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繁体中文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中文)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原来“岳飞网每日签到”是在积累福报“每日签到福报乐”积分前三名可开通先祖“个人公墓”一座十一月一日将迎来岳氏宗亲岳飞网月首团聚日
查看: 1243|回复: 15

湖广填四川之两个孝感 (转载)周凡 2019/11/13 08:59:34

[复制链接]
岳名翔 发表于 2019-11-23 20:5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孝感历史沿革
孝感,南朝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因此地“孝子昌盛”,遂置县名“孝昌”。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庄宗李存勖因孝昌县名之“昌”字犯了其祖父名讳,遂根据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衾温被和孟宗哭竹生笋等孝子感天动地的故事,改孝昌县为孝感县,是为“孝感”得名之始。迄今1095年。
夏商时代为古荆州之地。
周为楚、郧、轸等诸侯国割据地,且轸国、郧国均建都于此。
秦属南郡;汉以后属荆州江夏郡。
南北朝以后属安陆郡。
唐属安州;宋以后属德安府。
清分属德安府、汉阳府。
民国时期,分属湖北省第三、四、五行政督察区。孝感作为地市级的建制行政区,设置于1949年5月。
1951年06月以前,孝感专署辖孝感、礼山、应山、安陆、云梦、应城、黄陂、黄安(今红安)、随县(今随州市)等9县。6月以后,原属沔阳专署管辖的汉川、汉阳两县划归孝感专署,同时设立应城矿区人民政府(县级),此时,专署所辖县级政府12个。
1952年01月,大冶专署撤销,原属大冶管辖的咸宁、武昌、蒲圻、嘉鱼、崇阳、通山、通城等江南7县划归孝感专署管辖。6月,随县划归襄阳专署。 9月,黄安划归黄冈专署,同时改礼山县为大悟县。
1953年05月,撤销应城矿区政府,以后直到1959年11月孝感专署撤销,所属诸县并入武汉市时为止,孝感专署一直管辖江南、江北共16县。在归属武汉市管辖期间,曾于1960年8月将安陆与云梦、咸宁与蒲圻、武昌与嘉鱼、崇阳与通城合并为安陆、咸宁、武昌、崇阳等4县,原16县并为12县。
1961年05月,地市分治,复设孝感专署,武汉市将上述12县归还孝感。12月,专署将所辖12县仍按并入武汉市以前的16县恢复原建制。
1965年07月,将撤销大冶专署时划归孝感的江南7县划出,交新设置的咸宁专署管辖,孝感专署管辖原江北9县。
文化大革命期间,孝感专区改称孝感地区。
1975年12月,汉阳县划属武汉市。
1983年08月,撤销孝感县,设置县级孝感市,同时将黄陂县划归武汉市。
1986年06月,撤销应城县,设置应城市。1987年9月,撤销安陆县,设置安陆市。
1988年10月,撤销应山县,设置广水市。
1993年06月撤销孝感地区,设立地级孝感市,同时撤销原县级孝感市,设立县级孝南区和孝昌县。撤地建市以后,新设立的地级孝感市实行以市带县的行政管理体制,直辖孝南区,管辖孝昌、大悟、云梦、汉川等4个县,代管广水、安陆、应城等3个县级市。
1997年03月,撤销汉川县,设置汉川市。
2000年08月,广水市划归新成立的地级随州市代管。

孝感市是湖北省下辖地级市,曾是楚北经济发达的地区。.jpg
yue 发表于 2019-11-23 20:54: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亲,感谢您关爱《岳飞网》,希望继续发表更多更优秀的帖子,此帖我们的版主和网友已经开始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岳名翔 发表于 2019-11-23 20:5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岳名翔 于 2019-11-23 22:48 编辑

孝感市是湖北省下辖地级市,曾是楚北经济发达的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人丁兴旺,地形除东北部有少量山区外(大别山系双峰山及余脉),中部沿澴河、府河两岸分布广大的冲积平原。南部水网纵横,港汊密布,具有农耕社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鄂东北其它地区无法比拟的。其西南部的古邑云梦,更是湖北人口密度最大的县城。
孝感市董永公园闪牌坊.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岳名翔 发表于 2019-11-23 20:55: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德安府孝感县人填川渝
孝感籍在明清两次填川大潮中,较之其他移民,具有移得早、去得多、时间长、分布全川等显著特点。
学者孙晓芬编撰的《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该书几十次地提及“麻城孝感乡”和“孝感”。撮要如下:
《邻水县志》,介绍包氏自孝感迁蜀始末,“湖北麻城孝感乡包元恒率领同族,依住兴仁乡绿豆湾落业”。还载,甘氏自孝感迁来后成为邻水大族;孙姓“原籍湖北孝感,明洪武2年(1369年)落业县境蔡家坝”。
新修《南川县志》称,湖广移民,尤以麻城孝感乡鹅掌大丘人为多。
咸丰《云阳县志》,“邑分南北两岸,南岸明洪武时湖广麻城孝感敕徙来者,北岸康雍寄籍者,亦唯湖北湖南人多”。
《新宁县志》(今开江),孙姓来自孝感。《大邑县志》,李姓“先祖李朝舟于康熙年间,由湖广麻城孝感迁居大邑依仁乡”。
另外,《南溪县志》:“今蜀人来自湖广之家族,溯其始,多言麻城孝感乡”。民国《荣县志》:“由麻城孝感乡入川,人人言然”。隆昌《刘氏族谱》:“吾家起自湖广麻城县孝感乡,明初入蜀”。新修《三台县志》,清道光年间,孝感迁来回民数户,以马姓为最多。民国《泸县城志》载崇祯年间泸州分巡佥事吴登启《招民榜文示》:“迨我国初,亦移麻城孝感之民,以实富、荣二邑”。内江《黄氏族谱》:“明洪武初,以为四川乃近西隅夷地,非德化不能测也,唯孝感乡人民可以化之。诏饬许多专差逐遣。凡明初来者皆麻城孝感乡人也”。
作为中国移民发祥地之一的孝感,县志记录了杨春等多人移川情况;族谱方面,有记载元末明初及清朝前期移川的,更是数不胜数,仅以孝感各乡镇大姓为例:如杨店杨氏、季店季氏、白沙赵氏、周巷周氏、陡山鲁氏、花园丁氏、花西朱氏、陡岗钟氏、毛陈陈氏、三汊黄氏等都有族人从各个时间段迁徙入川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岳名翔 发表于 2019-11-23 20:57: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德安府孝感县人填川渝主要组成部分
1、明玉珍和红巾军
溯源湖广填四川,元末明初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明玉珍军入川,是孝感移民较多的主要原因。明玉珍,湖广随县人。清光绪9年(公元1883年)《孝感县志》载:
元顺帝至正11年(1351年)颍蔡兵起(指河南义军),聂高宗、许成僭号据应山,分其党据孝感等县。12年,徐寿辉起兵蕲州,招应山明玉珍为元帅,孝感人多附之。16年,玉珍率兵袭重庆,称夏王,孝感人多随之入蜀。是时寿辉兵皆裹红巾。至今土人言红头军作反人,杀尽各处人。盖玉珍等事也。
明玉珍、陈友谅、徐寿辉、朱元璋同属农民起义军红巾军。明玉珍领军10万据川,含孝感籍4万(《湖北通志》)。明玉珍建都重庆,国号大夏,当上天统皇帝,为可靠和易于号召计,先后两次下诏专门差人至老家应山孝感一带,征招乡亲进川。同时,当朱元璋攻占湖北后,非朱系红巾军为避打击,纷纷投奔重庆大夏政权,其数当在数万。洪武4年(1371年),朱元璋派大将汤和、傅友德率军征夏。这两大入川军队,湖北籍恐不在少数。这些士兵即就地安置了。这几支红巾军,构成了早期移民的主要成分。
2、政府推动和民间自发移民迁徙
元蒙的铁血统治下,“而四川人十丧七八”(杨士奇编〈历代名臣奏议·论救蜀四事疏〉),人口尚未恢复至宋末1/20。向蜀移民、实行“民屯、军屯”政策已是朱明王朝顺理成章的事情。
除了朝廷的号召,利益驱动和求生本能,则是移民的主因。但移楚填川,还有多方因素:一,得天时地利之便,交通快捷,山水相连;二,易于适应,地处同一纬度,气候地形相类;三,时势促成,楚因战乱、避祸、灾荒、瘟疫、宦游、行商、行医、卖艺以及人多田少的严酷现实,而蜀地生存发展的空间巨大;四,明玉珍义军的巨大影响。后一条于孝感关联尤甚。大夏王朝据川15年(元至正16年——洪武4年,即公元1356——1371),偏安一隅,而楚境正杀得天昏地黑,为投靠乡亲,又能躲过战乱,况且随明玉珍先行落籍人员往来川楚,鼓吹交流,以及所谓羊群效应,因此趋之若鹜。
3、张献忠和农民起义军
说到清初四川人口锐减原因,正史野史皆指责八大王张献忠剿川。这是完全违背历史事实的。地主豪绅、御用文人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极端仇视人民及其反抗活动,维护专制皇权,宣扬纲常名教,对农民起义军的失误和负面作用,极尽捏造、污蔑、丑化、夸大之能事。川人骤减,原因是多方面。明末清初与元末明初不同,战乱的重灾区由楚地移到了四川。至康熙年间川中人口数量降最低谷,距张献忠死后已40多年。“贼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剃较梳篦尤具彻底性,这首四川民谣才是道出了问题的真谛。专制极权破坏先进文化,摧残生产力,造成历史大倒退,罪魁祸首是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镇压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既殃川残民,又是引发湖广填四川的官方动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岳名翔 发表于 2019-11-23 20:5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岳名翔 于 2019-11-23 22:51 编辑

《孝感文史资料》第9辑描述孝感人刘开沛,因遭乡间恶霸陷害,兄弟三人被官兵像抓壮丁似的,与云梦等地百余名同乡一道,押到汉川集中上船,然后沿江而上,至重庆舍舟登岸,百人已剩八十。关于川人爱缠头巾,老人们的解释是当年押赴途中,死人太多,头上的孝布逐渐变成多种用途的头巾了。
《孝感县志》称:孝感为“楚中名县”,“孝感要区,钟灵毓秀”,“序曰孝感古战场也,其地六达三关障其后,澴汉阻挡其前,人剽悍喜兵”,民众具有冒险犯难的传统,官逼民反的反抗斗争贯穿清朝始终。《孝感县志》关于李自成、张献忠的记载,可谓连篇累牍,孝感或被占领,或是根据地,或作游击区,县衙多次被扫荡。但问那些不屈服的义军转向何方呢?相当数量的人马入川了。崇祯16年(1643年)5月29日,张献忠占领武昌,正式建立大西政权,两月后南下西进,此间张献忠于楚地另编“新营”(“楚营”)57000人,次年春入川,该军后来落籍四川(《中江县志》)。“嘉庆丙辰(1796年)夏,湖北孝感有匪滋事,毗连三省(指楚川豫),匪众数万,总统永保屡为所败,先后征兵数千,皆覆没”(《清稗类钞·第二卷·明亮平孝感教匪》)。紧接此文还有《额成登保平川楚教匪》等6篇有关川楚义军转战的史实。农民起义军余部又转换成移民。孝感杨店镇杨氏就有垱子湾几十户,因参加白莲教而整体搬迁四川的事实。造反者历来被称为“匪”、“盗”、“贼”,族谱怎么可能正面收录?

孝感市行政区划地图.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岳名翔 发表于 2019-11-23 21: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麻城县孝感乡考辩
麻城孝感乡,虽然在巴蜀大地有着相当高的知名度,很多移民后裔的族谱中都有记载,但在正史中却罕见记载。现在所能查到的有关孝感乡建置的最早文字记录,是康熙九年(1670年)编纂的《麻城县志》:
“初分四乡,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统一百三十里,里各有图。成化八年,以户口消耗,并为九十四里。复并孝感一乡入仙居,为三乡。嘉靖四十二年,建置黄安县,复析太平,仙居二乡二十里入黄安。止七十四里。太平乡原额五十八里,后并作二十五里;仙居乡原额五十四里,后并作二十五里;亭川乡原额二十五里,后并作二十四里。国朝因之”。

麻城明初四乡区划图.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岳名翔 发表于 2019-11-23 21: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这段文字证实,孝感乡作为麻城下辖的一个乡级行政建置,确实在历史长河中存在过。只是后来经过两次行政区划调整,孝感乡就从麻城政区中消失了。
有关麻城县的这两次行政区划调整,第一次发生在成化八年(1472年),麻城县因为因湖广填四川后“户口消耗”,下领四乡并为三乡,孝感乡被并入到了本县的仙居乡。
第二次发生在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前次调整被并入到仙居乡的孝感乡,又随仙居乡并入到了黄安县。
由于黄安县设置时,是由原麻城县太平、仙居二乡二十里甲、黄陂县仙源一乡八里甲和黄冈上中和一乡十二里甲组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岳名翔 发表于 2019-11-23 21:0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孝感乡始建年代
从康熙《麻城县志》记述可见,孝感乡在明成化八年因湖广填四川后“户口消耗”被并入仙居乡。后又有部分划入黄安县,终清一代也未恢复。也就是说,它从此就在湖广的文献中消失了。而孝感乡的建置则终止于成化八年(1472年),它在明朝277年的历史中,仅仅存在了105年。至于明代以前是否有孝感乡建制,目前尚未有确切的史料证实。
1、网文称,麻城县在明初百年间曾有过“孝感乡”,位于麻城县西北,北与河南罗山、光山搭界,成化8年(1472年)裁撤并入仙居乡,因“地僻民顽,官难遥制,盗贼出没,数被劫杀”(《读史方舆纪要》),在嘉靖42年(1563年)析仙居等乡新建新安县,嗣后更名黄安(解放后改红安)县。地名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传承,”孝感”二字是”孝感动天”四字的缩写,因其地自古孝道昌隆,孝子蕃盛,中国”二十四孝”,孝感有其三。麻城因麻姑升天而得名,为何会出现孝感乡这个地名?
2、网文称:“麻城、孝感乡几乎是成建制的迁移,何以乡人迁之不绝?这主要是有人口源源不断迁至麻城、孝感乡之故,而迁入麻城、孝感乡之民,又被不断迁徙至四川”。
这种说法虽有些模糊。但也有其合理之处,川渝移民后裔的老谱对麻城迁出地址记录多为今麻城高坎湾(谱多误记高坎堰洗脚河、高阶堰喜鹊河、高阶堰、高阶岩、高街堰、高干堰、高街檐……等等),也证实这种说法,麻城高坎湾只是湖广填四川“麻城过籍“官方移民登记点之一,类似的地名还有鹅掌大丘。“不断迁徙”之地,只能算寄籍、暂住地,绝非移民。
3、另有学者断言湖广移民多麻城籍是因为:一是湖南、湖北、中原所有移民必须经麻城入川,二是不少族群嫌势单力孤,冒充麻城籍。这理由不能成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岳名翔 发表于 2019-11-23 21: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违背地理常识,迁川路线,麻城于湖南是西辕北辙,江西人迁徙四川走水路沿汉江或长江西进既便利又安全,何必非要绕麻城。
第二、虽出于人之常情,却不宜以偏概全。如果以“麻城府孝感乡”一说即否定德安府孝感县移民,或者仅此“孝感乡”、否定彼孝感县,恐有失望文生义。
此称谓究竟从何而来?麻城自古未设过府,孝感县不曾叫过乡。明嘉靖42年“以麻城县之姜家畈置黄安县。析黄冈、黄陂二县益之”(《湖北旧闻录》,清陈诗编纂)。民国22年划出孝感的北部、黄安县的西部等地置礼山县(1952年改名大悟县)。观明清地图,同处楚北大别山,麻城的西北部(即明中叶后的黄安县)应与孝感的北部相邻。这种地缘因素,将两县连缀相称,有其合理性,但是把德安府孝感县移民都统归到“麻城府孝感乡”,显然不合理。这一带恰恰是明玉珍等农民起义军入川前长期苦战、频繁活动之所。此地对于他们,可谓是刻骨铭心的生死之地,至于府县乡的具体行政隶属,并不在意。
再者源自对麻城的感念。孝感邑人在元末明初到麻城深山避乱,明朝立国后,孝感邑原居民和其他籍到麻城避乱居民在麻城原地登记再回徙(有部分麻城原居民随迁,上文《麻城县志》提到的“人丁耗尽”可能与随孝感人迁入孝感或外迁他处有关),似乎有浴火重生之恩,故称“麻城过籍”。这在孝感、麻城二县方志均有相关记载。以至孝感人口语中,喝醉酒是“麻西了”;睡着觉是“到麻城去了”等。文革前,同迁川的移民后代家里一样,孝感地区各县、包括江南咸宁等县农村,普遍将“麻城土主”供奉于中堂神位,也是源于当初避乱时的传说。足见先辈们寄托敬祖恋旧之情,深怀知恩图报之念。“过籍”发生于元末明初,正是第一次填川时期。既然虔诚地将“麻城”供奉,把麻城冠名称“府”于孝感之前,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故而以讹传讹,相沿成习。
“府”,行政比县高一级;“乡”,县下区域单位,与城相对,用于此处表人们聚居之所(清代以前并非一级政府,仅为地域概念)。对于缺乏文化的大多数老百姓而言,好象称麻城为“府”是敬词,称吾县为“乡”,是谦词。麻城孝感二县无从属关系,如果不脱离当时的语境和社会特定环境,“麻城府孝感乡”,是情感大于理性的称呼,显然是民间的一种附会。从严格意义的地域名称上讲,不能顾名,亦不可思义,既不规范,更不符合逻辑。“麻城县孝感乡”之说,就移民成分来讲,大部分是指德安府孝感县移民,小部分才是麻城县孝感乡移民。

湖南、湖北、中原所有移民入川线路图.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中文)

本版积分规则

嗨!您好:
欢迎来到 岳飛网。
我的名字叫丫丫
很高兴能够为您服务!
如果已经注册【请立即登录并按丫丫提示一步步完成我就不会再来烦您了】
还没有账号请【实名注册(中文)】

手机版|小黑屋|岳飞网 |打赏 |岳飞网动态43090302000031

GMT+8, 2024-11-28 02:22 , Processed in 0.20079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