清水亭之战,将这篇题记所述“铁骑千余,长驱而往,以“沿干王事”的目的地定为建康府,并把所署的月日时间,大体上看作岳家军从宜兴起发赴建康府前线的时间,是适宜的。
    其次,有的岳飞研究著作将岳家军的常州、镇江邀袭战说成是岳飞亲自率军进行的。后人不明古代军事常识,也往往以为岳家军的大小战役都由岳飞亲自率军进行。其实,《金佗粹编》卷二二《阁学刘光祖襄阳石刻之一》统计,厉飞生平“大小一百二十余战……其躬履行阵而胜者,六十八,其遣将胜者,五十六。”可见岳飞并非每战都必须躬履行阵。实际上,岳家军的常川、镇江邀袭战,岳飞都不在行间。其常州之战,岳飞《广德捷奏》载明是他“分遣兵马”进行的。其镇江尾袭战,据《金佗粹编·江东邵缉献书》所记,是后飞在宜兴“密与周杞(常州知州),赵九龄(周杞幕僚)谋画,调发精锐尾袭金人于镇江之东。”亦非岳飞亲行。因此,岳飞接获“就复建康”的诏令,并非在镇江前线。这也应是岳家军没有从镇江前线挥师去建康的一个原因。
    最后,据周朝端《宜兴岳鄂王庙记》和《云麓漫钞》所记,岳家军在宜兴的驻军地是张渚镇,位于县西南七十里,为何岳家军出师建康却军行于县东南四十里、濒临太湖的金沙寺呢?由于岳家军在宜兴县的分布、训练、轴重给养以及出师准备等等许多实际情况很少留下记载,无法作出具体的说明。但可以肯定,军行经金沙寺的,并非出师建康的全部岳家军,而只是其中由岳飞亲自率领的部分。因为,据邵缉记载,此次出师建康系由岳飞“遣偏稗及飞自将,取间道直捣建康”。说明军行于金沙寺的只是岳飞所“自将”者。其余军马已由“偏稗”将领率而先行, “取间道”赴建康前线了。他们从何地出发,是否也曾行经金沙寺,则不得而知。故不能一概而论。岳家军驻宜兴期间的总兵力,据邵缉记载,“飞军中精锐能战之士几千、万人,老弱未壮者不在此致。胜甲之马亦及千匹”。共计“有数万之众”。据《金佗续编·章尚书颖经进鄂王传》记栽:“飞有军万人,合军士之孥计七万以上。”又据岳珂《金伦粹编·承楚辨》所记,岳飞在宜兴曾上奏云:“臣所统之兵几万,而营卒之孥计其口亦盈七万。”三者所说基本相同,即岳家军在宜兴期间约有土兵一万名,战马千匹,士兵家口包括老弱未壮者约七万人。因此,“题记”所云“铁骑千余,长驱而往”,完全符合岳家军的马军实际,毫无夸张之处。并与邵缉所记岳家军分赴建康的情况相合。岳飞所“自将”者,只是岳家军中的骑兵。“题记”所记,正是他率领千余铁驹赴建康途中经过金沙寺的情况,十三天后,岳飞率军在建康府清水亭与金人展开大战。
    南宋以来,金沙寺和岳飞“金沙寺壁题记”’一直递相记载于明清两代的常州府志和宜兴县志。而岳飞曾题书其“厅屏”之张氏“桃溪园”,则早巳湮没不闻。今金沙寺寺屋全毁,仅剩孤址,位于今宜兴县湖洑镇西里余之西街村。而张氏“桃溪园”不知何年所改为“张氏宗柯”,竟得保存至今,在令张渚镇北门,东临桃溪。虽为清代建筑,但遗构尚称完整,也仍保持当年“临涧为圃”、“有山水之胜”的环境风貌。
    词中还保存有康熙五十五年(1716)勒石的《宋岳武穆王、张安国公唱和》诗碑。〔28〕    饶有趣味的是,这两处故址内原都有一课相传为当年岳飞曾系过马的古银杏树。“张氏宗词”内的一棵,不幸于五十年代末被伐。金沙寺故址内的一概则迭载于宜兴县志,现稍加移录,以附见金沙寺晚近情况。《重刊宜兴县旧志》(嘉庆二年增补康熙二十五年刻本)卷九《遗址补遗》记载:“金沙寺亦有银杏树一株……相传宋岳鄂王尝系马于树。”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卷九《寺观考》载:
    金沙寺,在湖父(氵旁)镇南。见旧志。兵纹。同治七年,寺僧建复山门。殿后,银杏一株,有绊马索痕。岳鄂王经过题诗,尝系马于此。兵 后,不存。
    载明古银杏树已毁于太平天国之役。但民国年间还有人看到这棵古树。见胡雨人撰《宜兴中学荆南旅行记》(1926年铅印单行本),记当年四月二十五日至湖父(氵旁)镇:游金沙寺。有大钱杏树一株,数千年前之古=树材也。枯死过半。其近根处有绳痕一道,野言谓岳王系马马缰所勒之痕。  
    可见二十年代中期,此古树尚在。今则早已无存,不知何年所伐。
    环顾海内,岳飞当年活动所及而至今仍有遗迹可寻者可谓凤毛麟角。其可以指实为岳飞曾从事过某种具体活动的建筑遗存,更同罕见。著称国内的岳飞遗迹和纪念建筑,似仅杭州岳飞墓庙和故里汤阴岳庙两所。宜兴是岳飞一生事业之重要转折所在。即由一名默默无闻、无所归属的“偏裨”将领,脱颖而出,开始成为朝廷奇方面重任的将帅。他在张氏“桃溪园”厅屏题记中写道:“今又提一垒孤军;振起宜兴。建康之城,一举而复。”可见,他把宜兴看作岳家军的发祥地,在此期间的主要战绩是收复建康。有幸的是,他在出师建康前和得胜回宜兴后,各有—篇题记留传至今。而这两篇重要题记的诞生地金沙寺和张氏“桃溪园”,故址尚在,遗构犹存。后者还是他在宜兴驻军期间的行馆。它们是岳飞江南抗金斗争时期留存的两处历史遗迹和纪念建筑,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对这两处岳飞史迹进行调查核实,及时采取保护修复措施,使之成为一代民族英雄岳飞在江南的永久性纪念遗址。

     注释 [
    〔1〕《宋史·徽宗本纪》,宣和元年(1119)正月壬子(五日)诏:“佛,改号大觉金仙。馀为仙人、大土。”故称礼佛为“谒金仙 .
    〔2〕指瓦桥关[今河北雄县]、益律关(今河北霸县)、淤口关(今霸县东)。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辽关南之地,以三关与辽分界。为宋、辽所沿袭。因泛指宋朝故土之疆界。   
    [3]指被俘虏囚禁于金国之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
    [4]即龙湾市,在上元县金陵乡。有靖安渡,隔江与真州六合县宣化镇(今南京市浦口镇)相冰约当今南京市下关之北。
   〔5〕载于岳珂《金佗粹编》卷五。
    [6]敖于岳坷《金佗粹编》卷十九。
    [7]《宋史·高宗本纪》记金人至镇江府为三月十五日。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四年三月十五日丁巳条:“疑是三月十八日。”
    [8]见《江东邵缉献书》,载《金佗粹编》卷二十八《永州判官孙选编鄂王事》篇后。岳珂《鄂王行实编年》、章颖《经进鄂王传》均引作‘删定官邵纬上书庙堂”。为同一人。据王曾瑜考定为邵缉之误,宣州人。参见其《岳飞新传》页75,附注二。yd xn:k
    〔9〕以上里程数,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江南》之镇江府、宜兴=兴县、广德州诸条,并参考以有关方志。
    〔10〕邓广铭《岳飞传》(增订本)页449。
    〔11〕何竹淇《岳飞抗金史略》页87。
     [12]载《金佗粹编》卷十六《奏议》下。
    〔13〕又见龚延明《岳非》(1985年5月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页27。
    〔14〕参见王曾瑜《岳飞新传》页65和附注三。
    〔15〕载《金佗续编》卷三十。  
    〔16〕陆希声,唐苏州吴县人,累官至歙州刺史。昭宗闻其名,召为给事中,辞宰相。避唐末之乱,隐居宜兴县湖洑镇之君阳山,自号“君阳遁叟”。  
    [17]〔18〕东岳行庙,在宜兴县治之东、荆溪之北。英烈庙,孜城内荆溪之南,祀晋平西将军周处,旧称“周将军庙”。绍兴七年(1137),赐庙额为“英烈”。  
    [19]载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一。全文为,  “近中原版荡,金贼长驱,如入无人之境。将助无能,不及长城之壮。余发愤河朔,起自相台,总发从军,小大历二百余战。虽末及远涉夷荒,讨荡巢穴,亦且快国仇之万一。今又提一垒孤军,振起宜兴,建康之城,一举而复。贼拥入江,仓皇宵遁,所恨不能匹马不回耳!今且体兵养卒,蓄锐待敌。如或朝廷见念,赐予器甲,使之完备,颁降功赏,使人蒙恩,即当探入虏廷,缚贼主,碟血马前,尽屠夷种,迎二圣,  复还京师,取故地,再上版籍。他时过此,勒功金石,岂不快哉!此心一发,天地知之,知强者知之。建炎四年六月望日,河朔岳飞书。”
    [20]《重刊宜兴县旧志》卷一《山川》:颐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唐陆希声退隐于此,谓此山南走震泽,有颐之象。故名。
    [21]周必大《归庐陵日记》。载于《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卷一百六十五、《杂著述》卷三。
    [22]《重刊宜兴县旧志》卷八《陆希声传》:后蒋颖叔(之奇)题其宅有云“二十四桥芜没尽,溪边犹有故时桥”,即此。
   [23]周必大《归庐陵日记》,“(隆兴元年四月庚辰)过湖洑镇,山色如画,溪水绀绿,所谓‘笔画’也。惠氏南园,修葺有法,溪流正贯园中,隔街即大第。吾方倦游,不无羡焉。”
   [24]周必大《泛舟游山录》卷一。载于《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卷一百六十七、《杂著述》卷五。  
   [25]今存《咸淳毗陵志》卷二十九《碑碣》门残缺,不载。此据《重刊宜兴县旧志》卷九《碑刻》:“岳王题壁石刻。题云(按,从略)。后刻石,见《史志》。”所称《史志》,即指史能之序刊之《咸淳毗陵志》。
  〔26〕《咸淳毗陵志》卷二十一《词翰》。
   [27]见《申省措置收捕曹成状》。载《金佗粹编》卷十七《公牍》 v.m
   [28]今石有跋云:“右二诗源流,同安危山有跋。甘三世[张]元澍、元伊有解。载在旧谱中,可考也。今为三刻云。”说明已为第三次刻石。又见《重刊宜兴县旧志》卷九《碑刻·岳忠武王、张安国公唱和诗碑》条,附记云,“石刻久亡,明危山重刻。今所存者,又康熙丙申(五十五年)重刻”。即指此石。岳飞赠诗,或题《过张溪赠张完》。张溪,即桃溪。张完,即张氏后裔所尊称之“张安国公”,相传即张大年。诗晚出,亦不似宋人口吻,待考。
    本文原载《岳飞研究》第1辑
YUEMING1 发表于 2007-4-29 22:4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良宗亲不愧岳飞研究版主的使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匆匆过客 发表于 2007-4-30 06:2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汗颜...对飞祖的研究我还刚起步,只是搜集些资料而已.希望我们大家能一起努力,把飞祖的英雄事迹和不朽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因为它不只是我们家族的财富,也整个中华民族的财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中文)

本版积分规则

嗨!您好:
欢迎来到 岳飛网。
我的名字叫丫丫
很高兴能够为您服务!
如果已经注册【请立即登录并按丫丫提示一步步完成我就不会再来烦您了】
还没有账号请【实名注册(中文)】

手机版|小黑屋|岳飞网 |打赏 |岳飞网动态43090302000031

GMT+8, 2024-11-24 09:45 , Processed in 0.17368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