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繁体中文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中文)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原来“岳飞网每日签到”是在积累福报“每日签到福报乐”积分前三名可开通先祖“个人公墓”一座十一月一日将迎来岳氏宗亲岳飞网月首团聚日
查看: 1854|回复: 1

[转帖]沧桑大江口

[复制链接]
yuezongkui 发表于 2007-12-25 16: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沧桑大江口  
作者:佚名    日期:2007-12-21 1:23:26   
    泰州古大江口的成因和演变由于文献记载不多,后人了解甚少,这段历史成了鲜为人知的谜团。经近几年书海查证、实地考察,它的形成、历史作用和演变,方如历史长卷一页页地展现开来。

    泰州大江口即北宋早中期至清康熙时代的古济川河入江河口,旧志亦称泰州河口。河口何以称大江口?上溯到南唐海陵建州前,根据《江苏山水胜迹》中古江海岸线示意图显示,古江岸约在今日扬中北岸一线。古江边北岸有隶属于海陵县的济川镇,南唐升元元年(937)海陵升建泰州,划南五乡建泰兴县,县治即设于此镇。仅隔27年,宋乾德二年(964),县治迁至济川镇东北处的柴墟镇,其原因,据旧志载:盖缘于旧治坍江。宋乾德年间,由于三江营长江水流冲击点的转向,古济川江岸段连年发生大规模的“沙崩”,清康熙时泰兴知县宋生所撰《龙慧庵记》(《光绪泰兴县志》第九卷)记载,早在“泰(兴)之方兴”之时,“江水进逼,龙作祟,平原为洪涛湔洗,沙崩不断,乡民内迁,黎民苦之。”由于连年大规模的沙崩(坍江),江北古江岸线大幅度北移,其中柴墟以西江段尤为突出。明崇祯《泰州志》记载:“比年河伯为祟,江徙而内,殆十五里许……”北宋早中期大规模沙崩,使江岸线北移十五里许,形成了北固江湾(以镇江北固山定名)。这不仅使济川镇消失,柴墟也形成了“西枕长江”之势,柴墟(口岸)与嘶马已是隔江湾相望。北侧江湾岸线,离江都浦头约有4华里之距,距古镇刁铺西南仅3华里之遥,出江河口也内退到此处,河口处形成宽达十多里的大喇叭口。今日的扬中岛当时还没有浮出水面,江面宽约30华里,从济川河口向南眺望,江面宽阔,不见对岸,大江口由此而得名。

    大江口的形成使泰州的出江河口缩短了约15华里的水路,加至江面宽阔,江湾水势流速缓慢,大江口成了泰州的长江天然良港。
    泰州历经两汉、隋唐、五代1150余年的发展,至宋代进入昌盛时期,街市长达五里,商号鳞次栉比,十分繁荣,成为淮南盐粮贸易中心之一。淮盐是泰州的重要资源,南宋高宗绍兴末年时(1162)仅泰州海陵一监,就发盐三十余万席,盐利高达七百万缗,这个数目超过了唐代全国盐利的总数。另外,泰州地区农业生产的发达,早在汉代就有“海陵仓”之说,外地因水旱灾害发生粮荒,粮商就通过长江到泰州贩卖粮物,“奸民豪户,广收米斛,贩入诸番,或南或北,利获数倍”。由于这一原因,南宋朝廷于绍兴十五年(1146),在江阴光寿寺设置了两浙市舶司辖下的江阴市舶务,负责管理进出长江的镇江、南通、泰州、江阴等港埠的商船和外国船只。
    江阴市舶务所管辖的几个港口中,除泰州外都是长江沿岸的城市。由于泰州是内河港口,通江河道狭窄多弯,长江的大船不能入内,而只能就近停泊于“大江口”,在此进行贸易。泰州通过外江进口的大宗货物有山竹、木材、锡箔、纸张,出口的大宗货物主要有淮盐、粮食、牲猪等。由此,“大江口”形成了天然的良港———柴墟港,成为名副其实的泰州河口。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柴墟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宋初期公元1126年至1130年的五年内,金兵三次犯柴墟,岳飞退保柴墟大败金兵于南壩桥的历史故事即发生在建炎四年(1130)。为保证大江口的安全,历代官方在口岸和刁铺两地长期有驻军。清康熙年间,镇江京口水师还以大江口为中心,在上下游设了五处江防哨所,每处哨所配置战船和飞划往来巡逻。
    由于河口经济作用的影响,口岸、刁铺二镇首先得到迅速发展。明初镇江卫在二镇周围开辟了五处军垦农场(营),史称“洪武屯田”,五营共开垦土地104顷,军垦使万余亩荒地变成了出产丰富的良田。同在洪武年间,官方又修建了泰州至泰兴的驿道,在二镇设了驿铺。信息的传递,更增加了商品物资的流通,二镇人口骤增,市场繁荣。明万历年间泰兴籍进士福建巡抚朱一冯对口岸称赞道:“西枕长江,北负广陵,水陆辐辏,为邑重镇。”清康熙年间泰兴知县宋生对刁铺也称赞:“迁善(刁铺)亦滨江地,而今俨然巨镇也。”朝廷命官对二镇的赞语,足以说明河口经济对二镇崛起的影响之大。

    泰州自古有通江河道济川河,此河因流经济川镇出江而得名。北宋早中期连年发生大规模的沙崩,使河口段的江岸线内退15华里许,泰州的出江水路也就缩短了15华里许。沙崩虽然给柴墟沿江地带造成“黎民内迁,苦不堪言”的后果,但形成的天然良港通过济川河的联系纽带作用,又大大加强了泰州地区的物资流通,对泰州地区的商贸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自北宋“大江口”形成柴墟港后,外江不能通过内河的大船、物资均由小船驳载,来往于州城与“大江口”之间的济川河。但随着江水灌注,泥沙沉积,河床逐年升高,历史上也曾发生过淤浅不通的现象,尤为枯水季节,断航更为严重。旧志载,元末朱元璋令徐达大将从水路进攻泰州张士诚部,“至正二十五年十月(1365)徐达兵至泰兴(段)江岸,河港不通,调军开济川河,自大江口挑浚十五里通贯口岸,次日遂抵泰州南门湾”,由此可见,古济川河因逢枯水季节而淤浅不通。明初洪武年间因调运淮盐和军粮往南京,官府第二次对济川河进行了拓宽疏浚,经过二次开浚,济川河的水利和航运功能大大增强,给柴墟港的吞吐增添了活力。
    旧志记述:“自大江口挑浚十五里”,即指北宋江岸线内退后的济川河口,此古河口的确切位置今何在?据清康熙泰兴县志载,“迁善(刁铺)亦滨江地”“自泰州南关至迁善铺有河入江。枯水季节为利储水和行舟,在迁善铺入江之处,筑成潜水坝”。出江河口的确切位置,在刁铺古镇西南约3华里的赵家庄和李家庄之间,赵李二庄史称赵李庄,20世纪50年代以前建制曾为泰兴县口岸区赵李乡(现属刁铺)。赵李庄属二千多年前形成的老岸地区,地面高程4米至5米,与南侧由沙洲和江滩形成的圩田地区高低悬差很大。口岸古镇以西、江都嘶马镇以东,刁铺西线赵家庄、陈吉庄并延伸江都境内一线向南至长江边的大片圩田地区,地面高程均在2米至2.8米之间(仍低于当今江潮高度),古江堤在北线至今仍清晰可见,堤内百姓聚居地称庄,堤外百姓聚居地称圩,如严五圩、低三圩、翁老圩、九甲圩、母子圩、长圩等计有40多处圩,这片有二十多平方公里的圩田地区在乾隆前即是济川河口外的大江口水域,清康熙十一年(1673年)镇江京口水师在这片江岸设五处江防哨所,史称朱潭窝墩、詹徐家墩、陈吉庄墩、赵李庄墩、口岸墩。大江口紧偎赵李二庄,河口外东南侧六华里处的口岸镇“西枕长江”,直至清乾隆年间(1736-1795),口岸仍在“江之东岸”,柴墟八景之一“江阁惊涛”,正是此前所定。另因古庙湾镇处于济川河的中段位置,济川河在清代曾易名庙湾港,简称庙港。
    济川河由于河床逐年增高,夏日大水季节,行航无碍,但到枯水季节,船难以通行。为利储水和行舟,人们修筑了潜水坝,但潜水坝处需内外翻坝转运,因此过载行应运而生,由过载行专门从事过坝挑抬运输工作。在内河淤浅之处,时有大船搁浅,过载行组织卸货,帮大船减负通过。此外过载行还为商号承运货物。由于潜水坝和过载行的作用,济川河能够保持常年通航,泰州地区大量的进出口物资,均通过济川河这条重要的入江水道与外界沟通。清代中期以后,过载行在口岸尤为盛行。济川河作为黄金水道,历史上对泰州的经济发展、城市的繁荣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大江口自北宋早、中期形成,至清康熙时代的七百余年间,大江口段的北固江湾相对稳定。由于长江每年要携带几亿吨泥沙入海,江水流入泰州大江口段,因水面骤然开阔,流速减慢,加之受海潮顶托,部分泥沙在大江口段北固江湾内回旋堆积,从而逐渐形成了多处水下沙洲。经过几百年的泥沙沉积,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开始,口岸镇以西至嘶马镇之间的北固江湾中,多处出现时沉时浮的沙洲,并逐步隆出水面,当时未有洲名,百姓通称东五洲和西五洲。嘉庆年间(1796-1820),经过人工植柴固沙,沙洲已经稳定,且有了洲名,光绪十二年修纂的《泰兴县志》中,绘有江岸地形图,并以文字注明了这片水域中的洲名和位置。计有:故土洲、伏生洲、伏原洲、宝宁洲、太定洲、原额洲、月字号和盈字号等十二处。官方派员专司统计,对各沙洲的面积和涨塌情况逐年丈量登记,同时鼓励移民进行垦荒耕种。江面沙洲逐步扩大,江湾东岸江滩也向西延伸,从河口处的李家庄向南出现了圩岸、蔡家滩(新圩段)。口岸古镇向南江滩也先于其它沙洲快速延伸。道光年间(1821-1850),口岸西北的各个沙洲已与老岸接近,古大江口已成消失之势,庙港(济川河)向南延伸,河口顺势已移至口岸镇,大江口已成了小喇叭口。从乾隆到道光年间的近百年时光,庙港(济川河)河口南伸了六里。清咸丰三年,淮南盐从由仪征出江改为从口岸江口出江,木材运输业同时兴起。此时江口船只云集,给口岸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至同治年间由于口岸江口西侧的泰界洲和太和洲不断扩大,促使河口又向南延伸了约4华里。此时的大江口因龙窝兴起易名龙窝口。同时江心的扬中岛,从南宋初期的“小沙”到明代的“新洲”群岛,发展到清代已连成一片“太平洲”,其成陆规模已形成划江之势,加之口岸古镇失去“西枕长江”之势,北宋时代30华里的宽阔江面,到清代晚期只存有6至8华里的江面宽度。从此大江口消失,名称被人逐步淡忘,而北固江的名称由古江堤内侧的小河代替(当代地形图上仍标有北固江,只是“固”字被同音字“箍”字取代了)。然河口继续淤浅,1956年龙窝口客运码头迁至高港。为了完善港口功能,水利和航运部门于1958年将南官河河口截弯取直,移至高港码头东侧,并建造了口岸水闸和船闸,使南官河能常年通航,消失后的大江口从此换了新貌。
    古大江口,孕育了口岸和刁铺两个古老的集镇,给泰州的商贸活动和城市发展带来了生机,给里下河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方便。古大江口区域由滔滔江水变成的数万亩良田,约三分之一部分现已成了泰州市滨江工业园。另有部分沙洲和江滩,成陆在江都嘶马镇境内。
    大江口古称泰州河口,纵观它的沧桑巨变,河口延伸到何处,港口就延伸到何处,从“西枕长江”时期的古柴墟港到近代的口岸港,再到20世纪随着河口的延伸和改道崛起的高港港。1996年,高港港以城市为依托,易名泰州港,这是还历史的本来面貌,“大江口”又回到了泰州的怀抱。


 
广湖 发表于 2008-1-1 19:3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中文)

本版积分规则

嗨!您好:
欢迎来到 岳飛网。
我的名字叫丫丫
很高兴能够为您服务!
如果已经注册【请立即登录并按丫丫提示一步步完成我就不会再来烦您了】
还没有账号请【实名注册(中文)】

手机版|小黑屋|岳飞网 |打赏 |岳飞网动态43090302000031

GMT+8, 2024-11-28 05:33 , Processed in 0.17559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