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坑口
蓝蓝的天空,淡淡的云雾,凉凉的空气,宛若玉带清澈秀丽的文闪河,薄雾缭绕、郁郁葱葱的生态林,一幢幢粉墙黛瓦的古民居,一巷巷古色古香的村间小道,形成一幅“水绕古村庄,铜锣聚万两”的优美画卷……一切都是那么的美丽迷人,这里就是被称为“中国古戏台之乡”及“皖南根艺第一村”的祁门县闪里镇坑口村。
清晨,沐浴在秋天温暖怡人的阳光下,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温情与抚爱,我早已深深陶醉,漫步在坑口村悠悠古道上,我仿佛成了一个婉约的江南女子.四周秀美的竹林,清澈的河水,让我感觉这里就是真正的人间仙境。
据说,村庄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100多年前的唐僖宗时代,唐朝兵部尚书王璧、一生戎马的抗金名将岳飞,都曾在这里留下过过光辉的足迹和动人的传说。
从远处望去,群山环抱中的坑口村城楼骑鹿阁显得威武而气派。城楼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题词的. 宋钦宗靖康年间,金人南犯、北宋灭亡、南宋偏安,国家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传说宋钦宗有天做了一个梦,与一骑鹿仙翁下棋、聊天,并与仙翁一道骑鹿南巡,在经过闪里镇坑口时,被这里良好的自然生态景观所陶醉,而当时岳飞正打仗安营在坑口村,于是便下圣旨叫岳飞建造一个城楼,并题词为“骑鹿阁”。因为是皇帝下旨建造的,古时的文武百官经过这里都要下轿下马.
我漫步在河边青石板上,站在河边,一排排古民居倒影在水中,不时有野鸭穿水而过,两边有白鹭飞过, 一幅古朴优美的画面呈现在我面前.
我来到坑口会源堂古戏台。“会源堂”是竹源陈氏分祠,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享堂为民国十一年(1922年)重建。今年这里恢复了坑口剧团,唱起古戏、打起锣鼓、拉起胡琴,使这个古村落又仿佛回到古时热闹的场景.
前戏台、后祠堂是它一大特色,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会源堂”由戏台、享堂、寝室三部分组成,总面积600平方米,戏台坐南朝北,面积97.44平方米,观戏楼及天井206.56平方米。前台为演出区,两侧厢房供乐队伴奏。戏台正中央顶部有穹形藻井,起到美化与扬声之功效。梁架结构为穿逗式和硬山搁檩(lin)式,各种雕饰遍布戏台及观戏楼正立面,整个戏台雕梁画栋,装饰性强。两侧观戏楼前檐柱为方形石柱,柱台上设有菱形斗拱。天井下以青石板铺地,十分整齐。戏台墙壁上各戏班的信手题壁仍依稀可辩,以清同治、光绪年间最盛,是研究地方戏剧史的珍贵资料。电影《大转折》、电视剧《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曾在此取景拍摄。
我来到坑口陈氏宗祠,坑口“陈氏宗祠”建于宋,由陈氏十五世祖万八公召集陈氏弟子共同建造,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重修,至今有432年历史。宗祠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工艺精湛,气势宏伟。祠前广场是古时的水码头。文闪河汇上游诸水直通江西省景德镇,于祠前成一泓清潭。古祠徽雕所用材料多由水路运来,据记载这码头曾“日捎百船,夜宿百客”,兴盛几代。
祠前“放生池”碑是一块禁捕鱼碑,曾有诗赞“七水源流到竹溪,深潭光映似玻璃。金梭玉尺临渊羡,不许渔翁把钓跻。” 记载了古人注重生态的保护,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祠前的旗杆是古代功名的象征,中间一个现在还可清楚看见“理士弟”三个字。“陈氏宗祠”为祁西派陈氏总祠,徽州三宝即砖雕、木雕、石雕随处可见。古祠分三进,首进徽青石护栏,石鼓一一对立阶梯两边,门头“陈氏宗祠”匾为进士浩魁所书。二进为议事大厅,凡清明年节,族人集众于此议族中大事。祠中石柱分红、青两种,实不多见,为祠中一大特色。三进为寝堂,供着陈姓宗族列祖列宗神牌位,旧时烛火常明,香烟缭绕,为陈姓祭祖之地。
“先祖是皇”记载着陈氏的源由。三副木制对联也记载着祁西竹源派来龙去脉。上联表明了陈氏先祖为王之事、忠孝之家风、礼仪传家之道;中联表明了颖川陈姓鼻祖为陈實(shi);下联讲述了祁西竹源派来自豫章及在竹源坑口定居时间。
踏步于青石古路,我来到了占地1000平方米,投资30多万元兴建的农民文化广场,这里集娱乐、休闲为一体。每到傍晚时分,许多青年朋友就来到这里打打篮球,而老年人就在这里拉拉家常,把一天的劳累和收获与大家分享,小孩子们就在广场游玩嬉戏,一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画面展现在我的面前。
另外坑口村还有众多农家体验项目,今年以来,闪里镇努力加快项目建设进程,多渠道筹措资金,坑口乡村旅游工作有条不紊。外来游客可以在古戏台赏古戏,也可以进行铜锣湾古瓷制作体验、皖南根艺制作体验、徽派食品制作体验、农耕体验,或在文闪河生态漂流,体会“人行图画中,鸟度屏风里”的诗情画意。来到坑口,让我做了回婉约江南女子! (陈云明)
来源:祁门县闪里镇政府
创建时间:2007-12-4 8:58:13
(责任编辑:覃文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