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到了,相互祝贺、祝福的短信、v信满天飞。这时有专家们站出来指点迷津并普及有关知识,試图给民众扫扫盲。按他们的说法,端午节是不能互祝快乐的,最多互祝"安康"。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这天屈原投汩罗江,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介子推葬身火海,无不悲戚。五月是毒月,初五更是毒月中的毒日,五毒俱全,“躲五”尤恐不及,怎能互致祝贺呢?这些非遗专家们的观点真叫人匪夷所思。首先,中国许多的传统节日都源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和祭祀活动,是非常隆重而热烈的,与庆典无异。端午节竞龙舟,舟上锣鼓喧天,鼓手、锣手、划手、舵手各守其位,各司其技;岸上红旗猎猎,呼声如雷,这还不快乐吗?其次,祭奠亡者也并不完全是悲哀的事。古人看待生死比现代人更智慧,因为他们相信轮回。过去说红白喜事,只有80岁以上的人老了才能把丧事当作喜事办。实际并不如此。61年前的5月8日,毛泽东同志就专门讲过红白喜事的辩证法。他说:中国人把结婚叫红喜事,死人叫白喜事,合起来叫红白喜事,我看很有道理。结婚可以生小孩,母体分裂出孩子来,是个突变,是个喜事。至于死,老百姓也叫喜事。一方面开追悼会,哭鼻子,要送葬,人之常情;另一方面是喜事,也确实是喜事。这里没有年龄的届定,因为有死才有生。大约2300年前,有个叫庄周的同志死了妻子,他的朋友惠子去吊唁,看见庄子“方箕踞鼓盆而歌”,十分气愤。庄子说:人本来就无所谓生、无所胃死,只是“形”与“气”的转化,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再正常不过了,我为什么要悲痛呢?当然,现在如某人家里有人亡故了,谁要是还面带笑容,那一定被认为是精神不正常。这不知是时代的进步还是观念的退化?第三,在一定意义上讲,清明扫墓也不是一件完全令人悲伤的事。墓地祭拜,一对烛,三根香,果品纸钱若干,通过这种方式与亲人阴阳沟通,心灵得到净化,无不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慰藉。唐朝杜牧写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你瞧,喝酒行令,岂不快哉!宋朝有个叫高菊涧的写清明节更加直接: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墓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祭祀与踏青游玩已成为一种习俗。第四,端午节也是男女结伴踏青的日子,民间有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多彩,因此也被叫做情人节。宋苏轼词浣溪沙写得颇为生动: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第五,毒日也可以互祝快乐。原始人类因生产力水平低下,只能被动地应对自然的挑战,所以有“躲五”一说。随着人类的文明进步,人类驾驭事物的能力大大增强,化害为利、化敌为友已成为人类努力的新常态。过去怕毒蛇、毒蝎,现在正利用其为人类健康服务,人类是胜利者,并且还在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这难道不值得庆祝、不值得引为快乐吗?
恭祝岳家人端阳节快乐!天天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