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铨(1102~1180),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邦衡,号澹庵,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建炎二年(1128)进士,此科由高宗策士,胡铨答策万余言,授抚州军事判官,转承直郎。绍兴五年(1135),兵部尚书吕祉荐,赐对,升枢密院编修官;八年,上疏反对秦桧主和,乞斩王伦、秦桧、孙近,而且指责高宗。秦桧认为"狂妄凶悖",于是下诏除名,贬昭州。由于朝臣营救,改监广州盐仓。十二年被劾,又贬新州,十八年又被谪移吉阳军。直至秦桧死,才得徙移衡州。孝宗即位,复奉议郎。历官至权兵部侍郎。由于始终反对和议,与朝廷政见分歧,于是力求去职。归庐陵,从事著述。卒谥忠简。
胡铨虽颠沛流离,半生岭海,但志苦心劳,好学不厌。对经史百家之学均有所得,而且通晓绘画艺术。他推崇韩愈、欧阳修,主张以文"传道"。他的,文章,内容丰富,驰骋古今,多长篇大论。代表作如《上高宗封事》,决然表示"不与桧等共戴天","愿斩三人头竿之藁街",并主张"羁留虏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耳,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文章一出,群臣振奋,虏佞失色。
南宋赵鼎、胡铨、李光三人,都是坚持抗金主张而先后贬来海南。其中胡铨的表现尤特出,他的一篇洋洋万言的《上高宗封事》,直言指斥和议之非,请斩主和派王伦、秦桧、孙近以平民愤,正气凛凛,使朝野上下为之震动,因此而同秦桧等人结下不解之仇。据传他们南贬之后,秦桧仍在办公的一德格天阁壁上写下三人姓名,令贬地每月具报存亡情况,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赵鼎因为怕连累子孙,被迫于吉阳军(今崖城)绝食而死,秦桧死后被放还的只有胡铨、李光二人,而李光也只是死在江州归途之上,只有胡铨回到了京城杭州。所谓“阁下大书三姓在,海南唯见两翁还”,说的就是他们三人的这一段遭遇。。其他文章,如《应诏言事状》、 《应诏集议状》、 《上孝宗封事》、《与王中丞相书》,也都痛快淋漓。题跋如《跋陈了翁帖》,也写得激昂慷慨。杨万里曾为他的,集子作序,说道:"先生之文,肖其为人。其议论闳以挺,其叙记古以则,其代言典而严,其书事约而悉。"是中肯之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