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繁体中文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中文)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原来“岳飞网每日签到”是在积累福报“每日签到福报乐”积分前三名可开通先祖“个人公墓”一座十一月一日将迎来岳氏宗亲岳飞网月首团聚日
查看: 812|回复: 3

岳飞后裔庐山寻根祭祖的故事

[复制链接]
岳崇才 发表于 2019-3-26 07:44: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岳飞后裔庐山寻根祭祖的故事
作者/岳侠  

    著名历史学家王春瑜先生说:“假如一个人连父亲、祖父的来龙去脉——也就是家族史中的现代史都一无所知,他能珍惜祖辈父辈的荣誉,或他们的教训吗?大而言之,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国家、民族的历史一无所知,肯定是个愚民……”我的曾祖父岳绍昆(字峻山)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期上庐山开“得露堂”中药号,行医济世二十余年。为了弄清他在庐山的来龙去脉、主要事迹,我曾先后五次上庐山寻根祭祖,参观走访。现特写此文,以纪念和缅怀曾祖父的恩德,并晓喻后代。

一、家道中落,出外谋生

我们这支岳家人,在清朝中晚期约二百余年前,圣祖岳飞三子岳霖支系二十六世孙岳钟岱高祖为摆脱贫困,谋求发展,千里迢迢,由穷乡僻壤的陕西合阳小张家村,迁徙到鱼米之乡的汉中城固一带学习商业。学成自立门户,惨淡经营,历经数年。因城固地处汉江沿岸,水下江汉,陆上川陇,行商坐贾,十分便捷。祖上励精图治,聚沙成塔,逐渐发家致富,出现了繁荣昌盛,盛极一时的局面。整个城固南关约半条街均为岳家商铺,先祖岳钟岱也当选为城固县商会会长,授八品衔顶戴花翎,并监造城固县钟楼。

熟料于清朝末期,后代不思进取,家道渐衰。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家人急于振兴家业,为一张姓军阀采办粮秣。张战败远逃,欠款无从追讨,被迫倾家荡产抵债。此时,先祖岳钟岱辞世,全家老小数十口人的生计全部落在了已是不惑之年的曾祖父(岳钟岱长子)岳绍昆的肩上。

在家计枯竭、生存难以为继的关键时刻,曾祖父岳绍昆勇于担当,挑起了重振家业的重任,决定出外谋生,进行再次创业。

一九一八年(民国七年,父亲二岁时)曾祖父带领胞弟岳绍伦、二儿岳本裕一行三人到达北京(大儿岳本宽是一九二一年父亲五岁时到达北京)。由于曾祖父自幼熟读儒学、道学、中医、书法等,在这些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年青时曾经师从江湖上称为“刘一摸”的名医——四爷的外祖父、太平军军医刘老中医学医多年。他颇具战略眼光,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他之所以把北京作为外出谋生的首选,一是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那里有全国最好的大学。到达北京后,首先让胞弟岳绍伦考入北京郁文大学法学专业上学,二儿岳本裕考入郁文大学植物学专业上学。二是由于民国时期,经过辛亥革命后北京政府打着共和、民主、自由、平等的旗号,对全国进步青年颇有诱惑力,曾祖父从小受岳飞精忠报国、忠孝、节义等思想的影响,满怀报国之志,想为国家效力。由于他有较高的文化、能力和水平,很快就职于北洋政府。曾在北洋政府任中央委员兼全国赈济委员会会长职。但是北京十年他亲眼目睹并经历了北洋军阀之间和全国各军阀之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对内打着共和统一的旗号实行军阀独裁和封建统治,对外为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壮大自己实力而崇洋媚外、出卖主权,造成国家连年战争,政局混乱,祸国殃民,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全国人民反帝反封建,反北洋军阀的浪潮风起云涌,五四运动、五卅惨案等工农学生运动接连发生,北洋军阀所控制的北京政府政局极不稳定,总统、总理像走马灯一样频繁更换,终于在一九二八年(民国十七年)六月十五日,国民党领导的北伐军进入北京,北洋军阀所控制的北京政府终于宣告垮台,国民党南京政府宣告全国“统一告成”。

在北京十年,他痛切的感到,在军阀混战、时局混乱的年代,真是报国无门,回天无力,他想到古人的教诲,人生在世“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因而痛下决心离开北京,归隐庐山,重操旧业,一面炼道,一面行医,实现自己为老百姓治病行医济世的人生理想。

二、落户庐山,行医济世

曾祖父上庐山的时间,父亲告诉我是北洋政府垮台后(即1928年6月)即带领二儿岳本裕(郁文大学毕业后也曾随父就职于北洋政府),上庐山牯岭,创办了“得露堂”中药号,一

面炼道,一面行医。据庐山老相册丛书第4辑《松门别墅与大师名流》一书作者,曾名满京华,与谭嗣同等誉为维新四公子的清末大诗人陈三立的孙女,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侄女陈小从在书中记载:“她们一家人在庐山期间,无论谁有点小毛病,都是找牯岭正街‘得露堂中药号’的岳老中医开个方子,无不收到药到病除之功效”,而她们家是1929年冬搬上庐山牯岭的,由此可知曾祖父上庐山是1929年之前的事。又一证就是曾祖父在庐山归宗寺玉帘泉写“玉帘吐花”四个石刻大字,落款时间是“刻于1930年”。这些都可说明曾祖父是1928年北洋政府垮台后上庐山,从时间上看衔接无缝。

曾祖父为什么要在庐山一面炼道,一面行医,这是因为曾祖父自幼学儒学、道学,特别热衷于道教,他是一名“道医”。为此我查阅了有关道医的文献资料,文称:“道医”是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标志,由上古真人修道,证道过程中为解决自身障碍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知识。历史上上工大医都是修行有成的高道,但凡修行有成的高道也都精通医术,医道相通,医道同源,是道医最突出的特征。道是医之体,医为道所用。道医之本在阴阳,阴阳是道生化出来的,是道性的体现,“道”是道医的根本和源头。要想学好道医,用好道医,要想演绎出古代道医的神效,必须认真修道、练功,只有修道、证道,才能悟道、识道、把握道,对“天人合一”“万物同体”有所感悟,才能洞察事物的本质,明阴阳之理,升降之机,才能本于阴阳应症施法,才能不执一法,不舍一法,法无定法,甚至非法之法而达上工境界。这就是曾祖父为啥要上庐山,一面炼道,一面行医的深层次的原因。也因为庐山当年是道教圣地。众所周知庐山有个“仙人洞”,是道教祖师吕洞宾修道成仙之地,《仙人洞》旁边就是《太上老君殿》,伟人毛泽东也曾写过“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诗句。可见庐山是练道、修道当好道医的理想之地。

在“以百姓心为心——试从修道的角度看岳飞”一文讲到:“岳飞那种精忠报国和宁死不屈的精神以及对忠、孝、义、慈、俭等道教思想的切身践行,一直被人们仰慕、效仿,时至今日,祭祀岳飞的庙宇仍然遍布大江南北,岳飞身份早已从民族英雄上升为道教护法神灵,他的思想行为处处契合道教的修道思想”。“早在唐代,道教祖师吕洞宾已将奉行忠、孝、义、慈、俭作为修道成仙的条件,这些条件对于岳飞来说已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由此可见曾祖父上庐山一面练道,一面行医,既是继承先祖岳飞的道教思想,也是在追随和践行道教师祖吕洞宾忠、孝、义、慈、俭等修道成仙的要求。我们从他给自己在庐山牯岭创建的医馆取名为《得露堂》中药号,就集中体现了他践行道教思想的决心。顾名思义,他要让老百姓吃了他开的药就像久旱的禾苗逢雨露一样起死回生。换言之,他把治病救人、行医济世作为他的初心和宗旨,可见他作为道教的忠实信徒和践行者对天下苍生的一片慈悲情怀。

父亲在我小时候就常对我说:“我二岁离爷(1918),15岁(1931)初中毕业去庐山觅得祖父”,在与爷爷朝夕相处的五年中,得到爷爷的抚爱、熏陶和言传身教,虽然言语不多,但都是做人的经典。爷爷对他教育时,说得最多,他记得最牢的一句话就是:“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移”,爷爷还专门送他到进步学校庐山公学学习儒学道学三年。经过五年在庐山受爷爷的言传身教和庐山公学专门学习国学文化,父亲的思想水平和文化知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成为一个热血沸腾的进步青年,故而在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立即挺身而出投笔从戎、奔赴抗日战场。

曾祖父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期落户庐山的,至今已有90余年。由于年代久远,无论是“得露堂”的员工,还是当时居住庐山的居民,了解曾祖父当年在庐山情况的人绝大多数均已不在人世,因此除了曾在庐山与曾祖父朝夕相处五年的父亲和在庐山出生并长大的彤华姑母以及四爷口传的一些情况外,我们对曾祖父在庐山的情况了解很少。但值得庆幸的是五年前,我们在无意之中见到了一本当年经常请曾祖父看病居住庐山牯岭街河南路1169号“松门别墅”的主人,清末大诗人陈三立之孙女,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侄女陈小从写的“松门别墅与大师名流”一书中有一篇文章“小记两位神医的妙药”,内容如下:“我家在庐山前后十几年,……跟家里人打交道的医师,仅仅一两位而已。第一位是牯岭正街‘得露堂中药号’的岳老医师,这位老医师的医道颇有特色,我们家无论是谁有点小毛病,都是找他开个方子,无不收药到病除之功效。

有一次,八叔登恪来山度寒假忽然肚子疼,疼得满床打滚,冷汗直流。父亲赶紧将岳老接来,诊断后开出了个最简便的方子:白胡椒十粒、热白干烧酒一盅,连服几帖,果真奇效,病好了,也没再发。事后我父亲向他请教此症之原委,他说:八爷大概是夜里起来小解,没有注意腹部保暖,为寒气所侵,白胡椒为驱寒良药,用热白干酒送下,能令速达患处。

岳老先生系陕西人,在牯岭正街开设“得露堂中药号”,与我家至熟,每次诊病也不收诊金,父母亲就趁年节送些礼物酬谢”。这篇文章集中地反应了曾祖父在庐山行医其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被庐山人民誉为“神医”的情况,虽然只是大师名流陈三立、陈寅恪、陈小从一家三代人对曾祖父的评价,但却反映了曾祖父在庐山为百姓行医治病的真实情况,表达了庐山人民对曾祖父赞美和感激之情。

四爷曾在短信中对我讲:“当时在庐山大伯(指曾祖父)名医名士,与之交往名流也多。如大书法家于佑仁,与之谈书论道”。“于佑仁与大伯有交往,尚有当时一些将军”,父亲也多次给我讲过:“有很多国民党上层人士拜他(指曾祖父)为师,从事学道,其中有中国名人地质学家李四光也为其道徒”。另外,陈三立、陈寅恪、陈隆恪一家人所居之松门别墅经常都会迎来一些到庐山避暑省亲的大师名流及亲友。如美术大师徐悲鸿、教育家李一平、地质学家李四光、抗日名将马占山,曾任国民党交通部长的俞大维等,因曾祖父与陈三立两家至熟的关系,一般也会与曾祖父有所交往。可想而知,曾祖父练道行医及书法水平非同一般。

三、千古名山,源远流长,得露中药,造福一方

庐山是一座源远流长的千古名山,她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墨客、名人志士被庐山奇峰峻岭、秀美风光所折服。而曾祖父对庐山更是情有独衷,可以说在晚年他把自己对庐山的热爱和深厚感情都献给了庐山人民,庐山的风景名胜和山山水水。

他创建的庐山《得露堂》中药号座落在庐山风景区中心地带——牯岭镇正街中段街心公园对面,现在的“新华书店”位置。而“牯岭”之名是因为在千姿百态的庐山诸峰中,有一形似牯牛仰天长啸的奇特山岭,环岭形成一座山中小城,便命名为牯岭街。现为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所在地,是庐山政治经济文化旅游接待中心,也是世界上少有的一座繁荣的高山城镇,海拔1167米,因常有云雾弥漫,故有云中山城的称谓。牯岭街三面环山,一面峡谷。站在街心公园,可以眺望九江古城,长江玉带,为休闲娱乐、消遣的理想场所,也是庐山旅游者的首到之地。街心公园成半月形,园内有一牯牛雕塑,为牯岭标志。周围花香木茂,绿草成茵。这里游客不断,白天可以在这里凭栏远眺浩浩长江和九江秀色,入夜可在这里欣赏庐山、九江万家灯火,美如幻境,犹如人间天堂。

我们作为曾祖父的后人,看到曾祖父当年把《得露堂》中药号创建在这样一个恰似人间天堂的风水宝地之上,深深感到曾祖父高瞻远瞩水平之高,让我们后人赞叹不已。

父亲在庐山五年(1931~1936年),亲眼目睹了“得露堂”中药号的盛况。由于曾祖父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不论谁请他看病,他都一视同仁,热情接待,认真诊治。只要他开个方子,无不收到药到病除的效果。对于那些没钱的穷人,他绝不拒绝,而是发扬人道主义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没有钱也要给以认真地治疗。所以《得露堂》经常门庭若市,山民、难民们络绎不绝,生意红红火火。《得露堂》药材门类齐全,都是经过严格的采集和配制,各种药材应有尽有。父亲刚上庐山因

少不懂事,也不认识不晓得人参须须的厉害,随便抓了几根泡水喝,结果搞得全身浮肿,经曾祖父的治疗才得以缓解。总之,在三、四十年代《得露堂》中药号在庐山牯岭声名远扬,真正造福了庐山百姓。

解放后,在对个体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得露堂》中药号按国家要求进行公私合营,改名为公有的“庐山药店”,归庐山医药公司管理。因牯岭街意外地遭遇一场大火,原《得露堂》房屋全被烧毁。而后政府重新规划,将《得露堂》旧址改建为新华书店,而庐山药店则另迁别处。虽然《得露堂》中药号的名字已在庐山消失,但曾祖父的人品、医德及《得露堂》中药号的声誉仍珍藏在庐山一些老人及居民的心目中。

四、抗战爆发,共负国难,救死扶伤,难民为上

据陈小从“松门别墅与大师名流”一书记载, 1938年夏天,日军攻打九江,庐山危在旦夕。由于日军的铁蹄疯狂肆虐长江沿岸,九江附近的难民络绎不绝地从山下逃往庐山经牯岭又觅途翻山而去。有子女幼小又无力携带的难民,有的竟抛下这些亲骨肉。牯岭街及大道旁,每天都有被遗弃的“孤儿”。所幸当时教会里有慈善济众的恻隐之心的洋人,将他们收留下来。这些善心外侨,还自动在街上及要道口设立施粥棚,以救济过路的逃难人群。这时在山上长住的“老山民”们也惶惶不安都为如何自保,躲避敌机投弹和扫射而发愁。凡在山上有点声望,有些产业的“士绅”都接到一封勒令即时下山且措辞很不客气的信。

据曾祖父的徒弟、得露堂中药号的传人黄河清老先生在世时曾向我说,曾祖父也是被勒令离山的人员之一。但是他首先想到的是庐山牯岭街每天都有成群结队来避难或路过的难民,由于整天在路途中日晒雨淋,奔波劳累,夜里露宿街头、稻田或谷场,其中不少人都患病在身,急需治疗。治病救人是他的天职,他怎能抛弃这些病人而远走他乡呢?因此他和得露堂的全体员工,无一人为个人安危而离开牯岭,而是夜以继日,坚守岗位,治病救人。由于病人都是难民,不论有钱还是没钱都尽力给予治疗,充分体现了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当遇到敌机轰炸、扫射的危机时刻,他们便与松门别墅陈三立等几家友人在脂红路原英侨住宅租了几幢小屋集中住,以便互相照应。在“松门别墅与大师名流”104页有文字记载:“这幢房子是单层平房,一厅三室,面积都不大,我(指陈小从)随母亲睡一间,……另一间则为得露中药号的岳老医师及其家人在风声紧时来住住。那时都认为这‘租界’比别处安全,因屋顶上都用油漆画上美国国旗,敌机不敢对外侨‘撒野’”。

另外,听彤华姑母对我讲,在日本攻打和占领庐山期间,曾经常散发传单放言,只要在你家的屋顶上挂上白旗,日机决不轰炸和扫射。对此,曾祖父态度非常坚决,誓死不挂白旗。对于个别山民在房顶上挂了白旗的,曾祖父看见就特别气愤。他曾多次向家人表示,我们绝不挂白旗,绝不向日本鬼子投降,充分表现出曾祖父高尚的气节和风骨。

五、后人知晓,人皆敬仰,寻根祭祖,祖德永光

自从我知道了曾祖父岳绍昆、二爷岳本裕一家在庐山开《得露堂》中药号,一面练道,一面行医济世以及他们死后都安葬在庐山的情况。我打内心对曾祖父岳绍昆和二爷岳本裕十分崇拜和敬仰,觉得曾祖父是一位德高望重、医术精湛,一辈子积德行善的很了不起的先祖,他为我们这个家族从衰败重新走向兴旺呕心沥血,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因此从小我心中就有一个愿望,就是何时能有机会到庐山寻根祭祖,纪念和缅怀曾祖父对我们后人的恩德。这个愿望终于得以实现,至今我已先后五次上庐山,一次到烟台,对曾祖父和二爷进行祭祀和叩拜。

第一次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早期,我先到星子县人民医院看望二婆(二爷岳本裕妻子刘氏)、姑母和姑丈,然后与姑母岳彤华、姑丈曲惠敬一起上庐山牯岭,先后到斗米洼曾祖父墓地、牯岭公墓二爷墓地进行祭祀和叩拜。曾祖父的墓地斗米洼是曾祖父生前就选好的。这次庐山祭祖使我看到了二个墓地的风水和风景都非常好,且各有特色。站在曾祖父墓地举目眺望前方就是庐山的芦林湖和芦林桥景区,再眺望山下即是鄱阳湖。墓地依山傍水,松柏长青,风景如画,就是只有曾祖父一个坟墓隐埋于丛林之中,没有当地人带领很难找到墓地。而二爷墓地置于公墓之中,坟头墓碑林立,气势雄伟,举目远望山下,滚滚长江东流而去,气势磅礴,甚为壮观。分别给我留下了各不相同的风格特征。

第二次上庐山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晚期,是我一人利用出差机会专门请假二日上庐山给曾祖父祭拜。上庐山我先找到原“得露堂”中药号二代传人黄河清老先生,由他带领我一起去祭拜的。我与黄老先生见面后,当他得知我是岳老中医的曾孙时,真是喜出望外,对我格外亲切,把我像他家人一样留在他家中热情款待,给我讲了他自年青时就拜我曾祖父为师,学习医道,受到曾祖父多年的教诲和关怀,受益匪浅。他对我曾祖父的高尚医德和医术有深切地感受,由衷的钦佩,且非常感恩。他的妻子对我说,在曾祖父去世后,每逢过年过节他都要想法买些祭品到曾祖父坟上去祭奠一番,而且数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在我们一起去斗米洼给曾祖父上坟的3里路上,沿途要经过很多居民的家门口,大家相互间都要热情地打招呼,其中有好几个家中有病人的都要向他介绍病人情况,求医问药,他都耐心的给予解答,并能很快提出解决方案。可见他作为一个民间医生,已深深植根于庐山人民之中。虽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医生,由于他继承了“得露堂”中药号和曾祖父高尚的医德和医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发扬全心全意为庐山人民治病的宗旨,因此得到庐山人民的爱戴和尊敬。他在庐山很有人缘,口碑很好,难怪在他去世出殡时,小小的庐山牯岭,竟有千余人自发的为他送葬,这就是道德人品的力量。

第三次上庐山约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到九江出差开会。会议结束后我请了一天假,上庐山通过镇政府联系上在斗米洼居住的村民给我带路才找到曾祖父墓地。但可惜的是曾祖父灵柩已随彤华姑母的工作调动而迁往烟台了,因事先不知道,故只看到现场只留下坟墓的遗迹。后经联系才知道曾祖父和二爷的遗体均已火化,灵柩已迁往烟台安放。

第四次是1997年10月陪省人大一位副主任一起到江西省进行《道路运输管理条例》的编制考察时,考察团集体组织到庐山参观游览。此时,因曾祖父和二爷的灵柩已随彤华姑母和姑丈的工作调动迁往烟台,我只顺便到牯岭街“得露堂”中药号旧址“新华书店”及新址“庐山药店”看望了一下。

第五次是2017年9月当我看到了清末大诗人陈三立的孙女,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侄女陈小从写的“松门别墅与大师名流”一书中“小记两位神医的妙药”一文后,深为曾祖父在庐山的业绩和名望所感动,自己从内心深切感到作为曾祖父的后人,有必要到庐山做一次较深入的走访和考察,追寻曾祖父在庐山的足迹,寻根问祖,收集整理总结曾祖父一生的经验和业绩,将其载入家族的史册,以晓喻后代,以便后人能珍惜先祖的荣誉。以先祖的荣誉经验、业绩来鼓舞、教育、激励自己继承和发扬先祖的优良品德,吸取他们的经验,争取家族更大的发展和光荣。

此时,黄河清老先生已辞世多年,得知他的子女仍在庐山的消息后,我们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黄先生的大儿黄大欢,二儿黄大欣和女儿三人。当得知我们是原“得露堂”中药号岳老中医的子孙时,他们也同当年她们的父亲一样对我们十分亲切热情,像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很周到地安排了我们的食、宿、交通等问题。黄老先生的大儿是牯岭街一个旅游服务公司的老总,工作非常忙碌,但他在百忙中仍然挤出时间陪伴接待我们。在庐山10天的日子里,基本上按我们预定的计划,亲自开车陪同我们走访了“牯岭街”、“新华书店”、“庐山药店”、“松门别墅”、“月照松林”、“虎守松门”、“花径”、“仙人洞”、“庐山老别墅”、“庐山石刻博物馆”、“庐山会议旧址”、“庐山抗战纪念馆”、“芦林饭店”、“庐林湖”、“毛泽东诗词园”、“脂红路英侨小屋”、“庐山植物园”、“三宝树”、“黄龙潭”、“黄龙寺”、“乌龙潭”、“含鄱口”、“如琴湖”、“庐山图书馆”、“大口瀑布”、归宗寺“玉帘泉”等等。最后离别时,还带我们到陈三立八十大寿时,与来祝寿的亲友合影留念的地方,让我坐在当年曾祖父坐过的石头上大家一起合影留念,让我倍感荣幸和欣慰。

这次庐山之旅又得到黄老先生三个儿女的热情接待,我深深地感到有其父必有其子,黄老先生的子女继承了黄老先生的优良品德,待人热情、朴实、厚道,给我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正是由于他们一家人倾力相助,才使我的第五次庐山之旅比较顺利地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姑母岳彤华、姑丈曲惠敬举家迁往烟台工作,将曾祖父和二爷的灵柩随迁到烟台后,我于2002年退休后曾专程前往烟台看望姑母姑丈并相约一起到公墓将曾祖父、二爷的灵柩请出来进行了祭祀和叩拜,了结了我多年的心愿,内心甚感欣慰。现在曾祖父和二爷二婆的灵柩已安葬在烟台市“英山公墓”。每年清明节彤华姑母的大儿曲欣都去墓地进行了祭祀。

六、多才多艺,情操高尚,玉帘吐花,百世流芳

    庐山是千古名山,素以风景名山、文化名山、教育名山、政治名山、科技名山著称于世。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墨客、名人志士被庐山雄奇险秀、奇峰峻岭所折服,竟相到庐山游览名胜,赋诗作画。名人名山、珠联璧合,交相辉映,给庐山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历史名人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岳飞、文天祥、李时珍、徐霞客、康有为、李四光、范仲淹、张九龄、韩愈、朱喜、黄庭坚、吕洞宾、孟浩然、欧阳修、杨万里等都在庐山留有名篇佳句,成为庐山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岳飞《寄东林慧海上人》“湓浦庐山几度秋,长江万折向东流。男儿立志扶王室,圣主专征灭土酋。功业要刊燕石上,归休终作赤松游。殷勤寄语东林老,莲社从今着力修”。这些名诗佳句在庐山几乎妇孺皆知,传为美谈,给世人留下美的享受。

我的曾祖父岳绍昆(字峻山)自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期到庐山二十余年一面练道,一面行医济世,他不仅在道医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被庐山人称为“神医”,深受庐山人民的赞誉和爱戴,而且他多才多艺,有多种兴趣爱好,尤其非常热爱庐山的风景名胜,热爱庐山文化公益事业,对书法石刻艺术情有独衷。对此姑母岳彤华曾在多年前就告知我,曾祖父在庐山归宗寺附近玉帘泉有亲自书写的摩崖石刻《玉帘吐花》一处,在庐山仙人洞附近留有《老君殿》石刻一处等,要我抽空一定去瞻仰祭拜一下。

到庐山寻访曾祖父的足迹,特别是去瞻仰曾祖父《玉帘吐花》和《老君殿》两处石刻作品,是我多年的愿望,也是我二O一七年九月第五次庐山寻根之旅的重点项目。9月30日下午2点到达星子县归宗寺,由于出租车师傅没去过玉帘泉,几经辗转也找不到去玉帘泉的道路。此时,出租车师傅给我出主意,要不出点钱找个当地的老乡带带路吧,此时路边正好有一个幼儿园,老师带着一群儿童正在玩耍。我向老师说明来意,老师立即很高兴的领着两个大点的儿童给我带路,先从田埂上走过,又从一片树林的小路中穿过去约二百多米就到达一个进入景区的被称作防火检查站的山口,我们才知这就是去玉帘泉3里小路的入口处。为了防止火灾,政府在此设了检查站,凡要去玉帘泉景点的人都要进行防火检查。这时给我带路的幼儿园老师和儿童和我告别准备返回。我立即拿出20元钞票给老师,说谢谢你们给我带路,但老师和同学齐声说:我们不要钱。转身就走掉了。我心里既有敬佩、又有自责,觉得自己太低估了当地老乡的思想水平了。经与检查站的同志交流,他们看到我已是七十六岁高龄的人,是专门去玉帘泉瞻仰祭拜八十八年前(1930年)自己的曾祖父在此景点书写《玉帘吐花》石刻的,知此情景,检查站二同志商议,为了我上山的安全,其中的王同志主动提出给我带路,陪同我前往。对此我真是喜出望外,我正怕沿途岔路多,走错路,有王同志陪同,正是我求之不得。

虽说从防火检查站到玉帘泉景点仅3里路,这对我这个年青时曾在巴山工作过三年的人来说本来只是举手之劳的事,但可惜年龄不饶人,如今我已是76岁高龄且已患有多年较严重的腰腿疼的老人,面对着上山要爬5000多个台阶,真是有点望而生畏。但是一想到我如果这次不上去,以后恐怕再没有机会上去了,这样我会留下终生的遗憾,对不起我的曾祖父,对不起列祖列宗,愧为岳家子孙,所以我下定决心,我就是爬也要爬到玉帘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无论腰腿怎么疼痛我要坚持到底,就这样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艰难攀登终于爬到了玉帘泉。举目仰望,高山之上一股银白色像银河般瀑布从石镜峰崖顶空跨布崖喷薄而下,轻扬成白练!水雾蒙蒙,晶莹灿灿;凌空开卷,随风飘动,如玉帘吐花,潇潇洒洒,悠悠扬扬,漂落潭中。瀑声婉转动听,疑是玉女拔弦!真似进入人间仙境一般。

潭水旁巨石之上,曾祖父八十八年前(1930年)亲手书写《玉帘吐花》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巍然屹立在山崖之上。落款为:“庚午秋承青松和尚邀赏仙境,特书此以志焉。岳峻山、席妙音仝劳用宏、杨德洵、劳则民、杨寅承、李波谦泐”,刻于1930年。

当我观看到“玉帘泉”美如人间仙境的自然奇观又瞻仰了曾祖父《玉帘吐花》四个刚劲有力摩岩石刻大字的人文景观,我的心里突然感到,自然和人文两个景观真是珠联璧合、交相辉映,美哉妙哉!《玉帘吐花》四个字真可谓是画龙点睛,把玉帘泉如人间仙境般的自然奇观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来,足见曾祖父文采飞扬、书法精湛,浪漫主义的高尚情操,这个提字一下子将这个景点的挡次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真是犹如人间仙境,美不胜收。目前这一石刻已被收集到庐山石刻博物馆展览、曾祖父的《玉帘吐花》石刻作品将与日月同辉,流芳百世,永远供世人游览、观赏,带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七、对家族的主要贡献

民国初年,商业破产,家道中落,曾祖父临危受命带领家族男丁出外谋生,游京、鄂、赣,最后落户庐山牯岭,创建《得露堂》中药号,一面练道,一面行医济世,开创了家族一段新的兴旺时期。在这段家族由衰败到兴旺的发展过程中,曾祖父功劳重大,功不可没。本人以为最大的贡献有以下三个方面:

1、非常重视对子孙后代的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站得高,看得远,颇具战略眼光。当时他之所以把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作为出外谋生的首选目的地,首先看中的是北京文化发达,有全国最好的大学,可以把胞弟和儿子送到好的大学读书深造。当时家道已经败落,经济十分拮据,但他认识到只有知识才能改变面貌。只有让子孙后代有了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彻底斩断穷根,改变家族的命运。因此,即使是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依然绝然地把胞弟岳绍伦儿子岳本裕送往北京郁文大学读书,足见曾祖父眼光之高,志向之远。是曾祖父为我们这个家族开启了那怕父母再穷再苦,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大学的先河。这也是我们这个家族尽管跌宕起伏灾难不断,但是总蕴藏着发展的潜力,总能走出困境的重要原因。

事实也是如此,曾祖父的胞弟岳绍伦大学毕业后,由于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知识,加上本人能干,能力很强,所以能在没有任何背景和关系的情况下很快就当上了武汉老河口统税局长的职务。曾祖父的二儿子岳本裕大学毕业后,由于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开始随父在北洋政府工作,后随父上庐山创办《得露堂》中药号,一直都是曾祖父的得力助手和接班人。在庐山将《得露堂》办得红红火火,井井有条。从此家族彻底摆脱了困境,各人的家眷、子孙分别被从陕西接上庐山和武汉,过上了衣食无忧、安居乐业的富裕生活。

2、以“精忠报国,忠孝传家”、“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的岳飞精神和“忠孝义慈俭”的道教思想教育培养岳本宽、岳杰二个儿孙。因我们是岳飞的后人,有练兵习武的家风,家中一直都备有练武用的冷兵器刀、枪、剑、钢鞭、长杆、大刀、铜锤等从小就让儿孙练习武艺,在老人们的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的熏陶下,父子二人从小就有学好武艺“尽忠报国”的志向和疾恶如仇、见义勇为的侠义精神。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面对军阀混战、祸国殃民、民不聊生,国家危难之际,曾祖父毫不犹豫,通过友人陕西国民党元老于佑仁先生介绍将自己大儿子岳本宽送入黄埔军校一期学习,毕业后投入北伐大军,奔赴前线,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从一九二六年七月九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战争正式开始到一九二八年六月十五日北伐军进入北京,国民党南京政府宣布“统一告成,北伐胜利”为止,一直都在北伐战场上浴血奋战。进入北京后,祖父因北伐中身受重伤,在北京协和医院治疗无效身亡,葬于北京九天宫北伐烈士墓(另一说法为葬于香山碧云寺)。

一九三一年父亲15岁,初中毕业就被曾祖父叫到庐山,送入庐山进步学校“庐山公学”学习儒家道学三年。一九三六年父亲从庐山到上海考入上海建业汽车工业学校学习,适逢西安事变爆发,他深为张学良坚决抗日的精神所感动,已是热血沸腾、摩拳擦掌。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爆发,他更是义愤填膺,心潮澎湃。在曾祖父的支持下,他立即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由于他对张学良坚决抗日的崇拜,便投入到张学良部115师,转战大江南北,在正面战场,奋勇杀敌,历任连文书、排长、连长、付营长、营长、付团长等职。抗战胜利后任命为中校、团政工主任。1945年8月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当时他仍在广西全州一带死守。

以上是曾祖父的儿、孙,我的爷爷和父亲、父子二代人作为圣祖岳飞的后人,义无反顾地在国难当头之际参加中国现代史上两次伟大的正义战争,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直到最后胜利,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作为岳飞后人真正践行了岳飞《精忠报国》和《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的家训家规和爱国主义精神。事实证明他们父子二人不愧为民族的脊梁,不愧为民族英雄岳飞的后代,无愧于列祖列宗。这是我们这支岳家人最大的光荣,是最值得我们引以自豪的事。

他们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曾祖父从小对他们的培养教育熏陶的结果,对此曾祖父功不可没。

3、行善积德,庇荫子孙,枝繁叶茂,家族兴旺。曾祖父一生对道教情有独钟,他之所以选择庐山落户,就是因为庐山仙人洞是道教祖师吕洞宾修道成仙的地方。而在唐代吕洞宾就将忠、孝、义、慈、俭(崇俭抑奢)作为修道成仙的条件。曾祖父一生以老子《道德经》为标志,遵循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忠孝义慈俭的做人准则,坚持修道、练道,心系百姓,心怀慈悲,在行医治病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发扬人道主义,无论有钱还是没钱,无论是高官还是平民百姓众生平等,都要给精心治疗,让老百姓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如难民)也能治好病,真正做到行医济世、行善积德。作为道医,他以道治心,以医治身,心身兼治,自然病好得快。他将道教的阴阳五行理论用于中医,因为道医之本在阴阳,阴阳是道生化出来的,是道性的体现。“道”是道医的根本和源头。要想学好道医,用好道医,发挥古代道医的神效,必须认真修道练道,只有修道、练道才能悟道,才能洞察事物的本质,明阴阳之理,升降之机,才能本于阴阳,应症施法而达到上工境界,这是一门科学。这就是曾祖父在庐山被称为“神医”,无论是谁吃了他开的药,无不收到药到病除的效果的原因。难怪父亲生前曾多次对我说:有很多国民党上层人物要拜曾祖父为师从事学道,其中有中国名人地质学家李四光。

正因为曾祖父一生对道教的理念深有研究,他深知“积财给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给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德给子孙,用阴德来庇荫子孙,惟此才真正是替子孙着想”。所以他一生都在行医济世,行善积德,常修布施,利益众生。在庐山以自己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为无数老百姓治好了疾病,拯救了多少难民和百姓的生命!

正是由于曾祖父一生行善积德,给我们这些子孙后代带来的福报,使我们这支岳家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在抗日战争中父亲出生入死、流血流汗,坚持抗战八年,身负日本六五弹伤多处,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有汗马功劳。解放战争中,他报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思想被迫参战,在淮海战役中率团投诚起义解放军。解放后他解甲归田,回到老家本想下农村种田务农,自食其力养家糊口,过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可没想到好日子没几年就被戴上历史反革命的帽子管制起来劳动改造,完全丧失了人格和尊严,在历次政治运动不断遭到批斗。在所谓的自然灾害中多年吃不饱肚子,忍饥挨饿,得了浮肿病。由于粮食极缺,为了二个小弟和一个小妹在面临饿死的情况下不被饿死,也为了长大有个好的前途,父母不得不忍痛将自己的亲骨肉送给南山成份好有杂粮吃的人家做继子(女),造成骨肉分离的悲剧。文革十年浩劫期间,父亲不知多少次被游街、批斗打骂,也曾被打断二根肋骨,卧床数月,疼痛难忍,全家经历了一段十分悲惨的岁月。在经济上更是一贫如洗,上无片瓦,下无立足之地,长期租房,居无定处。总之,在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中父母在农村饱受批斗、饥饿、冤枉、委曲等各种苦难的折磨,但父母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相信自己参加八年抗战没错,解放战争投诚起义解放军没错,大丈夫要能屈能伸,人生在世要经受得住冤枉和委曲,因此才终于从艰难困苦中挺了过来,保住了性命。在自然灾害和十年浩劫期间,全国死亡人数比较多的情况下,全家无一人饿死或被打死,真是不幸之中大幸,可谓是万幸。我以为这正是曾祖父和岳氏列祖列宗行善积德修来的福份所庇护的结果。

改革开放四十年,斗转星移,时过境迁。我们可以十分欣慰的告知曾祖父的在天之灵,我们这支岳家人迎来了枝繁叶茂、家族兴旺的新局面,你的长子长孙岳杰被选进县政协连任两届政协委员,你的曾孙有6人(四儿二女),你的玄孙(含家孙、外孙)有13人,你的胞弟岳绍伦有儿子二人,孙子3人,曾孙3人,玄孙3人。你的侄儿岳尧德高寿长,现已93岁,侄媳88岁,二人均是高寿,且现在儿孙满堂,四世同堂。你的孙女岳彤华、孙婿曲惠敬之女中学时就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学霸,在全国中学物理(或数学)统考中名列榜首,是被保送到华中科技大学的尖子生,后被留学加拿大搞研究工作。其弟也到加拿大留学,现姐弟二人都移居加拿大。在你的30多位子孙后代中,从事教育工作的有教授1人(任大学一个学院的副院长、副书记)。曾留学英国,为访问学者。有副教授3人(其中1人是诗歌、散文、书法、绘画的爱好者,曾创作过很多优秀的作品)。有医务工作者4人(其中付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3人),有政府机关公务员2人(其中1人曾任省交通厅副厅长、省公路局长;另1人任市审计局审计科长,市政协委员等职)。有从事高铁、高速公路、隧道、地铁等项目建设的高级工程师、项目经理2人。有从事动漫行业美术主笔技术骨干1人;从事科技信息公司自动控制工程师项目经理1人;从事房地产装修工程高级技工1人;从事地区党校干部培训工作管理干部1人,从事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管理干部1人;有自主创业的个体经营者4人。凡是进行自主创业者,均是有魄力、能吃苦、有经营头脑和拼搏精神的能人。由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尽管困难重重,但目前都在积极想办法努力发展之中,还有从事农村基层村党支部书记多年的1人等等。可以自豪地告慰曾祖父的在天之灵,我们这支岳家人由于从骨子里传承了岳氏家族《精忠报国,忠孝传家》和《忠孝义慈俭》的家风家训。从总体来看,个个都能自强自力,奋发有为,爱岗敬业。在家为父母尽孝,在单位为国尽忠,尽职尽责,努力工作。目前整个家族在曾祖父和列祖列宗所积阴德的庇护下,在每个族人各自的努力下,已初步呈现出枝繁叶茂、人丁兴旺、繁荣昌盛的良好局面。全体族人已从陕西城固南关和石家巷2号祖屋奔赴陕、甘、青、新省会或其它大中城市工作。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的岳家人已基本上跳出“农门”,走出大山,从上无片瓦、下无立足之地,一贫如洗的惨状发展到进入城市工作并都有了自己的事业、住房和家庭,达到衣食无忧的良好状态。纵观我们这个家族迁徙和发展的历史,有一条贯穿于家族成员骨子里的东西,就是圣祖岳飞和列祖列宗的《精忠报国,忠孝传家》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通过对我们的家史进行认真总结和反思,有以下三条基本经验和一条深刻的教训。

经验:

1、以德立家,以德树人,永远牢记圣祖岳飞“精忠报国,忠孝传家”、“忠孝义慈俭”、“文官不爱财,武官将不惜死”的家风家训家规,在家尽孝,在单位搞好本职工作,为国尽忠。为人正直、正派、公道、不卑不亢,光明正大,坦坦荡荡,积极向上、向善,助人为乐,行善积德,利益众生,广积阴德,泽及子孙。

2、重视文化教育,培养教育好下一代,再穷也要让子孙后代上大学,掌握较高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和专业才干,才能彻底摆脱贫困。

3、要能吃大苦耐大劳,要有坚忍不拔、自强不息、不怕挫折、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

具备了这三条,一个人,一个家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教训:

全体家人都要吸取我们家族在民国初年家败的教训,每个家族成员生生世世都要远离黄、赌、毒,这是一条高压线,碰不得。要牢记祖训:“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胜屈,富贵不能淫”。要崇俭抑奢,把高尚的思想品德情操和俭朴的生活作为一生的追求和目标。

缅怀曾祖父的功德!岳门兴旺,祖德永光。

本文转载自《岳飞网》
岳建良 发表于 2019-3-26 08: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家庭的奋斗史!向为家族奋斗不止的先贤们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岳如礼 发表于 2019-3-26 08: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岳小矛 发表于 2019-4-1 16:4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全体家人都要吸取我们家族在民国初年家败的教训,每个家族成员生生世世都要远离黄、赌、毒,这是一条高压线,碰不得。要牢记祖训:“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胜屈,富贵不能淫”。要崇俭抑奢,把高尚的思想品德情操和俭朴的生活作为一生的追求和目标。
最后写的非常好 赞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中文)

本版积分规则

嗨!您好:
欢迎来到 岳飛网。
我的名字叫丫丫
很高兴能够为您服务!
如果已经注册【请立即登录并按丫丫提示一步步完成我就不会再来烦您了】
还没有账号请【实名注册(中文)】

手机版|小黑屋|岳飞网 |打赏 |岳飞网动态43090302000031

GMT+8, 2024-11-24 08:03 , Processed in 0.15769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