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珂的故居为何取名“金佗坊” 金山 岳巧明
岳珂在嘉兴 嘉兴金佗支《岳氏宗谱》中的岳珂遗像
嘉定十年(1217)十月,岳珂以奉议郎权发遣嘉兴军府兼管内劝农事,有惠政。自此家居嘉兴,其故宅在“金佗坊”(即现在杨柳湾路上的范蠡湖)。“奉议郎”是个文职官员,南宋二十四阶官职,从六品。“权发遣”是南宋时期推行的一种官制。“劝农事”就是地方分管农业生产的官员,如在军区就是负责军备粮仓的官员。按现在理解当时岳珂是以文职六品官派遣到嘉兴军区(相当于现在的政委)任职并分管军备粮仓。“有惠政”,说明岳珂工作相当出色,有政绩。
嘉兴杨柳湾路上的“范蠡湖”(原金佗坊)
"金佗坊"得名
“金佗”之得名,据《至元嘉禾志》卷二“坊巷”说是“金佗坊,旧通赵郡王府,因取王金印橐佗之义”。嘉定十一年(1218年),岳珂在嘉兴主修《嘉禾志》(关拭纂)5卷,后因工作调动,未成书,《至元嘉禾志》是在岳珂主修的《嘉禾志》的基础上续修而成。上载"金佗坊,旧通赵郡王府",金佗坊就是原来的赵郡王府。"赵郡王"指南宋宗室赵璩,他是宋太祖七世孙,出居绍兴府,又称赵郡王。岳珂妻赵氏为赵璩的孙女,威宁郡主。这里本人理解,岳珂最初来嘉兴军区工作暂时没有固定住所,后来因为和威宁郡主结婚,当时做王的都有很多房产,于是赵郡就把自己在嘉兴的赵郡王府让给岳珂或低价出售给岳珂。“王金印”是指岳飞的官印,即宋高宗为岳飞封王所赐的“武胜定国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岳飞印”。也就是说由于岳珂与赵郡王府的特殊关系,向朝廷要回了爷爷岳飞的官印。岳珂在《金佗粹编》自序中说:“珂试守槜李之明年,始刻家世《吁天辨诬》之书于郡,即汉制佩章之义,粹五编为一,名之曰‘金佗’。”在《金佗粹编续编》自序中又称,当年“先王(即岳飞)佩佗绶于鄂,珂不肖,幸因今天子霈泰zhi之泽,获以支邑绍分旧封。”“金佗”即岳飞当时在鄂国封王之意,正可与宋高宗所赐的“王金印橐佗”相印证。《诗·鄘风·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佗佗”即长而美的样子,岳珂所说的“佗绶”之“佗”就是这个意思。“坊”为街坊,在南宋主要为人们的居住区,即现在的居民小区,南宋时的嘉兴共有七十四坊,说明当时嘉兴已人口众多,经济相当繁荣。岳珂为了给爷爷岳飞辩诬,搜集了大量有关岳飞事件的资料,如宋高宗御札、朝廷命令、札子,以及岳飞表奏、战报、诗文旧事等,汇集编成书后,前二十八卷取名《金佗粹编》,后三十卷取名《金佗粹编续编》,是后人研究岳飞的重要资料。岳珂一边从政,一边又在金佗坊宅内始建岳氏家祠,又称金佗祠,岳王祠,为全国最早的岳氏家祠。又亲制铜爵,并镌“精忠报国”四字,祭祖父母,告慰子孙。岳珂也为岳氏嘉兴支始祖,奉岳飞为始祖。其后代世居嘉兴,成为嘉兴望族之一,嘉兴岳氏也是华夏岳氏之南宗。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 国宝级《金佗粹编》《金佗粹编续编》 (全国仅存完整版一套,上海图书馆珍藏,另一套残缺)
宋高宗赐岳飞王印拓片“武胜定国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岳飞印”
"佗"与"陀"的误写
不过在后人不知其理的情况下,好多地方将“金佗坊”的单人旁“佗”错写成耳朵旁的“陀”,一字之差,意义截然不同。如《金佗粹编》写作《金陀粹编》,《金佗祠事录》写作《金陀祠事录》。还有在《辞源》、《辞海》等也有误写。
自宋元千百年来,受战乱等因素的影响,“金佗坊”是几经沉浮。太平天国、抗战时期等,“金佗坊”一带受到炮火的严重破坏,几乎被夷为平地。解放后,这里造起了学校(今嘉兴市第一中学),造起了住宅楼,杨柳湾也被填平造路,如今基本被新建的范蠡湖覆盖 。
嘉兴图书馆珍藏的光绪九年(1883年)版《金佗粹编》《金佗粹编续编》,封面和说明“陀”都有误。
道光二十七(1847)由岳飞二十三世岳鉴所著的《金佗祠事录》中的“陀”都有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