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繁体中文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中文)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原来“岳飞网每日签到”是在积累福报“每日签到福报乐”积分前三名可开通先祖“个人公墓”一座十一月一日将迎来岳氏宗亲岳飞网月首团聚日
查看: 2499|回复: 0

江苏淮阴渔沟岳老庄岳霖后裔考

[复制链接]
淮阴岳朝华 发表于 2009-12-2 21: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岳飞家史考》淮阴编  岳朝华{28世}岳臣{28世}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渔沟镇东门外岳老庄,现有岳姓人口400余人。自清代咸丰十年(1861年)八月以后,岳老庄岳姓人口不断向周边乡镇、淮阴市区和外省迁徙,形成以渔沟岳老庄为轴心不断向外辐射的淮阴岳氏人口发展态势。根据2006年续写《淮阴岳氏宗谱》统计,淮阴岳氏珂祖后裔总人口3800多人,是一支枝叶繁茂的家族。
因战乱等原因,始迁祖带来的宗谱失传。为了认祖归宗,从民国25年(1937年)至现在,渔沟岳老庄几代人先后两次组织人员开展续谱活动,终于在2006年将《岳氏宗谱》续编成功。这支岳飞后裔,为霖祖三分支珂祖支系,是22世明珠祖于清代道光初年从徐州老家安徽萧县桃山迁徙到淮阴(清代淮阴称清河县亦清江)渔沟定居的。据考证,明珠祖自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前迁居淮阴岳老庄,距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考证:
一、本支祖先不同历史时期迁徙地及迁徙原因考
民国25年(1936年)农历八月十二日,淮阴渔沟岳老庄飞祖26世孙岳希尧、岳万香、岳斯俊叔侄三人赴徐州老家续谱,由于时处战争动乱仅留下几张纸的续谱总目。从总目得知,当时从萧县桃山迁居清江渔沟的明珠祖是岳飞22世孙,属三支岳霖之子岳珂的后裔。据《鄂国岳氏世谱》《南渡世系说》第90页记载:“南渡之后,王受命镇浔。是时,太夫人姚氏亦以迎养浔江。王卒,葬于西湖。子孙流寓占籍不一,故先立一王五侯总图,于五侯之下分为五支,庶查者不致繁文而观者一目瞭然矣。”南宋时,飞祖是坚决抗金的主战派代表,被秦桧一伙奸臣、卖国贼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杀于西湖风波亭,成为千古奇冤。飞祖遇害日是南宋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142年1月27日),至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时隔21年飞祖才得以平反昭雪,后追复为“武胜、定国军节度使,赠太师追封武穆鄂王。”据《河南汤阴世系》载:“飞祖封鄂王谥“忠武”,南渡迁杭州,生云、雷、霖、震、霆。云封继忠侯,雷封绍忠侯,霖封瓚忠侯,震封辑忠侯,霆封缵续忠侯。”三支霖祖生三子:琮、琛、珂。 再据由岳志凤、岳效卿两位宗亲主编的《岳飞家史考》第8册第28页载:“岳珂次子岳【英见】,南宋时封承事郎。传五世岳逍任鄂州江夏承。传六世岳泾历任承德盐、太平州酒库。传七世岳琳,度宗时,为金部主事。1279年元灭南宋,岳琳隐居外地,晚年暗归杭州,卒后葬杭州灵隐寺。传九世岳坚一,娶姚氏为妻,自浙江到山东任金乡县令,定居下来。元至正八年(1348年),浙有方国珍乱,十五年山东刘福通乱,十七年攻下大名、曹、濮等县城,姚氏夫人携子孙抱重孙岳彦圣及飞祖像、宗谱、飞祖手迹,避乱于砀山,渐走安徽萧县黄柏口。扯碎黄缎裙,挥标占地百余倾,定居在黄柏口岳家湾。岳彦圣生五子,宽、宾、安、山、玄。明万历年间,传至十五世、十六世,子孙繁茂,迁动更弃,十六世岳宗、岳赞迁安徽萧县桃山…….由此可见,本支祖上因为做官和避难,先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从杭州到今湖北武汉、河北承德、山东金乡、安徽砀山、黄柏口、桃山等地。明、清时期,黄柏口,桃山,均是黄河沿岸的泛滥区域,因洪水灾害难以生存,各支族向周围苏、鲁、豫迁徙,甚至向更远的山西、甘肃、四川等省迁徙,谋生繁衍。这充分体现岳氏历代祖先继承和发扬飞祖爱国主义,不怕困难和开拓进取的精神,体现了世代岳家军们打不烂、催不垮的顽强生命力。同时,也是岳氏人口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明珠祖(22世)迁徙清江(今江苏淮阴)考                                                                                                                                                                                               民国25年秋,渔沟岳老庄岳希尧(26世)、岳万香(世26)、和岳斯俊(27世)叔侄三人,回徐州老家续谱,仅留下五张续谱总目,迁徙祖为岳明珠(22世),记载着他七个儿子及子孙在当时淮阴的分支居住地,但并没有记载他是飞祖哪支后裔,从何地迁出时间和迁出原因等等。2006年初,淮阴渔沟岳老庄岳朝本、岳荫柏、岳朝华、岳荫枢(已故)岳臣28世兄弟五人组成二次续谱小组,自费北上徐州、请《中华岳氏统谱》主编岳喜高、徐州汉学会理事岳彩樵两位宗亲,帮助我们查找迁徙淮阴的22世明珠祖是飞祖哪支后裔?在岳喜高、岳彩樵两位宗亲的热情帮助下,他们翻阅徐州周边多部岳氏宗谱,最终在清代道光年间编纂的《萧县桃山岳氏宗谱》第三卷一甫系中,查到岳明珠,迁居清江,其弟岳明望迁居安徽亳州。兄弟二人的迁徙地为什么各奔东西,谱书也没有记载。为了探寻这段历史,我们对明珠祖迁徙淮阴的原因考证有三:   
1、马帮运盐   
迁居渔沟以前,常听老一辈们讲:“在大清朝,是史家(渔沟骡马街东首)瓦房岳家楼,沈家败物头。”又说:“我们祖上养的几十匹骡马,从徐州驮运高梁到渔沟义和槽坊,从淮阴西垻盐场运盐到徐州,岳家4座小楼是祖上靠运力费赚钱建筑的,是买沈家土地在此安家。”查《淮阴县志》第15页记载:“清代道光十一年(1831年),设立淮北盐掣检所于西垻,苏、皖、豫41州县的食盐多于此转运。”清代道光十三年(1833年)制盐运,“只准由盐河船只将盐运至西垻栈积,然后由岸商购运销售各地。”淮阴地方的史料记载,清代海盐通过盐河舟运到西垻,再通过陆运到苏、皖、豫41个州县。这与老辈人口头传说是完全吻合的。另据有关史料记述,目前在渔沟岳老庄西首有四、五户沈姓人家,祖先是苏州人,因为是张士诚的部下,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于明初下令大批迁往苏北来到渔沟,沈氏家族至道光年间因抽大烟(鸦片),把数顷土地变卖了。我们的始迁祖从岳老庄地理位置来看,古时是南北交通的必经之地。庄园后百十米是小马路,清《清河县志》和《淮阴交通史》第85页记载:“清初,在王家营黄河边,向北修筑了一条驿路,因为清乾隆皇帝巡游江南曾走过这条路,故称御路,此路一直通到北京,又称通京大道。” 此路与渔沟、王营相通,在本县境内长三十多里。经过此路段是非常艰险的,一是黄河之险。据《王家营志》卷三记载:“黄河水流异常湍急,只有从上游乘船而下,才能渡到对岸,经常船翻人亡。二是驿路之艰。乾隆《清河县志》卷五记载:“每暴雨至,水弥漫不辨辙迹,禾苗冒没。”三是强盗杀人越货,出没路衢。如果经商者或行人携带贵重物品上路,要雇用镖师武士。否则,轻则钱财尽没,重则身死人手,抛尸草莽。在那时,明珠祖有七个儿子,他们都身材高大,会岳家拳,武艺高强,他们在这样的恶劣条件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从事马帮驮运苦脚力费,从徐州到淮阴迢迢四、五百里的路程,往返都要运货,途中自然条件恶劣,路上有杀人抢劫的土匪,要承担多大的生命风险!然而,他们为了给后代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居住环境,在淮阴渔沟买了土地,并建了四座砖木结构的楼房,实在太不容易了。   
2、渔沟第二次经济复兴在渔沟定居   
别看渔沟在苏北是个平凡小镇,但她却是历史悠久的古镇。古代文人墨客多有题咏,如唐代皇甫冉《清明日渔子沟寄赵员外裴补阙》诗说:“欲逐淮潮上,暂停渔子沟;相望知不见,终是屡回头。”最迟在唐代,渔沟已是行人羁旅驻足栖息的聚落了。渔沟因扼古泗水河入淮口的上游,为历代兵家所注目。据《宋史.耿世安传》载:“耿世安为武翼大夫,淮东副总管,两淮都拨发官。初,谍报大兵至,制置使贾似道调世安往涟水军增戍。众方犹豫,世安径迎之渔沟,以三百骑入阵鏖击,自午至酉,身被七创,犹能追杀溃兵,收兵还,至数里没……”这段南宋将领与蒙古军的战斗,渔沟之名也第一次被正史所收录。渔沟距淮阴三十余里,在淮阴西北,座落在徐淮公路线上,明嘉靖以前,位于古泗水河的左岸,扼交通要道,为东南“九省通衢之咽喉,”其百业兴旺之情景可见一斑。据《淮阴风土记》载:“明嘉靖初年,连续暴雨,古泗水被上游泥沙淤为平陆,渔沟失去水路交通之利,曾一度由盛而衰。”然而,清乾隆年间,筑了一条“御路”“值南北使节经临,冠盖络绎。朝发王家营,暮宿渔沟,上距桃源{现泗阳县}之古城驿,渔沟却为中站。”所以,江南、山西、山东、徐州等地的商人,多投资和迁居于此,促进了渔沟的二次繁荣。根据清代乾隆年间和道光初年渔沟二次复兴的历史事实来证明,22世明珠祖就是在这样的商机环境下迁居渔沟的。   
3、捻军攻占渔沟,岳老庄开始衰败   
明珠祖迁居渔沟后,为开国、开泰、开民、开安、开恩、开泽、开中七个儿子建了4座楼房,这在当时经济实力很雄厚,在当地也颇具影响。同时,也充分体现迁居渔沟的这支岳氏家族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人丁等方面,都是一个家庭发展的鼎盛时期。但是,令人痛心地是,这种状况好景不长,淮阴渔沟岳老庄就大难临头了。庄上老辈人常说:“在大清时,我们岳家楼房是被头扎红布身穿黑衣、骑马挎大刀的‘红头鬼’烧掉的。这些‘红头鬼’与江南的太平军是一伙的。”据《清河县志》载,清咸丰七年(1857年),捻军两万余兵力,内有马队万余,在首领李大喜、张宗禹的率领下,一举攻克了“南北冲途九省车航往来辐辏”苏北重镇清江浦,杀死淮海道吴保晋、副将苏祥等,以清江浦为中心,“东入山阳(今楚州区)境,南至蒋垻(今洪泽县一个镇),西至杨庄(淮阴区一个镇),西北至渔沟,北至刘皮(淮阴区一个乡),东至安东(今涟水县)境,数百里范围内,流动进攻作战。又据《淮阴县志》第501页记载:“清咸丰七年(1857年),捻军首领刘天福,李成、李大喜由海州(今连云港)经沭阳、钱集、众兴(泗阳)相继攻占清江(淮阴)并在十里长街扎营。相继进攻山阳、蒋垻、杨庄、渔沟、刘皮等地。清将德愣额又以吉林兵3千马队攻击捻军。咸丰十年(1860年),李大喜再陷清江城和渔沟等镇。咸丰七年、十年,捻军两次攻击渔沟、劫掠渔沟,清军与捻军作战,数千战骑在渔沟镇内外追奔厮杀,到处火光冲天,沙尘遮日,交战双方人马和无辜百姓,死尸遍野。捻军对渔沟的两次洗劫,镇内外许多民居被焚,尤其咸丰十年(1860年)最为惨重,居民粮食、钱、财物被抢光,很多年轻媳妇,姑娘被捻军抢上马虏走。当时地处渔沟东门外紧靠交通要道的岳老庄,捻军东进渔沟圩子首先就冲进庄园,财物被劫掠一空后,放火将4座楼房烧得精光。因此,岳氏兄弟开始向周边乡镇迁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中文)

本版积分规则

嗨!您好:
欢迎来到 岳飛网。
我的名字叫丫丫
很高兴能够为您服务!
如果已经注册【请立即登录并按丫丫提示一步步完成我就不会再来烦您了】
还没有账号请【实名注册(中文)】

手机版|小黑屋|岳飞网 |打赏 |岳飞网动态43090302000031

GMT+8, 2024-11-24 11:31 , Processed in 0.14509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