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有良知的狱卒
在我们的印象中,大人物叱咤风云,指挥千军万马,气吞山河,建功立业,大多历史是由他们决定和书写的。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翻开史书却发现,历史在无意中,被很多小人物不经意的举动或想法,逆转了本来的走向,成为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存在。 隗顺,一个南宋首都临安最普通不过的狱卒,尽管他出生和去世时间不详,尽管他身高体重文凭学历不详,尽管他何方人士家庭背景不详,但因为他的一个举动让后人记住了他:冒着生命危险掩藏民族英雄岳飞的遗骨。 之所以会想写这个人,是源于若干年前瞻仰西湖岳王庙后的一个疑惑。 南宋高宗绍兴十一年,也就是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遇害的那一年,隗顺正好在监狱默默无闻当狱卒,他为人忠义,对岳飞一向仰慕,岳飞被害前,在狱中写下绝笔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在岳飞无辜被害风波亭后,他冒着危险将遗体连夜背出城外,偷埋在九曲丛祠旁。为了日后辩识,隗顺又把岳飞身上佩带过的玉环系在其遗体腰下,还在坟前栽了两棵桔树。正史记载得很简单:“岳鄂王死,狱卒隗顺负其尸,逾城葬于九曲丛祠。” 后来,隗顺临终时嘱咐他的儿子:岳飞系冤死,其遗体异时朝廷必求,求而不获,必悬官赏,子以是告矣。 果不出所料,21年后,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赵昚即位,准备北伐,为顺应民意,便接受了太学生程宏图的上奏,为岳飞平反昭雪,特降旨称“故岳飞起自行伍,不逾数年,位至将相,而能事上以忠,御众有法,屡立功效、不自矜夸。余烈遗风,至今不泯。去冬戎鄂渚之众,师行不扰、动有纪律,道路之人,归功于飞”,并以500贯白银的高价征寻岳飞的遗体。 为岳飞平反昭雪的消息很快传遍临安城的大街小巷。隗顺的儿子看到寻找岳飞遗体的告示后,按照父亲临终时嘱咐去做,即将九曲丛祠傍的岳飞初葬地报告了临安府。南宋朝廷于同年十月十六日,正式恢复岳飞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武昌郡开国公的官爵,同年十二月十八日,按隆重的一品葬礼将岳飞遗体迁葬于西湖边的栖霞岭下,即今日的杭州西湖岳飞庙内岳飞墓所在地,墓前树碑《宋岳鄂王墓》。 据有关地方史志称:改葬开棺验证时,见岳飞尸身卒如生,英容尚存、身素有一玉环,据考该玉环为岳飞同李氏夫人订婚之信物。二十一年后皆完好保存,尚可更殓礼服,世之奇异。 西湖又称西子,主要是说它有浓郁的江南柔美。现在看来,在偏于阴柔的色调中,西湖却不乏阳刚之气,这股阳刚之气就来源于栖霞岭南麓的岳王庙。 当年在媒体工作时,省新闻出版局曾在岳王庙后面栖霞山庄举行过新闻培训班。课余,我曾多次前往一墙之隔的岳王庙去凭吊,庙中间是一条青石铺成的甬道,两旁古木参天,正殿忠烈祠重檐中间悬着一块“心昭天日”横匾。与秦桧、王氏、万俟呙、张俊的四跪像形成鲜明对比的在明代莆田人洪珠书写的“精忠报国”下岳飞一脸正气正襟危坐的塑像。瞻仰过程中,我忽然产生了一个疑惑,为什么这里没有隗顺的雕像,而在千里之外岳飞故里河南省汤阴县的岳飞庙里却有隗顺的塑像?没有人告诉我答案,据我自己分析,估计是西湖的岳王庙是官方所建,汤阴的则是民间所建,岳飞的后人自然不会忘记对先祖有恩之人的缘故。 总觉得西湖少了隗顺的塑像是种遗憾,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不仅因为要不是隗顺,我们今天凭吊的恐怕就不是民族英雄的真正遗体,更是因为在统治者掌握话语权的年代,通过他我们知道了当年岳飞冤死时,普通老百姓的真实反应是什么。 窝囊的昏暗的南宋,好在有隗顺这样一个小小狱卒,让我们略感欣慰,那个年代良知并没有被毁灭。这样一个伟大的小人物,似乎应该得到后人更多的尊敬。 隗顺,这样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小人物,至少在我眼里,他不仅是一位有良知的狱卒,更是一位可以跟岳飞一起流芳百世的草根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