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繁体中文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中文)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原来“岳飞网每日签到”是在积累福报“每日签到福报乐”积分前三名可开通先祖“个人公墓”一座十一月一日将迎来岳氏宗亲岳飞网月首团聚日
查看: 2291|回复: 2

[分享][历史随笔]易说岳飞

[复制链接]
匆匆过客 发表于 2007-3-17 18:5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light][历史随笔]易说岳飞[/light]



   题记:发现自己对历史的兴趣果然是按着时间先后来的,虽偶有例外,但大体上如此。比如由春秋到秦汉再到隋唐……终于,进入公元2005年的三月份,不小心看了岳飞传,于是突然间对这位有宋以来为数不多的名大将(注意:是名将与大将的综合……)乃至于对宋都有了兴趣。虽然宋以前的历史看的甚是稀松,却也拦不住“历史车轮”滚滚前进,于是我只好乘车一路跟着“滚”下去。不过,短短几天时间内,不可能有什么突飞猛进,于是就和唐史一样,只好一路歪批下去……

             乾篇:乾上乾下谓之乾

    乾。元亨,利贞。
    象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综合来说,岳飞当真是个很了不起的人,自古以来,文武双全的人,的确很少,实乃经国之才,再加上八百多年来又有美化成分在其中,于是岳飞几乎成了“完人”,几乎找不出来他的什么缺点。完人不是不好,而且很令人钦佩,只是引不起兴趣——说起“完人”还想到了一个,就是唐太宗,幸好有了玄武门之变,才不至于让李世民显得很单薄。因此,迟至现在才有兴趣看岳飞的故事,实在怨不得我啊……
    岳飞,字鹏举。据说出生时屋外有一只大鸟,于是岳和便给儿子起名为“飞”。后来这个又被神化成岳飞是金翅大鹏雕转世。其实那鸟“如鹄”,也就是像大雁一样,未必就是鹰啊雕啊鹏啊之类的鸟,不过大鹏可能更威风吧。看《说岳》里不但岳飞是大鹏转世,而且秦桧啊、万俟卨啊,还有王氏,都是有来历的,几个人——啊不,几个妖精好像商量好一样,一起转世来报仇。看到这里笑的肚子都疼了。想想中国人还真是满有想象力的,似乎帝王将相们都能找出他们的前生。水浒一百单八将,上有天罡,下有地煞,想来大家很熟悉了;刘秀手下也是二十八宿;到了唐又有什么黑煞星、天蓬元帅——真受不了,秦琼难道是后来的猪八戒?……最累的当属紫微星了,一趟一趟的往人间跑啊,不过想想呢,反正他来了也是当皇帝,这美差谁不愿意来啊?还有什么韩信转世为曹操,彭越转世为刘备,英布则转世为孙权,隋炀帝转世为杨贵妃,李密转世为武则天等等,简直是添乱。不过啊,“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人家大鹏可是从西方极乐世界来的呢。其实说到鹏鸟呢,中国也不是没有,庄子逍遥游中那个北冥里的大鱼——鲲,说变就变,化为南冥的鹏,“水击三千里①,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我想要不是古人说话简单不爱用修饰语,这个鹏多半也得加个“大”字。结果现在多了“大”字之后,大鹏便成了佛教里的人物了,而且还是如来的“舅舅”……京剧里有一出“十八罗汉收大鹏”,比较经典——之所以经典,是因为现在还能常常看到——也比较有名,讲的是西游记中的故事。那么,西游记中那个桀骜不驯的大鹏怎么跑到宋朝去了呢?这当然是有根缘的,绝不像说岳里说的只是因为杀了一个人那么简单。当时看西游记,真正凭本领而非法宝取胜孙大圣的,就只有大鹏,而大鹏最后是无奈之下才跟如来回去的,和孙悟空一开始的叛逆倒有几分相像。可以推论,如来肯定是不高兴的,于是找个茬就把它贬走了。岳飞最后的死也绝非是阻碍和议这么简单——与大鹏的被谪何其相似也?……呵呵,无稽之谈,无稽之谈……

   初九:潜龙勿用。
   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年轻时候的岳飞其实并不得志。
    原因?年轻。在讲资历的年代这个东西很重要。有一篇闲文说的就是女人希望年轻,而男人则希望年长,因为女人渴望青春永驻,男人们考虑更多的则是在社会上的资历,要是放在“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时候,大把大把的胡子可是件宝贝……难怪古人都要留胡子,不是因为什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而是因为&%¥#
    公元1127年5月的第一天(也就是我负八百五十七岁生日那天),当时和我年纪一样的宋高宗赵构即位了。想想自己还在温室里被父母娇惯着,赵构却眼巴巴的看着父母兄弟被抓到了北方——一个可怜的“孩子”(咳咳,其实是不小了)。这个时候,大概谁也不知道他后来会是那个样子……
    这一年,比赵构大四岁的岳飞(年龄上大概等于研究生毕业)上书,希望收复中原。结果是“书闻,以越职夺官归。”
    此后,岳飞一直是处于低级军官的位置,不过他还是受到宗泽的赏识的,只是觉得岳飞好野战,非万全之策——“尔勇智才艺,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万全计。”于是教岳飞阵法。“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句很有名的话就是这时岳飞说的。这句话其实很玄,也很抽象,可实际上打仗就是这么回事。从宗泽的话,可以想见岳飞当时智勇才艺的确很突出。智才艺后面还会提到,先说勇,从史书上看,“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而岳飞的枪法倒记的少,“岳家枪”之类的可能后世夸张比较多,就好像“罗家枪”一样,且不说没有罗成这个人,而枪也是到宋朝才真正成型,唐代可能只有它的雏形(那时叫矛),但要真像评书小说里说的那样神奇,就未必了。——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岳飞的确是用枪的……
    上面还提到了岳飞的老师周同。据说他有四大弟子,林冲、卢俊义、徐宁、岳飞。他老人家徒弟可真不少,而且个个都很厉害,个个都是这么倒楣。不过前三个正史上可没记,林卢二人在说岳里提到过,徐宁是谁说的呢?这三人演义成分都比较大。不过这样编起来也很好玩啊,想想水浒里武功前两位的卢、林,他们的师弟居然是岳飞,而岳飞的师兄又是梁山好汉,嘿嘿,有意思,有意思。而徐宁就差点了,一直纳闷,如果编的话,为什么不编关胜等人,偏偏弄了个徐宁?大概编者也姓徐吧……这样也好,反正徐宁也是我的本家呢。呵呵,狂笑中……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人是讲时运的。迷信?因此,你不信?……信不信由你了。
汉文帝这只大“乌鸦”的一句“惜乎,子不遇时”成了“李广难封”可怕的预言;司马徽长叹一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就害了诸葛亮一辈子。没有时运,行吗?
     不行。
     如果没有时运,宗泽怎么会在岳飞将被斩时出现?巧啊……
     时运就这么来了。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那么,贵人是谁呢?宗泽固然是一个,但是张俊为岳飞做的更多。——没错,就是那个张俊,此张俊即彼张俊也。“江、淮平,俊奏飞功第一,加神武右军副统制,留洪州,弹压盗贼,授亲卫大夫、建州观察使。”这大概是岳飞第一次被授予这么多官称,也是岳飞腾飞的起步。
    感觉这个情况似曾相识,在哪里见过……对了,“萧何月下追韩信”。宗泽就好像是滕公夏侯婴,在韩信将斩时救了他;而张俊则有点像萧何,推荐了韩信;皇帝自然都差不多,鸟尽弓藏;在需要有人帮忙拔去眼中钉时,当初的老好人这时又是皇帝绝对的帮凶——只是不同的是,韩信谋反到现在都是疑案,而岳飞的反则铁证是冤案。原因就在于,韩信根本没有表现的机会就死掉了,死后无人平反;岳飞则是在狱里顽强抵抗了两个月才死的,而且在高宗在世时就平反了。这是岳飞的幸?还是不幸?

   坤篇:坤上坤下谓之坤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 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 安贞吉。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 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 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先迷后得主”,几次大胜不但使得岳飞名声大振,而且,南宋朝廷一下子找到了一位青年俊才,这时的宋高宗对岳飞不可谓不好,待遇也不薄。加官进爵之余,岳飞三十二岁即建节,一方面在大宋创了一个记录,但另一方面,嘉奖岳飞的赵构却鲜有人为他叫好——如果这时赵构死掉了,那么在现在历史上的记载会完全不同,人们对他的评价也会是“天上人间”。有人惋惜曹操为什么不在十八路诸侯要退兵时,而他独自追击董卓一役中战死?白居易的诗写的好啊: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好啊,简直是真理。三十二岁的节度使,赵构封起来可没怎么犹豫,此后又封为太尉,年轻的岳飞地位一下子和年长他十多岁的韩世忠、张俊平行了。而且此时高宗对岳飞还是相当信任的。此时的宋高宗对于岳飞来说,可谓“得主”。
   这期间岳飞讨伐过杨么。本来岳飞所部是北方人,不善水战,不过岳飞不会傻到赶这些旱鸭子下河,他的策略是“王四厢以王师攻水寇则难,飞以水寇攻水寇则易。水战我短彼长,以所短攻所长,所以难。若因敌将用敌兵,夺其手足之助,离其腹心之托,使孤立,而后以王师乘之,八日之内,当俘诸酋。”——以敌攻敌,让敌人自己窝里反,嘿嘿,够狠。而且时间都定下了,八天,岳飞对张浚说:八天,您就请好吧。历史当然不会不给岳飞面子,贼人也很配合,于是八日贼平。这场仗有件很有趣的事情,就是原来贼人自认为固若金汤,朝廷要想征服他们,没门——“欲犯我者,除是飞来。” 不知高宗是不是知道这句话有意派岳飞来打他们,反正无论从哪方面看,岳飞都是征讨杨么的最佳人选,就连名字都克他。于是这句话也加入谶语行列。
    还回到前面,虽然世事变化无常,赵构后来的表现相当差劲,但也不该抹杀他此时的正确做法。
    那么此时高宗为何表现不错呢?推测起来,和岳飞前面不得志的原因一样——年轻。年轻啊,没那么多心计和顾虑,就连要保持对武将的警惕,还需要有人提醒。有时看书看生气了,真恨他身边那几个人——你们没事多什么嘴?!可是,在文人“横行天下”的宋朝,这却是传统,狄青当年还受到包拯的“弹劾”呢,你说又能怎么办?于是有时又埋怨起岳飞来——岳飞啊岳飞,你又不是不能文,为什么放着好好的文臣不做,非要做最易招祸的武将呢?
不好,跑题了。其实我也不大相信这时任用岳飞的赵构真有什么复国理想,但若说一开始他就不想要原来的国土好像也不尽然,有时他也会脑子一热,要岳飞去北伐。可事实终于证明,那些都是幻象。

     初六:履霜,坚冰至。
     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 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有句成语叫“否极泰来”,也是和易经有关的。不过事实上很多事情不是这样子,而恰恰相反,是“泰极否来”。
    有时感觉易经有点报喜不报忧,如果统计一下的话, “吉”啊“利”啊的,肯定多于“凶”。这周易据说是周文王所作,原来周文王也这么善逢人意啊……也对,谁不愿意听好话呢?宋高宗也是如此。但是岳飞却是没有易的作者这般“圆滑”,于是,“泰极否来”,阴始凝也。
立储,本来说说也并非什么大过,但一来宋朝对武将极敏感,高宗对岳飞说的倒也是实话——至少比后来阴阳怪气说的话要真实许多,二来,高宗这方面有点尴尬,真是有点哪壶不开提哪壶了。可岳飞不这么想,因为当时金国也在利用这件事大做文章,如果皇帝能早定储君,情况就好多了。可见各有各的思维,这就注定他们最终分道扬镳。这件事虽不是很严重,但意义却是重大,因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只不信任的蚂蚁已经爬到赵构心头,从此滋生繁衍,终于爬出了一个可令千里之堤毁于一旦的大穴。
    如果说这件事是产生裂痕,那么以后好好补救,尚可令蚂蚁爬的慢一点,那么,岳飞硬要辞职一事,赵构的话就有点变味了——其中有一句:犯吾法者,惟有剑耳。这是太祖的话,杀气腾腾的话,和后面“朕无怒卿之意也”实在很不搭配。可见此时赵构心里那把剑已经开始向外拔了,尚未出鞘,便已露出杀机。
    和皇帝搞不好关系,相当严重,然而不幸的是,岳飞和当朝大臣们的关系似乎也好不到哪去。这多半怪不得岳飞,至少,有一半是不能怪他的,他主观上不可能希望这样子,但“木实秀之,风必摧之”,像韩世忠那样坦荡的人,即使后来和岳飞很亲密,甚至为他的冤狱逼问秦桧,在岳飞累立显功之时尚不能平,可以想象其他人对岳飞的态度了。主和派自不必说,主战派自己内部也不团结。比如王彦、张浚,闹的都比较僵。记得好像是米开朗基罗说过:作为一个前锋,最大的伤害不是来自于对面的敌人,而是来自于背后的自己人。不知道岳飞有没有感受到从自己背后吹来的一阵寒风。我想他应该体会到了,因为他一直都努力想和张俊、王彦等人弥合。但是,楼船兵械送到了,人家说你是有意彰显; 在岸边久久等待,好容看到船影了,人家却“解缆张帆”如飞而去。做人难啊……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和题目相反,岳飞很多时候正因为说了“不该说”的话而致人误会。有人说岳飞在政治上的表现就像个小孩子。或许可以这么说吧。但小孩子的天性是什么?纯洁,单纯,天真,幼稚。岳飞幼稚吗?不。他所说的话绝不是脑子一热没经大脑就脱口而出。就像建议立储,是为了应对金人阴计,而提出北伐,欲恢复中原,多么慷慨激昂,那么这也是幼稚和天真吗?没有了幼稚天真,剩下的就只有纯洁。其实岳飞吃亏就吃亏在他的善良。——自然,你硬要拿岳飞一辈子也是杀人颇多的事实来教育我岳飞其实不善良,我也没办法,我能做的,就只有冲你笑笑,然后努力学习阮籍“翻白眼”的功夫,至于拂袖而去,我大概还没这么大脾气,尤其是对能说出这种话的人……岳飞是善良的,因为他以为世人都会像他那样坦荡,不计前嫌,他根本不明白世界上还会有那么肮脏的心,在他看来,既然已经把太祖的后人接进了宫,又有何不好说的?既然张浚都督问起人选的事,又有什么不能直言相告?但是错了,岳飞错了,所有人都错了。岳飞不该这样善良,而别人,根本不应该用他的小人心,去揣度一位光明累落的将军!
     其实以岳飞的聪明,难道真看不出来皇帝的不高兴吗?难道真不知道要和同僚搞好关系吗?不是这样啊。自从立储风波之后,岳飞没有再怎么提这件事,从他当时的反应来看,他也是知道自己说“错”话了的。“异时迎还太上皇、宁德皇后梓宫,奉迎天眷归国,使宗庙再安,万姓同欢,陛下高枕万年,无北顾之忧,臣之志愿毕矣。然后乞身归田里,此臣夙昔所自许者。”——这是岳飞一次上表时写的话。他提到宁德皇后,却没有提钦宗,说明他于高宗忌惮二帝的心理也并非完全懵懂,但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被人家俘虏着,怎么都说不过去,他很清楚功成身退的道理,也应该知道一再反对和谈会招祸,可是他不能这么做啊,那可是比杀了他还难受的。和同僚搞好关系,说的轻松,像上面提到的那样,岂是你想搞好关系就能搞好的吗?若说得罪,好多年前的事,王彦硬要记着,岳飞又有什么办法?而且这次还是岳飞主动提出请王彦留下的,这也不对?难道给人送楼船兵械也是错?可为什么韩世忠就能欣然接受呢?最大的问题在于岳飞太出名了,太厉害了,太……把其他将军的光芒都罩住了。因此,文官们惶恐,因为祖训就是要戒备武将,于是他们弹劾岳飞,武将之中则有人忌恨岳飞比自己强,典型的小人心理。莫非建功立业也是不对的?我虽然一直支持“一个巴掌拍不响”,可是在岳飞的人际关系问题上,我只能替他无奈。

    六五,黄裳,元吉。
    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说句题外的话,如果前头没有六五二字,只怕想象力丰富的看官会一头雾水——金庸射雕里九阴真经的作者,和唐朝的李元吉又有什么关系?……
黄裳,黄色的衣裳,只有皇帝才可以穿的黄裳。赵匡胤就是黄袍加衣,一下子从将军到皇帝,比拿破仑的登基还快。然而,赵匡胤为他身后的宋朝的武将惹了多大的麻烦啊。前面提到过狄青,然而狄青比岳飞幸运数倍,他是把官搭进去了,岳飞是连命都搭进去了。差点忘了,还有一帮杨家将——虽然很钦佩他们,但是京剧上的“杨家将”却让我十足的有些反感,无论哪个人出来,都会把自己家里的事从头说一遍,杨令公如是,佘太君如是,杨四郎如是,杨六郎如是,穆桂英如是,杨宗保如是……要不是杨大杨二出来的少,他们俩的委屈比谁都多。有功劳可以说,可是不能这样一天三顿的说,如果历史上真有这么一家子成天说三道四,当时的皇帝再好脾气,也受不了。岳飞的戏看的少,不知道京剧里会不会让岳飞也整天把自己功劳挂在嘴边。不过看奚派有一次唱过,发现狱中的岳飞居然没穿囚衣,还穿着做将军时的衣服。窃笑,为尊者讳不是连囚衣都给讳了吧……其实岳珂写的书以及宋史中的岳飞传,都有相当的“为尊者讳”的成分,比如和王彦的事,就没说清楚。像什么岳飞杀舅舅的事,看到时简直石破天惊!资料是来源于《三朝北盟会编》②,那么这本书可靠吗?嘿嘿,反正现在是连正史都不能轻信的,遑论非正史?
    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会犯错误的岳飞才更真实。一次酒后,岳飞痛打赵秉渊,差点把人家打死 。皇上知道此事后,倒也没怎么责备他,只是让他戒酒,于是岳飞自此不饮。这一戒,就一直戒到狱里。“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岳飞打算直捣黄龙后再破戒的,十二道金牌,不但毁了十年之功,也毁了岳飞破戒的希望。

    上六:龙战於野,其血玄黄。
    象曰:龙战於野,其道穷也。

    其实岳飞最令人赞叹的还是在战场上。
    宋的羸弱从开国时期就定了下来,实在是中原王朝中最弱的一个。时间比较久的大一统王朝,如果让你说说这些朝代的名将,那宋朝的肯定最少——宋朝将军们不少,但真能让大家都记住的,寥寥几个人。岳飞无疑是这些人当中的佼佼者,即便是放到中国整个历史当中,岳飞也仍然是名将。
    岳飞给人的感觉是儒将——儒将嘛,似乎更胜于谋略。像周瑜、李靖他们都不以自身勇武著称。再加上中国传统小说的一种思维方式,只要是统帅,本身武功都不能是第一。三国已经好很多了,刘备尚能和两个弟弟去战吕布,而说唐里的李世民却是让人越看越冒汗的——唉,好好的一个人物,就这样被糟踏了。和说唐一样,说岳我也一样看不下去——岳飞又是一个被小说糟踏了的人物。但是,岳飞是儒将不假,但这也并不妨碍他是一名勇武的将军。而且更多的时候,是他比他的部将还要能打。“居数日,复遇敌,飞单骑持丈八铁枪,刺杀黑风大王,敌众败走。”这是岳飞传中的一段,此外,还有很多描写,又如打败拐子马时,“飞时出视战地,望见黄尘蔽天,自以四十骑突战,败之。”……有时想想,岳飞既和林冲他们都是一个老师教的,那么谁更厉害点呢?呵呵,有点关公战秦琼的味道了。
    自然,勇武善战是将军引为骄傲的本钱,但只有勇武却只能说明四肢的发达,而够上儒将标准的只有这个显然不成,还要有大帅的气度。绍兴四年的一次战役中,岳飞“趣襄阳,李成迎战,左临襄江,飞笑曰:‘步兵利险阻,骑兵利平旷。成左列骑江岸,右列步平地,虽众十万何能为。’举鞭指王贵曰:‘尔以长枪步卒击其骑兵。’指牛皋曰:‘尔以骑兵击其步卒。’”一个笑,一个举鞭一指,把岳飞的挥洒自如,和指挥若定描写的十分传神。
    然而作为儒将,最重要的还是谋略。不然,或沦为一介武夫,或者,像清末的叶名探,在敌人攻击之下,不战不守不和——不战,打不过人家;不守,守不住;不和,人家不答应。等敌人打到他眉毛的底下,僚属请他躲避,他面不改色,镇定的说:“扶占祈签,亦主镇静。”——如此“气度”,岂不更加镇定?这是连一介武夫都不如的,遗人笑柄。
    岳飞很有谋略。淮西军的乱及金的撕毁和约进攻南宋,都在此前让岳飞说中了。那时还没有“乌鸦嘴”一说,不然宋高宗心里不定得骂岳飞多少遍……其实平定杨么时就已经显示出他的谋略,此后在与金兵多次交战中,岳飞也是多次取胜,以至于最后把金兵打怕了,在众多宋军中,惟独怕岳家军,有一句话是“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最后议和时金非要宋杀岳飞,可见是相当忌惮他。有一次,军中抓到一个金兀术的间谍,岳飞就是利用他传报了假信息。这颇似于楚汉交兵时陈平反间范增的那条计,和三国演义里群英会周瑜使出的那招也很相似。还有一次,“飞鞭士安使饵贼,曰:‘三日贼不平,斩汝。’”这个倒让人一下子想起三国演义里的张飞来了,张飞有好几次就是用这种办法使诈。——不过,想象一下,岳飞像张飞一样挥着鞭子打人,然后声色俱厉的说:要是三天打不败敌人,就宰了你……感觉还真有点怪。要说这两人其实还真有相似之处,比如,都叫飞,用的都是丈八**枪,而且,实际上历史上的张飞并不是演义里的那个粗张飞……罢了,此文非为张飞翻案,还是回到岳飞这来。
像岳飞这样文武双全的人物,有着这样高的才能,如果不遭人忌,那倒奇怪了,不是有那句话吗,“不遭人忌是庸才”。可惜的是,这样的人从来都不能为主上所容,除非他的主君比他还强——可翻翻历史能强到这种地步的君主又能有几个?赵构一直担心的,就是岳飞不能为自己控制,即所谓“驾驭”二字。赵构庸才,只能驾驭奴才。鹰犬鹰犬,鹰与犬不同的就在于,犬对主人俯首贴耳,而鹰却是有着自己冲向蓝天的理想的。赵构越来越发现,岳飞不是自己想要的“功狗”,而恰恰是一只水击三千里的大鹏!
  (待续)
 楼主| 匆匆过客 发表于 2007-3-17 19: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杂篇:无序之卦谓之杂

    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象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 大往小来, 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 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否之匪人。
    秦桧,这位历史上有名的奸相,他的主和主张,和高宗一拍即合,自此,高宗如鱼得水。无论怎么看,秦桧都真是高宗得心应手的臂膀。
    岳飞和秦桧到底有什么个人恩怨呢?其实也不需要太多的类似于互相对骂似的恩怨,政治主见的不同,就完全可以说是他们最大的“个人恩怨”。不过有一次,高宗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给岳飞。岳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其实这次秦桧的理解力还没有岳飞好呢,高宗是担心岳飞成为曹操,秦桧多什么心呢?要不说做贼心虚……不过,秦桧大概不会说自己是曹操,但他也是丞相,因此难免担心岳飞是在影射他。
    秦桧主和,岳飞主战。以当时情况看,主和的人居多——自然,皇帝就是最大的主和派,其他人附合还来不及呢……岳飞若是也附合的话,那么现在看到的记载就不是这样子了。“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鲜明的反对和议,而且把秦桧指责了一通,于是,桧衔之。能不衔吗?而且,只怕衔的还不只他一个,高宗更衔。但和议议成之后,高宗大概高兴的连生气都忘了,搞了个天下大赦,然后对岳飞也有所奖赏。但这种奖赏却是建立在国家向金屈服的基础上,这份奖赏之中又有多少苦涩。因此,岳飞决定拒绝。什么,不想要?不想要也得要。高宗下定了决心似的,两人又开始“拉据战”,但胳膊宁不过大腿,岳飞最后到底给了皇帝面子……
    否之匪人,匪的不只是秦桧,还有赵构……

    复之六三:频复,厉无咎。
    象曰:频复之厉,义无咎也。

    岳飞北伐,形势一片大好。至少,还没有到非撒军不可的地步。
    但是,赵构不想再打了。于是,北伐的其他将领纷纷召回。只剩下岳飞这一路。
    这时,宋高宗做出了一件即使是放到整个中国历史都令人叹息的事——一天之内,十二道金牌召岳飞回来。
    十二,是个什么概念?
    十二就是说,如果你一天不睡不吃,那么,每隔两个小时就会有一道“金牌”光顾——如果奥运会上能像这样就好了……
    一天十二道金牌诏,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有点不大相信——一天两三道都是可能的,可怎么会是十二道?难道他不等回音就又发一道吗?难道,皇帝就这么急吗?难道,皇帝的脑子进水了吗?该不会是“日”发十二道吧……这样猜测着,因为,如果真是“日发十二道金牌”的话,那么还可以硬说是每天发一道……然而,看书的结果,日字的前面,有一个“一”……
皇帝就是没有等岳飞的回音——很难想象,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内使者会跑个来回;皇帝就是这么急;皇帝,脑子就是进水了,进的是一股恶毒的黑水……
    以岳飞一向的处理方法,如果真是每天发一道金牌等他回复的话,那么当真要连发个三四天、五六天——岳飞绝不会像小说里说的那样,一接到诏书,就会班师。你以为岳飞很听话吗?不是啊……
    当他还在王彦手下的时候,他就冒着死罪擅自离去;当发生了和张浚的不快后,他不等皇帝批准,就辞职了,面对着奉命前来劝说的部下,只在他们最后的以死相逼下,六天之后他才回去;和议成功之后的赏赐,赏了三次才收下……可以说,这是相当的不听话。
    赵构班师决心已下,因此连发了十二道金牌,根本就不让岳飞有回复的机会。而且,发到最后一道金牌时,大家都可以这样默认为:岳飞已经连抗一十一道圣旨了。也许,谁都没看到送走最后一个使者后赵构嘴角那一丝轻微的笑……
    世界上最悲惨的事情都有什么?大屠杀,可以算一个,但如果是被杀者,也就没有知觉了,杀人者,旁观者,大致后来也都不会有什么感觉了,于是最后,连个悲的心情都懒得再有,大家一起麻木着;然而,有一种痛,叫痛彻心腑,有一种泪,叫悲愤之泪——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当岳飞收到这十二道金牌后,再难忍住自己的情绪,眼泪夺眶而出——平日的岳飞性情非常刚烈,自是不会轻易落泪,但是现在……
    “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失望,乃至绝望。
    更悲惨的事情还在后面。
    班师的时候,百姓们遮马恸哭,不让岳飞走。但岳飞也是没有办法的,现在这里只剩下自己一路,没有友军,更没有朝廷的援助,没有军需的保障,难道坐困于此吗?更要命的是,如果真不回去,就真成连抗十二道金牌了……拿出诏书,岳飞的眼泪又流了下来。哭声震野,千万个男儿一齐落泪,岂不悲惨?!此时无声胜有声,没有再看到岳飞和百姓们说什么,泪水是最好的诉说;没有再看到百姓哀求什么,泪水中有着对朝廷无限的失望。
     但,岳飞终于还是留了五天,因为,他要等百姓们迁徙安定了,才能放心离去。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岳飞也许对自己的命运已经有了不祥的预感。
     是啊,等着他的,的确是寒冷无比的一场政治雨雪。
     但,“频复,厉无咎。”已经扭曲了的宋高宗,却没有急在这一时。
     他的剑已经拔出鞘,只等待一剑封喉的那一刻。

    离之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象曰:突如其来如,无所容也。

    似乎是突然间的事情,张宪被逮捕了,罪名是谋反。张宪是岳飞的副将,于是,岳飞自然而然的牵扯了进来。
    于是又是突然间的事情,岳飞一下子被带到了大理寺。
    这看似突然的事情,其实并不突然。
    赵构和秦桧长年的积怒,火山一样一下子爆发了出来。
    事情是有个过程的。
    最初的目标,并非岳飞,而是韩世忠。岳飞却是秦桧拉拢的对象。当时要整韩世忠时,投靠了秦桧的张俊知道韩世忠和秦桧不和,“欲与飞分其背嵬军”。这或许是秦桧授意,但至少是得到秦桧的默认的,否则,张俊只怕还没有这么大胆量。将军所希望的无非是自己手下的兵多一些,秦桧看准了这一点出手,但是他错了,那个可以接受这个条件的人,只是他想象中的岳飞。
    岳飞将消息告诉了韩世忠。于是韩老将军在向皇帝哭诉一场后,逃过此劫。
    看到了岳飞是不可拉拢的,再加上金国和议的条件中还有一条就是要杀岳飞,于是秦桧放弃了拉拢的打算,着手陷害岳飞。
    如果说韩世忠的风波是未雨前的绸缪,那么紧接着,乌云掠过了临安的上空,大雨下起来了。

   需之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 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秦桧固然恨岳飞,但没有君主的支持,他是无力杀岳飞的。
    赵构对岳飞忍了很久,而当他拔出寒气逼人的剑时,却没有出手。为什么?等待着岳飞翻然悔悟,回过头来做一个服服帖帖的奴才?也许他等过,但他早就知道这已是不可能的。也许,他等的不是岳飞,而是秦桧。赵构不想杀人的血直接溅到自己脸上,因此,他在等着手执剑柄完成这致命一击的人。他知道秦桧和岳飞终会为敌,当岳飞说“相国谋国不臧”时,旁观者的他已清楚将相不和。
    终于,秦桧要陷害岳飞了。或许这时最高兴的人不是秦桧,而是赵构。秦桧大概心里还有一丝胆怯——倒不是他有多高尚,而是他没那个胆量。宋朝不允许随意诛杀大臣,即使是皇帝,也并非随心所欲,更何况丞相。然而高宗高兴异常的把那柄剑交给了秦桧,并在后面大声命令:杀了他!
    于是,以秦桧为首的一个专门对付岳飞的小组织产生了——秦桧、万俟卨、张俊。至于秦桧的夫人王氏,在岳珂的书里没有涉及到她,可见后世演义较多了。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他们来了,成功的害了岳飞,然而他们也将自己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噬嗑:亨。 利用狱。
    象曰:颐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
    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

    下狱的手段对皇帝来说真是个好办法。
“皇天后土,可表此心。”最初时岳飞这样说着。其实说起来这句话满“俗”的,你看现在电视剧里哪个大臣被冤枉,说的不都是这一句。只可惜,从来就没管用过。那是当然的了,皇帝就是不相信你的心才会冤枉你,皇天后土更是玄之又玄,你又何以自明?
    岳飞被带到了大理寺,然后再也没有出去。
    最初审问岳飞的人并非万俟卨,而是何铸。
    就在不久前,何铸上书弹劾岳飞。秦桧就是因此而把他认作是志同道合的自己人,从而派他作先锋。然而临阵交锋之际,岳飞裂裳以背示之,露出背后的四个字——“精忠报国”④。于是何铸被感动了,临阵投敌,回到自己阵中,反而为岳飞说起话来。秦桧好不气恼,于是决定走马换将,换上了万俟卨,也就是说,换上了一个强硬派,按现在的话说,算是“鹰派”了——可惜不是对外。
    万俟卨果然强硬,动用了各种刑具。然而岳飞更强硬,从来没有承认过任何强加给他的罪名,甚至绝食反抗。没办法,只好让岳飞的次子岳雷来送饭,情况才好了起来。
但让秦桧更让赵构气恼的是,岳飞还是一点也没承认,根本不愿屈打成招。
    罪人不认罪,怎么办?放虎归山是绝对不能的,何况赵构志在必杀。其实岳飞一进大理寺的门,就根本不会再出去了。《三朝北盟会编》里有一段,姑不论真实性,但也反映出这是连一个狱卒都看出来了的:
    有狱子事飞甚谨,至是(岳飞不招),狱子倚门斜立,无恭谨之状。飞异之。狱子忽然而言曰:“我平生以岳飞为忠臣,故伏侍甚谨,不敢少慢。今乃逆臣耳。”飞闻之,请问其故。狱子曰:“君牙(怎么出来个牙字?疑为臣字……)不可疑,疑则为乱。故君疑臣则诛,牙(又是牙,难道宋朝管臣叫牙?那君呢?莫非叫口?抑或嘴?或舌?或*&^%……)疑君则反。若臣(终于不是牙了……看来前面应该是“臣”字)疑於君,不反,复为君疑而诛之。若君疑於臣,不诛,则复疑於群而必反。君今疑臣矣。故送下棘寺,岂有复出之理?死固无疑矣。少保,若不死出狱,则复疑於群,安得不反?反既明甚此,所以为逆臣也。”
    试想一下,如果岳飞真的出狱,会不会反呢?
    说起来,岳飞并不愚忠,像小说、评书里说的那样,简直是厚诬古人。他没有对皇帝唯唯诺诺,如前文所言,还很不听话;接到诏书,他并非心甘情愿的班师;下狱之后,表现不乖;临死之前,似乎也没喊什么“吾皇圣明”之类的傻话。
    那么,难道岳飞会反?思前想后,不敢断定,于是找高人商议。高人一语道破:志士之情怀……我当时无语,完全折服。是啊,志士之情怀……
     岳飞真的并不愚忠。他应该清楚自己最后的结局。但经历了十二道金牌所带来的痛之后,这些也只是余波。平生之志无法完成,可悲可叹。或许,他宁愿一死。哀莫大于心死,岳飞已经完全明白了赵构,很难想象他会再度把希望寄托在这个人的身上。只是那未竟的大业……
    岳飞不会反,可是,政治场上的人,连属于边沿地区的狱卒都不相信,赵构更是认为那是早晚的事,哪怕只有一丝一毫的可能。
    “莫须有”。不要怪岳飞的部将没有为他申冤,那百分之二百是没用的。一来没有机会,二来的确有怕事的,三来,即使为岳飞申冤,难道皇帝会听、丞相会听?倒有几个人真替岳飞鸣冤,但是,都先遇害了。以韩世忠的资历,也只是讨来这三个字——“莫须有”,这是皇帝决定了的事情,岳飞有罪,说有就有,没有也有,不一定真有,但必须得有……
    不一定有,必须得有——言外之意,岳飞必须死。

    乾之上九:亢龙,有悔。
    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苏东坡有词云:高处不胜寒。
    高处的寒冷,大概是连龙都受不了的。
    岳飞的功劳极大,才能极高,因此,他三十建节,后拜太尉,实在是理所应当。
岳飞几乎是个完人,功高、才高,不爱财、不贪色……如果硬要找出什么缺点,那么,他高傲的不愿同流合污,便是他的缺点了。
    岳飞的确傲,他有傲的资本,但不是那种目中无人的狂妄,不是那种可笑的不知天高地厚。他会为别人叫好。当他得知韩世忠只有三万兵力却仍能独当一面时,他叹服;看到王彦军容整肃,他赞许。他不肯同流合污,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理想,甚至,即使他能体察上意,也不愿阿附。当他看清赵构的真实面目后,在赵构最痛的地方,戳了一针……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岳飞的高傲、清高,是有些类似于此吧?他不愿以自秽的方式取得皇帝的同情,他不肯自诬,哪怕可以因此减少一些皮肉之苦。在性命与名节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不错,选择性命是更实际一些,而选择名节则有些理想主义了。因而自古以来更多的人会选择保命。这没有什么对错之分。而选择理想的人岂不更难得?前面提到过:志士之情怀……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满江红•怒发冲冠》壮怀之激烈,一直以来脍炙人口,凡读过的人,无不被其中的慷慨激昂所感动,实志士之手笔。然而现在,有人提出质疑:这是不是岳飞所作呢?他们的答案:不是。我辈口拙嘴笨,不及人家伶牙利齿,于是只好冷眼旁观。
    看过一篇讲解岳飞另一首词《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的文章,分析了一下,说两首满江红⑤都不是岳飞所作,只有这首《小重山》才是岳飞自己的作品。小重山写的十分典雅而委婉,最后是叹世无知音的伤怀,是典型的宋朝文人式的作品。由此可见岳飞在“文”上的功夫也丝毫不差。
    的确如此。但是,文章把满江红剔出了岳飞的作品之外,而且在讲小重山的时候,似乎意义引申的太深,岳飞写词的时候都未必想到“旧山松竹老”中的松竹会有这么大的寓意。不敢苟同……可当我看到落款 “吴小如”的时候,却是没脾气了,不是被大师的名气吓倒,而是觉得脑子有点乱。幸亏吴先生是站在岳飞的立场来解析这首词的,如果换作宋时弹劾岳飞的那些御用文人,又会把这首词解成什么样子?而且,大师尚且如此,那些宵小之辈呢?果然,不幸有一次看到有人就是同样拿这首《小重山》,解释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意思,言辞之荒诞是根本不必理会的。有人就是喜欢这么干,又能怎么办呢?
    不错,从史实的角度上讲,是应该考证清楚;但是从精神上讲,这是绝不能够质疑的。
    满江红永远属于岳飞!

    明夷之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 君子于行,三日不食, 有攸往,主人有言。
    象曰:君子于行,义不食也。

    “明夷于飞,垂其翼。”
    天空中高飞的鸟儿,落了下来……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有旨,岳飞特赐死。
    一个“赐死”,说的不明不白。见于史料的,有毒死一说,还有拉胁一说。到了现代,经评书小说的改编,居然又出来缢死,甚至砍头,而且其“知名度”大有超越史料之势……反正就一个赐死,如同无字碑,随你怎么想象……
    三天前,还有些漫不经心的和朋友谈论岳飞到底是怎么死的,但写到现在,心情再也无法轻松下来,有的,只是沉重,是愤慨和悲哀,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疼痛。
    岳飞在狱中始终没有供认和书写任何罪状。此时,他在纸上写下了最后八个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
    为什么结局是这样?
    我无语问苍天,脑子里只有一个“冤”字。
    呜呼冤哉!呜呼冤哉!《宋史•岳飞传》的最后就只剩下这两句“呜呼冤哉!”
    恺撒的话:色子就这么抛出去了……赵构就是这样把南宋恢复中原最大的砝码抛出去了,而且如释重负……
    赵构一心想求和,甚至是投降主义,可是却有道长城阻碍了他,于是他便自己毁了长城……
    没有人的勇气,没有人的骨气;没有人的大智慧,却有着人的“小聪明”——这就是赵构。
    岳飞死后,岳云、张宪被处斩。秦桧原本是定岳云流徙的——如同前面,秦桧当然不是良心发现,但他也不想做的太过,似乎他已感受到背后的千夫所指……但赵构咬着牙说:斩!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罪人。
    秦桧被千万百姓唾骂,罪有应得。只是,这里面没有赵构的跪像,实在是个遗憾。
    明夷于飞,垂其翼,垂其翼……

尾声:

    岳飞死后二十年,高宗退位,秦桧此时已死多时。朝廷终于为岳飞平反,不白之冤终得昭雪。罪责,一股脑的推到了秦桧的身上。此后岳飞又被追封为“鄂王”,谥为武穆。事情似乎了结了。可是,1142年南宋的这一次自毁长城,给南宋造成的损失却是惨重的。
    南宋所有将军中,只有岳飞是进攻型,只有岳飞才能担负起北伐的重任。
    1162年,宋孝宗起用抗战派,主持北伐,失利。
    1206年五月,韩侂胄趁金削弱之际,进行北伐。不久,宋军大败。
    然后苟延残喘了一百多年,南宋终于走到了他的尽头。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至灭亡前,南宋也再不能够有收复旧都开封的机会,再也没有收复失地的希望。
    壮志未酬,而遭陷害,千百年来,每每让壮士扼腕长叹……
    该结尾了,却有些无语。还用再多说什么吗?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江山代有才人出,可是在众多华夏英雄当中,我们不能忘记这样一个名字:岳飞!




①一直很喜欢这句话。好像很小的时候演过一部《诸葛亮》,不过那时候是连诸葛亮是谁都不甚清楚的,更遑论看?很久以后,当我迷上三国时,偶然间听到爸爸录下来的诸葛亮的片尾曲,即被那种中国古典的情调所吸引。只可惜,没有确切歌词,有些话又听不清楚,不过多半应该是这样:“鹏奋飞于北冥兮,击水千里;展经纶于天下兮,开创閏基。救生灵于涂炭兮,保主平夷(就是这句听不清);立功名于今日兮,拂袖而归。”三国演义里三十七回中也有一段:“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想来那歌词也是由此而来吧。其实三国中不乏这样的好诗,像周瑜的“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实在是好啊,和项忌的垓下歌相比孰与?
②见于144卷。查到资料时,有字而无标点(汗,没有字难道是无字真经?……),于是只好自力更生,自己加进了标点,自己感觉断句尚可,如有不当,请予指出:
岳飞以通泰州镇抚使,方退屯於江阴军,戊申被命,已本进发,癸丑到宜兴,取老小到徽州。有百姓诉其舅姚某搔扰,飞白其母,责之曰:“舅所为如此,有累於飞。飞能容,恐军情与军法不能容。”母亦苦劝而止。他日,飞与兵官押马,舅亦同徒刑。舅出飞马前而驰约数十步,引弓满,回身射飞,中共鞍鞒。飞邓马逐舅,擒下马。令王贵、张宪捉其手,自取佩刀,破其心,然後碎割之。归白其母,母曰:“我锺爱此弟,何遽如此?”飞曰:“若一箭或上或下,则飞死矣。为舅所杀,母虽欲一日安,不可得也。所以中鞍鞒者,乃天相飞也。今日不杀舅,他日必为舅所害,故不如杀之。”母意说解。
③见于会编155卷:先是,飞驻军於洪州也。赵秉渊为江南西路兵马钤,辖洪州。飞因饮酒大醉,欧击秉渊几死。安抚使李回奏劾之至昌,上戒飞饮酒,飞自此不饮。
④关于这四个字,宋史上写的是“尽忠报国”,而且并没有记是谁刺的,倒是宋高宗曾赐岳飞一面旗,上题有“精忠”二字。近来很多人对“岳母刺字”一说产生怀疑,其实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史料中似乎并没有这个记载。其具体描写是在《说岳》里——从这里看到,起初岳飞对刺字也不是太情愿呢——“圣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母亲严训,孩儿自能领遵,免刺字罢。”另外,有人认为作为母亲,不大会忍心下手……为了调查,鄙人特地打电话问了一下我的母亲。母亲的反应比较奇特——“你这孩子怎么问这个?”待我做番解释之后,母亲的答复比较令人失望:“要是你的话,让我恨起来恨不得拿针扎你几百下……”我的妈啊,不是吧……退而思之,会不会岳飞小时候太顽皮惹他母亲不高兴,于是趁机报复……一笑(莫砸我啊……)。不过,这里仍采用“精忠报国”一说,因为,我宁愿相信这美丽的传说。
⑤还有一首《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篷壶殿里竹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廖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重续汉阳游,骑黄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忠报国 发表于 2007-3-23 22: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在下佩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中文)

本版积分规则

嗨!您好:
欢迎来到 岳飛网。
我的名字叫丫丫
很高兴能够为您服务!
如果已经注册【请立即登录并按丫丫提示一步步完成我就不会再来烦您了】
还没有账号请【实名注册(中文)】

手机版|小黑屋|岳飞网 |打赏 |岳飞网动态43090302000031

GMT+8, 2024-11-28 03:42 , Processed in 0.19098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