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岳名翔 于 2018-11-6 18:29 编辑
【1】难下“一盘棋”。姓氏文化讲究认亲,口号是“天下一家亲”。这是一句充满善意的、理想化的口号,实际行不通。原因有二:一是姓氏文化本身属于“软文化”,接受不接受都行,反正也不影响什么。二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社会人,三观不同,认知不同。而软文化对人的认知,不具备强制约束能力。这就导致了家族事务中的种种怪象,如面和心不和、言和行不和……等等,甚至另立山头。当然,真正的“一盘棋”若失正向,还可能导致家族不幸。
【2】难做“大家事”。“小家事”好做,如修支谱、缮开基祖墓等。“大家事”不好做,如修全国总谱(统谱、通谱)、建授姓始祖文化园等。原因有二:一是“小家事”涉及面小,耗资不多,动员工作容易开展。尤其是有德高望众之人出面主事,可以一锤定音。“大家事”既是大家的事,又不是大家的事,全凭认知和自愿;再有,“大家事”工程量大、耗资多,同时,非议和猜疑也多。若无名士贤达出巨资奉献,“大家事”几乎无法操作。
【3】难用“经营法”。姓氏文化传承是家族事务的主线和生命力,其基础是有财力支撑。钱的作用,从所周知,没钱什么事也办不成。如果靠“经营法”做姓氏文化,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你要赚钱”,而真正从事家族文化研究的人,心思并不在“赚钱”二字上,所以也不想在“经营”上动脑筋。
【4】难登“大雅堂”。虽然都说姓氏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但她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并不高。在传统文化的教材里,几乎没有姓氏文化的章节。以“国学”为标签的传统文化,向来不列姓氏文化的内容。从政府行为看,可以大张旗鼓地搞传统文化、国学,但不会堂堂正正地搞姓氏文化专场。所以,传承姓氏文化活动,基本都是处于“民间行为”阶段。
【5】难有“身份证”。比如要成立一个宗亲会或联谊会,要到政府有关部门注册。很难,托人都不好办。注册,有二个意思:一我是合法的,二我是做正事的。当然,以“社团”形式出现的,不能搞营利活动。其实,很多姓氏社团,没有营利的意思,就想“以真实的身份做点真实的事”。同时,有个“身份证”也可以为功德者开发票。但这个“身份证”很难取得,除了政治因素外,自身也存在诸多毛病,钱不咬手,有人就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