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讲好新时代群众语言
凝聚思想共识和各方力量最有力的武器是群众语言。学习和运用群众语言,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毛泽东指出:“我们是革命党,是为群众办事的,如果也不学群众的语言,那就办不好。”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朴实无华、通俗易懂的“大白话”在工农群众和劳苦大众之中扎根生长,把革命思想和革命理论播撒四方。迈进新时代新征程,如何用心用情讲好新时代群众语言,构建新时代群众性话语体系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一是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马克思1843年撰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使我们党拥有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哲学只有贴近人民群众,才能更好发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强大思想武器作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要坚持用人民群众“听得懂”“喜闻乐见”的语言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道理,让“高大上”的理论更有“烟火气”、更易于感知,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更加简明通俗、鲜活生动。 二是党政机关公文“短实新”。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指出,“当你写东西或讲话的时候,始终要想到使每个普通工人都懂得。”邓小平强调,“我们开会,作报告,作决议,以及做任何工作,都为的是解决问题。”党政机关公文撰写要坚决杜绝“年年岁岁文相似,岁岁年年策相同”,坚决破除“天下文章一大抄,思想陈旧说老话”,坚决避免“长篇大论写废话,拖泥带水凑字数”,要善于研究解决改革发展实际问题,善于把文件语言和学术概念转换成易读易懂的群众语言,切实把改进文风同改进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结合起来,使公文符合时代特征和群众需求。 三是基层政策落实“接地气”。党政机关离群众远了些,离鲜活的社会生活远了些,基层才离群众最近,才最能感受社会的脉搏。一些地方的政策看上去很好,到了基层却难以执行,有些部门的政策相互矛盾,让基层干部无所适从,基层政策只有赋予群众语言才具有生命力,只有接地气才能真落地。政策制定者要避免坐在办公室“拍脑袋决策”,要经常深入基层开展“蹲点式”调研、“解剖麻雀式”调研,坚持“一线工作法”,设身处地为基层干部着想,为人民群众着想,确保每一项政策、每一个文件都能察实情、体民情、接地气,千方百计为基层政策落实落地创造良好条件。 本文作者:岳兰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