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是这样葬在郏县的
2007-06-02 09:25:41
苏东坡生前与郏县并无多少瓜葛,死后为何葬在此地?千百年来一直是扑朔迷离的雾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较流行的说法大致有三。
一曰:苏东坡贬谪汝州团练副使时,喜爱其地有山,形胜类似家乡的山水,于是产生了终焉之志。写信告诉弟弟苏辙:“他日我死,贫不能归,其葬我于是。
”苏东坡在常州病逝后,家人就遵其遗命,埋葬于此。
二曰:宋朝制度规定,大臣死后,都要埋葬在京畿附近的三百里左右,一来朝廷便于监督,二来皇帝英灵便于和大臣灵魂沟通交流。当时苏辙居住许昌,遵照苏轼遗愿,就近埋葬于此。
三曰:绍圣元年(1094年)四月,苏轼从定州(河北定县)贬至英州(广东英德),途经陈留时,绕道临汝河向时任汝州太守的弟弟苏辙告别并筹借盘费,兄弟相聚三四日,途经郏县时,觉得此处酷似家乡的山水,遂约定将来终老之时,归葬于此。
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历遭磨难,早已看破红尘,随遇而安。纵观其一生,并没有刻意选择墓地之举。那么,又为何葬在郏县呢?笔者近日拜读李一冰先生所著《苏东坡大传》一书,始觉拨云见日,真相大白。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宋哲宗崩逝,徽宗即位,皇太后向氏权同听政,大赦天下,朝廷中的政治风云有所变化。是年5月,苏东坡得赦移廉州(广西合浦)安置,结束了长达3年的海南岛流放生涯。遂渡海北归,途中几经变改谪命。11月出广州至清远峡,接到诏命:“官复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在外军州,任便居住。”翌年,改元建中靖国(1101年),4月行至豫章(江西南昌)时,接到弟弟苏辙(子由)的来信,邀他全家到许昌同住,彼此有个照应。同时信中还谈到辙的季子苏远之妻黄氏病殁,打算在汝州郏城的自有土地上辟设苏家墓园,先葬远之妇于此,征求兄长的意见。苏家祖茔原在四川眉山县老泉山,但关山阻隔,路途遥远,势已不能归葬。苏辙买田汝州郏城县,子孙全家安居许昌,几已不作他迁之想,适逢远妻葬事,所以先和兄长商议葬地之事。苏轼答应前往许昌定居。且派长子迈、次子迨去宜兴变卖田产,准备搬家,自己在真州(江苏仪征)等他们。
5月,舟行至真州。苏轼约时任浙西路漕司的舅表弟程德孺及钱世雄在金山会晤。其间,谈到向太后崩逝,朝局发生变化。左相韩忠彦失势,右相曾布乘此跋扈起来,到处安插亲信,绍述之说重新燃起,马上就会变成“曾布专政”的局面。
这个形势变局的消息,使苏轼顿生警惕,马上意识到绝不能再投身到火场的邻屋去,立刻打消前去许昌的计划。于是托时任淮南路监司的黄师是(苏辙的亲家)转交《与子由书》。
信中除了解释不能前去许昌的原因外,还谈到葬地之事,让弟弟单方决定,既然八郎妇可用,自己为何不能用?苏东坡并不重视身后葬地这类俗事,就这样一言遂决。所以,他后来也就葬于郏城。
在真州,苏轼全家以舟为家。一年来的长途跋涉,已使他身体十分亏损,真州再度中暑,恶性痢疾复发,又使他元气大伤,就一发不可收了。时为建中靖国元年(1101)7月28日,享年65岁。
翌年,改元崇宁(1102年),诸子从常州扶柩至郏城钧台乡上瑞里(今河南郏县茨巴乡苏坟村),遵照苏轼生前遗愿夫妇合葬于此。
11年后,即宋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病逝,葬于兄墓之左。元朝至正年间,郏县县令杨允置其父苏洵衣冠冢于两公墓之中,故世称“三苏坟”。千百年来,前往凭吊者络绎不绝。 (乔建功)
来源:平顶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