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岳增强 于 2012-2-20 14:07 编辑
岳飞、岳寨与新乡村建设运动
何 慧 丽 [1]
通许县,岳寨,岳飞第四子岳震后代繁衍生息的村庄。 [2]
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家喻户晓。其后代繁衍生息的岳寨村也闻名遐迩。而今,由当代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新乡村建设生力军来到岳寨村,进行调研、支农和支教活动。在已进行了六天活动的清冷之冬晨,拜谒岳飞庙。此时此刻,我们所参与的21世纪的新乡村建设,当从传统农业文明社会里青史留名的岳飞故事及其传说中、从当下乡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岳寨村父老乡亲的生产、生活里,受到什么样的启发和鼓舞呢?
一、关于岳飞的家庭和家庭观对我们的启示 我们怀着敬慕之情瞻仰了偏殿里岳母刺字的雕像,也仔细观看了岳母、岳飞、岳妻为首排中间的岳家全家福的巨幅画像,并从文化长廊里了解了岳家情况的一些具体细节,从碑刻上了解到岳家家族自岳飞以来900余年的支脉延续状况。[3]作为农耕文明社会里的杰出人物,岳飞有着什么样的家庭和家庭观?岳家支脉流传下来的祖训又如何理解?该如何理解并继承其中所包含的家庭或家族精神?
时值宋金对峙之际,在那个人命如蚁的据乱之世,河南黄河之边的大部分地带为金兵占领。岳母姚氏作为沦陷地一普通农妇,在夭折了多子之后,才迎来了岳飞的降生。民间传说岳母励子从戎,刺字"精忠报国",以至于后人尊其为历史上三大贤母之一,岳母刺字也成为母教经典,被编为京剧名段。而岳飞在成为大将后也事母至孝。母亲病危,岳飞尝药端喂,亲自侍奉;母亲病故,岳飞跣足徒步扶棺近千里,将母亲葬于今江西庐山。此外,我们也从历史中也得知岳飞共有两段婚姻。原配刘氏在生了岳云和岳雷之后,由于岳飞长期在外当兵服役、家乡沦陷于金兵,家境困窘而舍子改嫁他人。其终配李氏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她上孝顺婆母姚氏,下慈爱刘氏所生岳云、岳雷,还先后为岳飞生育了岳霖、岳震、岳霆等儿子。岳飞在成为独当一面的将领后,依然保持着农家本色,不但生活极为俭朴,粗饭布衣乃常事,而且绝无娶妾纳小之念行。其临终之时身上所带玉佩,见证着岳飞夫妻的忠贞爱情。
总起来讲,岳母之大义厚德堪为教子典范,岳飞之事母至孝当为孝亲典范,其生活俭朴、爱情忠贞当为持家修身之典范。教子、孝亲、持家修身,这些在农耕文明社会里由统治者所推崇的理想家庭观,我们在岳寨的文化广场和岳飞庙里,重新又温习了一遍。随着岁月流逝和环境变迁,家庭结构和功能也离历史上曾经有的渐行渐远,然而,既然家庭仍然是生命生息之基本单元,家族亦还属于我们的家庭之根脉所系,岳家后代供奉做为民族神和家族神为一体的岳庙,并将"崇先祖、修己身、爱后人,爱国家"为家训传袭下来已然是一种事实存在。温故而知新,我们就是要在新时期里理解这些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并在合适的条件和环境里发扬广大其精神。 比如说,在当今的拜金主义潮流中,势利的世俗社会中,在由于实行计划生育而子女数量有限的家庭里,有多少人是教育自己孩子要报效祖国和人民的?我们的父母到底是让我们自己出人头地、将来多赚钱有个好工作而读书,还是谆谆教诲我们应有更大的抱负而读书?报效祖国的需要与小我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衔接上的?我们如何能够体会到岳飞之母作为封建社会一介农妇的家国情怀?此外,我们现而今已经二十出头,从岳飞至孝的精神上又能学到什么?从岳家后代崇先贤、修己身的岳寨村民身上学到什么?我们该如何在新时代的条件之下孝敬辛苦操劳的父母家人?我们踏入校园的日常生活,还有即将到来的恋爱婚姻等人生事务,是否也可以感悟并达到岳飞的俭朴持家修身之境界?
当今新时期的乡村建设事业是致广大而极细微的,细微到了教子孝亲、持家修身等具体事项上。我这几天也惊喜于大家在这方面的丰富经验。我感受到了大家走在大街小巷里唱着"我们是工农的子弟,我们是人民的儿女"时的豪迈气魄,但凡遇到父老乡亲用河南话叫"姨、婶、嫂子、奶、爷、叔"的甜蜜劲儿,在小朋友伴随下为村中孤寡贫困家庭送对联和其他礼品的温暖劲儿,以及与农村老人相拥而坐、嘘寒问暖、手拉手心贴心的亲热劲儿...... 显然,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基本操守,其家庭和家庭观对此之影响至关重要。这是大家结合新乡村建设运动而树立正确家庭观的一个良好基础。
二、岳飞的治军经验与三农社团的组织建设 岳飞作为一名抗金最高统帅,是怎么理解队伍管理之精髓的?又是怎么践行的?为什么在国难当头、奸臣盛行、外寇强大、内战频仍之两宋乱世,竟然能在作为敌人的金军中获得"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美誉?这对我们这支三农社团的组织建设而言,又有何实质上的借鉴意义呢?
我仔细地阅读了文化长廊中的岳家军史料,在其丰富的治军经验[4]中,最感兴趣的是他与战士同吃同住同战斗的"士兵路线",以及官兵同心的浓浓温情。史料记载:岳飞走的"士兵路线"是:衣----全家均穿粗布衣服,食----与士卒最下者同食,住----茅屋军帐,犒赏----对军队之犒赏岳飞全部分给将士,财产----家中所积极少。其口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其军纪"损坏庄稼,妨碍农作,买卖不公......斩!"均体现了这支军队的严厉和亲民作风,这种作风竟会使得所到之处的老百姓们"举手加额,感慕至泣"。岳飞的"官兵同心"主要体现在:士卒伤病,岳飞亲自抚问;士卒家庭困难,让相关机构多赠银帛;将士牺牲,厚加抚恤外,还"以子妻其女",其妻李氏亦时常慰问将士遗孀。如此走士兵路线、赏罚分明、官兵同心的军队,自然是"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无论是以少敌多的所向披靡,还是仓促间遭遇敌人的坚守不动,均体现了岳家军高度组织性的硬功夫。在国难当头之季,岳飞率领着饥寒之士卒,屡建奇功,保卫着颜面扫地的汉族政权,捍卫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尊严,这是多么地悲壮啊。要知道,这是一支家园沦陷之农民为主体的队伍!这是一支积乱积弱之政权下的队伍!
仿佛岳飞的"士兵路线"以及岳家军官兵同心的情怀,与当代新乡村建设运动中大学生三农社团组织之建设关系不大。然而,且慢如此这样地去想。我深思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之社团组织发展史,从2003年我到兰考任挂职副县长与第一任会长邢保振们合作、开创了以知识分子为社会参与力量的中原新乡村建设事业以来,一直存在发展壮大了9年!9年来,你们从当初的十三人发展到了如今两百余人的规模水平,从兰考一县的几个村庄,扩大到河南省很多地级市、很多县的村庄!九年来,社团曾获得过共青团中央的全国优秀社团之表彰,其支农支教事迹也广为流传,其调研经验也滋养了很多队员的素质和能力,还分别于2005、2009年出了两本书。历年来很多社团骨干们都有条件走上了读研读博的广阔人生道路。那么,结合岳飞治军经验,以及三农社团的发展之道,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借鉴什么经验呢?
以我多年指导三农社团下乡的经验来看,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作为当代新乡村建设的大学生志愿参与者队伍,最值得肯定的是:在下乡资金和资源紧缺的下乡行动中,经验性地、历史性地形成了高度的组织化建设。总统筹、指导员、组长、队长等的框架性组织安排,以及调研、支农、支教三大块任务分工协作之安排,有条不紊。小红帽制度,即"队伍出发前由指导老师们为队员们带帽,下乡其间不得脱帽,晚上睡觉除外,归校后由指导员行脱帽礼摘帽后方可回家",独特而神圣;一些已经成为惯例的集体行动,诸如清晨朗读、饭前一首歌、"人走到哪儿歌声唱到哪儿"的集体出行,晚上分享主题、分享感动、批评与自我批评、成长日记撰写,每天的财务报告制度,归校后"话战友"的分享......这种种团队建设性的安排,辛苦、温馨、实用而自成风采。此外,令人感叹的是严格的伙食交纳制度(每人70元),以及不拿农民群众一针一线的"红军路线"作风!同学们下乡的生活作息遵偱的原则就是"自苦成仁",吃饭极其简单,吃饱就行,有的伙食除了必要的食用油和盐之外,从来不买其它调料,每每近20余人的饭就是面汤、面条,或者一大盆煮菜,就着馒头;大家住宿的地方,或者是村小学生课桌拼成的床铺上,或者是村两委铺满稻草的地铺上;队员们在执行"红军路线"的过程中也是很灵活的,买卖时与老乡们进行公平贸易,在老乡们死活不要钱的情况下还进行合适的物物交换......连开封市副市长和妇联主席去看望队员时都深为震撼:当今社会还有这样的大学生?
是啊,我们这群无钱无权无社会阅历、惟有一腔热血的大学生们,组成青年志愿者下乡团队,罕见地形成了一道流动的乡村小红帽之风景,一心只想为乡村带来一股清新的风气,在锻炼自我心志能力的同时、希望能够昭示社会进步的苗头和方向。假如没有这样的高度组织化,又怎能显出我们的符号性优势----"社会思潮的晴雨表"呢?我们以团队本身的清苦、简朴作风赢得老乡们对我们的信任和理解,假如不这样,我们又如何能够做好更深入、更复杂的支农支教事务?我们以头戴小红帽为团队标志,严格执行红军路线,同心同德,出入同伙,严格纪律,形成与校园内竭然不同的同志关系,战友关系,假如不这样,我们又如何能够体验到战友之间超越于学科、年龄、性别、老乡之上、更为紧密的情感关系?我们又如何能在关系复杂、诸事烦难的乡村里,形成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我想,无论是以前在兰考县所做的村庄文艺队发起组织工作、促成生态文化旅游节举办的工作、乡级农民合作联社的成立工作;还是这短短几天内的关键时刻充当了农民和教练的桥梁,助推了从无到有的广场集体舞建设......所有这些,难道不是因为我们拥有高度组织化的治团经验吗?
岳家军官民同心、士兵路线的组织作风,与今日大学生社团建设任务,通过组织建设这个超越空间的抽象概念而相互联接,这足以让后生们心有戚戚而以史为鉴。只是,事易时移,条件所备不同,目标所及也不同,凡事均要学其精神而非形式,不可走极端。组织之严格,集体生活之苦,要严中有驰、苦中有乐、达到强本固元之效才行。
三、社会历史观透视:从岳飞时代到我们当下的时代
在金元南下入侵两宋的复杂时局中,可以说,岳飞是一个不合时潮的人,然而,他又承担着一个跨越时代的国家、民族大道之理,直指天道人心。高宗时代成就了他,也冤杀了他。岳飞的家庭观和组织观反映了他从根本上不只是义忠于朝廷,更义忠于北向抗金和收复国土的大志。因为在国难之时的见识、才干和抱负均相异于当时的谈和派或投降派,他又不愿意谄媚逢迎权贵,故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终在39岁的壮年以"莫须有"之罪名遇害。时过境迁,到了20年后的孝宗时代,又平反了他;到了下一个国家社会,则又肯定了他,并不断地以赠谥号等方式褒扬了他;世代更替,时至今日之社会,则又神化了他。那些谋害他有生之命的几个代表性人物,虽然在当时自有他们审时度势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职业观,但是,他们谁也不曾想会被历史和民意书以"佞臣",并跪在岳神面前几百年,并将一直跪下去。[5]
似乎一切都消失在历史尘烟里去了。只是一切又都以不同方式呈现在现实中来了。经由历史验证过的、而愈发凸显出来的社会历史观,却很耐人寻味。社会历史观告诉我们:顺乎官场未必顺乎民心;保全有生之命未必持存历史之命;应和国家社会之时局未必应和天地人间之大道;当然反之已然。这里又存在着一个时局之小我与历史之大我如何对接和相互融渗的问题。如何"对接和相互融渗"?"未必",则意味着不一定,意味着有一定的实现可能性及其面临困难,就是指一种因时制宜的辩证关系。如何将"未必"的辩证法在具体的时空里灵活运用?岳飞们、秦桧们做为对立面的两方统一于南宋王朝之中,其留下来的经验教训当令今人深思。
从岳飞时代回到当今。当今社会的主流是经济发展至上、赚钱至上的。是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为主要发展目标的。这样的发展理念及其模式,既有改革开放以来资本全球化下的外发刺激作用,也有地方政府在当前固化的财政体制结构中主动招商之内生冲动作用。这一时局发展之主流,作为发展中国家展开工业文明之本质反映,不但造成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农村留守人群----老人、妇女和儿童,造成了村庄空心化、农业破产化,而且也在环境破坏、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的世界性危机之中,形成了社会与自然的分化。总之,今日社会上流行的道理,是经济发展至上的工业文明之道,而非甚至相异于、可持续发展之社会大道和可持续存在之自然大道。虽然中央已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提出了社会和谐和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但是具体到一定的地方社会现实中,仍然会在一定时期之内存在经济发展至上、赚钱就是硬道理的社会舆论、机制和具体做法。总之而言,今日之新农村建设,不是社会干流,仍是支流;今日之重视传统与本土之根本,不是主流,而是末流;今日中国大学生等青年的主要去向,不是乡土农村,而是现代都市;今日之发展主旋律,仍然是传统虚无化、资源资本化......
在宏观社会环境并不大有利于乡村可持续实践,不大有利于乡村留守人群及其社会和生存环境发展的时候,我们这支年轻的队伍,如何理解村庄里的干部、农民及其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如何在深入基层、向基层干部和群众学习之中,发现、发扬村庄得以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真、善、美之力量,发掘其本土和历史之源泉,并从自身做起趋利避害,在深入乡村和服务乡村之时,使自身也"有理、有利、有节"地生存和发展?因而,不会遭遇到类似岳家军在乘胜追击收复失地之时、被十二道金牌令招回班师、"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之憾!
六天以来,我们从村中学到了太多的东西。村里每根电线杆上都贴有一些做人篇、礼信篇等彰显传统文化的名言警句,这些乡规民约是一种来自历史深处、指向未来的向上、向善的力量。岳飞不再是遥远的人或者神,他通过后代繁衍、聚集村庄生活的真实存在及其家族理念的传承,而让我们能够感受、触摸得到。事实上,只要岳飞精神在,村子之根基就不会坍坏掉,只要不把传统文化丢弃,岳寨村就不会差到哪儿去。我们从慈祥的老奶奶那儿学会了手工馒头制作技术,从普通农户的地窖里搜寻到了农家自留本地种的红薯、芋头,从农家小院的柴草堆里触摸到了柴鸡刚下的鸡蛋的温热;我们还品尝到了校园内堆肥菜富有营养的醇香爽口之美味[6];感受到了岳寨村村民规模种植早熟苹果、勤劳致富而带来的美好生活。我们还体验到了以村小学教师为代表的乡村知识分子对乡村大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作用,以及老年协会成员优美的丰收秧歌表演中、村中年妇女为主的盘鼓演奏中所呈现出来的精、气、神。古典和现代可以结合得这么近,这么自然,传统力量就这样存活在当下的现实中。
重要的是,由于我们的"酵母"作用,村庄集体文化意识的发掘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新的成绩:几十名岳寨小学生高唱《美岳寨》[7]、齐颂《满江红》,百余名学生齐舞儿童健美操,百余名村民齐跳广场舞的强大气场,足以使这个经济上位于全乡前列的村庄,在大众文化娱乐方面也堪为榜样。于是,我们这支年轻的队伍,18个人近乎一个加强班,在介入了村庄文化建设之同时,也强力开辟了"文化立村"的战场----以传统文化为滋养、以大众文艺为表现形式。虽不能与岳家军和岳飞从事的事业相比,但我们现在也是在"保家卫国"----保精神家园,卫文化之国。现在农民缺乏集体精神,人心涣散,农村信宗教、搞迷信、吃喝赌玩之风盛行,拜金主义盛行,我们就是要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用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去占领农村阵地。我们尽己所能地去组织丰富村民们的闲暇生活,带领村干部和村民唱红歌;扭秧歌,跳健美操,跳广场舞;教娃娃们从小爱家园、敬祖先、讲孝道、担责任,学传统文化、有组织纪律性,这都是在保家卫国。我们就是想把涣散的、钻进钱眼里的人心给拉出来,把农民的奉献精神唤回来,使萧条的村庄热闹起来。来到这个村以后的几天内,这个村从无到有地出现了很多事情:第一次农民集体欢跳广场舞,第一次六营村和岳寨村两位小学校长和教师们带头的儿童健身操汇演,第一次岳寨村有史以来的春节联欢会,第一次有着大学生和市民[8]志愿者队伍参与的、基层干部和群众在内的"相亲相爱一家人"大联欢......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学会了与干部、群众和学生们打交道的经验,学会了"自苦能仁"和自力更生的精神。
今天下午进行的是大学生、小学生、农民、干部四结合的、形式多样的年末大联欢。现在的濛濛细雨令大家的期待充满了担忧。我们只有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做下去,除非到时瓢泼大雨不止。为什么要拿出这样的心劲呢?这不只是我们这支部队的一贯作风使然。最重要的是老乡们和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热望:昨天晚上,我站在广场上,看到不论男女老少,都不自觉地跟着音乐载歌载舞;他们发自内心的热情以及强大的表演欲望令人振奋,这种激发出来的满腔热情,难道会由于有下大雨这样的可能性而消褪吗?当我们抱怨天气不好而犹豫不决的时候,看看老乡们的热情吧。村妇联主任说:下雨也要演出,岳飞会保佑我们的。村干部和村民想演,这是今天下午的主要矛盾。至于天气不好的可能性,只是一种条件不良的可能性,这是次要矛盾。因此,我们接下来所要做的,就是各就其位,从容不迫,用由于我们的良性介入而获得的好成绩,汇报给父老乡亲们,为为期一周的下乡活动完满地划个句号。
岳飞曾在《小重山》一首词中叹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显然,900年前的国家历史和人物,均灰飞烟灭在历史长河里了,只留下了在时空变迁中约定俗成的说法、概念和"神化"之见证。与900年后改革开放国家里所出现的新乡村建设运动,似乎风牛马不相及,似乎不可相提并论。只是既然有机缘在新时代的岳寨村相会,我们愿意脚踏大地,凭吊先贤,用推己及人之践行,去"知"会历史之绝"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012年1月18日早上6:30,天色微亮,细雨濛濛,鸡鸣、狗吠和鸟叫声不停地传来。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岳村组的18名队员们、中国农业大学的志愿者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从住宿的营地----岳寨村小学大踏步地走出来,走向村庄。这道由年轻的小红帽们组成的流动风景,伴随着嘹亮的整队口号,穿过学校门前的泥淖胡同,踩过村两委门前的主干道,经由健身广场和戏曲舞台,来到了村中心----文化广场和岳飞庙,学习广场文化,朝拜岳飞庙,进行朝话行动。此文是何慧丽在朝话时所言要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活动状况所做的进一步阐述。感谢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岳寨队队员们和中国农业大学下乡志愿者共同协作之努力,感谢会长兼队长冯润兵、指导员申潇、组长刘红霞、赵二真等同学的协助工作。
[2]据通许县《岳氏族谱》记载:岳飞、岳云、张宪遭秦桧等人陷害后,家被抄,岳飞后裔逃难到通许县东九里的一处大岗上, 在西周村西北的地方择地安居,其后代繁衍日众,形成村庄即今岳寨村。现在的岳寨村主任岳丛超即从岳飞起岳家第30代。
[3]文化广场正中间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文化长廊。一幅幅画面故事,均是以岳飞事迹为主,再加上共产党老一辈清政廉洁的故事。主要述说了岳飞的人生观、世界观、抗金故事,治军故事、孝道故事、被害过程与冤情,等等。在文化广场的西边一角,面东的三间房里,是岳母刺字的场景。座南面北的是正殿岳飞庙。庙的正位是岳飞巨型塑像;殊途同归是与他一起遇害的大儿子岳云塑像;另一侧是一同遇害的部将张宪塑像。偏殿是岳飞一家的全家画像。正殿前面,跪着五个人的铁铸塑像:秦桧、王氏、万俟、张俊、王俊荣。岳飞庙始建于明末,距今已有360年之久,2000年又重新修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为岳飞生日,该村都要举办3--5天的祭祖活动,方圆数十里的上千人来参加祭奠民族英雄岳飞的活动,形成庙会。
[4] 史料总结到:岳飞治军几大经验:武艺高强,武略非凡;身先士卒,行若明镜;令出如山,赏罚分明;严以律子,厚以待人;廉洁奉公,俭朴淡泊。岳飞曾总结其治军之法,"仁、信、智、勇、严,缺一不可。"
[5] "精忠报国还我河山",体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大义和大道;然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则体现了当时的时局之无奈。跪在岳庙之前的几个人,秦桧、王氏、张俊、万俟卨和王俊荣,作为当时的命官和命妇,都是他的上级、同僚和曾经的得力大将,都是他的环境和人际关系,他们均都在有生之年因为顺皇意、应时潮而享受了一定的荣华富贵,并寿终正寝。
[6] 本次下乡提倡伙食改革,即志愿者们轮班协作,体验从找到食源、再到做饭、再到吃饭的全过程。感谢中国农业大学薛莉娟同学在本队伙食改革过程中的引导性工作。
[7] 这个节目是队员们根据实际状况编写、排演出来的。歌词是: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岳寨,欢声笑语都很多、生活真不错,家里藏着两件宝是苹果和古柏,还有村委干部都是大家的好公仆。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岳寨,香甜苹果美名扬、文化也很棒,看那精忠岳庙会、二月里红火呀,看那戏台广场人儿多、比过年还快乐。我们的美岳寨呀,好美的一个家,经过那个多少艰辛和奋发。我们的美岳寨呀,幸福的一个家。现在那个将来、我们要建设她。岳寨,祝福您,越来越美丽。岳寨,祝福您,我的根在这里......
[8] 动员县城居民志愿者来农村发扬乡土文艺,这是多年从事新乡村建设行动的一大经验。在岳寨村的几天实践中,我们也协调了来自中原油田退休工程师衡生喜、以及来自通许县城的几位市民志愿者教练积极参与。本地城乡互助合作,颇有效果。
文章来源:乌有之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