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岳(岳德章) 于 2013-4-29 22:00 编辑
原文地址:岳南:考古纪实文学开山鼻祖作者:望着天空傻笑 【导读】提起岳南,大多数读者应该并不陌生,去年出版的《南渡北归》三部曲曾一时红透大江南北,被凤凰网评为十大好书之一。《南渡北归》不仅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的追求、遭遇和命运的变迁。同时,作者在书中所表达出一种“大师远去,再无大师”的担忧让无数读者产生共鸣。
时隔一年,岳南再出大手笔作品。近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出现在读者视野,此套纪实丛书共11卷,凝结了岳南20余年的创作成果,记录和再现了中国近现代田野考古以来的重大成就及发掘过程。因此,他以其独特的考古题材被人们誉为“考古纪实文学”的开山鼻祖,为此,书香重庆专访了考古纪实文学大师岳南。 【作家简介】1962年生,山东诸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考古文学协会副会长。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研究中国自由知识分子与重大考古事件,有《陈寅恪与傅斯年》、《南渡北归》三部曲等作品问世,同时创作出版有《风雪定陵》(合著)、《复活的军团》、《天赐王国》等考古文学系列作品十余部。其中数部作品被译为日、韩、英、法、德、意等多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全球销量达两百余万册。现为台湾新竹清华大学驻校作家。 记者:最近您出版的套书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受到读者欢迎,也引起图书行业的关注。对此您怎样看?
岳南:作家出新书能引起读者关注,这是和家期盼的,自然也是件高兴的事。
记者: 用20年的时间创作这套大部头的系列作品,是什么样的动力让你一直坚持下来的。通过这部作品,您想给读者带来什么惊喜?
岳南:这个作品最早写的时候是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就读,要说动力,那是来自对文学的热爱本身,没有对文学的热爱也就坚持不了这么长时间,当然还有我对这个题材的偏爱,最重要的还是读者的关注与支持。如果第一本《风雪定陵》出来,读者没有兴趣,市场上没有反应,我也可能转向别的了。现在看来,三者都是不可或缺的。
记者:这套书很多在以前都有过出版,现在的修订版跟以往的版本相比,在哪些地方有新的变更吗?
岳南:有一部是新创作的,就是写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发掘的那一本,其他的各部都作了大量修订,有的超过了一半篇幅,比如《寻找祖先――“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失踪之谜》。再一个特点是加了大量的注释,像这类兼及考古与历史的书,不加注释,有许多地方不易读懂,所以这次为读者考虑增加了注释,有的一部注释近十万字。
记者:每本书的每个章节后面都有大篇的注释,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岳南:因为田野考古这门学问不为一般人所掌握,加之涉及的历史复杂多变,许多不易懂或不明白的人与事,在注释中可找到答案。
记者:有人评论您开创了考古纪实文学的先例,20多年前,您为什么会选择考古作为创作的题材和对象?
岳南:当时考古题材没有人写,我一个偶然的机会产生灵感,就与朋友们合作了。像创作这种事,灵感最重要,灵感的火花跳跃闪烁了,照亮了你的内心和热爱的题材,灵感与题材就自然会碰撞并激起创作欲望,如此一部作品就算孕育了,继而产生了。
记者:作为一个非考古和历史专业的作家,创作一部关于考古和历史的文学作品,应该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您是怎么去克服这些困难的,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岳南:作为一个作家,要去写一个纪实体的东西,首先要把这个题材涉及的范围和人事有个了解,了解之后再慢慢与书中要写的人物接触,有些不懂或一时不理解的人与事,也就慢慢的了解了。就田野考古这门学问而言,当然是深奥的,但它像一切科学一样,本身有个道理或套路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一点,采访与写作也就不是多么难的事了。具体的说来很复杂,也难用几句话概括。总之,天命人事都有相通的规律性可寻,只要抓住其规律,顺腾摸瓜,瓜也就摸到了。
记者:11部考古探秘纪实图书,大部分都是根据中国近代考古中重大发现来编写的,但其中也融入了那个年代有趣的历史背景,比如,在《日暮皇陵》中您讲述了顺治帝与董小宛的凄美爱情故事。对此,您这样创作的目的是什么呢?
岳南:这个主要是题材决定的,要写清东陵被盗一事,首先要介绍因何产生了清东陵,这个陵墓群都葬了谁?而顺治皇帝是第一个葬于清东陵的,他的地宫什么样,陪葬的妃嫔是谁,等等,都要向读者交待明白。又因为顺治皇帝与董小婉有着广泛的传说,所以必须把这个事写出来,让读者知道顺治皇帝是否真的娶了董小婉,而清东陵地宫是否有董小婉陪葬。我这个书涉及到董小婉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记者:这部纪实文学作品,既反映了考古的客观现状,但同时也加入了您的个人主观意见和看法。创作中您是怎样拿捏两者在文中的分量呢?
岳南:这个不好说,总之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以事实为根据,在没有事实参照的情形下,或进行推论,但推论不能太离谱,否则就成了胡说八道,读者就不满意,自己也觉得很无聊了。要说具体的技巧,只能具体的分析,这个可能只有与有经验的作者或读者才能说得明白。
记者:这一套书完成之后,以后还会创作这类考古纪实文学吗?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岳南:这一套书原定是十二部,还有一个写安阳殷墟发掘的《青铜王朝》没有写出来,这个题材太庞大了,牵涉的人事又多,需要下一番大功夫才能做得出来,因而,以后要集中精力把这个做出来。再之后是否还要写这类东西,要看天命人事的进展了。
记者:这套作品为读者揭开了中国考古的神秘面纱,也为我们解开众多发掘之谜。在您20多年的追踪下,中国的考古界有着什么样的变化呢?
岳南:田野考古是上世纪初年由西方的斯文•赫定、安特生等科学家传入的,中国考古界从最初的萌牙到发展,一直到现在,中间产生了许多不如人意的事,也在发掘中毁掉了一些东西,但现在与20年前相比进步是很惊人的,就我的观察 ,中国现在的考古技术与水平基本与外国先进的团队相持平了,这个进步是可见的,也是必须肯定和颂扬的。
记者:您曾经看过《盗墓笔记》这类的盗墓小说吗?很多人都将您的作品和他们做对比,对此您是怎么看的呢?
岳南:只在书摊看过封面,没有看过内容,有人对比,可能他们认为考古就是盗墓,或者考古就是挖墓。只是现实情况不是这样,考古是一门学问,考的和挖的也不一定是墓,有的是遗址,有的是天文方面的事,有的是神话,所以二者是不一样或有根本区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