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古交市正南十华里,大川河西岸,李家社西北二里许的山沟里,有一个小村子叫蒿地足。这里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蒿地足村子不大,三十来户,人口不多,不足百人。居住分散,依次为东头、阳坡上、渠里、场里、葫搂里、对面。居住条件以依山挖的土窑为主,平房为数不多,分布在东西俩沟的半山腰上,中间是一条大沟,对面可以说话,但要见面须有一里之遥。人口姓氏有吴、康、孔、刘、岳、闫等,最早的姓氏为吴、闫俩姓,后圴衰败无人了。 村名来源无考,成村年代不详,但根据地貌特征和村名分析,应该属垦荒种庄子而得名。垦荒者应该是吴姓人,因为此地吴家坟地最大,也最古老,虽然因年久代远,水土流失,已成沟壑,但从断面尚可看出几层墓穴存在。吴家坟地有一通全村唯一的墓碑,立于请朝同治年间,是吴安邦、吴安治、武安国兄弟为其父吴会财树立的。可见当时吴家已成村中首富,但不知因何败落,后人有迁李家社、东岭上等村落户者。而代之兴盛起来的是康姓家族,此时已到民国初年,代表人物是罗先生,入学生员,善医道,其子康来金(小名科则)承父业,为村中首户,多任保长,土改时划为地主成分。 农作物主要有谷子、迷子、高粱、玉米、土豆、莜麦、荞麦以及各色豆类;林木以杨、柳俩种为主,榆树次之;经济林木有桃、杏、红枣、槟果、葡萄、花椒等。全村土地以坡地为主,淤口地极少,但因地表泉水较多,时鲜蔬菜也有种植,春、夏、秋三季可以自足,冬季吃菜以土豆和瓜类为主。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再加之矿区开发,地下水破坏,泉水枯竭,旱情严重,农作物受到很大影响,人畜吃水都成了问题,人居环境逐步恶劣,现在村中仅存老人不足20人居住。 就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却积蓄了一批共产党的有生力量,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组织群众参军参战,传情报、送军粮、做军鞋、抬担架,为新中国的诞生负出了艰苦的努力和血的代价。他们是:岳文有、刘永贵、康春才、康拉则、闫辛有、康福地、孔三何等。 我就是在这个小山村里渡过了当时认为是最幸福的童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