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岳飞
[table=#000000,0,0,100%,left,#ffffff,0,#]
岳飞庙门两侧墙上用青石分别阳刻“忠”、“孝”两个大字。字体威武雄浑,苍劲有力。这两个字是岳飞毕生所看重的,他用全部的生命和激情诠释着它们的丰富内涵。
岳飞主张“事君以能致其身为忠,居官以知止不殆为义”。认为忠义之士应该以身许国,在国家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视死如归,保持全节,至死不屈;(臣民替皇帝做事要有献身精神,)这就是“忠”;官员在职就永远知道满足,这就是“义”。他一生三次投军,参战无数,屡立战功,多次受到当时最高统治者的褒奖,高宗称他“忱诚忠谠”,赐以“精忠”。及至被捕狱中,他仍说:“对天盟誓,吾无所负国家,汝等既掌正法,且不可陷忠臣”。忠诚之心,天日昭昭。这些言行都是他一生“忠”的最好证明。尽管这个“忠”字一直以来都有一些争论,但争论本身并不是坏事,问题还是交史学家们去解决吧。
至于尽孝道,岳飞是毋庸置疑的。岳飞“天性至孝”,主张人臣以尽孝道为第一步,以尽忠义为第二步。他说:“重念为人之子,生不能至菽水之欢,死不能终缞绖之制,面颜有腼,天地弗容。”他认为唯有内尽孝道,才能外尽忠义,将孝心移于忠义。他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实践了自己的主张,成为一员忠孝双全的武将。在河北沦陷后,岳飞念念不忘在敌人铁蹄下音信全无的母亲姚氏,连续十八次派人四处访寻,终于将母亲姚氏找到并接往南方。即使平日里军务繁忙,岳飞也尽量在一早一晚探视母亲,出则请,返必问,亲自“尝药进饵”,检查母亲须用的衣服和器用的干湿冷热。遇到班师出征作战,必定反复叮嘱家人要细心侍养,不得惹老人家生气。闻之母亲去世的消息,岳飞痛不欲生,三天粒米未进,“每恸如初,毁瘠几灭性”,并和长子岳云“跣足扶榇归葬,不避途潦蒸暑”,从鄂州军营亲扶灵柩至江西庐山。落葬安顿完后,又“庐于墓,朝夕号恸”。由此可见岳飞的至孝性情。
自古忠孝难两全,而岳飞做到了,将二者几乎完美地组合到了一起。这也是他倍受历代推崇的主要原因吧![/tab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