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繁体中文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中文)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原来“岳飞网每日签到”是在积累福报“每日签到福报乐”积分前三名可开通先祖“个人公墓”一座十一月一日将迎来岳氏宗亲岳飞网月首团聚日
查看: 2227|回复: 6

岳飞早期的抗金历程

[复制链接]
岳建良 发表于 2012-3-3 13:2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岳建良 于 2012-3-3 13:29 编辑

岳飞早期的抗金历程
                                                                                               ——南宋建炎四年(1130)之前的岳飞抗金事迹
                                                                  (转自:铁血历史论坛)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英雄人物,岳飞抗金是发生在十二世纪中国的重要历史事件。
          对于广大中国民众来说,提到岳飞,大家就会想到在那外敌入侵、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乱世,有人以驱逐胡虏、救民水火、恢复旧山河为己任,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尽忠报国、至死不渝。
          千百年来,岳飞的功德和精神为世人普遍认同,岳飞的英名和光辉事迹早已为后世传颂多年!
  
                              一、岳飞抗金的时代背景
  
    在北、南宋之交,处在落后文明阶段的金国女真奴隶主贵族集团所发动的侵宋战争表现为强烈的野蛮性、掠夺性和残酷性。
    当时中原各地惨遭金军血与火的洗劫,杀人如割麻,臭闻数百里。人口的大量死亡,招致了可怖的瘟疫,瘟疫的流行又招致更多人口的死亡。广阔的原野井里萧然,无复烟爨,到处是惨不忍睹的景象。
     金国建立初期,女真奴隶主贵族集团在中原地区强制推行奴隶制,这在当时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特别尖锐的社会问题。很多汉人被金兵抓去当奴隶,用铁索锁住,耳朵上刺字,立价出售,在燕山府等地甚至专设买卖奴隶的市场。驱掳的汉人过多,就大批大批地坑杀,或者转卖到西夏、蒙古、室韦和高丽。奴隶价格极为低廉,十个被俘的奴隶,到西夏只能换得一匹马。
     女真贵族还大放高利贷,下令欠债者以人口折还,使很多入沦为债务奴隶,有时则干脆豪压贫民为奴
按照女真社会的法律,罪犯的家属可以充当奴隶。在金国户籍中,凡没入官良人,隶宫籍监,为监户;没入官奴婢,隶太府监,为官户。此外,还有属于私人的奴婢户。这些都算是金国的正式户名。
      在奴隶制下,奴隶的来源不外有战俘奴隶、罪犯奴隶、债务奴隶等等,金国建立初期几乎是应有尽有。
     贪婪的金国女真贵族通过军事、政治、经济等手段,部分地破坏了中原农业社会长期固有在当时较为先进的土地租佃关系,进而扩大其奴隶制经济。
    金国建立前期,很多女真贵族都拥有几百名以至成千上万名的奴隶。金国朝廷也往往以成百名、上千名的奴隶,赏赐给女真贵族。
       由于奴隶数量很大,在社会成员中占有相当的比例,金国进行户口的通检推排时,规定必须验土地、牛具、奴脾之数,奴婢和土地牛具一样,成为各户财产登记的重要项目。
        金国女真奴隶主们把奴婢和金、银、羊、马同等看待,用作博戏时的赌注。贵人们死后,还有生焚所宠奴婢殉葬的残酷陋习。
       金军中拥有大量奴隶,缺乏军粮时,奴隶居然也和骡、马一样被杀戮作食,真是惨无人道到极点。
      中国古代的汉人,包括男子,遵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训,长期保留了蓄发的习俗。
       金国女真统治者却按女真民族的流行发型,强迫汉人男子剃头辩发禁民汉服削发不如法者死,采取了类似清朝初年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政策。这对广大汉人来说,当然是极大的民族侮辱。
      金国女真统治者还强征中原汉人当兵,时称剃头签军。汉人签军在金军中地位最为低贱,充当苦力,冲冒矢石,枉遭杀戮
      金国女真贵族的种种倒行逆施,导致中原先进文明的大破坏和大倒退,引起以汉族为主的各族人民激烈的、顽强助、持久的反抗斗争。
       宋金战争本质上是一场民族战争,是金国女真奴隶主和以汉族为主的各族人民之间的武装斗争,是奴役和反奴役之争,是野蛮和文明之争,是分裂和统一之争。
(以上背景资料节选自著名历史学家、当代宋史研究泰斗王曾瑜先生的力作《岳飞新传》第二章)

         值先祖——伟大民族英雄岳飞诞辰909周年到来之际,特转此文以示纪念!
 楼主| 岳建良 发表于 2012-3-3 13:33: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岳飞早年经历
  
   奔腾万里的黄河,丰饶广阔的华北平原,是中华民族灿烂古代文明的发样地,是民族伟大精神的哺育所。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族英雄岳飞就诞生于此地。
    “黄河二月冻初销,万里凌嘶流剑哉”。这是宋代气温偏低,冰封初解的黄河风光的写照。
    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二月十五日夜,在宋朝河北西路相州(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的一间农舍中,一个岳姓的婴儿呱呱落地,发出雄亮的啼声。婴儿的乳名叫五郎,出生之时恰好有大鸟飞鸣于其屋上,故取名飞。
    依中国古代礼俗,男子年二十而冠,宋时俗称裹头。男子冠时,在名之外取表字,名和字的含义往往须互相照应。但宋代或“男子年十二至二十皆可冠”,并取表字。岳飞后取表字鹏举。
    在中国古代的姓氏中,岳姓是个小姓。岳氏源远流长,初见于《姓苑》,可惜在宋朝之前,史书鲜见岳氏名人。
     据传说,岳姓来源于唐尧时代的“四岳”,“因官以命氏”。岳姓系神农后裔,神农生姜水,即以姜为姓,称帝名用火德王,故号炎帝,都城迁曲埠,传七世生节茎,不在帝位。节茎又传七世生垂,垂于尧时作共工水官,生伯夷。伯夷为秩宗,昨“四岳”。又因佐禹治水功高,禹封其为吕侯,侯河南汲郡伯。吕侯功高如山岳,旨为“太岳”官,其后裔长子袭父封,逐以国为吕氏;仲子官“太岳”,即以岳为氏,生子先龙。此后至岳飞,岳氏名讳谱系相续。
     岳飞的籍贯今在河南省汤阴县,但是宋朝时期却称岳飞为河北人或河朔人。
     岳飞的曾祖父叫岳成,曾祖母杨氏;祖父叫岳立,祖母许氏;父亲叫岳和,母亲姚氏;岳飞还有一个叔父岳睦。
     岳家世代务农。姚氏生岳飞时已有三十六、七岁。
     岳飞应有四个哥哥,都夭亡了。不久,姚氏又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岳翻。岳飞至少还有一个亲姊,后外甥女婿高泽民曾在岳飞军中担任“主管文字”。
    岳和夫妻在临近绝育之年,居然得到了双子,自然欣喜异常。但是,他们绝不放纵孩子,而是“鞠育训导”,既有温暖的抚爱,又有严格的管教。姚氏作为慈母,更是克尽己责。所以岳飞自幼就对父母有极深厚的感情。
    一个普通的农家子,体力劳动自然是其本分。岳飞从小就参加各种劳动,如牧牛放羊、拾柴剖草、烧火煮饭之类。因自幼严酷的劳动锻练等因素,造就了岳飞强壮的身体和惊人的膂力。
岳飞从小就非常喜爱武术。
     弓弩是宋朝时的重要兵器,时称“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弩,其实是弓的一种。弓可步兵和骑兵通用,弩一般用足蹶开张,故只能由步兵使用。弩箭比弓前射程远,洞穿力强。衡量一个人的武艺,主要是看他能挽多大的“弓弩斗力”和射箭的准确性,时称“射亲”。
岳飞年纪不满二十岁,已能挽弓三百斤(宋朝一斤约合今1.2市斤),用腰部开弩八石(宋朝一石为92.5斤,约合今110市斤)。
      按宋朝军制,“弓射一石五斗”,已算武艺超群,可选充“班直”,当皇帝的近卫。北宋武士挽弓的最高纪录也只有三石。由此可知岳飞的挽弓能力已至登峰造极的境地。
岳飞十几岁时,曾向“乡豪”周同学习射箭。周同当众表演,连发三箭,都射中靶心。岳飞取过弓来,也射了两箭,居然射破周同的箭筈。周同大惊,立即将两张心爱的弓赠送岳飞。只花费数日功夫,周同就传授了岳飞射箭的全部诀窍。经过苦心练习,岳飞能够左右开弓,百发百中。
    后来周同病死,岳飞悲痛不已。每月初一日和十五日,岳飞都要到周同坟前吊唁。由于经济拮据,岳飞甚至典卖了自己的衣服,在坟前酹酒埋肉。岳和发现儿子的衣着突然一件件去向不明,便追问岳飞,甚至笞挞他,而岳飞却既不埋怨父亲,也不说实情。后经岳和暗地里跟踪,方才发现了儿子的秘密,转而称赞岳飞。
    岳和一家祖祖辈辈扶犁握锄,不可能有多少文化,宋代的农村,有所谓“冬学”,从十月到十二月,利用农闲,由穷书生教课。课本有《百家姓》、《千字文》、《杂字》之类,时称“村书”。农民们只要能积攒下一点钱,还是很乐意遣送子弟入冬学,读村书。
    著名诗人陆游的一首诗写道: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 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官府摊派赋役,有大字张挂的榜帖、由于(通知单)、户钞(收据)之类;农民私人也有土地契书、借据之类。
     农家子弟认识一些字,可能会少受一些官吏、保正、保长、揽户(以承揽他人赋税的输纳为业者)和地主的欺诈。农家子弟入学,并不是为入仕当“公卿”。
岳飞可能也在冬学里念过村书。尽管岳飞对文化知识如饥似渴,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农家子弟一般不可能在文化上得到深造。
     穷困的岳家无力购置蜡烛之类,在白天辛勤劳作之余,岳飞经常靠燃烧枯枝败叶发出的火光,看书识字,以至通宵不寐。他天资聪颖,记忆力强,又有持久不懈的顽强毅力。后来岳飞当将帅时,终于有条件学习更多的文化水平,“略知书传”,即懂一些儒家经典,甚至能赋诗,填词,作文,写行书,其书法则学苏轼,“字尚苏体”
     岳和家原是拥有几百亩瘠薄耕地的自耕农,岳和在岳飞和岳翻两兄弟出世前,生活自给有余。遭逢灾年,虽然自家的口粮也相当紧张,岳和宁愿和姚氏用小米掺野菜,熬成稀粥,一天只吃早晚两餐,也要将强行节余的粥接济逃荒乞食者。岳和纯厚和善良的品德自然给岳飞以很深远的影响。
    随着岳飞和岳翻两兄弟长大成人,由于各种原因,岳和的家境每况愈下,日益艰难。
    北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相州发生涝灾,“夏雨频并”,收成锐减。
    翌年,岳和抱孙心切,为十六岁的岳飞张罗婚事,娶了一个刘姓女子。一年以后,即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岳飞的长于岳云诞生。喜事临门,而岳家的经济负担却日渐沉重。
    古代农民在无法维持生存的情况下,只能典卖土地,或者借高利货。这无异于饮鸩止渴,而使自己的经济状况更加恶化,最后无非落到“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己非己有”的悲惨境地。
岳飞新婚不久,便不能在家乡安居了。这个不足二十岁的青年,只好强忍悲痛,背井离乡,出外谋生。他万分依恋鬓发苍苍的老父和老母,却不得不同他们离别。
    相州州治安阳县有一户世代显赫的家族韩家。早先韩琦历任宋仁宗、宋英宗和宋神宗三朝宰相,是这个显赫家族的奠基人。韩琦的长子韩忠彦又在宋徽宗初年任宰相。韩家既是皇亲,又有许多贵戚。在北宋帝国的上层,几乎处处渗透着这个豪门大族煊赫的势力。
     按法律规定,本地人一般不准在本地做官。但是,为显示北宋王朝的特别恩宠,韩琦和其长孙韩治、长曾孙韩肖胄都先后担任相州的知州。这也表明了韩府是当地极富极贵的豪强之家。
     韩肖胃大概是在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接替其父韩治,继任相州知州。大约就在韩肖胃的四年任期内,岳飞作为一个不足二十岁的青年,自汤阴县来到毗邻的安阳县,当了韩府的佃客。
     宋朝乡村无地的佃农,一般须编入“乡村客户”的户籍。他们大抵租种地主的田地,而向地主缴纳实物地租。有些地主还出租耕牛和农具,甚至掠取高达八成的地租。尽管剥削量已经很重,某些贪得无厌的地主还经常使用各种手段,例如用大斗、大斛巧取豪夺,变相加租。在政治上,宋朝佃农的地位是低下的。法律上甚至明文规定:“佃客犯主,加凡人一等。”
    岳飞和其他佃农一样,“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这个来自外县的谋生者,虽勤劳至极,但生计看来仍相当艰窘。
     有一天,岳飞去韩府的庄墅借籴粮食,恰逢张超率几百名盗匪包围了这座庄墅。岳飞便凭借自己的高超武艺,攀登上墙垣,引弓一发,利箭直贯张超的咽喉,即时毙命。几百名盗匪群龙无首,立刻溃散。
在养尊处优的韩家子弟眼里,本来决无一个普通的青年佃客的位置。此次意外的突发事件,使他们都认识了岳飞。后来岳飞成为名将,韩家子弟在官场中有意无意的宣传,使士大夫辈都知道了岳飞的低下卑微的出身。
     岳飞解救了主人的危困,但韩府似乎也并未另眼相看,厚待岳飞。
     岳飞受尽煎熬,眼看困顿的生活无边无涯,他寄身异乡、益发思念父母,思念亲人。最后,他不得不下定决心,离开安阳,返回汤阴。
  
    
  三、前两次从军
    
北宋末年,宋徽宗君臣采用联金灭辽的政策,当他们看到辽国行即将被新兴的金国所吞灭,于是就想趁机收复当初被后晋石敬塘出卖而割让给辽国的燕、云等十六州。
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宋朝两次集结时称战斗力最强的陕西军北伐。当时辽军退守燕、云地区,仅存撮尔之兵,居然将宋军打得一败涂地。最后,仍由金兵攻占燕、云地区,宋朝只能出重金高价,方买回几座空城。
宋徽宗君臣对内大肆搜刮,向人民加派许多苛捐杂税。最有名的,如东南的“花石纲”,北方的“公田”,全国范围高达六干二百万贯的“免夫钱”等。在河北等路,繁重的军事后勤供应,加之征辽军队过境的搔扰和抢掠,更是鸡犬不宁,民不聊生。
岳飞回乡后,遭逢这种兵荒马乱的年景,生计更加艰窘。经全家再三商量,认为凭借岳飞的一身武艺,出外当兵,尚是一条谋生之路。
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岳飞正好二十岁,已达成丁之年。年逾古稀的外祖父姚大翁很钟爱岳飞,得知岳飞准备投军,便想方设法请来一位名枪手陈广,教岳飞枪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训练,岳飞枪法精熟,汤阴全县并无对手。
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 九、十月间,真定府(今河北正定)有一位文臣新知府刘韐上任。按照当时重文轻武、以文制武的体制,真定知府兼任真定府路安抚使,统辖真定府、相州等六个州府的军务。
前线第二次征辽的败报传来,刘韐感到惶恐,他担心辽军会乘胜南侵,便临时召募了一批“敢战士”,农民出身的岳飞也在应募者之列。
刘韐在检阅应募者时,看到岳飞生就一副雄越越的勇士气概,于是就单独和他谈话。刘韐和岳飞谈话时,岳飞申述了自己誓死保卫乡土的决心,刘韐当即任命岳飞为小队长。
事实上,辽军没有,也不可能乘胜进攻北宋,于是,刘韐就使用这支敢战士队伍,从事对内镇压。
相州有一股“剧贼”,其首领是陶俊和贾进,他们“攻剽县镇”,杀掠吏民,屡败官军,祸害一方。
岳飞请求为故乡除害,刘韐便派岳飞率二百名兵士,返回相州。
岳飞先派三十人装扮成商旅,听任陶俊、贾进俘掠,收归部伍。岳飞又命令一百人埋伏在山下,自己带几十骑前往挑战,佯败而逃。陶俊和贾进率众追击时,山下伏兵一齐出击,三十名伪装的商人也充当内应,俘掳了陶俊和贾进,其余党全部溃散。
接替韩肖胄的相州知州王靖向上司申报,保举岳飞为从九品的承信郎。
不料岳飞的父亲岳和经历长期劳累和贫困的折磨,突然一病不起。噩耗传来,岳飞哀痛至极,连忙光着脚奔回汤阴。自宣和四年(1122年)冬到宣和六年(1124年)冬,岳飞一直居家为父亲守孝。
宣和六年(1124年),河北等路发生水灾,“民多流移”。宋朝实行灾年招兵的政策,理由是“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将无以为生的破产流亡的农民招募为兵,可以防止他们当盗匪。而将反抗的力量转化为维护统治的力量,这是统治者的如意算盘。
岳飞在这个灾荒年景前往应募,第二次从军。岳飞被分拨到河东路平定军(今山西平定县)。平定军屯驻的禁军(正规军)编额有五指挥,每指挥名义上应有四、五百人。其中神锐军两指挥和宣毅军两指挥,属侍卫步军司系统;广锐军一指挥,属侍卫马军司系统。岳飞被编入广锐军充当骑兵。广锐军士的身高规定是五尺五寸以上,约合今1.7米以上。岳飞投军不久,便被升为“偏校”。
从宣和六年冬到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月,正是金军南下前的沉寂期,在平定军的广锐军营,军政的恶浊使岳飞愤慨,军风的腐败也使岳飞忧虑。
岳飞自幼听到不少有关三国时期关羽和张飞的民间故事,民间故事虽然夸张失实,却达到了“樵夫牧稚,咸所闻知”的地步。关羽和张飞成为岳飞崇拜的英雄偶像。岳飞当上偏校之后,更向往着做一个文武全才,能与关、张齐名的大将。岳飞操演武艺,训练军士,也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他以后献身抗金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女真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民族,长期居住在东北,是今满族的祖先。辽国雄踞北方时,女真族本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少数民族,生女真又是女真族中比较落后的一支。
十二世纪初,生女真在阿骨打(汉名旻)的领导下,反抗辽国的统治,随即兴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建立了金国。完颜阿骨打(旻)成为金国开国皇帝金太祖。
新兴的金国女真族盛行奴隶制,有强烈的掠夺性。
金太宗吴乞买(汉名晟)即位后,金国女真军队最后吞灭辽国,又立即准备发动侵宋战争。他们看穿了宋朝的虚弱本质,认为宋军是比辽军更不中用的对手。至于中原地区丰盛的物产,都市生活的繁华,统治者的无数金玉珍宝,更使女真贵族垂涎三尺。宋朝作为当时世界上经济和文化最高度发展的文明国度,正面临着一场空前的劫难。
金军的主力是女真骑兵,步兵只担任运输、掘壕等辅助工作,作战时仅仅用以张大声势。
女真骑兵惯于披挂好几十斤的重甲作战,兜鍪很坚固,只露双目。他们擅长连续作战,如果一次冲锋、一个回合的交锋失败,则败不至乱;他们可暂时退出战斗,重整队形,再次发起冲锋,叫做“更进迭退”。骑兵的负荷很重,却能连续进行几十个以至上百个回合的交锋,足见其坚韧的战斗力。这是残酷的军法,加上女真人原来落后困苦的生活条件造成的。
女真骑兵的主要兵器是弓箭,“弓力不过七斗,箭镞至六、七寸,形如凿,入辄不可出”,“刀剑亦不取其快利”。他们长于弓矢远射,却短于白刃近战。
金国剽悍的骑兵,胜过了原先的辽国和西夏的骑兵。在金国建立之初,女真骑兵几乎所向披靡,从未遭到严重的挫败。
然而女真人毕竟是人口比较少的落后民族,在征服辽国的前后,逐步把契丹人、奚人、汉人、渤海人、回鹘人、达靼人、室韦人、党项人、黔戛斯人等都征发当兵。复杂的民族成份不仅增加兵员,也弥补了女真骑兵的某些战术缺陷。
时称“金人野战,长于用骑”“金人攻城,长于用炮”。如进行大规模的攻城战,先进的攻城技术的运用,复杂的攻城器械的制作,火药兵器的制造和使用等,显然本非女宜人所擅长,而在灭辽战争中逐步学会的。
能实施攻城战,才能深入中原,这又是金军胜过辽军和西夏军之优长。显而易见,在攻宋前夕,金军的实力是空前强大的。
北宋朝廷对这场势不可免的战争却缺乏足够的警惕和准备。宋军的战略部署并未适应形势的变化,其重兵照旧屯扎陕西各路,以对付西夏;而在漫长的宋金边界,却兵力不足。至于宋军的素质,自更不待论。
由于两次征辽的失败,宋朝不得不向金国买得燕山府(今北京市)等几座空城,这本是一种耻辱,却被宋徽宗君臣当作一百六十余年来未有的光荣,大事吹嘘和庆祝。宋徽宗君臣一直沉湎于醉歌酣舞之中,直到燕北鼙鼓动地而来,才惊破了他们的好梦。
在攻灭辽国之后,金国女真人又将兵锋指向北宋王朝,金兵接连南下攻宋。而以宋徽宗、宋钦宗为首的北宋统治集团,不仅腐化没落,而且懦弱无能,在重大军国问题上接连失策,致使宋军接连败退,金兵攻城略地、长驱直入。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底,金军分两路南下。西路由左副元帅完颜粘罕(汉名宗翰,本名粘没喝)统兵六万,自云中府(今山西大同)南下,进围太原府。东路由后来升任右副元帅的完顏斡离不(汉名宗望)率兵六万,直取燕山府。由于守燕山府的原辽国降将郭药师倒戈,并充当向导,完顏斡离不(宗望)军遂自河北路长驱直入,进逼宋朝都城东京开封府。
岳飞当时戍守的平定军与太原毗邻,地处河东抗金的前线。完颜粘罕(宗翰)攻取太原后,又出兵进犯平定军。粘罕满以为可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稳拿这座不大的军城。不料平定军的军民严阵以待,顽强抗击,使金军损兵折将,一无所获。最后,在东路完顏斡离不(宗望)派兵支援之下,金军支付相当大的伤亡,才占领了平定军城。作为普通一兵的岳飞勇敢地参加了平定军的守卫战,殊死苦斗。直到平定军城被金兵攻破的最后危难时刻,岳飞才不得不奔回故乡。
  
  四、尽忠报国
    
金国女真兵铁骑所过之处,宋朝百姓老弱惨遭杀害,妇女被驱掠蹂躏,男子多被掳去,剃掉部分头发,结扎辫子,充当管马、负担等苦力。田野里纵横交错的尸骸还来不及完全收拾,良田就已经荒芜,颓垣败屋也少有炊烟。金军的烧杀抢掠,既使对幸存者而言,也造成了极度的生活困难,中原百姓冻饿交迫,痛不欲生。
在第二次从军归来之时,岳飞在家乡见到了怀念已久、存亡未卜的老母姚氏,总算得到了一点宽慰。但是,国家的危难,山河的破碎,百姓的苦难,使这个热血男儿悲愤填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在如此艰险困厄的世道,即使要贪生苟活,也极其不易,更何况岳飞决非是一个贪生苟活者。在河东的战争中,岳飞就已经是不畏刀丛箭雨的勇士。
事到如今,岳飞更强烈地感到,死难的乡亲必须用仇敌的血来祭奠,大地的剩秽必须用自己的剑去铲除。岳飞闻鼓鼙而思奋,决心重返前线,为驱逐外敌、光复河山而效命。
剩下的唯一顾虑,是年过六十的老母亲。岳飞离家后,曾经在艰难困顿的岁月中抚育自己的老母姚氏,自然缺少照应和保护,这又使他很难忍心为此。姚氏是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却深明大义,她决不愿意拖累儿子,而是积极勉励岳飞“从戎报国”。最后,岳飞决定留下妻子刘氏,照顾老母和幼子岳云、岳雷。
岳飞临行之际,姚氏请人在岳飞背上深深地刺了四个大字――“尽忠报国”。这四个字不仅刻在岳飞的背上,也铭记于岳飞的心中。在往后的峥嵘岁月里,岳飞始终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履践着自己和母亲共同的庄严誓言。
千百年来,“尽忠报国”也成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面大旗。
在外敌入侵、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家国危亡的严峻形势下,岳飞第三次从军。
岳飞过去两次当兵,其实是为了谋生而迫不得已;到了第三次从军之时,岳飞已经成长为一个自觉的爱国者。
在河北相州城里,武翼大夫刘浩正在负责招募义士,收编溃兵。
靖康元年(1126年)冬,岳飞前往投奔刘浩。刘浩询问了岳飞的经历,明了他的从军杀敌、保家卫国的抱负,自然相当器重他。
刘浩命令岳飞去收编一支盗匪,其首领名吉倩。岳飞乘天色傍晚,率四名骑兵赶到吉倩的营寨,规劝他们接受刘浩的领导, 参加抗金斗争。吉倩等人表示愿意归顺,但又顾虑会被官府杀害,岳飞再三作了保证。不料有个壮汉猝然向岳飞猛扑过来,岳飞机敏地予以还击,以手重劈其脸颊,将此壮汉打翻在地,并拨出佩剑,指向对手。吉倩等急忙罗拜求免。最后,岳飞引领这支三百八十人的队伍返回军营,岳飞因此被升为从九品的承信郎。
宋钦宗的九弟康王赵构,原是受命前往金国右副元帅完颜斡离不(汉名宗望)军中去求和的。但是赵构明知金军已渡河南下,却反方向北上,在靖康元年(1126年)11月20日抵达磁州(今河北磁县),又与知州宗泽发生龃龉。相州知州汪伯彦随后派刘浩带领二千名兵士,把康王赵构迎接到相州。
不久,康王赵构接到宋钦宗的蜡书,便于靖康元年(1126年)十二月初一日在相州开设元帅府,自任河北兵马大元帅,按宋钦宗的命令,中山知府陈淬任元帅,汪伯彦和宗泽任副元帅。宋朝一般不设元帅,而陈淬等三人又全是文官,这是贯彻文臣统兵,以文制武的原则。康王命武显大夫陈淬任元帅府的都统制,其下编组为前、后、中、左、右五军,其中前军统制就是刘浩。
按宋钦宗蜡书的命令,元帅府的任务是急速出兵救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但畏敌如虎的康王赵构却绝不敢尝试此事。他为确定今后的行止,便派兵侦察敌情。
岳飞属刘浩的前军编制,岳飞奉命带领三百名骑兵,前往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东)魏县(今河北魏县东北)李固渡侦察。在一个叫侍御林的地方,岳飞率所部击败一队金军,杀死金国一员枭将。岳飞胜利归来后,因功被升官三级,为正九品成忠郎。此次小胜虽然使岳飞报国仇于万一,却无补于抗金大局。
康王赵构身兼重任,却深怕元帅府的名义树大招风,引惹金军的兵锋。汪伯彦也竭力怂恿康王逃跑。两人经过密谋,决定先派刘浩领兵南下濬州(今河南浚县西北)和滑州(今河南滑县),扬言要解开封之围,迷惑金军,以掩护康王逃跑。赵构和汪伯彦直至靖康元年12月14日出行时,仍然对军士隐瞒真情,诡称南下汤阴。康王赵构和汪伯彦等避开李固渡的金营,诡秘地进入北京大名府。
在刘浩前军二千五百人南下之前,岳飞又奉命率一百名骑士到滑州侦察,刘浩还特地将自己的一匹骏马借给岳飞使用。
岳飞率部一直深入滑州南部近开封府的地界侦察敌情,当宋军回归时,在黄河冻冰之上同金兵发生遭遇战。一员金将飞马舞刀而来,岳飞迎击,双刃相向,岳飞的刀劈入敌刃一寸多,岳飞又抽出刀来,一刀劈下金将头颅。宋军战士们接着奋勇冲锋,将人数众多的金兵杀退。
待刘浩率军到达濬州,正值闰年冬暖,大河解冻。部将丁顺率五百人乘船抵达南岸,便被敌骑冲散了。刘浩感觉形势严峻,自己兵力单薄,无法单独南进,只好带领人马北上,追赶已经逃到北京大名府的大元帅康王赵构。
岳飞因滑州的战功,又被升官三级,为从八品的秉义郎。接连胜利,使岳飞在元帅府享有“敢死”的勇名。岳飞怀着南下解救北宋都城之围的满腔热枕,但作为下级军官,又全然不知道康王赵构元帅府的内幕,更不了解这位大元帅的卑怯心机。
眼看救援开封的计划无望,岳飞虽然惶惑不解,仍不得不跟随刘浩前往大名府,心中却眷恋着故土,怀念着故乡的亲人。岳飞未曾料到,这次随军远行,与桑梓故乡竟成永别。康王逃走仅十一天,金兵就包围了相州,岳飞的家乡汤阴县后来也沦陷了,金兵还在当地构筑营寨。岳飞的第一任妻子刘氏不能守节,不愿忍受艰苦,先后两次改嫁,撇下岳母姚氏和岳云、岳雷两个幼子,使一家老小越发陷于颠连无告的困境。康王赵构到达大名府后,河北路的几支宋军都向此地集中,副元帅宗泽首先从磁州赶来。
围绕着是否和如何营救东京开封府的问题,宗泽和另一副元帅汪伯彦的主张截然相反。发生激烈争执。最后,康王和汪伯彦私下商定,分兵两路,宗泽南征,康王赵构和汪伯彦之流则东逃至济州。
年近古稀的宗泽,毅然承担了救援开封的重任,而康王赵构仅分给他一万兵力,分成前、后、中、左、右五军。陈淬任都统制,兼领中军,刘浩部的二千人编为前军。岳飞自然也列入前军的编制,这是岳飞第一次成为宗泽的部将。
岳飞精神振奋,根据宗泽的指挥和部署,南下攻击金兵。宗泽在靖康元年(1126年)十二月下旬进军开德府(今河南濮阳),接连同金兵打了十三仗,每战皆捷。岳飞奋战疆场,接连杀敌立功。
在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正月的一次战斗中,岳飞连发两箭,射死金军两个执旗者,岳飞在率领骑兵驰击敌人后,又掳获一批军械。岳飞因此连升两官,为正八品的修武郎。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二月,刘浩的前军奉命转战曹州(今山东菏泽南)。岳飞披散头发,挥舞四刃铁锏,身先士卒,直贯敌阵。宋军以白刃近战击败金军,追奔数十里。战后,岳飞又升两官,为从七品的武翼郎。
刘浩的二千兵马进驻广济军定陶县(今山东定陶)的柏林镇后,康王赵构的元帅府又命令他改隶黄潜善,取消了宗泽对此军的指挥权。
当时,元帅府已集结了八万兵力,其中归宗泽指挥的只有二万六千人,而归黄潜善指挥的却有三万六千人。黄潜善畏敌怯战,只知保存实力,按兵不动,致使宗泽陷于孤军苦战的境地。宗泽虽然取得一些战役上的胜利,自己的队伍也蒙受了相当损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岳建良 发表于 2012-3-3 13:35: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越级上书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都城东京汴梁被金国女真兵攻破,金兵大肆烧杀抢劫,将这座当时世界的著名大都会洗劫一空,同年四月初,金兵押着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3000多人北撤,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金国左副元帅完颜粘罕(汉名宗翰,本名粘没喝)、右副元帅完颜斡离不(宗望)等另立原北宋大臣张邦昌为傀儡皇帝,国号楚。伪楚傀儡政权不得人心,无法维持下去,张邦昌不得不派人把御玺送到济州,奉迎康王赵构为帝。
    
    公元1127年4月21日,康王赵构离开济州,前往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出发之前,康王赵构将元帅府所属五军重新编组,其中张俊任中军统制,刘浩任中军副统制。岳飞作为中军的一名偏裨武将,随同大队人马,护送这位即将登基的新皇帝,前往南京应天府。
    
    五月初一日,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将靖康二年改为建炎元年,成了南宋的开国之君,后来的庙号称宋高宗。宋高宗当时才二十一岁,他长期在深官养尊处优,所擅长的只有享受和淫乐,统治经验还不丰富。
    
    宋高宗赵构称帝伊始,迫于严酷的形势,不得不起用众望所归的爱国文臣李纲担任宰相;而赵构真正言听计从的,却是权奸汪伯彦和黄潜善,外加一些宦官。
    
    李纲于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间自南方赶到南京应天府。
    
    李纲总结北宋亡国的惨重教训,审度宋金的实力对比,提出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措施。李纲采纳张悫等人的建议,号召民众组织忠义巡社,抵抗金军。
    
    李纲推荐宗泽任东京留守、兼开封府尹,负责守卫京城;推荐张所任河北西路招抚使,傅亮任河东路经制副使,负责收复两路沦陷的州县。
    
    张所任监察御史时,力主抗战,用蜡书导召河北路人民参军杀敌,在河北享有相当高的威望。宋高宗即位后,张所上奏,反对黄潜善和汪伯彦主张放弃河北与河东,与金国划河为界的卖国行径,并且弹劾黄潜善“奸邪”,
张所因此受到很重的贬黜。经李纲据理力争,张所方得复用。
    
    李纲积极贯彻抗战路线,却遭到执政黄潜善和汪伯彦多方掣肘和刁难。按照宋制,如中书侍郎、枢密院长官等执政地位仅次于宰相,却与宰相合称宰辅或宰执大臣。黄潜善和汪伯彦坚持迁都东南,以图苟安一隅,这正中宋高宗的下怀。
    
    岳飞处于黄潜善等权奸的羁束之下,接连几个月无仗可打,闷闷不乐。以岳飞当时官职之卑微,当然没有资格了解过问宋廷的许多谋议与争论,但是,岳飞逐渐明白,新建立的南宋朝廷显然并无认真抗金、收复失地的远图,只是一味地消极地怯战和退避。
    
    最后,宋高宗准备往扬州(今江苏扬州)等地“巡幸”的消息,也终于传到官卑职小的岳飞耳中,岳飞忧心忡忡,焦急万分,感到无法保持沉默了。事关大局,尽管自己人微言轻,必须克尽己责,岳飞满腔爱国热忱于是不可抑制地迸发出来。
    
    建炎元年(1127年)六、七月问,岳飞恳切地向宋高宗赵构上长书言事。岳飞指责黄潜善、汪伯彦等人无意恢复故疆,迎还徽、钦二帝,却欲退避到长安(即京兆府,今陕西西安)、襄阳(即襄阳府,湖北襄樊)、扬州等地,“在苟安之渐,无远大之略”,中原的百姓将会感到失望,即使将帅们拼死作战,也无成功的可能。岳飞恳求皇帝改变主意,取消去三州“巡幸”的诏令,车驾还东京,主持大局,乘着金军怠懈的机会,亲率大军,渡河北伐,则“中原之地指期可复”。
  
    这是岳飞第一次正式批评南宋朝廷的投降政策。北伐还是南逃,进驻开封还是退居扬州,这是当时抗战派和投降派斗争的焦点之一。爱国文臣李纲和宗泽都是在这个问题上据理力争,寸步不让的,经过一年多的锤炼,岳飞作为一个二十五岁的青年,其批评居然切中投降派的要害,这表明他已具备非凡的见识。
    
    在宋朝官场崇文抑武的风习下,武将被视为粗人,对其文化也并无什么要求,有的大将甚至目不识丁。岳飞本人自幼并无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他身为“区区武弁”,现在居然能够单独上书言事,足见他已经具有相当的文化水平,而其见识也已不同凡响。
    
    宋朝时期由于印刷术的之普及,文化教育势必有很大发展。南宋初年,文人上书言事,极为普遍,但是尊文抑武的时代背景下,岳飞作为一个下级偏将居然也能单独上书言事,这无疑是凤毛麟角,甚至是绝无仅有的。

    
    赵宋王朝的家规国策是以文制武,刻意贬低和压抑武人,形成文尊武卑的关系。岳飞不过是一个从七品的下级小武官,在那个鄙视武夫的时代里,岳飞居然敢于上书规谏皇帝,指斥宰执,评议时政,这无疑需要非凡的胆识和勇气。
    
    权奸黄潜善和汪伯彦看到岳飞的上书,自然是嗤之以鼻,他们作出了“小臣越职,非所宜言”的批示。岳飞不仅被革掉官职,还被削除军籍,赶出兵营,“孤孑一身,狼狈羁旅”,一时连生计也无着落。
  
    岳飞遭受如此严酷的打击迫害,但他的爱国热情却并未被浇灭。岳飞怀着“尽忠报国”之志,又奔向河北抗金前线。
  
  
  
  六、张所知遇之恩
  
    
    当时河北北京大名府设有两个重要机构:一是杜充的北京留守司,负责守城;二是张所的河北西路招抚司,负责收复河北的失地。
    
    当时,金军只占领河北和河东路的部分州县。河北失守的仅有西路的怀州(今河南沁阳)、卫州(今河南卫辉)、濬州和真定府,其它的府、州、军都固守待援。金军连从燕山府南下的通道也没能保持。
  
    张所就任河北路招抚使后,积极招募民兵,筹划粮饷,准备先克复怀州等四州、府,再解除敌人对中山府的包围。
    
    岳飞在建炎元年(1127年)八月间投奔张所的河北西路招抚司,并且坚持要求参见张所本人,岳飞前后三次恳求,才见到张所。张所让岳飞暂充效用兵,作为普通一兵留在“帐前使唤”。
    
    招抚司有一位募僚,名叫赵九龄。他最初由李纲举荐,曾任“御营机宜”。赵九龄同岳飞有所接触后,很快地就赏识了岳飞,认为这个青年是“天下奇才”。
    
    张所初步了解岳飞的经历和志向后,便有意考问他,说:“闻汝从宗留守,勇冠军,汝自料能敌人几何?”
    
    岳飞回答说:“勇不足恃也,用兵在先定谋。谋者,胜负之机也,故为将之道,不患其无勇,而患其无谋。”
    
    接着,岳飞就将古代兵法中“上兵伐谋,次兵伐交”的道理阐述了一番。
    
    张所大为惊奇,说“公殆非行伍中人也!” 当即命岳飞坐下,两人促膝谈心。
    
    岳飞畅谈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分析了河北的重要性,说本朝以开封为京都,平川旷野,长河千里,如果不能收复河北,不仅河南无法守卫,连江淮也得失未卜。当年童贯买得燕、云地区,而没有防守金坡等关,得虚名,受实祸,这是惨重的教训。
    
    谈话时,岳飞想到国耻家仇,不由得慷慨流涕。岳飞再三申明自己以身许国的宏誓大愿,表示决心随同张所征战,收复失地,万死不辞。
  
    张所作为一个饱读经史的文臣,自经历此番谈话,便对岳飞刮目相看,十分器重,认定岳飞将才难得,决定予以破格提拔。
    
    张所将岳飞从白身的效用“借补”修武郎、閤门宣赞舍人,充任中军统领。接着,又很快超升三官,借补从七品的武经郎,升任统制。与岳飞革职前的相比,武经郎比武翼郎高两阶,其实是按“双转”制度升一官,又另加閤门宣赞舍人一官。
    
    张所多方收揽一些英勇的志士人才,同时布置反击金国女真兵的一些具体措施,并且决定把招抚使司设置在北京大名府,以便深入河北腹地。
    
    王彦是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少年时就喜读兵书,更喜骑马、射箭等事。后来投身军队,曾跟从泾原路经略使种师道两战西夏,立有战功。
    
    张所对王彦的才勇也很赏识,在受命为河北招抚使之后,张所就提拔王彦,让王彦做都统制。
    
    由于当朝权奸黄潜善和汪伯彦的作祟,致使河北西路招抚司的工作遭遇到很大的困难,连存放在大名府的兵器和甲胃也不能动用。
    
    到了建炎元年(1127年)九月中旬,张所勉强拼凑了七千装备不良的军队,任命王彦为都统制,率军前去收复卫州等地。卫、怀、濬三州位于河北西路最南端,是金军楔入中原的桥头堡,对东京开封府和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都构成很大威胁,势在必争。
    
    出兵之时,岳飞和张翼、白安民等十一将都隶属王彦,一起进发。当张所送他们慷慨出征时,岳飞万没料想到,这竟是他和张所的最后一别。
  
    
    李纲只当了75天宰相,即被宋高宗罢免,李纲的抗金措置也随之全部废弃。王彦的军队离开大名府之后,贬谪张所的命令便很快下达。宋高宗群臣将张所贬逐岭南,这是宋朝时期对官员极重的处分。
    
    张所一片丹心报国,忠于职守,投降派其实根本找不到什么罪名,作为张所对弹劾权奸黄潜善的报复,竟然能下此毒手,也足见时政之昏暗。张所后居留荆湖南路首府潭州(今湖南长沙),被土匪刘忠杀害。
    
    在岳飞一生中,成情最深厚的上级无疑是张所。两人相处仅有一个多月,但是艰难困厄时机的知遇之恩,抗金志向的契合,却使岳飞终生铭感难忘。
    
    岳飞后来身居高位,花费很大气力,终于找到张所的儿子张宗本,“教以儒业,饮食起居,使处诸子右”。岳飞还上奏朝廷,“追复”张所原官。有一次,岳飞长子岳云立下战功,南宋朝廷要授予岳云一个官衔,岳飞却为此上疏奏请,把这一官衔让给了张所的儿子张宗本。

  
  
  
  七、岳飞与王彦
  
    
    张所的革职,河北西路招抚司的撤销,使王彦一军成了断线风筝,既得不到上级指示,也没有后援。他们所能依靠的只有北方民众。
    
    王彦率领岳飞等将领屡破金兵,向各处传送榜帖,号召人民起来响应和支援。金国立即调集兵力,准备认真对付这支宋军。
    
    岳飞和王彦都是坚持抗金的爱国将领。
    
    王彦后来驻军卫州新乡县(今河南新乡)的石门山下。由于敌军大量集结,王彦感到必须采取持重的方针。
    
    年轻气盛的岳飞却不理解上司王彦的做法,岳飞声色俱厉地指责王彦胆怯畏敌,甚至怀疑王彦意欲叛国投敌。
    
    岳飞说:“二帝蒙尘,贼据河朔,臣子当开道以迎乘舆。今不速战,而更观望,岂真欲附贼耶!”
    
    王彦沉默不语,只是给岳飞劝酒。
    
    王彦一位刘姓的募僚对岳飞凌犯上司,颇感不平,便屡次在手掌中写一“斩”字,以示王彦,王彦也不作表态。
    
    面对年轻部将的质疑和指责,王彦作为前辈和主将,却沉默不语,只是给岳飞劝酒,并没有及时解释避敌不战的原因,致使岳飞产生更大的误会。
    
    岳飞一怒之下,便率领部分军士擅自出战。岳飞夺取了金军的大纛,在空中挥舞,以激励士气。
    
    于是其他各军也争先恐后地出击,攻下新乡县,生擒金军千夫长阿里孛。接着,宋军又击败了金军万夫长王索的军队。
    
    然而,宋军的接连胜捷却招致金军的大举反扑。
    
    金国女真人误以为宋朝大军开到,于是就集结了数万大军,向宋军发起大举反攻。金国军队将新乡城围住,攻势愈来愈猛,箭如雨下,宋军损失惨重。新乡城中的七千宋军既和外面相隔绝,又缺乏装备和粮饷。
    
    为保存这一支抗金力量,王彦和包括岳飞在内的部将们商议之后,决定突围而出。
    
    面对众寡悬殊、 装备粮饷匮乏的不利形势,王彦指挥包括岳飞在内的宋军将士浴血奋战,终于突破了金国军队的包围圈。
    
    这件事情说明老将王彦处事谨慎持重自有其道理。
  
    
    从新乡城突围之后,宋军将士们聚在一起商量以后的行动对策。但是,大家的意见产生分歧,有几个统制官干脆带领一些士兵悄悄溜走了。
    
    岳飞和王彦虽然都主张继续战斗下去,但是意见却也不尽相同,双方争执不下,倔强的岳飞不肯继续接受王彦的节制,于是就率领一部分兵力自成一军而去。
    
    当时,在金国占领的北宋沦陷区内抗击金兵的,并不止王彦和岳飞这两支队伍。女真统治者的疯狂掠夺和残酷统治,激起北方各族人民如火如荼的反抗斗争。
    
    王彦收集溃散的部众,共得七百余人,他们转入共城县(今河南省辉县)的西山去据险扎营。王彦还派遣心腹去与“两河豪杰”进行联系,以图再举。
    
    后来王彦所部为了显示杀敌报国的决心,都在面部刺上“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个字”。于是,人们就把王彦的这支部队称作“八字军”。
    
    不久,河北、河东有十九个营寨的忠义民兵首领,如傅选、孟德、刘泽、焦文通等,纷纷响应“八个字”首领王彦的号召,兵众达十多万人,绵亘于数百里内,金鼓之声,彼此都可互相听到。
    
    当时,西至并、汾,北至相、卫,凡已聚众结寨抗金的,也都愿意接受“八个字”首领王彦的号令和指挥。金国女真军事首脑们,把王彦的部众视为劲敌,虽屡次以大兵犯其营垒,却败多胜少。“八字军”很快发展壮大,声威大振。
    
    岳飞率部分军士脱离王彦的领导并自成一军之后,在候兆川遭逢金兵。岳飞激励士卒死战,终于击退金兵,而岳飞本人也在战斗中受伤十余处。
    
    岳飞率领这支人数不多的小部队转战太行山区,坚持抗金。岳飞的小部队在太行山区坚持苦战,到了冬天,天寒粮尽,只能将自己骑乘的战马也宰杀作食,处境十分艰难。
    
    当听到“八字军”发展壮大的消息以后,岳飞对自己当初擅自脱离王彦领导之事深感后悔。岳飞虽然性格倔强,但还是能够勇敢地正视自己的过错。
    
    岳飞留下部属,只身一人前住王彦的山寨,叩门请罪,请求王彦原谅自己的过失,表示愿意再次接受王彦的领导,同时希望王彦能借一点军粮以维持自己率领的那支抗金小部队。
    
    但是王彦对往日的嫌隙仍然耿耿于怀,他既不肯收留岳飞,也不愿借军粮给岳飞。
    
    当初,从新乡城突围之后,宋军将士们聚在一起商量以后的行动对策,岳飞因与上司王彦意见不合而摆脱王彦的领导,擅自以所部自为一军,这是背离长官,按宋朝当时的军法说来,是一桩相当严重的罪行。
    
    王彦的某些部属甚至建议将岳飞处死,但王彦却没有这样做。王彦心中虽然仍怀恨岳飞的倔强和对自己的冒犯,却也很爱惜岳飞的才能。
  
    王彦对岳飞说:“汝罪当诛,然汝去吾已久,乃能束身自归,胆气足尚也。方国步艰危,人材难得,岂复雠仇报怨时邪!吾今舍汝。”王彦用一厄酒将岳飞打发走了。
    
    岳飞碰壁之后,并不灰心丧气,岳飞回去以后召集部属,率领这支小部队继续在黄河以北太行山区坚持抗金。
    
  
    岳飞能够屈己谢罪,只身一人前住王彦的山寨,叩门负荆请罪,请求曾经被自己指斥为“胆怯畏敌,欲叛国投敌”的前上司王彦原谅自己的过失,这说明岳飞能够正视自己的过错并愿意改正,同时也说明岳飞率领的那支抗金小部队的处境确实十分艰难,甚至连吃穿都成问题。而以岳飞的脾气和倔强的性格,这样做无疑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
    
    事实上,岳飞率领的那支抗金小部队当时缺吃少穿,处境十分艰难。岳飞留下部属之后,只身一人前住王彦的山寨,叩门负荆请罪,请求王彦原谅自己的过失,然而王彦对往事耿耿于怀,始终不肯谅解作为后辈的青年将领岳飞当初的冒犯和过失。
    
    在岳飞前来借粮之时,王彦的势力早已发展壮大,愿意接受王彦的号令和指挥的河北河东各路忠义民兵武装有十多万人,绵亘于数百里,金鼓之声,彼此都可互相听到,并且他们还屡败金兵,声威大振。
  
    作为声势浩大的“八字军”首领兼河北河东各路抗金义军“盟主”的王彦,在得到北方民众和各路义军鼎力支持的情况下,他的大营显然不可能缺少军粮。
    
    但王彦既不肯收留已经负荆请罪的青年将领岳飞,也不愿借一点军粮给已陷入缺吃少穿困境的岳飞的抗金小部队,这只能说明王彦心胸狭隘,度量小。
    
    王彦虽然度量小,但是毕竟是良知未泯的爱国将领。对于岳飞当初对王彦的冒犯,王彦虽然一直不能释怀,但王彦却知道在国家危难之际,像岳飞这样的将才很难得,所以王彦尽管没有原谅岳飞的过失,却也没有听从某些部属提出的杀害岳飞的建议,这也表明王彦做事时是将国事大局方在个人恩怨的前面。
  
    
    在王彦不肯借粮的情况下,尽管处于天寒粮尽、缺吃少穿、势单力薄、孤军无援的困境,但是坚强不屈的爱国英雄岳飞却没有气馁。
  
    从王彦的营寨归来之后,岳飞率领的小部队继续在黄河以北的太行山区坚持进行艰苦卓绝的抗金斗争,接连击败金兵。
    
    在一次战斗中,岳飞所部俘虏了金将拓跋耶乌,夺到几十匹战马。
  
    时隔数日,他们又发现金军的一支大部队,在婉蜒的山路中行进。岳飞当即命令几十名兵士据守险要,虚张声势。
    
    岳飞自己则舞动一丈八尺长的铁枪,跃马驰下山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枪刺死金军首领黑风大王,上万名金军猝不及防,误以为中了埋伏,纷纷仓皇败逃。
    
  
    再说爱国文臣宗泽于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赶赴东京开封府担任任东京留守、兼开封府尹,负责守卫北宋故都,之后宗泽即着手整顿毁废的城防设施,沿大河建立连珠寨,规划光复国土的大计。
    
    宗泽除了联系两河、燕云等地的抗金武装之外,还注意收编大河以南的民间武装、溃兵游勇、盗匪之类。
    
    在那山河破碎的乱世,各种民间武装、溃兵游勇、盗匪之类散居流窜各地,千百为群,实为不可忽视的武力。民间武装大抵是处于乱世,以保卫本乡本土为宗旨,至于溃兵游勇和盗匪无非是乘乱作乱,烧杀抢掠,或者称霸一方。
    
    从抗金的大局出发,宗泽的收编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王善、杨进、王再兴、李贵、丁进、马皋、张用、曹成、马友、李宏等各路武装,都争先恐后地归附宗泽的东京留守司。很多“义士”也从四面八方前往开封府投军。最后,宗泽编组号称百万人的大军,积储了足供半年食用的粮草。
    
    宗泽执法严明,赏罚公平,全军上下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命令,在军民中享有极高的威信。宗泽曾处死擅杀主将的统制赵世隆,却重用其弟赵世兴;宗泽
执法处斩聚众闹事的李旺,又命令其弟李道接管这支抗金队伍。赵世兴和李道也欣然听命,没有怨尤。
    
    此时,岳飞率领的那支抗金小部队正转战在黄河以北的太行山区,但粮饷装备却没有保障,岳飞深感自己孤军奋战,势孤力单,难成大事。
    
    后来,那位在宋朝军民中享有极高威信的爱国老臣东京留守宗泽任命“八字军”首领王彦“制置两河军事”,王彦便派人传令,让岳飞所部“赴荣河把隘”。
    
    当初岳飞年轻气盛,责备上司王彦胆怯畏敌,然后岳飞带兵擅自出战,虽然取得了一些胜果,却遭到金军优势兵力的疯狂反扑。
    
    宋军从新乡城突围之后,岳飞因与上司意见不合而摆脱王彦的领导,擅自以所部自为一军。事后岳飞认识到自己擅自脱离王彦领导的过错,主动负荆请罪,恳求王彦原谅,但是王彦却对往事耿耿于怀,他既不肯收留岳飞,也不愿借军粮给岳飞。在不欢而散之后,岳飞的小部队在黄河以北的太行山区继续艰苦抗金。
   
    对于往事,岳飞记忆犹新,岳飞明白自己曾经屡次冒犯前上司王彦,两人之间有难以化解的嫌隙。而且王彦心胸狭隘,仍然对往事耿耿于怀,以后难免会生事端,岳飞深感与王彦难以共事,不愿在那位与自己有嫌隙且度量小的前上司王彦手下卖命。同时深感自己孤军奋战,势孤力单,难成大事,于是岳飞这才决定率领自己的部属南下东京开封府,直接去投奔德高望重的东京留守宗泽。
  
    
    十年之后,已成为大军统帅的岳飞的气度要比王彦宽大得多。岳飞为了抗击外侮、收复旧山河的远大宏图,愿意放下大军统帅的架子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报效国家。
    
    著名历史学家、现代宋史研究先驱邓广铭先生在他的著述《岳飞传》中叙述到:
    
    “绍兴六年(公元1136
年)二月,南宋王朝已经宣布委派岳飞为湖北、襄阳两路的宣抚副使,而且指令岳飞驻屯襄阳府了,却又在几天之后把王彦调做知襄阳府充京西南路安抚使。表面的理由是:襄阳为军事重地,故特命王彦以所部前往镇守;真正的原因却是,当时王彦体衰多病,南宋朝廷的执政大臣张浚担心王彦万一去世,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人去继续统领他这支部队,若把王彦调往襄阳,到王彦果真有个好歹时,他的部队就可以并归岳家军了。
    
    宣抚使、副是在地方帅守之上的一种职位,帅守行文给宣抚使、副须用申状。也就是说,王彦如到襄阳去就职,那就必须把从前曾经背离过他的那位部属岳飞作为自己当前的上司,而听受其节制。王彦实在缺乏这样一种雅量,因而向南宋王朝辞掉了这一新职。南宋王朝于这年四月,改派刘洪道去做襄阳知府。王彦则由张浚出面,调他作“前护副军都统制”兼任都督行府参议军事。
    
    绍兴六年之时,岳飞的军职早已超越王彦,不仅官位远在王彦之上,而且气度也比王彦宽大得多。对于岳飞来说,为了军国大事,以前的嫌隙全都可以置之度外。因此,当王彦带领他的全部兵马从荆南顺江而下,要到张浚的都督行府就参议军事之任时,在鄂州的岳飞便派人去与王彦相约,希望王彦能在鄂州停舟一见,王彦应允了。岳飞和王彦在长江边把手对谈。忽然一阵顺风吹来,王彦立即解缆,乘风鼓棹,顺流驶去,快速如飞。岳飞目送着载着王彦远去的那艘船,满口赞赏了好大一阵子。”
    
    时隔十年,岳飞不计前嫌,主动显示善意,诚心诚意地和王彦在长江边把手对谈,就是希望能够尽释前嫌,以更好地为抗金大业服务。
  
    再对比当初作为声势浩大的“八字军”首领兼河北河东各路抗金义军“盟主”的王彦,在得到北方民众和各路义军鼎力支持的情况下,他的大营显然不可能缺少军粮。但王彦既不肯谅解已经负荆请罪的青年将领岳飞的冒犯和过失,也不愿借一点军粮给当时已陷入缺吃少穿困境的岳飞的抗金小部队。
    
    两厢比较,岳飞宽宏大量,王彦小肚鸡肠!
    
    然而,某些不学无术的“无知小丑”竟然置史实于不顾,信口雌黄,歪曲历史,诬蔑爱国英雄岳飞“临阵脱逃”! “无知小丑”们完全是在指鹿为马,
混淆是非,招摇撞骗,糊弄公众!
    
  
    关于抗金将领王彦的结局,这里简要说明一下:
    
    建炎二年(1128)5月,王彦率“八字军”精锐一万人渡河来到东京汴梁,东京留守宗泽很高兴,派王彦部队驻兵近郊,保卫汴京。
    
    建炎二年(1128年)7月,王彦将部队交给东京留守司指挥,自己则率亲兵到南下江南去参见宋高宗,请求朝廷北上抗金。
    
    在见到南宋朝廷当时的执政权奸黄潜善、汪伯彦以后,王彦力陈两河忠义民兵正翘首企盼王师,请朝廷顺应民心,赶紧出兵北伐,然而当时南宋朝廷正派宇文虚中出使金国以曲膝求和。听过王彦的陈述之后,汪、黄二人大为恼怒,取消了王彦晋见宋高宗的安排,将王彦降了好几级,让王彦去充任御营平寇统领。王彦大为失望,遂称病致仕。
    
    年底,抗战派文臣张浚出任川、陕、京、湖宣抚使,任命王彦为前军统制。
    
    再后来,宋、金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南宋朝廷中的主和派势力日益占据上风,他们解除了王彦的军职,让王彦改任地方官。
    
    绍兴六年(1136),王彦被解除兵权,出知邵州(今湖南邵阳)。宋高宗还亲自召见王彦,他对王彦说:“因为你善于管理平民百姓,所以派你去当地方行政官”。
    
    王彦抗金报国的抱负也就无法得以施展。在当地方官期间,王彦为抗金事业作了一些贡献。绍兴九年(1139),王彦在忧愤中离开了人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岳建良 发表于 2012-3-3 13:3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八、随宗泽抗金
  
    
    在上一节,我们讲到了岳飞只身一人前住王彦的营寨,叩门请罪,请求王彦原谅自己的过失,表示愿意再次接受王彦的领导,同时希望王彦能借一点军粮以维持自己率领的那支抗金小部队。
    
    但王彦既不肯收留已经负荆请罪的青年将领岳飞,也不愿借一点军粮给已陷入缺吃少穿困境的岳飞的抗金小部队。
    
    在王彦不肯借粮的情况下,尽管面临天寒粮尽、缺吃少穿、势单力薄、孤军无援等艰险困境,但是坚强不屈的爱国英雄岳飞却没有气馁。
    
    从王彦的营寨归来之后,岳飞召集部属,率领这支小部队继续在黄河以北的太行山区坚持进行艰苦卓绝的抗金斗争,接连击败金兵,杀死金军首领黑风大王。
    
    岳飞率领的抗金小部队转战在黄河以北的太行山区,但粮饷装备却没有保障,岳飞深感自己孤军奋战,势孤力单,难成大事。却又不愿继续在那位与自己有嫌隙且度量小的前上司王彦手下卖命。
    
    故当得知投奔德高望重的东京留守宗泽正在收编各路抗金武装以后,岳飞就决定率领自己的部属南下东京开封府,直接去投奔宗泽。
    
    
    岳飞带着自己的小部队来到东京开封府以后,东京留守司的官员却查究起岳飞当初擅自脱离王彦领导、独立成军之事,按照宋朝当时的军法规定:“军中非大将令,副将下辄出号令,及改易族旗军号者,斩”“背军走者,斩”。
    
    东京留守司的官员们将此事报告东京留守宗泽,建议对岳飞军法从事。
    
    宗泽早就知道岳飞骁勇善战,认为岳飞确实是一位十分难得的“将材”,
当了解了岳飞出于杀敌报国心切方才与主将王彦产生嫌隙并脱离主将的前因后果之后,宗泽就谅解了岳飞的过错,决定将岳飞留在军中,降官为秉义郎,以将功补过。
    
    建炎元年(1127年)十二月,金军大举南侵,其中有一路金兵进犯孟州(今河南孟县)的汜水关。
    
    宗泽当即委派岳飞为踏白使,命令岳飞率领五百骑士,前往侦察敌情。
    
    岳飞临行前,宗泽对他说:“汝罪当死,吾释不问,当今为我立功。往视敌势,毋得轻斗!”
    
    岳飞当即谢罪禀命而行,岳飞率部侦察敌情,在汜水关一带与金兵发生遭遇战。岳飞鼓足勇气,所向无前,一举击败金兵。
    
    当岳飞凯旋回到东京开封府后,宗泽立即提拔岳飞为统领,不久又提升岳飞为统制。
    
    岳飞虽然在汜水一带初战告捷,击败金兵,然而从战略上看,当时整个军事形势依然非常险恶。
    
    金军在中原作战,往往是在盛夏休兵,而于秋冬弓劲马肥之际用兵。此次建炎元年(1127年)的冬季攻势,金军几乎是倾巢而出,兵分三路。
    
    东路由“三太子”完颜讹里朵(汉名宗辅)和元帅左监军完颜挞懒(汉名昌)统率,完颜讹里朵时接替已病死的“二太子”完颜斡离不(宗望),任右副元帅此军直下京东。
    
    西路由完颜娄室和完颜撒离喝(汉名杲)率领,攻打陕西。
    
    中路有左副元帅完颜粘罕(汉名宗翰,本名粘没喝)和元帅右监军完颜谷神(汉名希尹)指挥,进犯京西。东、西两路军都占领一些州县,而中路军作为主攻部队,攻势尤其凌历。
    
    完颜粘罕(汉名宗翰,本名粘没喝)率军直取西京河南府,又还军占领郑州(今河南郑州),亲自同宗泽所率的东京留守司军对阵,他又命部将完颜银术可与完颜拔离速、赛里、萨谋鲁、耶律马五、沙古质等分兵继续南下,焚掠京西很多州县,企图从南面包抄开封。
    
    东路的“四太子”完颜兀术(宗弼)也率兵向开封进逼。宗泽的东京留守司军濒临四面受敌的险境。
    
    从建炎元年(1127年)冬到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春,在东京开封府所属及其毗邻的州县,宋金双军展开了剧烈的拉锯战。
    
    一支宋军被打败了,另一支宋军又接蹱而战。一些地区得而复失,一些地区又失而复得。
    
    宗泽坐镇东京留守司,从容地调兵遣将,部署战斗。在艰难的搏战中,文人出身的爱国老臣东京留守宗泽表现出非凡的大智大勇。
    
    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正月里,东京开封府的市民张灯结彩,一如往时。这与一年前“靖康之变”的景况,形成了鲜明反差。
    
    滑州是开封的北方门户,争夺战打得最为激烈。宗泽先后派将官刘衍、张撝、王宣和赵世兴率部前往迎战。经过反复较量,宋军将士支付了相当大的牺牲,张撝也英勇战死,终于牢牢地保住了滑州城。
    
    岳飞从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正月开始,也参加了滑州的战斗。
    
    岳飞接连在胙城县(今河南延津县东北)、卫州汲县西的黑龙潭、龙女庙侧的官桥等处击败金军,获得胜捷,岳飞还俘虏了一个姓蒲察的女真千夫长。
    
    在宗泽麾下,岳飞保持了“每战必捷”的记录。
    
    河北、河东等地抗金义军配合宗泽的东京留守司军,在敌后大举出击,扰乱了金军的后方。
    
    翟兴和翟进兄弟指挥义兵,在伊川的皂矾岭、驴道堰等地战败金军,收复西京河南府。
    
    陕西民兵首领孟迪、种潜、张勉、张渐、白保、李进、李彦仙、张宗等,兵员各以万计,也奋起抗敌。
    
    李彦仙率领人马收复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西),同邵兴会师。
    
    金军这次猛烈的进攻陷入再而衰、三而竭的困境。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四月,金军终于被迫撤退,各路宋军乘机收复一些州县。
  
    
    在艰难百战之后,宋金军力的对比有了一定的变化,宗泽的抗金措施初见成效。
    
    极度紧张的戎马生活暂时休止,使宗泽有些空闲时间去研讨各次战斗的成败得失,以利再战。
    
    宗泽很看重岳飞,便将岳飞召来,授予岳飞一些阵图,让岳飞学习研究。
    
    宗泽对岳飞说:“你勇智才艺,虽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古法,今为偏裨尚可,他日为大将,此非万全计也。”
    
    岳飞告退后,只是将阵图粗略地看一遍,就置而不顾。
    
    待到宗泽再次召见,要岳飞谈谈学习心得时,岳飞认为自己掌兵不多,若按一定的阵势,正好使金人得以看清己方的虚实,反而容易被女真骑兵所歼灭。
    
    岳飞很率直地说了自己的看法:
    
    “兵家之要,在于出奇,不可测识,始能取胜。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岳飞的这几句话后来成了流传千古的军事格言。宗泽自此也更加看重岳飞。
    
    宗泽抗金虽然取得军事上的初步胜利,但是南宋朝廷朝政的昏暗,却日甚一日。
    
    李纲罢相之后,宋高宗又杀害上书言事的太学生陈东和士人欧阳澈,另外一些主张抗金的官员,如许景衡、许翰、马伸等人,都被贬斥,张悫多少支持宗泽,也得病而死。
    
    权奸黄潜善和注伯彦专政。宋高宗自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移居扬州,在行宫纵情声色,恣意作乐。
    
    宋高宗此时对国政其实并无多少兴趣,他说:“潜善作左相,伯彦作右相,朕何患国事不济!”
    
    建炎二年(1128年)四月以后,天气逐渐炎热。宗泽审度形势,认为在六月里,女真骑兵不耐酷暑,弓不劲,马不肥,正是大举北伐的良机。
    
    王彦的“八字军”奉宗泽之命,移屯滑州。五马山的首领马扩,也携带信王赵榛的信,前来东京留守司。
    
    宗泽和王彦、马扩等人共同制订了北伐的军事计划。计划规定,王彦等军自滑州渡黄河,直取怀、卫、濬、相等州;马扩等军由大名府攻打洺州(治永年,今河北永年县东)、庆源府和真定府;杨进、李贵、王善、丁进等部都分头并进,河北、河东山水寨的义兵,燕、云地区的“豪杰”也约定时日,里应外合。

    
    宗泽自到东京开封府之后,前后向宋高宗上了二十四份奏表,恳请他“回銮”东京,鼓舞士气,主持报国仇、复故疆的大计。然而这一道道言词激切,足以感动木石的奏表,只要到达南京应天府或扬州,便统统成为废纸。宋廷回报于他的,只有敷衍、嘲笑和呵斥。
    
    斗志极为坚强的爱国老臣宗泽,历尽刀光剑影的围逼,饱受冷眼和横眉的夹攻,心力交瘁,忧愤成疾,终于一病不起。
    
    岳飞和其他官员、将领纷纷来到宗泽的病榻前问安,宗泽仍然强振精神,勉励他们歼灭强敌,实现恢复故土的伟业,完成自己末酬的壮志。
    
    宗泽想到自己惨淡经营,即将付诸实施的北伐计划,不由得吟诵爱国诗人杜甫的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弥留之际,宗泽并无只言片语提及家事,只是大声疾呼:“过河!过河!过河!”
    
    这是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七月初一日,一个晦暗的日子,东京开封府城内,悲风回荡,愁云泣雨,似乎是苍旻在向伟大的民族忠魂致哀。每个角落都是一片嚎陶痛哭之声,广大军民诚挚地悼念爱国老臣宗泽不朽的英灵。
    
    在岳飞一生中,受教诲最深的长官无疑是宗泽,岳飞并非是宗泽麾下的第一等武将,却是宗泽最忠实的继承人。
    
    岳飞聆听了宗泽最后的心声,从“唾手燕云”的壮志,到“连结河朔”的远谋,从治军的整肃,到律己的严格,岳飞身上处处保留着宗泽的遗风余烈。
    
    后来,南宋学者评论说,宗泽“虽身不及用,尚能为我大宋得一岳飞”。
    
  
    按照宗泽生前的既定部署,岳飞率领毕进(南宋中期抗金名将毕再遇之父)等部将,随同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闾勍,于建炎二年(1128年)七月十五日进驻西京河南府,负责保护北宋皇陵。
    
    闾勍是班宜出身,有膂力,善骑射。随着北宋的亡国,三衙制度已成空名,闾勍镇守东京开封府,只是给不敢回京的宋高宗装满潢门面,其实已不能行使侍卫步军司长官原有职权,然而闾勍作为宗泽的麾下第一等武将和得力助手,还是克尽己责的。
    
    西京河南府即今洛阳,是著名的古都,宋代中原地区最秀丽的花园城市,其园林的精美,牡丹的繁富,是驰誉全国的。但是,在不到三年时间里,金军三次攻入洛阳城,将当地很多居民驱掠到黄河以北,并且纵火焚城。
    
    岳飞早就向往观瞻洛阳,然而西京城却已面目全非,到处是残烬断瓦,颓垣败屋,“地近蓬蒿堆白骨,巷无人迹长苍苔”。这座比东京开封更大的城市,简直丧失了防守的价值,也难于防守。北宋的东、西、南、北四京先后遭受战祸,而以西京河南府的破坏最为酷烈。
    
    建炎二年(1128年)八月,闾勍命岳飞去汜水关御敌。汜水关是西京河南府的前卫,河东的金军两次南下,都经由此关。
    
    因建炎元年冬的作战,岳飞已对汜水关一带的地形等情况相当熟悉。当宋金两军对阵时,金军一员骁将往来驰突,岳飞跃马左射,只发一箭,那个金将立时毙命。宋军乘机猛攻,杀退了金军。
    
    岳飞又奉命屯军汜水县东的竹芦渡,同金军对峙。由于军粮接济的困难,岳飞和军士们都忍饥作战。
    
    岳飞派三百名精兵埋伏山下,到深更半夜,每名兵士手持两大束柴草做火炬,一时之间,火光烛天,金人以为宋军大军前来增援,便慌忙撤退。岳飞率部追击,又取得胜利。
    
    岳飞以奇功转武功郎,升至诸司副使的最高一阶,但仍为从七品。岳飞自贬官秉义郎后,经几次升迁,至此方超过张所借补的武经郎的官阶。
    
    大约到建炎二年(1128年)年底,岳飞接到东京留守司的命令,须返回开封。
    
    闾勍对这个二十六岁的青年将领极有好感,却又无计挽留。最后,闾勍还是把岳飞手下的赵宏等十个能征善战的使臣(八、九品的小武官)留下,算是向岳飞借用。
  
  
  九、杜充误国
  
     
    宗泽去世后,接任东京留守、开封府尹的,是原北京大名府留守杜充。杜充是相州安阳人,和岳飞勉强可算是同乡。
    
    宋高宗和权奸黄潜善、汪伯彦发布任命时,要求杜先“遵禀朝廷,深戒妄作,以正前宫之失”。其实,杜充与黄、汪之流是一丘之貉,即使没有这番告诫,杜充也会反宗泽之道而行之。
    
    杜充上任伊始,立即中止了宗泽的北伐部署。
    
    当时,统制薛广所部已向相州挺进,因王善和张用两部未去会师,薛广战败牺牲。苦守近两年的相州城终于在建炎二年(1128年)11月陷落,守臣赵不试自杀。河东和河北的最后一批州县,包括北京大名府,全部被金兵占领。
    
    “两河豪杰”原先按照宗泽的计划,准备配合宋军北伐,杜充却切断了对他们的任何联系和支援,使金军得以竭尽全力,残酷镇压。著名的五马山寨也被金国大军所攻破。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书愤》诗云:
    
    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
    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
    上天悔祸终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
    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
    
    “宗泽在则盗可使为兵,杜充用则兵皆为盗矣!”
    
    宗泽之所以能收编大河南北的各种武装势力,是因为宗泽德高望重,秉公执法,严明治军,在宋朝军民中享有极高的威信,同时宗泽还有一个抗金杀敌、报国仇、复故疆的远大宏图来激励士气。
    
    杜充既无意于抗金,又没有威信,加之杜充具有刚愎自用,凶残严酷,恣睢暴戾,好猜忌等恶劣品性,更难以服众。
    
    在杜充的不良管理下,原本愿意接受宗泽领导的抗金武装内部开始离心离德、分崩离析,实力很明显地日益消弱。
    
    丁进和杨进两部首先叛而为“盗”,剩下的王善、张用等部也蠢蠢欲动。
    
    建炎三年(1129年)正月,岳飞奉命率本部两千人马自西京洛阳返回东京开封。对于新任留守杜充的所作所为,岳飞有所风闻,却不料杜充在见到岳飞之后,竟立即给岳飞布置了消灭张用等部的任务。
    
    张用是岳飞的同乡,曾当过汤阴的“弓手”,弓手类似于现在的巡警。张用和曹成、李宏、马友绍结为“义兄弟”,有几万兵力。此外,与张用勾结的王善也必然会前来助战。
    
    岳飞以“兵寡不敌”为理由,婉言推辞,暴戾恣睢的杜充顿时怒气冲冲,声称岳飞若不出战,当即砍头。
    
    岳飞无可奈何,只好同桑仲、马皋、李宝等屯驻开封西城外的诸将一同上阵,攻击南城外的张用军,双方在南薰门外交锋。驻军东城外的王善闻讯后,果然率军前来支援张用,张用和王善俘虏了李宝。
    
    岳飞率两千精锐勇猛的军士挺前作战。敌方有一员悍将出战,岳飞单骑直前,举大刀奋力一劈,居然将敌将自头顶至腰,劈成两半。
    
    接着岳飞率领两千勇士如狼似虎般掩杀过来,敌方顿时大骇,号称“二十万人”的乌合之众们终于溃散而退。
    
    对于岳飞来说,此次奇功不论是当时的感觉还是事后的追忆,岳飞都感觉有如神助。
    
    岳飞因功升武经大夫,比原来的武功郎高三官。正七品的武经大夫属诸司正使。
    
    盗匪杜叔五、孙海等包围开开封府东明县(今河南兰考县北)。岳飞又奉命前往解围,活捉了杜叔五和孙海。岳飞因此升转武略大夫、借英州刺史仍为正七品。
    
    王善、张用退兵后,又转攻淮宁府(今河南淮阳县),杜充派遣马皋等军追击,被王善、张用等军战败。张用等因久攻淮宁府城不下,便引军离去。王状况不肯退兵,与张用等从此分道扬镳。
    
    杜充又命都统制陈淬率岳飞等将前往救援淮宁府。
    
    岳飞先今偏将岳亨截断王善军剽掠之路,然后岳飞亲自率军与王善军战于清河,大败敌军,俘虏敌将孙胜、孙清等。
    
    岳飞因功升任武德大夫,授英州刺史。武德大夫比武略大夫高三官,但仍属正七品。
    
    建炎三年(1129年)四月,岳飞随同陈淬前往淮宁府解围,攻击王状况军。建炎三年(1129年)六月,岳飞在开封府太康县(今河南太康县)崔桥镇又一次击败王状况军。王状况率部东流西窜,最后投降金人。
    
    岳飞在开封城南薰门外的胜利,一时被传为美谈,然而,这其实正是杜充铸就的大错。杜充措置的乖谬暴戾,引发了一场本可避免的自相残杀的内战,使宋军的实力损失于内耗,使原本抗金的武装甚至沦为金国女真人的帮凶。
    
    由于岳飞骁勇善战,不仅在内战中立下军功,其实也解救了杜充个人的危困,加之两人的同乡关系,杜充既然需要依靠岳飞,就须要在某种程度上提拨岳飞,最后竟出现了岳飞为杜充“爱将”的传言,并广为流传。
    
    岳飞在杜充属下计升九官,自武功郎至武德大无计七官,另加借英英刺史到真授英州刺史计两官。
    
    但岳飞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爱国军人,决不会因此便对杜充感恩戴德。
    
    因为有了以往擅自脱离王彦领导的沉重教训,岳飞尽管对杜充的做法强烈不满,也不得不委屈在其节制之下。
    
    
    建炎二年(1128年)秋,金国完颜粘罕(汉名宗翰,本名粘没喝)又率大军由大同出发,长趋南下侵宋。
    
    完颜粘罕(汉名宗翰,本名粘没喝)途中闻知讹里朵所率东路金兵已攻破五马山民兵的营寨,便由黎阳渡河,去围攻澶州,遭到澶州城中军民的顽强抵抗。
    
    金军围攻了33天,终于把澶州攻下,随后就把城中居民全部屠杀,连婴儿也不留一个。十几年后有人从外乡回到澶州,在全城中竟找不到一户旧有居民。
    
    金国元帅左监军完颜粘罕(汉名宗翰,本名粘没喝)亲自领兵去包围濮州。州城较小,粘罕对其守御力量很藐视。守城宋将姚端乘其不备,夜袭粘罕军营,粘罕赤足而逃,险此被姚端所俘获。
    
    城中军坚守了一个多月,后来精疲力尽,终于陷落。金军入城之后,对于城中居民,不分“少、长、良、贱”,都大肆屠杀,还放火把房舍一律烧光。
    
    杜充自诩“帅臣不得坐运帷幄,当以冒矢石为事”,似乎是羽扇纶巾似的文臣和铁马金戈般的武将,兼具于一身。
    
    但是当得知金军行即将发动冬季攻势时,杜充马上就吓得失魂落魄。杜充担心金军会来攻开封,他唯一的对策,竟然是下令开决黄河的河堤(比抗战时期国军开决黄河河堤以阻碍日军的事迹早了八百多年)。
    
    黄河于建炎二年(1128年)11月改道入淮,但暴溢的浊流根本就不能阻遏金军南下,只能使平民百姓遭殃。
    
    金国元帅左监军完颜粘罕(汉名宗翰,本名粘没喝)率领的金国大军在受到洪水阻碍之后,掉头东向,与讹里朵的部队合力攻陷了北京大名府。
    
    在此之后,西起相州,北到沧州,中经大名府,东经东平府而到济南、淄州(今山东省淄川)、青州(今山东益都)、潍州(今山东潍州)等地,先后都为金国女真兵马所攻占。
    
    建炎二年(1128年)年底,在攻陷山东东平府之后,金国女真兵马便转头南向,准备去攻打宋高宗赵构临幸的行都扬州。
    
    建炎三年(1129年)正月上旬,金兵攻陷徐州。驻扎在淮阳军(今江苏邳县)的宋军韩世忠的部队与金军接战失败,溃不成军,退往沭阳,金军遂得直奔泗州(今安徽泗县)境内,寻找渡淮的合适码头。

    
    被宋高宗赵构选作行都的扬州城,此时已经处在金军的严重威胁之下。
    
    宋高宗赵构和权奸黄潜善、汪伯彦之流这时所倚靠的武装力量,是刘光世的部队。他们命令刘光世带领万余人马北上,到淮河边堵截南下的金兵。
    
    刘光世是官宦子弟出生,他贪图享乐,养尊处优,贪生怕死,畏敌如虎,向来害怕金兵,作战更是不敢当先,这严重打击了将士们的士气。
    
    在既没有抵达淮河南岸也没有看见女真兵马的影子的情况下,刘光世的部队就全部溃散而逃了。金国女真兵马因此得以顺利地渡过淮河,南下攻占天长,和扬州已近在咫尺了。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初三,前方军情极端吃紧,宦官在深夜中去向宋高宗赵构告急,宋高宗赵构惊惶失措,来不及再召集大臣会商,便立即穿上戎装,骑马出城,抢先逃命。跟随在赵构身边的,只有那个贪赃枉法的御营都统制王渊、宦官康履等五六人,侍卫兵也只有几个,大家打着马拼命奔跑。
    
    权奸黄潜善和汪伯彦没有及时听到女真兵马逼近扬州的消息,他们对于前来探听战讯的人,还用“不必担心”之类的话来支吾。突然有人来说皇帝已经逃跑了,两位权奸也急忙骑马拼命逃跑。
    
    金国女真兵马虽然暂时没有进攻东京开封,而是经过山东南下自徐州、泗州直捣扬州,但东京开封也开始陷入孤立、突出的严峻形势下,和江淮间的宋军失去了联系。无勇无谋的杜充根本没有胆量在如此险恶的局势中撑持下去。

  
    
    面对着金军即将发起的新攻势,躲在开东京开封城中的东京留守、开封府尹杜充如临深渊,惶惶不可终日,似乎大难临头,只有走为上计。杜充用前往南方
“勤王”为借口,准备率军南下避难。
    
    杜充既想逃离东京开封府,却又不肯承担放弃京城的罪责。于是杜充便想出了一个奸计,决定自己率东京留守司主力军南撤,而责成副留守郭仲荀留守开封。不久,郭仲荀也如法炮制,命留守判官程昌寓接替防务,自己逃往南方。程昌寓又逃之夭夭,将守城责任推给了上官悟。当时开封城中粮食奇缺,饿尸纵横,到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最后陷落时,城里的壮年男子还不满一万人。这个曾经是当时全世界最繁华的城市,濒临荒寂的境地。
    
    南宋朝廷得知杜充率重兵撤离东京开封府,事实上是听之任之,马上又任命杜充“兼宣抚处置副使、节制淮南、京东、西路”,还节制“应天、大名府,许便宜行事”,即委任杜充主持除陕西以外,长江以北的防务,“提重兵防淮”。
   
    杜充对朝廷的命令置若罔闻,他不逃则已,一逃便准备逃到长江以南。
    
    自建炎三年(1129年)六月下旬刚从前线回军东京开封,岳飞就接到杜充的命令,他的部伍必须随杜充撤往建康府(今江苏南京)。
    
    岳飞深知杜充此行此举,无非是要将长江以北的国土和人民拱手让与金人,岳飞十分气愤。但是,面对着这个刚愎自用且暴戾恣睢的长官,岳飞也只能按捺一腔怒火。
    
    岳飞进谏说:
    
    “中原之地尺寸不可弃,况社稷、宗庙在京师,陵寝在河南,尤非他地比。
    
    留守以重兵硕望,且不守此,他人奈何?
    
    今留守一举足,此地皆非我有矣。
    
    他日欲复取之,非捐数十万之众,不可得也。留守盍重图之。”
    
    杜充对于岳飞的忠告,自然只当是耳边风。他不对岳飞发怒和斥责,已经算是给这位“爱将”保留脸面了。
    
    东京留守司的大军很快就南撤了。既须越淮,还须渡江。岳飞尽管有三年前背井离乡,随康王赵构从北京大名府退至南京应天府的痛苦经历和感受,但尚未经历如此伤感的长途退却,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岳飞和军士们的心情都极为沉重,他们五里一徘徊,十里一回首,向被宋高宗和杜充丢弃的故土依依惜别。
    
    时值建炎三年(1129年)七月初秋,岳飞所部在铁路步与张用匪军遭遇并击败敌军,之后终于渡过波澜壮阔的长江,进驻建康府(今江苏南京)。
    
    对于岳飞这些北方人而言,他们早就听说过“上界有天堂,下界有苏杭”的民谚,但百闻不如一见。长江三角洲,包括当时浙西路和江东路的一角,是富饶的鱼米之乡,包括岳飞在内的那些初到江南的北方人都惊叹不已。
    
    从刘浩到杜充,岳飞先后跟随过七个长官。岳飞在抗金战场上,始终是奋不顾身,勇往直前,这有他身上的累累伤痕为证。
    
    然而出生入死的战斗,换得的却是一撤再撤,这使岳飞既迷惘,又苦闷。这位二十七岁的青年将领,对于从宋高宗到枚充的投降路线既极度反感,却又缺乏足够的认识。
    
    岳飞甚至埋怨自己不该当偏稗之将,以致进退皆须听命于人。岳飞还天真地幻想,如果自己一旦当上统重兵的将帅,便可挥兵杀过大江,飞越长河,摧灭强敌,何患大功不成,何患将来青史不留名!
    
    三年间的迭遭挫折,砥砺着岳飞的斗志。岳飞枕戈待敌,随时准备效命于新的杀敌战场。
    
    
    在杜充主持前沿军务期间,宋朝大约丧失了五分之二的国土。
    
    然而无论是以宋高宗为首的苟且求和派,还是像吕颐浩、张浚等倾向抗金的宰执大臣,都对杜充怀有莫名其妙的敬意。
    
    南宋朝廷的一份升官制词简直将杜充吹嘘得神乎其神:“徇国忘家,得烈丈大之勇;临机料敌,有古名将之风。比守两京,备经百战,夷夏闻名而褫气,兵民矢死而一心。”
    
    宋廷开始任命杜充为知枢密院事,官至执政,已是超擢。可是杜充仍嫌枢密院副长官太小,“自言中风在告”。宋高宗也明了杜充之意,但认为在“遭世多艰,临川望济”之际,必须重用这位“天下奇才”,故又破格任命杜充为右相。命相制发表四日,杜充“即起视事”,不再装病了。
    
    杜充任右相,又兼江、淮宣抚使,全权负责江防。宋高宗只留张俊一军作护卫,其余刘光世、韩世忠、王燮等军,都拨属杜充,将国家的安危存亡委托于杜充一身。刘光世和韩世忠是苗刘之变时救驾的大功臣,他们嫌杜充严酷,不愿服从杜充节制。
    
    杜充勉强调集了十多万军队,稀疏地部署在漫长的沿江防线上。其中惟有原东京留守司军还有相当战斗力,他们曾在宗泽指挥下,同金军打过硬仗。而其他各路宋军当时与金军交战时,都只有一触即溃的记录。
    
    长江天堑,江面宽广,一支有作战经验的水军,就足以阻挡金国女真骑兵的侵略。两年前,李纲任宰相时,建议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军。流光易逝,这个建议早已被宋廷贬为一纸废文。杜充只是委派邵青、郭吉为水军统制,率领为数不多的水军,布防于江上。
    
    当时有个盗匪军贼头目,名叫李成,河北东路雄州归信县(今河北雄县)人,当过弓手。他能挽弓三百斤,惯舞双刀,每把刀各重七宋斤,十分勇鸷。建炎初年,李成当归信知县,率兵众和老小数万人,投归宋高宗。李成听信一个相面道士陶子思的话,说他“有割据之相”,于是便发动叛乱,到处烧杀抢劫,危害四方。刘光世率军击败李成,缴获李成的一把提刀,并俘虏了陶子思,将他处死。宋高宗看到此刀,从此一直很赏识李成的武技。此后李成叛服无常。这次李成又勾结南下的金兵,乘势在淮南攻城略地。
    
    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杜充命令王燮率军进攻李成盘据的滁州(今安徽滁州),王燮只行军三天,就畏缩不敢前。
    
    岳飞时任江、淮宣抚司右军统制。岳飞奉命率本部人马策应。岳飞渡江抵达真州六合县(今江苏六合县)的宣化镇,便得到急报,说李成派五百轻骑,前来偷袭本县的长芦镇。因为镇上留有王燮的辎重,这是提典刑狱裴凛新自送来的犒军银、钱、绢,贮存在崇福禅院。于是岳飞便下令急行军,前往救援。
    
    岳飞率江、淮宣抚司右军赶到九里冈,正遇满载而归的李成匪军,岳飞立即麾军予以迎头痛击,全歼敌人,活捉匪军枭将冯进,夺回大批银、钱和绢,营救出一批被盗匪军贼俘掠的百姓与和尚。这是岳飞和李成匪军的首次交锋,揭开了岳飞在江南抗金的序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岳建良 发表于 2012-3-3 13:4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金军过江
    
    建炎三年(1129年)春,金国女真军队虽一度占领了长江北岸的扬州,但并没有从扬州再渡江南侵,不久就逐步撤兵北去。
    
    宋高宗自从南宋小朝廷建立以来,一意对金国奉行妥协求和政策,只图苟且偷安于东南一隅。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经历了扬州逃难和苗刘之变后,失魂落魄,自动去掉了皇帝的尊号,还在五、六、七、八诸月,改用康王的名义接二连三地写信给金国皇帝和当时掌握实权的军事首脑金国元帅完颜粘罕(汉名宗翰,本名粘没喝),说自己“守则无人”,“奔则无地”,“惟冀阁下之见哀而赦己”,
表示要自动取消国号,取消帝号,要向金国无条件投降,甘愿当金国的一个藩属,苦苦哀求女真贵族们能让他如愿以偿。
    
    南宋小朝廷的祈哀乞怜,卑辱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其后果无非是使金国女真侵略者的气焰更加嚣张。
    
    建炎三年(1129年)秋,在宋高宗赵构接连向金国最高统治者们上书乞哀之际,金国女真贵族们又出动了大军,还带上在燕、云、两河等地强征的剃头签兵,以四太子完颜兀术(宗弼)为统帅,再次大举南侵攻宋。

    
    在这次侵宋战争中,金国元帅左监军完颜挞懒(昌)负责淮南战场,完颜兀术(宗弼)负责江南战场。金国方面对他们的评价是,完颜挞懒(昌)“有谋而怯战”,完颜兀术(宗弼)“乏谋而粗勇”。
    
    江南战场的金军分兵两路。西路军由完颜拔离速、耶律马五等指挥,在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由黄州(今湖北黄州)渡江,先后攻入江西、湖南和湖北三路,一路烧杀劫掠,然后北撤。
    
    驻江州(今江西九江)的刘光世军闻风逃窜,致使金军在西路的一支偏师得以横行几千里。只是南方一些村民自动组织抵抗,才使那些金兵遭受一些损失,而有所忌惮。
    
    东路军是完颜兀术(宗弼)亲率的金国军队主力,也是金国女真兵的精锐。
    
    完颜兀术(宗弼)剽悍非凡。他在灭辽的一次战斗中,箭矢用尽,就徒手夺取辽兵的长枪,刺死敌方八人,活捉五人。每当战斗打得异常激烈,难分难解之际,完颜兀术(宗弼)就脱掉头鍪,暴露出光秃秃的脑袋和辫发,冒着骤雨般的矢石,冲锋陷阵。
    
    驻扎在镇江的韩世忠所部也和刘光世所部一样,当探知东路的金军企图在采石渡江的消息之后,韩世忠所部不敢率部去迎击,却抢先把所有储积的物资全部装入海船,连同全军人马,一并运往江阴。临行,惟恐镇江的城垣被敌人利用,就放火把它烧掉。
    
    建炎三年(1129年)十一月,江、淮宣抚司水军进袭匪军李成所部。金兵立即去支援李成匪军,击败宋军,掳获宋军的大部分船舰。
    
    完颜兀术(宗弼)军攻打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的采石渡和慈湖失利,改由建康府西南的马家渡过江。宋朝水军统制邵青仅有一艘战船,率十八名水手进行拦击,艄工张青身中十七箭,邵青等力竭败退。另一水军统制却不战而逃。
    
    南宋在长江下游的防线,已被金军节节突破,而且简直是土崩瓦解了。
    
    
    此时,杜充手下尚有六万兵力,杜充得到金兵渡江的紧急战报,慌忙命令都统制陈淬率领岳飞、戚方、刘立、路尚、刘纲等十七员部将,统兵两万赶往马家渡迎战,又命王燮指挥一万三千兵马策应。
    
    金军当时有二十艘大舰船,每次可载一千人渡江,首先登岸的是渤海万夫长大挞不野,他的军队驱逐了守岸的少量宋军。待陈淬率军抵达马家渡时,金将鹘卢补、当海、迪虎的部队都已渡江,金国军队兵势甚盛。
    
    陈淬是福建路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北宋亡国时,陈淬的妻儿八人被金军杀害。国仇家恨,使陈淬义无反顾。
    
    陈淬率领的二万宋军将士也保留了宗泽统兵时的战斗作风,勇敢地与金军搏战。岳飞所率的右军更是争先奋击,同金国汉军万夫长王伯龙部对阵。
    
    当时其它各路宋军与金兵交锋时往往一触即溃,或不战而溃,惟独原东京留守司军还是继承了能打硬仗的传统,居然与金国主力部队激战了十多个回合,也未分胜负。
    
    正当宋金两军激烈混战之际,不料宋军大将王燮突然率部逃跑,这立即影响到整体战局,剩下的宋军顿时军心动摇,方寸大乱,金军于是得以乘机击溃宋军。
    
    陈淬兵穷势尽,仍不后退,他大骂金人,显利刃搠胸,至死神色不变。陈淬生前曾“自题其像”说“数奇不是登坛将”,但仍不愧为一位抗金烈士。
    
    在其他宋将全都率部“鸟奔鼠窜”的严峻形势下,岳飞仍然率部坚持战斗,直至天色昏黑,岳飞方才整军退守建康城东北的钟山。
  
    
    早在金军渡江以前,杜充身为宋军统帅,却深居简出,不见部将。除了诛杀无辜以立威之外,杜充没有任何应敌之方。
    
    在金军渡江以前,岳飞曾强行进入杜充的卧室,
    
    岳飞泪流满面地慷慨陈词说:
    
    “勍虏大敌,近在淮南,睥睨长江,包藏不浅。卧薪之势,莫甚于此时,而相公乃终日宴居,不省兵事。
    
    万一敌人窥吾之怠,而举兵乘之,相公既不躬其事,能保诸将之用命乎?
  
    诸将既不用命,金陵(建康府别名)失守,相公能复高枕于此乎?
    
    虽飞以孤军效命,亦无补于国家矣!”
    
    岳飞凭借着作为得力部将的身份,尚有进行谏劝的资格。
    
    岳飞恳请杜充出来视察师旅,凶暴的杜充也并未对岳飞怒斥,只是敷衍搪塞一番,说:“来日当至江浒。” 其实,杜充仍然继续深居宅院,闭门不出。
    
    
    此刻杜充接到马家渡宋军溃散的败报,就慌忙要乘船逃命。
    
    杜充刚下令打开建康城的水门,健康城百姓的船只便抢先拥挤出城。
    
    杜充派人去命令民船让路,说:“相公欲迎敌金人耳。”
    
    百姓们回答说:“我亦去迎敌。”
    
    气得杜充目瞪口呆,只好返回宣抚司衙门。
    
    百姓们都在市井间喧腾,骂杜充说:“杜相公枉斩了多少人,及其警急,却欲弃城先走!”
    
    第二天,杜充终于得以率亲兵三千渡江,逃到江北的真州(今江苏仪征)。
    
    完颜兀术(宗弼)派人劝人去劝降,允许杜充组织傀儡政权,杜充立即无耻地叛国投敌,向金人投降。
    
    宋高宗赵构得知杜充投敌,“不食者累日”, 宋高宗说“朕待充自庶拜相,可谓厚矣,何故至是?”
    
    其实,将一个庸才和懦夫如同擎天柱一般尊崇,也足见南宋皇帝和大臣之有目无珠。
    
    
    杜充之出逃和降敌,其实并非完全是一件坏事。对于岳飞说来,实为幸事。
    
    岳飞从此得以摆脱那个刚愎自用且暴戾凶残的上司杜充的羁束,岳飞从此自成一军,开始了独当一面的抗金斗争。
  
  
  十一、中流砥柱
  
    
    自建炎三年(1129年)在11月20日宋军在马家渡战败之后,岳飞率原东京留守司右军在钟山驻扎了一两天,岳飞决心摆脱杜充的羁绊,遂于11月22日率部南下,去寻找南宋朝廷。
    
    完颜兀术(宗弼)渡江占领建康府(今江苏南京)之后,急于活捉宋高宗,灭亡宋朝,故他只派号称“萧、张二太师”的萧斡里也和张真奴,率偏师数千人留守建康。张真奴等又不时派人或派遣少量兵力,持黄旗前往招谕附近的州县投降。
    
    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初,完颜兀术(宗弼)统率大军经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县)、湖州安吉县(今浙江安吉县东北),直扑临安府(今浙江杭州)。
    
    宋高宗赵构的南宋小朝廷经过不断搬迁,此时已将临安府作为“行在”,即行都。宋高宗得知金军渡江消息,便采纳宰相吕颐浩的建议,从临安退到明州(今浙江宁波),再从明州航海南逃。他们认为,海上虽有惊涛骇浪之险,却比陆上安全得多。
    
    岳飞“孤军转战,且行且击”。统制刘经和后军统制扈成率军同岳飞会合,驻军于建康府句容县(今江苏句容县)东南的茅山,茅山为道教名山。
    
    岳飞提议南下广德军,刘经表示赞同,扈成却口是心非。
    
    等到岳飞的右军和刘经一军出发之后,扈成便带领后军前住镇江府金坛县(今江苏金坛)。后来,扈成同江、淮宣抚司另一转当土匪的统制戚方火并,而被戚方杀害。
    
    岳飞从建康府(今江苏南京)一带行军到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县),前后六战,斩杀金国女真兵首级一千二百多。
    
    岳飞对那些被俘的河朔剃头签军做了些思想教育工作,命令他们回金营后,充当内应,趁黑夜放火,烧毁七梢、九梢炮车、轴重和各种器杖。岳飞乘机出兵夜袭金军大营,里应外合,重创金军。
    
    到达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县)的钟村后,军队再也无法继续前进了。
    
    当时,南宋朝廷飘样出海,去向不明。右相兼江、淮宣抚使杜充已经渡江投敌,原宋军的很多将士也就转变成了以掳掠为生的盗匪军贼。
  
    各种各样的坏消息,使军心浮动,将士们深感前途渺茫。军粮也开始短缺。岳飞部下有的军士开始逃往其他各军,有的甚至情愿充当盗匪。
    
    某些原江、淮宣抚司的散兵游勇,甚至派人前来,约岳飞为首领,一起去投降金人。
    
    岳飞面临前所未遇的艰难复杂处境,必须当机立断。
    
  
    岳飞召集全体将士慷慨陈词说:
    
    “我辈荷国厚恩,当以忠义报国,立功名,书竹帛,死且不朽。
    
    若降而为虏,溃而为盗,偷生苟活,身死名灭,岂计之得耶!
    
    建康,江左形胜之地,使胡虏盗据,何以立国!
    
    今日之事,有死无二,辄出此门者斩!”
    
    岳飞慷慨的言词,激昂的音容,使全体将士感泣起来,将士们不敢再萌生异志。
    
    岳飞最后对刘经等军说:
    
    “凡不为红头巾者,随我!”
    
    刘经等人也表示愿追随岳飞,共同抗金。
    
    对于那些前来相约降金的各路散兵游勇,岳飞假意应允,并且要求他们上缴兵籍。当他们按预定日期抵达时,岳飞率亲信三、五人,全副武装,“弯弓跃马”,同各部的勇健者比武,接连击败了几十人。
    
    最后,岳飞点阅兵籍,对众人大声说:
    
    “以尔等之众且强,为朝廷立奇功,取中原,身受上赏,乃还故乡,岂非荣耶!
    
    必能湔涤旧念,乃可相附,其或不听,宁先杀我,我决不能从汝曹叛!”
    
    岳飞态度决绝,义正词严,终于使众人悔悟。
    
    大家钦佩岳飞忠义爱国、勇武绝伦,异口同声地表示:“唯统制命!”
    
    在危难而复杂的局面中,岳飞进行巧妙而果断的处置,表现出非凡的智勇,也使众将士同心同德地团聚在抗金杀敌、保家卫国这面旗帜之下。
    
    尽管如此,军粮的匮乏,仍然威胁着这支军队的生存。岳飞千方百计筹措军粮,并且尽可能从敌人那里夺取粮食。
    
    岳飞与士卒们同甘共苦,每次进餐,总是和下等的兵士共用粗粝之食。
    
    岳飞认为,在供给困难之时,尤须维护严明的军纪。岳飞规定全体军士虽忍受饥困,也必须在营寨里安心操演或值勤,绝不准私自出去骚扰百姓。
    
    岳飞侦知占据溧阳县的金军兵力薄弱,就命刘经率一千人马前往攻袭。宋军夜袭并攻克县城,杀获五百多金国女真兵,生擒同知溧阳县事、渤海太师李撒八。
    
    转眼间已到了建炎四年(1130年)初春,岳飞却不能为部属提供最低限度的衣食之类,供将士们辞旧迎新之用。
    
    岳飞、刘经率部到了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县)的钟村之后,就下令给各自的部队,不许他们骚扰当地的平民百姓。然而在那衣食无着的严峻形势下,尽管约束很严格,但收效却甚微。因饥寒所迫,有的兵士甚至违令私自外出抢掠。
    
    广德军小吏李寅建议岳飞移屯当时比较富庶的常州宜兴县(今江苏宜兴市)。
    
    宜兴知县钱谌等人闻知岳飞的威名,也特地派人送信给岳飞,欢迎岳飞率军前来保护宜兴县境,并说县里的存粮足以供一万军人吃十年。
  
    宜兴县东临太湖,北通常州,西面又逼近建康府(今江苏南京)通临安(今浙江杭州)的大道,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地。
    
    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岳飞统军进驻宜兴县,将兵营屯扎在县城西南的张褚镇。
    
    原江、淮宣抚司水军统制郭吉转当土匪后,也盘踞于宜兴县。
    
    岳飞派人投信,以好言抚慰,希望郭吉弃暗投明,共同抗金。郭吉却急忙带一百艘船,满载抢劫到的财物和人员逃跑。
    
    岳飞闻讯后,命令部将王贵和傅庆率领二千人追击,俘获了郭吉的几乎全部的人和船。
    
    王贵是相州汤阴县人,是岳飞的同乡。傅庆是卫州窑户出身,原是刘光世部将,在马家渡之战后追随岳飞。王贵和傅庆都是能征善战的勇将,成为岳飞的左右手。扈成被戚方杀害后,其统领庞荣率领残部投奔郭吉,此时也乘机归顺岳飞。
    
    在宜兴县境,当时尚有三支为害一方的土匪队伍。马皋和林聚的匪军各有几千人,岳飞派遣辩士去劝降,得到了成功。另一支土匪,头目号称张威武,不肯投降。岳飞单骑闯进土匪的巢穴,乘张威武惊愕之际,将他斩死,并收编其全部人马。
    
  
    在那内祸外患交迫的艰难乱世,广大民众的生命财产朝不保夕。宜兴县居然进驻了一支与众不同的军队,对民间秋毫无犯,这不能不使宜兴人民喜出望外,交相称誉。
    
    宜兴百姓用朴素的语言称颂岳飞,说:“父母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难。”
    
    甚至很多外地人也争先恐后地移居宜兴县避难。
    
    按照中国古代的隆重礼节,宜兴人民出资为岳飞建造生祠,以表达父老百姓的感激之情。古代的祠庙主要用于尊崇先贤、祖宗,以至神仙鬼怪之类,为活人营建生祠,乃属特例。
    
    当时的宜兴知县钱谌在为岳飞生祠作叙时写道:
    
    “时方夷狄、盗贼交寇四境,举邑生灵几死而复生者屡矣,皆公(指岳飞)之造也,其德孰加焉。
    
    人莫不谓:「父母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难。」
    
    无以见其报称不忘之意,乃立生祠,绘英雄卓绝之姿,修况水芬磬之奉。
    
    ………………………
    
    然察人之情,犹以为未至,皆欲图像于家,与其稚老晨昏钦仰,如奉省定而后已”
    
    所以,宜兴百姓不仅要为岳飞建造生祠,还要将岳飞画像“摹刻于石,庶广其传”,“图像于家”,挂在家里让老少早晚瞻仰敬奉。
    
    宜兴百姓简直将岳飞尊奉为神人,这在中国古代史上是少见其例的。
    
    
    岳飞对待河北、河东等地的被金人强征的剃头签军,一贯采取正确的政策,将他们视为自己的骨肉同胞,不歧视,不苟待,尽量做争取工作。于是“岳爷爷”的声名远播,成千上万的签军争先恐后地前来降附岳飞。
    
    在降官如毛、溃兵似潮的逆流中,岳飞卓尔不群,岳飞以必胜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恰当的措置,发展和壮大了自己的队伍。
    
    这个二十七、八岁的青年统制开始担任主将,他按照自己的意图和风范,塑造一支抗金劲旅。后来,广大人民群众称这支雄师为“岳家军”。此时,“岳家军”初具雏形。
    
    著名爱国诗人陆游诗云:“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
    
    “岳家军,盖绍兴初语”。岳家军当时尚不是一支大部队,暂时无力扭转乾坤;但在江南的抗金战场上,岳家军已不愧为抗金的中流砥柱。
    
    南宋史官吕午《和岳王庙壁上韵》诗云:
    
    当年谁说岳家军,纪律森严孰与邻。
    师过家家皆按堵,功成处处可镌珉。
    威名千古更无敌,词论数行俱绝尘。
    拟取中原报明主,亦劳余刃到黄巾。
    
    (吕午在诗后注解:祁阊西一舍有庵,曰东松。绍兴初,岳鄂王提兵经吾郡西上,士卒秋毫无犯,夜宿人门外,足不敢一越限内。尝憩是庵,留题。)
    
    
    岳飞的故乡相州汤阴沦陷后,有个同乡前来寻找岳飞,告诉他母亲姚氏和岳飞子女的消息,并且转达了姚氏的反复叮嘱:“为我语五郎,勉事圣天子,无以老媪为念也。”
    
    在岳飞背井离乡、从军报国之时,岳飞决定留下妻子刘氏来照顾老母和幼子。
    
    然而,岳飞的第一任妻子刘氏不能守节,不愿忍受艰苦,先后两次改嫁,刘氏撇下岳母姚氏和岳云、岳雷两个幼子以及一个女儿岳安娘,使一家老小越发陷于颠连无告的困境。
    
    岳飞愤恨刘氏的背信弃义,而老母姚氏和幼子岳云、岳雷的凄惨境地,更使岳飞忧心忡忡、寝食难安。岳飞派人潜回汤阴,前后十八次,方才将老母和岳飞的儿子、女儿接到岳飞的军营。
    
    大约在建炎三、四年间,岳飞又另娶一位新妻,名叫李娃,李娃比岳飞大两岁,结婚时已有二十八、九岁。李娃孝顺姚氏,也爱抚岳云和岳雷,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后来,岳飞含冤遇害之时,腰间还系着李娃给他的玉环。
    
    岳飞和老母相别虽只有几年的时间,然而这期间的颠沛流离和忧悸惊恐,已使得这位老太太十分衰老,经常是在疾病呻吟中过日子。到达江南以后,多雨的天气和潮湿的地面,都是这个北方老年人所不习惯的,疾病便因而更多:先是腿脚疼痛,后来连举止行动也都感到困难。
    
    作为军人的岳飞,经常表现出来的是他雄壮英勇的一面,但在母亲面前,岳飞却是一个体贴入微的孝子:只要军中稍有闲暇,岳飞便跑到母亲身边,亲自服侍母亲。
    
    尽管军务繁冗,只要不出兵,岳飞总是晨昏侍候母亲,亲自调药换衣,服侍饮食,无微不至。岳飞母亲有病,岳飞一定要亲尝药饵,然后再让母亲服用。
    
    甚至为了母亲的休息和调养,岳飞在家时连走路和咳嗽都小心翼翼,不敢出声,唯恐惊动老母。岳飞出师打仗之前,必定叮嘱家人,要谨慎侍养母亲。
    
    后来在岳家军克复襄汉六郡之后,岳飞就因母亲姚氏病重,“别无兼侍,以奉汤药”,上奏恳请暂解军务。
    
    岳飞新娶的的妻子李娃,也很恭顺地服侍着这位年老多病的婆婆。
    
    建炎四年(1130年)十—月十五日,在宜兴唐门军中,岳飞的第二任妻子李娃生下了一个儿子,即岳飞三子岳霖。
    
    据《鄂国金陀稡编》所收史料的记载:
    
    “李氏,名娃,字孝娥。奉其姑有礼度,又能筹理军事。在宜兴日,先臣(岳飞)尝召至行在,部下谋叛,李氏得之,不言。一日,会诸将于门,坐告之,捕斩叛者,一军肃然。”

    
    然而,在家事之外,岳飞却决不把军营中事“归而谋诸妇”。
    
    当驻军宜兴期内,有一次,岳飞率领部队出外作战,把兵营中事,和所有留守兵营的人员,都委托一员亲将负责管理。
    
    岳飞出发之后,军营中却传来一个消息,说岳飞的军队在战争中受到了挫败。
    
    岳夫人听到这消息后,异常担心,便去和这员亲将商洽,希望他选取一些精兵,前去策应。
    
    正当这员亲将调集人马的时候,岳飞却已从前线转了回来。
    
    看到这一情况,岳飞便赶往校场,问这员亲将这是要干什么。
    
    亲将回答说:听说太尉(这是宋代对一般名位不高的武将的通称)出兵作战稍有不利,所以选了一些敢战之士,准备前往策应。
    
    岳飞呵斥道:我命你坚守根本,天不能移,地不能动。你现今并没有得到我的命令,却擅自动摇军情,这是目无军纪!
    
    说完这话,岳飞立即就要以军法从事,要把那员亲将斩首。
    
    亲将十分害怕,祈求岳飞饶恕,并陈说是受了岳夫人的命令才这样做的。
    
    然而岳飞却仍认为军队中的事务不是妇人可以干预的,更不应该按照妇人的意见行事,于是这错误仍须由那员亲将承担。岳飞终于给予这员亲将以极严厉的处罚。
    
    岳飞后来对李娃严加限制,不许她干涉军事,只许她在大军出征前,“至诸将家,抚其妻、子,以恩结之,得其欢心”。
    
    
    再说完颜兀术(宗弼)攻占临安府(今浙江杭州)之后,即命斜卯阿里和乌延蒲卢浑带四千精骑,急驰明州,追捉宋高宗。
    
    这支金人的偏师经历长途奔波,已成强弩之末。宋将张俊在明州以优势兵力迎战,使疲惫的金军遭受“小衄”。完颜兀术(宗弼)派兵增援,张俊急忙撤离明州。
    
    金军虽占领明州(今浙江宁波),但处境日益困难。遥望东海,烟涛微茫,无宋高宗逃帆之影迹;回首西北,山水重沓,却有岳飞率领的宋军新兴劲旅之阻击。密布的河湖,不利骑兵的纵横驰骋;卑湿的地气,又造成将士的水土不服。
    
    完颜兀术(宗弼)终于决定撤兵。因劫掠到的财物过多,如按来路直接北撤,陆运不便,于是金军绕道大运河,水陆并行,破秀州(今浙江嘉兴),陷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占常州(今江苏常州),准备自镇江府(今江苏镇江)渡江。当时浙西运河全程有64十一宋里。
    
    金国女真贵族宣称“搜山检海已毕”,用以掩饰其军事上的失利,同时又在江南地区残酷地进行焚戮,用以发泄其气恼和兽性。
    
    最先遭殃的是明州(今浙江宁波),州城里的居民基本被杀光,除东南角的几所佛寺外,房屋也全部烧成灰烬。金军又派兵四出,在整个州境搜剔杀掠,即使是人人迹罕至的深山穷谷,也罹其荼毒。
    
    接着,金军又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府城纵火,连烧三天三夜,烟焰不绝。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在南宋初几经兵燹,户口只剩下十分之二、三。
    
    在平江府(今江苏苏州),纵横百余里的大火,五天方灭。金国女真兵疯狂的烧杀劫掠,加之已经沦为盗匪的某些宋朝官军的骚扰,以及建炎四年(1130年)夏季的瘟疫,平江府人民丧生者近五十万,只有十分之一、二的人口幸免于难。
    
    此次金兵渡江南侵,东路军所蹂躏的面积比西路军小,约为两浙路的一半和江东路的一角,但这个地区却是宋朝最富裕丰膄的粮仓,是当时全世界最富庶的地区,饱受了如此酷烈的战祸,非短期所能恢复。
    
    江南军民面对金国女真兵的凶暴行径,也进行了奋勇的抵抗。
    
    金军攻打临安府(今浙江杭州)时,州治钱塘县令朱跸率乡兵二千,横挑强敌。朱跸身受重伤,仍然令士兵背负他后,继续指挥战斗,最终在天竺山英勇牺牲。
    
    弓手首领祝威和金胜率余部据守葛岭。他们在崎岖的山路上,用泥土覆盖编竹,佯装通道,设下埋伏。
    
    金国女真骑兵冲击葛岭时,一批又一批地踣仆,乱成一团。乡兵们挥兵刃奋斫,使敌人横尸山谷。狂怒的完颜兀术(宗弼)以大兵从南麓冲上葛岭,因众寡悬殊,祝威、金胜等抗金勇士壮烈牺牲。
    
    在严州桐庐县(今浙江桐庐县),钱峃、钱觷兄弟和方庚指挥民兵三千人,在牛山击败了金兵。
    
    金军进犯越州(今浙江绍兴)时,馀姚(今浙江余姚)知县李颖士招募几千乡兵,同把隘官陈彦一起御敌。他们布列了很多旗帜,迷惑金军,胜利地阻击了一昼夜。
    
    建炎四年(1130年)三月,完颜兀术(宗弼)的大军撤离平江府(今江苏苏州)时,宋军统制陈思恭率领所部,邀击泊船于吴江县(今江苏吴江市)境太湖中的敌人后军,也取得胜捷。
    
    这一系列战斗都沉重地打击了金国女真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使金军难以在江南立足。
    
    金国女真贵族这次派金兵南侵,其最初的目的,本是企图活捉宋高宗赵构,一举消灭赵宋政权。
    
    却不料,在这次追袭过程当中,“江北之民,誓不从敌,自为寨栅,群聚以守者甚众”;金军过江以后,也同样不断受到各地抗金武装的不断攻击,金军在江南也难以立足。
    
    经受到上述种种挫折之后,金军统帅决定放弃追袭宋高宗赵构的计划,也放弃了已经攻陷的江南大部分州郡,要转回头去,去倾力经营中原和华北各地。
    
    
    建炎四年(1130年)三月,金军在撤离平江府之后,又直扑常州。
  
    常州知州周杞探知敌情,急忙派属官赵九龄专程赴宜兴县,邀请岳飞率军前来守卫常州城。
    
    由于当年在张所河北西路招抚司的相知,赵九龄也曾为岳飞移军宜兴县,进行联系和说合工作,岳飞对此十分铭感。故人相见,分外亲热,而紧迫的军情,又不容两人重叙旧谊,畅谈经历。岳飞忙于部署军队,准备驰援常州城。
    
    不料常州知州周杞惊慌失措,竟紧随赵九龄之后,放弃常州城,也逃到宜兴县。其实,周杞只要开闸放泄源于镇江府丹阳县练湖的水,金人的舟船就会在运河中搁浅,而不能行驶。
    
    岳飞与周杞、赵九龄商议和筹划一番,即率领精兵北进,去夺回常州。岳家军前后四战,将许多金国女真兵掩杀在河里,并活捉了女真万夫长主少孛堇等十一人,一直追击到镇江府的东部。
    
    由于已经沦为盗匪的原宋朝官军戚方的匪军攻陷了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县),使宜兴县张渚镇的后方基地受到威胁,岳飞遂回师宜兴县。
  
    岳飞亲自率领一千多精锐骑兵奔赴广德军,戚方的匪军却已转而西向,前去攻打宣州(今安微宣州市)。
    
  
    岳飞途经广德军的金沙寺小憩时,写就一篇题记,以抒襟怀:
    
    “余驻大兵宜兴,缘干王事过此,陪僧僚谒金仙,徘徊暂憩,遂拥铁骑千余长驱而往。
    
    然俟立奇功,殄丑虏,复三关,迎二圣,使宋朝再振,中国安强,他时过此,得勒金石,不胜快哉!
    
    建炎四年四月十二日,河朔岳飞题。”  
  祖国的安定统一和强盛,一直是萦绕岳飞心头的远大宏图,而眼前的任务,则是尽快向江南的战略重镇建康府(今江苏南京)进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岳建良 发表于 2012-3-3 13: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收复建康
    
    
    建炎四年(1130年)三月,完颜兀术(宗弼)率领金军大队人马到达镇江府,打算满载掳获品渡过大江,却遭到韩世忠所部的拦击。
    
    金军号称十万人,韩世忠所部只有八千余人,若与金军陆战,显然力不从心。韩世忠命令全军登上战舰,以水师迎战陆军,确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完颜兀术(宗弼)只能用小船驰出运河,在金山一带江面迎战,屡次失败,十分狼狈。兀术请求韩世忠放金军过江,韩世忠却提出了兀术不能接受的条件:放回徽、钦二帝,归还宋之故土。
    
    但韩世忠的海舰尖底,吃水深,无法进入运河。走投无路的金军退到黄天荡(今江苏南京东北),企图开掘一条河道入江,又遭韩世忠拦截。
    
    后来有个汉奸献策,金军又另外掘通河道,得以将船只经秦淮河,引入建康(今江苏南京)城西的江面。
    
    韩世忠军还是溯江赶来邀击。
    
    又有汉奸教完颜兀术(宗弼)乘无风之际,用小船向宋军施放火箭。
    
    韩世忠军原来准备水陆两栖作战,其航海巨舰还装载马匹、粮食、辎重、军人家属等,无风不能行驶,遭敌人攻击后,韩世忠的巨舰一艘接一艘地着火,只得蔽江而退。
    
    黄天荡之战前后相持四十多天。韩世忠虽败犹荣,此战教训了金国女真贵族,使完颜兀术(宗弼)等领悟了一个浅显的军事常识,在大江上往返,非同儿戏,甚至会有灭顶之灾。
    
    
   建康府(今江苏南京)成为金军在江南仅存的立足据点,对于金军以后再下江南,吞灭宋朝,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价值。
    
    当完颜兀术(宗弼)和韩世忠在长江上相持之际,建康府的金兵在城东北的钟山、城南的雨花台构筑大寨营垒,开凿了两道护城河,并在山上挖洞,以供“避暑”之用。
    
    金人“陆增城垒,水造战船”,从采石矶渡江北去,继而复返的队伍,也络绎不绝。韩世忠的战败,又使金人留驻建康“避暑”的可能性增大了。
    
    此时,浮海归来的南宋小朝廷把越州(今浙江绍兴)作为“行在”。
    
    宋高京君臣将驻扎在建康府(今江苏南京)的金军视为悬在自己头顶上的利剑,生怕金军会把建康府打造成下一次进攻江南的基地和跳板。
  
    为了驱逐建康府的金军,宋高京君臣几乎调动了可以动用的全部兵力。南宋朝廷在长江中下游已经部署了刘光世、韩世忠、张俊这三支部队,而宰相赵鼎还建议说,应急召在四川的张浚的兵马顺江东下,以相策应。

    
    然而将官虽多,却都拥兵自重,谁都不愿去冒风险,更不敢去进攻驻扎在建康府的金军。
    
    宋高京君臣任命大将张俊为浙西路、江东路制置使,“诸将并受节度”,全权负责收复建康事宜。
  
   但是胆怯无耻的张俊宁肯任人切齿唾骂,也不敢向建康城前进一步。
  
    勇于承担收复建康重任的,惟有新兴的抗金劲旅,——岳飞的岳家军。
    
    由于杜充的原江、淮宣抚司事实上已经撤销,南宋朝廷让岳飞改任御营司统制。
    
  
    建炎四年(1130年)四月二十五日,即韩世忠战败的当日,岳飞在位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城南三十宋里的清水亭与金军交战,首战告捷,金国女真兵横尸十五宋里。
    
    岳家军将士斩获耳戴金、银环的女真人头一百七十五级,活捉女真、渤海、汉儿军四十五人,缴获马甲、弓、箭、刀、旗、金、鼓等器械三千七百多件。
    
    然而,在敌众我寡的情势下,要彻底围歼完颜兀术(宗弼)的统率的彪悍的金国大军,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岳飞当时采用的策略是自南而北,驱逐金军过江。
    
    建康(今江苏南京)城南三十宋里有一座山,上方双峰,东西对峙,故取名牛头山。
    
    建炎四年(1130年)五月初,岳飞率军前往清水亭之西十二里的牛头山扎营,山上“林树葱郁,泉石相映”,足以保障将士的休整和饮水。
    
    岳飞派遣一百名勇猛善战的军士,身穿金军的黑衣,在昏黑的夜里混入雨花台的金军大营,偷袭金军。金军分辨不清敌我,自相攻击,乱杀一通。
    
    为防止岳家军再次劫营,金人不得不在营外增派巡逻部队,但是其巡逻部队又遭岳家军的伏击,而被歼灭。
    
    从建炎四年(1130年)四月到五月,岳家军先后与金国女真主力军作战几十次,都取得了胜利。
    
    战事的接连失利,使金军统帅完颜兀术(宗弼)虽知放弃建康(今江苏南京)可惜,却又痛感久留建康无益。
    
    自建炎四年(1130年)五月五日开始,完颜兀术(宗弼)便指挥金国军队加紧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城内大肆劫掠和屠杀,完颜兀术(宗弼)本人则于五月十日移驻于建康城西北十五宋里的靖安镇(即龙湾市)。金军在撤退之前,还放火把建康全城付之一炬。(比1938年日军在南京的大屠杀早了八百多年)

    
    岳飞侦知金国女真主力军撤退的迹象,于是亲自率领三百精锐骑士和二千勇猛的步兵冲下牛头山,再次击败金国女真兵,进据雨花台和建康城西南隅的新城。
    
    建炎四年(1130年)五月十一日,完颜兀术(宗弼)赶紧从靖安镇撤退到长江北岸的真州六合县宣化镇。
    
    岳家军追击至靖安镇,消灭了侵犯江南的最后一批金国女真兵。岳家军将士战士们跳上了那些来不及逃遁的敌船,将残余的金国女真兵击溺于江水中。
    
    金国军队丢弃在长江南岸的铠甲、兵器、旗鼓、辎重、牛驴等,数以万计,或纵横委弃,或堆积如山。
    
    岳家军收复建康的战役历时半个月,斩获金国女真兵“秃发垂环者之首无虑三千人”,擒获千夫长留哥等二十多名女真兵军官,其中还不包括其他民族成分的敌兵。仅靖安一小战,即俘获敌兵三百多人,其中包括十八名女真兵。
    
    收复建康的一些列战役是岳家军初步成军以来取得的首次辉煌胜利!
  
    岳家军随即进驻建康城(今江苏南京),建康府前通判钱需也纠合乡兵,随同进城。
    
    经过金国女真人洗劫烧杀之后的建康(今江苏南京)城中遍地煨烬,街巷和屋宇也都面目全非,建康城居民的尸体纵横,血流遍道,很多伤残者还在呻吟呼号。
    
    后来,人们收拾和掩埋建康(今江苏南京)城内残缺不全的尸骨,竟达十七、八万具。
    
    此外,还有大批人口被金国女真兵驱掳过江。这座在当时拥有几十万人口的大城市建康(今江苏南京),遭受了毁灭性的浩劫。
    
    岳飞和岳家军将士们,都久经战阵,敢于直面刀光、正视血影,但面对眼前惨绝人寰的景象,却实在是目不忍睹,人人都感到无比悲痛和激愤。
    
  
  
  十三、献俘越州
    
    岳飞和刘经原是患难与共的战友。岳飞率部北上收复建康之时,命令刘经留守宜兴县。刘经和他的部属全部留驻在宜兴。
    
    当岳飞率军从建康府(今江苏南京)凯旋归来,途经溧阳县时,忽然有刘经的部将王万前来密报岳飞,说刘经现在正在密谋策划,企图乘岳飞还没有回来的时机,把岳飞的老母、妻子、儿女等全部杀害,然后吞并岳飞留在宜兴的部分部队。
    
    在南宋初年那兵荒马乱的乱世,杀掉某个统兵官,并吞他的部伍,是屡见不鲜的事。
    
    岳飞大吃一惊,当即就命令部将姚政连夜赶回宜兴县,相机行事。
    
    姚政赶到宜兴县,就派人邀请刘经,诡称岳母姚氏有急事,要同刘经商量。
    
    刘经不知有诈,当刘经急匆匆前来,跨进姚氏的房间后,便被姚政预先布置的伏兵杀死。
    
    岳飞随后赶到,抚慰刘经的部众,向大家说明事情的原委。
    
    
    由于岳飞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信,深得人心,故军中没有发生别的波折。
    
    刘经的阴谋没有得逞,在此后,他的部队全部被合并到岳飞的部队当中了。
    
    王万和姚政都是汤阴人,后来成为岳家军的统制。
    
    
    建炎四年(1130年)五月下旬,岳飞亲自押解还活着的那些战俘,前往“行在”越州(今浙江绍兴)参见宋高宗赵构,这在南宋立国四年以来,尚属首次。
    
    四五年前,在相州到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的行军途中,岳飞也许见过宋高宗赵构的模样,但赵构却不大可能对当时的一个无名之辈有何印象。
    
    岳飞目前尽管官位不高,却已成为宋高宗赵构愿意召见的人物。
    
    抵达“行在”越州(今浙江绍兴)之后,岳飞首先见到的还是那位曾经受命去收复建康府却又害怕金兵、畏缩不前的大将张俊。
    
    张俊对几年前的旧部属表示好感,并且向岳飞透露内情,说南宋朝廷仍然非常担心金国女真兵会再次渡江南侵,计划让岳飞镇守江南东路的饶州(今江西鄱阳县),以防金国女真兵骚扰江南东、西路。
    
    岳飞当即表示异议,岳飞说:
    
    “山泽之郡,车不得方轨,骑不得并行,虏得无断后之虑乎?
    
     但能守淮,何虑江东、西哉!
    
    使淮境一失,天险既与虏共之矣,首尾数千里,必寸寸而守之,然后为安耶?”
    
    张俊对岳飞在军事上的远见卓识,表示十分佩服。
    
    宋高宗赵构亲自审问战俘,通过翻译,打听徽、钦二帝和赵构生母韦贤妃的消息,表露出十分感恸的神态。宋高宗下令将十八名女真兵处死,其余“汉儿”分隶诸军。
    
    岳飞当即上奏,复述了自己的军事见解:
    
    “建康为国家形势要害之地,宜选兵固守。
    
    比张俊欲使臣守鄱阳,备虏人之扰江东、西者。
    
    臣以为贼若渡江,心先二浙,江东、西地僻,亦恐重兵断其归路,非所向也。
    
    臣乞益兵守淮,拱护腹心。”
    
    宋高宗对岳飞的看法表示赞许,并赏赐岳飞铁铠五十副、金带、鞍、马、镀金枪、百花战袍等物品,以资嘉奖。
  
  
  
  十四、五岳祠盟记
    
    建炎四年(1130年)六月初,南宋朝廷又命岳飞配合张俊的大军,征讨已经沦为盗匪军贼的戚方所部。
    
    戚方勇悍善射,最初充当养马的教骏军士,作为厢兵。戚方后来当盗匪,不久又率众投奔杜充,任准备将,又升统制。
    
    当金兵大举南侵江南之际,戚方再次重操旧业,当了以劫掠为生的盗匪军贼,为害四方。攻打宣州失败后,戚方便率军匪们转而劫掠湖州安吉县。戚方是东南一带最凶悍的匪徒。有情报说戚方匪军准备再次来广德军烧杀劫掠。
    
    岳飞自越州(今浙江绍兴)返回宜兴县,便领精兵三千,直下广德军,在军城东南约七十里的苦岭扎寨,苦岭处于广德军通湖州安吉县的要道,旨在截击戚方戚方的匪军。
    
    戚方闻讯后,拆断了一座官桥。岳飞亲自在桥柱上射了一箭。戚方得到这枝有岳飞刻字的箭,顿时惊慌失色,赶紧拼命逃跑。
    
    岳飞令部将傅庆等追击,未能摛获戚方。戚方增兵,进行反扑,岳飞亲率精兵一千与之对阵。在战斗中,戚方的手驽竟发箭射中了岳飞的马鞍。岳飞拔箭,插入矢箙,发誓要擒获戚方。
    
    两军前后激战十多个回合,戚方终于战败,逃往湖州安吉县,岳飞穷追不舍。
    
    正逢张俊的大军赶到,戚方走投无路,只得向张俊投降,交出了六千名匪兵和六百匹战马。
    
    岳飞前往张俊军营,严厉地斥责了戚方“屠掠生灵,骚动郡县,又诱杀扈成而屠其家,且拒命不降”等罪恶行径。
    
    张俊从旁再三劝解。岳飞便取出戚方射中自己马鞍的那枝驽箭,当面命令戚方寸寸折断。
    
    戚方恭谨遵命,汗流浃背,两条腿直打颤,俯首系耳,不敢仰视。
    
    岳飞和张俊大笑一场,方才罢休。
    
    平定盗匪军贼戚方的战斗结束后,张俊回朝,向范宗尹“盛称岳飞可用”,范宗尹为此面奏宋高宗赵构。
    
    对岳飞有相当了解的宣州文士邵缉,也上书举荐,说“岳飞骁武精悍,沉鸷有谋,临财廉,与士信,循循如诸生,动合礼法”,有远大的抱负,冀望“后世书策中知有岳飞之名”。
    
    邵缉列举岳飞的威名和战绩,说“朝廷诸将特然成军如飞者,不过四五人耳。飞又品轶最卑,此正易与时也”,“朝廷宜优擢之,假以事权”,“必能为国家显立战伐之功”。
    
    宋高宗本人自建炎四年(1130年)五月下旬的那次朝见,也对岳飞有颇深的印象。
    
    建炎四年(1130年)七月,南宋朝廷发布岳飞升官武功大夫、昌州防御使,并任通、泰州镇抚使、兼泰州知州的公告。
    
    武功大夫比原来的武德大夫高一官,但按“双转”制度其实是半官,而防御使比刺史高两官,岳飞的虚衔算是连升三官。
    
    宋廷关于岳飞实职的新命,大约是考虑到了岳飞本人“乞益兵守淮”的请求。
    
    因为在此之前,宋廷已在淮南地区至少分设了八个镇抚使司的辖区,所余的地盘有限,便选择了通州(今江苏南通)和泰州(今江苏泰州)作为岳飞的辖区。
    
    另外,岳飞此时的官轶不高,也只能与其它镇抚使平列。
    
    岳飞对此项任命却颇不满意,因为通州和泰州僻处江海一隅,并非是战略要冲之地,这与岳飞“乞益兵守淮”的本意其实不合,镇扰使是个防御性的职务,也与岳飞光复故土的猛志相悖。
    
    
    岳飞辞免通、泰州镇抚使不成,方才接受成命,于建炎四年(1130年)八月十五日回到宜兴张渚镇,准备收拾一下,然后前往新的防区。
    
    当岳飞再次回到张渚镇时,眼看即将奔赴新的抗金战场,要离开这个风景秀美,“有山水之胜”的地方,岳飞不禁思潮起伏。
    
    岳飞的房东名叫张大年,张大年曾任黄州通判,已退闲家居,“藏书教子”。岳飞和张大年彼此相处了一段时日,不免依依难舍。
    
    岳飞于是就在张大年家的一面屏风上题词留念:
    
    “近中原板荡,金贼长驱,如入无人之境;将帅无能,不及长城之壮。
    
    余发愤河朔,起自相台,总发从军,小大历二百余战。虽未及远涉夷荒,讨曲巢穴,亦且快国雠之万一。
    
    今又提一垒孤军,振起宜兴,建康之城,一举而复,贼拥入江,仓皇宵遁,所恨不能匹马不回耳!
    
    今且休兵养卒,蓄锐待敌。
    
    如或朝廷见念,赐予器甲,使之完备,颁降功赏,使人蒙恩;即当深入虏庭,缚贼主碟血马前,尽屠夷种,迎二圣复还京师,取故地再上版籍。
    
    他时过此,勒功金石,岂不快哉!此心一发,天地知之,知我者知之。
    
    建炎四年六月望日,河朔岳飞书。”
    
    上面的题记就是震烁千古的雄文《五岳祠盟记》!
    
    
    在这篇题记中,岳飞以简洁明快的文字,抒写了爱国主义的豪情壮志,满腔义愤倾吐于字里行间。即使在千百年后,一个伟大英雄的形象依然浮凸于纸上。
    
    应当指出,即使在古代的历史条件下,不分青红皂白,“尽屠夷种”的提法,也未必妥当。
    
    后来,岳飞在之后的抗金实践中,更正了自己当初的这种提法。对于那些愿意归降的金兵,甚至包括女真人在内,岳飞也采取了诚恳的欢迎接纳态度。
    
    岳飞自靖康年间参加抗金战争,四、五年间,经历了大小二百余战,此时已经成长为统率一万多将士的杰出将领,拥有披挂马甲的战马上千匹。
    
    在当时的东南地区,拥有如此军力的南宋军队,仅有韩世忠、刘光世、张俊、王燮等四、五支,然而岳飞的抗金战绩却是刘光世、张俊、王燮等人所望尘莫及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岳建良 发表于 2012-3-3 13: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苦战淮东
  
    
    建炎四年(1130年)五月,即岳飞收复建康府(今江苏南京)的当月,宋廷依据宰相范宗尹的建议,陆续在淮南东、西路,京西南、北路,荆湖北路和陕西的一角,划分成若干个小军区,每个军区设立镇抚使,管辖两个至四五个府、州、军的防务,并兼管民政和财政。南宋朝廷先后设镇抚使辖区约二十镇,委任镇抚使三十余人。
    
    事实上,上述地区往往由盗匪、土豪、溃将、摄官等占据,宋廷只能羁縻而已。
    
    南宋执政范宗尹认为,此种措置虽“稍复藩镇之法”,却是抵挡金兵的“救弊之道”。
    
    其实,范宗尹的主张纯属消极防御性质,根本不是规划克复故土的深谋远略。
    
    上述地区饱受战祸,经济凋弊,加之各镇抚使辖区不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有限,即使是单纯的防御,也不可能有效抵抗金兵。更何况镇抚使的成份复杂,人心各异。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他们或叛变投敌,或火并被杀,或战败牺牲,或丧失辖区,种种结局,难以概述。这就是所谓“救弊之道”的历史见证。
    
    平定盗匪戚方的战斗结束后,张俊回朝,向范宗尹“盛称岳飞可用”,范宗尹为此面奏宋高宗。
    
    对岳飞有相当了解的宣州文士邵缉,也上书向南宋朝廷举荐岳飞。
  
    邵缉写道:
    
    “伏见武德大夫、英州刺使、御营使司统制军马岳飞,骁武精悍,沉鸷有谋,临财廉,与士信,循循如诸生,动合礼法”
    
    “去冬江上之战,战士蜂屯,飞独争先奋击,迨官军不 胜,他将皆鸟奔鼠窜,飞独置寨蒋山,孤军转战,且行且击,斩首以千百计者不知其几。诸将溃为群
盗,纵兵大略,飞独顿兵广德境中,资粮于官,身与下卒同食,而持军严甚,民间无秋毫之扰”
    
    邵缉还指出,岳飞具有远大抱负,冀望「后世书策中知有岳飞之名」。岳飞曾对人说:「使飞得与诸将齿,不在偏校之列,而进退禀命于朝,何功名不立,一死焉足靳哉!」
    
    邵缉还列举了岳飞的威名战绩,然后指出“朝廷诸将特然成军如飞者,不过四五人耳。飞又品轶最卑,此正易与时也”,故“朝廷宜优擢之,假以事权”,“必能为国家显立战伐之功”。
    
    邵缉的上书反映了当时一般文人士大夫们对岳飞的看法和印象。
    
    宋高宗本人自建炎四年五月下旬的那次召见,也对岳飞有颇深的印象。
    
    建炎四年(1130年)七月,南宋朝廷发布岳飞升官武功大夫、昌州防御使,并任通、泰州镇抚使、兼泰州知州的公告。岳飞的虚衔算是连升三官。
    
    宋廷关于岳飞实职的新任命,大约是考虑到了岳飞本人“乞益兵守淮”的请求。
    
    因为在此之前,宋廷已在淮南地区至少分设了八个镇抚使司的辖区,所余的地盘有限,便选择了通州(今江苏南通)和泰州(今江苏泰州)作为岳飞的辖区。
    
    另外,岳飞此时的官轶不高,也只能与其它镇抚使平列。
    
    岳飞对此项任命颇不满意,因为通州和泰州僻处江海一隅,并非是战略要冲之地,这与岳飞“乞益兵守淮”的本意其实不合,镇扰使是个防御性的职务,也与岳飞光复故土的远大宏图相悖。
    
    于是岳飞便上状向宋廷申诉说:
    
    “金贼侵寇虔刘,其志末艾。要当速行剿杀,殄灭净尽,收复诸路,不然则岁月滋久,为患益深。
    
    若蒙朝廷允飞今来所乞,乞将飞母、妻并二子为质,免充通、泰州镇抚使,止除一淮南东路重难任使。
    
    令飞招集兵马,掩杀金贼,收复本路州郡,伺便迤逦收复山东、河北、河东、京畿等路故地。庶使飞平生之志得以少快,且以尽臣子报君之节。
    
    ……如蒙指允飞所乞,即乞速赐指挥,亦不敢仰干朝廷,别求添益军马。
    
    伏乞钧照。”
    
    然而,南宋小朝廷却将岳飞气吞万里的雄心壮志看作梦呓一般。
    
    宋高宗和范宗尹之流畏敌如虎,视己如鼠,只是希图苟且偷安于东南一隅,当然不会批准岳飞的请求。
    
    南宋朝廷为表示对岳飞的礼遇和尊重,只是答复说已经收到此件公牍,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岳飞辞免通、泰州镇抚使不成,方才接受成命。
    
    
    当初,完颜兀术(宗弼)率金军渡江之时,依旧沿运河水陆并进,以便将抢劫来的财物和珍宝运往北方。
    
    南宋承州、天长军镇抚使兼承州知州薛庆和楚、泗州、涟水军镇抚使、兼楚州知州赵立两将,率宋军扼守要冲,使完颜兀术(宗弼)的归师遭受拦截。
    
    为打通这条贯通南北的水路,主持淮南战场的金国元帅左监军完颜挞懒(昌)来到六合,会见完颜兀术(宗弼),两人商定会师攻打楚州(今江苏淮安)的计划。
    
    真、扬州镇抚使、兼扬州知州郭仲威闻讯后,便约薛庆共同迎敌。
    
    薛庆领兵至扬州,郭仲威却临阵变封,听任薛庆孤军作战。薛庆兵败,奔回场州,郭仲威竟又闭门不纳。以致薛庆奋战,力尽被俘,惨遭杀害。
    
    金军乘胜攻占了长江北岸的扬州和运河边的承州(今江苏高邮),并包围淮河南岸的楚州,形势十分危急。
    
    此时南宋知枢密院事张浚正在陕西大规模集结军队,金国也决定将陕西作为新的进攻目标,完颜兀术(宗弼)一军奉命西调。淮南战场则由完颜挞懒(昌)和龙虎大王完颜突合速主持。
    
    金国虽因分兵而势弱,宋朝却不能合军而力强。
    
    然而,南宋朝廷根本就没有集中东南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三大将的兵力,更没有与金军在淮东进行战略决战的勇气和计划。
    
    在宋高宗君臣看来,韩世忠军新败,元气尚未恢复,而刘光世与张俊关系不和,故出兵救楚州只能是非此即彼。
    
    签书枢密院事赵鼎先找张俊,想让张俊出兵去援救楚州(今江苏淮安)。
    
    张俊立即拒绝说:“敌方济师,挞懒善兵,其锋不可当。赵立孤垒,危在旦夕,若以兵委之,譬徒手博虎,并亡无益。”
    
    赵鼎继续劝说:“楚当敌冲,所以屏蔽两淮,若委而不救,则失诸镇之心。”
    
    张俊又说:“救之诚是,但南渡以来,根本未固,而宿卫寡弱,人心易摇,此行失利,何以善后!”
    
    赵鼎再三劝说张俊出兵去救楚州(今江苏淮安),却没有任何结果。
    
    最后,赵鼎上奏宋高宗:“江东新造,全籍两淮,若失楚州,则大势去矣。是举也,不惟救垂亡之城,且使诸将殚力,不为养寇自讨之计。若俊惮行,臣愿与之偕往。”
    
    赵鼎恳切地指出,南宋政权刚迁到江南不久,在江南地区立足未稳,南宋政权的存在,需要依靠长江以北的两淮地区作为屏障和战略缓冲地带,如果淮河和运河交接处的战略要地楚州被金兵攻陷,那么唇亡齿寒,江南的南宋政权将面临很大的威胁!
    
    赵鼎还指出,出兵北上之事,不只是要援救楚州这座危城,而且可以促使各路将士尽力抗敌,不放纵金兵,进而给金兵一个教训。
    
    赵鼎还说,如果张俊因害怕金兵而不敢出兵救楚州,那么我赵鼎愿意陪着张俊一起去!
    
    但是,张俊仍然拒不从命,拼命地找借口来推辞。
    
    宋高宗君臣无可奈何,只得改派刘光世出兵,而命令岳飞,郭仲成,主管镇抚司公事的王林,海州、淮阳军镇扰使、兼海州知州李彦先等部,都划归刘光世节制,共同救援楚州(今江苏淮安)。
    
    (以上事件可以参见南宋史学家李心传所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6)
    
    刘光世前后接到通过金字令牌快递紧急发来的五道宋高宗亲笔手诏,十九道枢密院札。
    
    宋高宗在给刘光世的其中的一份手诏说:“唇亡之忧,于卿为重。宜速前渡大江,以身督战,庶使诸镇用命.戮力尽忠,亟解山阳之围。”
    
    刘光世是官宦子弟出生,他贪图享乐,养尊处优,贪生怕死,畏敌如虎,向来害怕金兵,作战更是不敢当先。但是邀功请赏却是争先恐后,从不落伍。
    
    按照刘光世用兵行师的惯例,则是刘光世本人远离战场,只派其偏禆出战,算是“持重”。
    
    刘光世本人有数万兵力,却以重兵屯守长江南岸的镇江府,而命部将王德和郦琼率轻兵北上。
    
    王德和郦琼率偏师于建炎四年(1130年)八月二十四日渡江北上,次日便越过距离承州不远的邵伯镇。
    
    然而,王德和郦琼却再也不敢向北直进了,他们转而朝西北方向绕道,赶往与承州(今江苏高邮)有重湖之隔的天长军(今安徽天长)。单从行军路线看,如此绕道,就表明刘光世和王德毫无复承援楚的诚意。
    
    接着,王德谎报若干战功,之后便借口部属不用命,斩杀左军统领刘镇和裨将王阿喜,随后即于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撤兵南下。
    
    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建炎四年八月甲午)两浙安抚使刘光世畏金人之锋,不能援扬、楚,但遣统制官王德、郦琼将轻兵以出。”
    
    《宋史》列传第128《刘光世传》记载:“时金兵留淮东,光世颇畏其锋,楚州被围已百日,帝手札趣光世援楚者五,竟不行;但遣王德、郦琼将轻兵以出,时奏杀获而已。”
    
    在南宋所谓的“中兴四将”之中,刘光世几乎没有什么抗金业绩可谈,纯粹是个多余的摆设。
    
    编著《宋史》的元朝史官在《刘光世传》的结尾对刘光世的生平事迹作了一个总结:
    
    “光世在诸将中最先进。(注:意为最早被提拔,而不是现代汉语的先进)
    
    然律身不严,驭军无法,不肯为国任事,逋寇自资,见诋公论。
    
    尝入对,言:「愿竭力报国,他日史官书臣功第一。」
    
    帝曰:「卿不可徒为空言,当见之行事。」
    
    建炎初,结内侍康履以自固。
    
    又蚤解兵柄,与时浮沉,不为秦桧所忌,故能窃宠荣以终其身,方之韩、岳远矣。”
    
    
    前面提到,岳飞辞免通、泰州镇抚使不成,方才接受成命,于建炎四年(1130年)八月十五日回到宜兴。
    
    建炎四年(1130年)八月十八日,岳飞率领本部人马自宜兴出发北上,八月二十二日抵达江阴军(今江苏江阴)。
    
    当时岳飞尚未接到南宋朝廷于八月十九日发出的第一道救援楚州的指令。
    
    由于传来探报,说楚州被金国元帅左监军完颜挞懒(昌)大军围困,岳飞急忙领轻骑渡江,直奔泰州,而命部将王贵负责钱军济渡大江事宜。
    
    岳飞本人虽率少数轻骑于建炎四年(1130年) 八月二十六日夜里抵达长江以北的泰州(今江苏泰州)城下,但是岳家军全军的行动却非常迟缓。
    
    按宋朝募兵制的惯例,军队移屯,家属往往要随行。
    
    一万多将士,连同眷属,共有七万多人。其时恰逢江阴军一带渡船稀缺,便更迁延时日,延宕到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九日,岳家军方得以全军进入泰州,为时半月有余。
    
    泰州(今江苏泰州)和通州(今江苏南通)在承州(今江苏高邮)的东南方,僻处江海一隅,并非是战略要冲之地,其中通州更为偏远,在长江入海口的北岸。
    
    泰州原来管辖四个县。州治海陵县累遭兵火,全无收成。如皋县(今江苏如皋)收成也不好。兴化县(今江苏兴化)是水乡,盛产稻米,却已改隶承州。泰兴县(今江苏泰兴)也割属扬州。
    
    泰州和通州两州在当时根本就没有存粮,大江以南较近的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常州等地又已遭到金军的严重破坏,无力供应军粮。
    
    南宋朝廷曾命令较远的湖州(今浙江湖州),于“封桩米内支拔五千硕,应副本军起发”,岳飞及岳家军将士一时兴高采烈,不料当地官员却拒绝支付。
    
    因此,岳家军将士连同家属共七万多人的饭食,上千匹战马的刍草,都“一一窘乏”。
    
    自去年秋季以来,经历长途的转战奔袭,岳家军将士们的衣装弊旧,却未能按照规定,领取春装替换。延挨至深秋,金风萧瑟,岳家军将士的冬衣也无着落。
    
    这不能不使岳飞为岳家军官兵们的“赤露失所”而忧心忡忡。
    
    尽管遭遇种种困难,岳飞还是毅然担负起救援楚州(今江苏淮安)的重任。
    
    岳飞到泰州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本地的军伍。
    
    岳飞点检兵籍后,为激励士气,命泰州的“敢死土”、效用和使臣填写“从军愿否状”,然后集中到教场,比赛射技。
    
    岳飞精选了一百名优胜者,分为四队,令每人自择一匹战马,赐甲一副,充当骑士。岳飞以这一百名骑士充当亲兵,“常置左右”,以示对本地军队的信用。
    
    在古代中国,人们的地方观念浓厚,不同地方的军队容易发生磨擦,影响战斗力。岳飞以泰州兵作为亲兵,正是为了协调新、旧两部分部属的关系。
    
    由于钱粮供应的紧张,岳飞治军更加整肃,严禁部下骚扰百姓,因此,岳家军便很快就得到通、泰两州民众的信赖和支持。
    
    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九日以后,岳飞命令部将张宪留守泰州,岳飞自己率几千兵马挥师北上,进驻承州(今江苏高邮)以东几十里的三墩。
    
    
    此时,贪生怕死的大将刘光世派出的猛将王德已经收兵南撤回长江南岸的镇江府,而王林和郭仲威都“敛兵自保”。
    
    只有李彦先,他曾和赵立“刺臂为义兄弟”,故救援楚州非常出力。
    
    李彦先率军直抵楚州山阳县北神镇,却被金军扼制于淮河中,不得前进。
    
    岳飞甚至与李彦先也声援不相及,岳飞部下只有几千孤军,屯扎在敌人在承州的大寨附近。
    
    事已至此,岳飞深知救援楚州的难度之大。
    
    岳飞接连向刘光世发出两封公牍,申述自己的困难处境。
    
    岳飞在发给刘光世的其中一份公牍中说,本军“新复建康之后,所有士马疮痍尚新,羸弊方甚”,加之粮食窘乏,“本未能即从王事,重以承、楚州之急,甚于倒垂,不可以顷刻安居,理宜前进”。
    
    岳飞还说自己听到探子报告金人正在“急攻楚州”,故已经亲自率一支孤军北上,准备前去援救。
    
    岳飞还委婉地指出“此正飞等捐身徇义之伙”,但刘光世派出的统制官王德、郦琼等却已经率部向南撤退,致使“飞孤军委实难以支梧”。
    
    岳飞不敢奢望刘光世亲领数万大军渡江北上增援,只希望刘光世能够调一两千兵力、借十几天的军粮给岳飞,这样岳飞才好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解救承州和楚州的危难。或者,请刘光世另外差遣一名统制官,率军和岳飞所部协调作战。
    
    岳飞在发给刘光世的其中一份公牍中写道“欲望钧慈(对刘光世的敬称)捐一、二千之众,假十余日之粮,令飞得激励士卒,径赴贼垒,解二州之围,扫犬羊之迹” ,
或“别差统制官一员前来掎角,庶成大功,不致误国事”。
    
    岳飞捐躯赴国难之激切心情,溢于言表!
    
    但是,如此恳切的、最低限度的请求,到了刘光世的两浙西路安抚大使司,便如石沉大海,杳无回音。
    
    在势孤援绝的情势下,岳飞仍激励将士,殊死苦斗,接连向金军发起进攻,三战三捷。
    
    岳家军前后活捉七十多名金军将士,包织女真人、渤海人、契丹人、奚人和汉人。敌将高大保等几十人被俘后身亡,其余阿主里孛堇等二十人被押解后方。
  
    
    宋高宗了解境况之后,很感动地给岳飞发了一份御札,以示勉励和慰问。
    
    宋高宗在给岳飞的御札中写道:
    
    “卿节义忠勇,无愧古人。
    
    所至不扰,民不知其有兵也。所向必克,寇始畏其威也。朕甚嘉焉!
    
    今方国步艰难,非卿等数军,朕孰与图复中土耶!
    
    赐卿金注椀一副,盏十双,聊以示永怀也。”
    
    然而,楚州(今江苏淮安)宋军的困境却不可能因岳家军几千孤军的出战而有所改善。
    
    数万金兵倾注全力攻城,昼夜不息。
    
    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中旬,楚州知州兼镇抚使赵立被金兵的炮石打碎头颅,赵立临死前感慨地说:“我终不能与国灭贼矣!”
    
    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下旬,金兵冲进楚州城。
    
    楚州军民按照赵立生前的部署,每个巷口都设立砖垒,扶伤巷战,使金兵付出了伤亡几千人的惨重代价。
    
    楚州城中烈火烛天,有的妇女甚至拉住金兵,一起沉溺河中。一些号称“千人敌”的民兵首领,如万五、石琦、蔚亨等,则奋勇突围而出。
    
    自金国攻宋以来,大部份城市都是不攻而克,不战而降,或者稍经小战,金兵的损折也不大,只有少数城市是例外。在这少数的例外中,靖康年间,则首推太原,建炎年间,则东有楚州,西有陕州,这些地方的宋朝军民先后进行了最英勇、最悲壮的保卫战。这些城市的所有牺牲者,“贯精忠于日月,塞英气于乾坤,虽云壮志之莫成,固已荣名之不朽”,表现了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
    
    楚州失守后,完颜挞懒(昌)转攻屯泊北神镇的李彦先所部。金兵包围了李彦先的座船,李彦先全家在淮河中殉难。
    
    完颜挞懒(昌)接着又调集重兵南下,向承州(今江苏高邮)附近的岳家军几千孤军猛扑。
    
    当时正值泰州出现盗匪,王昭的匪军出没于城东,张荣的匪军出没于城北。
    
    岳飞已接到了退守通州和泰州的指令,便忍痛指挥几千名将士撤退。
    
    岳家军在回师途中,自北炭村直到泰兴县的柴墟镇,屡次击退金兵的攻击,金兵伤亡甚多,不得不暂时终止追击。
    
    岳飞的部伍终于全军退回泰州。
    
  
    岳飞退回泰州后,不愉快的事又踵而至。
    
    前军统制傅庆是一员悍将,岳飞一直非常倚重于他。傅庆也恃才傲物,把长官岳飞视为平交。
    
    傅庆经常吹嘘说:“岳丈所主张此一军者,皆我出战有功之力。”
    
    傅庆不时向岳飞索要钱财,岳飞总是有求必应,愤慨解囊。
    
    岳飞出任通、泰州镇抚使后,治军更加严肃,对傅庆不能像以往那样宽纵了。
    
    傅庆因此心怀不满,打仗不肯出力,承州之战也没有任何军功。
    
    有一回,傅庆迎接刘光世部将王德,就向王德表示,原重新隶属旧日的长官“刘相公”,王德当即应允。
    
    统领张宪听到两人谈话,便将此事报告岳飞,岳飞非常生气,但隐忍未发。
    
    稍过若干时日,岳飞命众将比赛射艺。其他将领射箭都未超过一百五十步(一步为五宋尺,约合1.55米),唯独傅庆连发三箭,都达一百七十步。
    
    岳飞赏傅庆三杯酒。
    
    接着,岳飞又颁赏承州城下的战功,命令取宋高宗“宣赐”的战袍和金带,交付王贵。
    
    傅庆带着几分醉意和妒意,出面拦阻,说:“赏有功者”
    
    岳飞问:“有功者为谁?”
    
    傅庆说:“傅庆在清水亭有功,当赏傅庆。”
    
    岳飞大怒,立即喝退傅庆。
    
    傅庆却不服,竞下阶焚烧战袍,捶毁金带。
    
    岳飞怒不可遏,说:“不斩傅庆,何以示众!”
    
    岳飞下令将傅庆推出斩首。
    
    
    建炎四年(1130年)十月下旬,以“玩寇养尊”著称的刘光世上奏朝廷,刘光世反诬岳飞等人“迁延五十余日”,“又巧为辞说,抵拒会合指挥”,因而招致楚州的陷落。
    
    签书枢密院事赵鼎主张“诘刘光世等违命不救楚州之罪”。
    
    赵鼎为宋高宗草拟御批说:“逐官但为身谋,不恤国事,且令追袭金人过淮,以功赎过。”
    
    赵鼎主张追究刘光世等人违命不救楚州的罪责,但是宋高宗却认为:“光世当此一面,委任非轻,若责之太峻,恐其心不安,难以立事。”
    
    于是,宋高宗姑息迁就,在所发布的诏旨中反而嘉奖刘光世“体国忠勤”,命令刘光世“节制诸镇”“戮力保守”通、泰两州。
    
    刘光世对朝廷发下的纯粹是照顾脸面的嘉奖,却并不感恩戴德。
    
    对于宋高宗保卫通、泰两州的指示,刘光世更是置若罔闻,不作任何应援措施。
    
    刘光世依然既不发一只一卒渡江援助,更不关心通、泰两州的防务。
    
    在承州和楚州之间,有樊梁、新开和白马三个湖泊,绵亘三百宋里。当金军于建炎三年攻陷扬州时,渔民出身的梁山泊(在今山东巨野、梁山、郓城三县间)抗金义军领袖张荣,号称“张敌万”,
张荣率领其军分乘数百艘船只,由清河南下,转移到这个湖泊和沼泽地带,驻扎于鼍潭湖。
    
    张荣义军将茭草堆积成墙,再用泥土涂抹粘合,建成一度茭城,作为据点,神出鬼没地打击金兵,队伍发展到一万多人。
    
    金军于建炎四年(1130年)十一月,乘天寒冰冻之机,并力攻打鼍潭湖的茭城,张荣舟师抵挡不住,焚烧积聚,撤往通州。
  
    
    完颜挞懒(昌)破茭城得手后,便以号称二十万的强悍大军,猛扑泰州。
    
    金国女真军队把张荣的水军驱逐出鼍潭湖,等于把泰州的军事屏障全部拆除,驻守泰州的岳飞的孤军,再也没有可以依恃的军事屏障了。
    
    当时,泰州城无险可恃,无粮可守,岳飞的兵力又与金军相差极其悬殊。
    
    岳飞接到命令,要他“可战即战,可守即守”,如不可守,则保护百姓,撤退到江岸的沙洲。
    
    来犯的金军,在数量上占有绝对的压倒性优势,岳飞明白自己一支孤军是无法招架得住的。
    
    于是,岳飞下决心放弃泰州,以免自己这支抗金生力军被来势汹汹的金国女真军全部吃掉。
    
    建炎四年(1130年)十一月上旬,岳飞被迫放弃泰州城,率军退保泰兴县的柴墟镇。然后又从那里分批渡江,移屯于长江南岸的江阴军境内。
    
    柴墟镇一度作为泰兴的县治,有一道城墙。岳家军依托柴墟镇的旧城,抗击金军,掩护几十万百姓和军队家属渡江南撤。
    
    金国女真人的大军很快开来,与岳家军在南霸塘展开激战。
    
    岳飞身中两枪,仍然指挥岳家军将士死战,终于击退金兵,很多金兵毙命于河里,“河流为丹”,岳家军也伤亡惨重。
    
    在百姓和军队家属渡江南撤之时,岳飞亲自率领二百精骑断后掩护。
    
    在留驻江北的最后几日内,粮食断绝,负责掩护百姓和军队家属渡江南撤的岳家军将士只能靠割金兵的死尸充饥。
    
    建炎四年(1130年)十一月七日,岳飞率军作为最后一批南撤者自柴墟镇渡江。
    
    在这之后,金国女真骑兵队伍常常窜到长江北岸探察军情,似乎又有渡江南侵的迹象。
    
    在越州(今浙江绍兴)的南宋小朝廷闻讯之后,顿时又惊慌失措起来,于是南宋朝廷下令官员们可以从便逃避,连三省枢密院也不再照常办公。越州的居民和官吏大都奔逃,以致“家事仳离,景况凄惨。”
    
    一向对自己要求很高很严格的岳飞把从泰州撤退的事奏报南宋朝廷,并且主动上奏要求“待罪”,请求惩处泰州失守的罪责。
    
    南宋朝廷了解到岳家军一支孤军在既无粮草和后援又无险隘可守的情况下的艰难处境,也就谅解了岳飞,并没有给予处分,只是命令岳飞在长江南岸的江阴军“就粮”,防守江岸,尽全力阻止金军渡江南下,“极力捍御金人,毋得透漏”。
    
    与过去在江南抗金取得的辉煌胜利相反,岳家军在长江以北的淮东地区遭受了挫败,进不能收复承州以救楚州,退不得守泰州而保通州。
    
    几个月之前,岳飞还上奏南宋朝廷,谋求“重难任使”,不愿当通、泰州镇抚使,请求南宋朝廷给他“添益军马”,然后他将“招集兵马,掩杀金贼,收复本路州郡,伺便迤逦收复山东、河北、河东、京畿等路故地”,岳飞自以为可以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很快就能收复故土。

    以上这些说明岳飞自建康胜捷之后,尚存在着不切实际的轻敌思想。但是,岳飞并未因一时的挫折而灰心丧气,暂时的挫折和艰苦的抗战考验了岳飞坚强的报国意志,砥砺着岳飞败后求荣、光复故土的斗志。
    
    岳飞注意总结作战经验教训,军事才能在实战中不断提升。
    
    岳家军将士也经受了历次战争的严峻考验和锻炼,作战能力和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逐渐成长为一支进攻型的强大劲旅。为报国雪耻做好了准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中文)

本版积分规则

嗨!您好:
欢迎来到 岳飛网。
我的名字叫丫丫
很高兴能够为您服务!
如果已经注册【请立即登录并按丫丫提示一步步完成我就不会再来烦您了】
还没有账号请【实名注册(中文)】

手机版|小黑屋|岳飞网 |打赏 |岳飞网动态43090302000031

GMT+8, 2024-11-24 19:04 , Processed in 0.20393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