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繁体中文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中文)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原来“岳飞网每日签到”是在积累福报“每日签到福报乐”积分前三名可开通先祖“个人公墓”一座十一月一日将迎来岳氏宗亲岳飞网月首团聚日
查看: 1649|回复: 2

[分享]和岳家有关的手艺---云南的斑铜与乌铜走银

[复制链接]
岳建兵 发表于 2007-6-6 18:2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科技史料》第!"卷第!期(!##$年):%&'—%(&
!"#$%&#'()*#+%,-%(.*#%,')/0+#.$+.%$12.+"$),)34)*+,!"-*,!(!##$)

李晓岑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北京%###'$)
摘要:斑铜和乌铜走银是云南著名的工艺品。它们工艺独特,在中国传统
金属工艺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作者多次到云南会泽、昆明等地实地调查和对
民间艺人进行访谈,获得其大致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以调查材料为基础,介绍和
分析了生斑铜、熟斑铜和乌铜走银技术背景、工艺流程、技术原理、现状。
关键词:生斑铜;熟斑铜;乌铜走银
中图分类号:./0#1!
文献标识码:2文章编号:%###0#31'(!##$)#!0#%&'0#'
收稿日期:!##$0#$0%$;修回日期:!##$0#"0#1
作者简介:李晓岑(%1("—),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博士生,主要从事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研
究。斑铜工艺品是云南的特产,因其表面有离奇、闪耀、金红交错的结晶斑纹而得名。按
制作工艺分生斑和熟斑两类。乌铜走银也是云南著名的工艺品。它们因工艺独特而受到
文物界和收藏界的重视,但民间对其技术和工艺一般作绝活保密,极少有文字资料介绍。
!###年和!##%年,笔者通过多次到云南会泽、昆明等地实地调查和对民间艺人的访谈,获
得了一些资料,以下史料就是根据这些调查资料初步整理而成的。
!生斑铜
早期的斑铜工艺品都是生斑。约起源于明末清初的会泽、东川一带,至今已有$##多
年的历史。早期的民间艺人将偶尔发现的含有其他金属结晶的自然铜块,直接锻打成片
状再进而加工制作成花瓶、香炉一类的工艺品,由于采用天然自然铜制成,所以称为生斑。
生斑铜在文献上记载极稀见,清吴大勋《滇南闻见录》有一段重要的话:
“自来铜,不可经火,须生锤成器,如锤成炉,则宝色倍于寻常之炉;如锤成镯,常
佩之可以已遗症,体中有病,则铜之色预变黑黯,若经火者不能也。铜内有砂土夹杂,
锤之易于折裂,难于光润,须加功磨洗,可悟生质之美者,不学则亦无以自成耳。”
用自然铜锤打而成,应为生斑铜,并提到这种产品容易变黑,这也是生斑铜的特征之
一,但又说生斑铜不能经火,可能这是早期生斑铜器的制造方法。民国《续修昆明县志》卷
五中也有“锤造炉瓶成冰形斑谰者,为斑铜器”的记载,因为是锤造(即锻打)而成,这里指
的应是生斑铜。
清代以后,生斑的制作以会泽县铜匠街制作的器物名声最大,特别到民国以后,铜匠
街的张姓铜匠的斑铜技艺更是名噪一时,海内外客商纷纷来购买。现在会泽县古老的铜
匠街上仍有张家的传人。据张家称,其祖籍南京,清康熙年间来到会泽,至今他家从事生
斑工艺已有!"代传人。
生斑的原料是用东川、会泽一带的生斑自然铜,即铜矿附生矿中含有其他金属杂质结
晶的自然铜。滇东北的会泽、东川一带自古就是我国著名的铜都,出产优质的自然铜。
"##!年$月和"##"年%月,笔者在会泽县对当地制作生斑铜的铜匠张兴元、张克康
(封二)和一些相关人士进行了多方面的访谈,获知生斑铜的生产工艺很复杂,有数十道工
序,但主要是以下几个步骤:
(!)选料和净化选出自然铜中的精华,并把其中的石头、碴子等用凿子剔除。生斑
质量的好坏与自然铜的纯度和品质有很大的关系。
(")锻打成型在铮子上,用铁棒和锤等工具把自然铜反复锻打,使其柔软成团状,再
打成器皿的初坯。有时还要放在旋床上,用刮刀刮去多余部分,使器物成形。
(&)烧斑选用上好栎炭(俗称钢炭),在屋内堆成大堆,将工件埋置于其中,以后让其
自然烧炼,对其通风、升温、时间等都要求很严。
(')整形经过初次烧斑后,把坯放到铮子上,用锤等工具进行锻打整形。以后还要
经过数十次反复烧斑、反复锻打整形的过程。
($)煮斑和露斑先进行煮斑处理,再在野外的自然环境中,用露水对器物进行搓洗。
(()打磨用碳粉对器物里外进行打磨处理,最后把黑灰洗去。
以上为各工匠简约所述的综合,若有不同的部件,还要进行组合、焊接等道工序,方制
作而成。
制作的工具有脚踏式旋床、铁铮子、自制木风箱、小铁锤等。脚踏式旋床上有一个焦
头,可把铜坯粘在上面车。
一件生斑工艺品的制作周期很长,往往要做一个多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一
般是师傅做撑钳子、烧斑等关键活,而徒弟则做平挫、打磨等下手活。由于生斑材质较脆,
又要经过锻打才能成型,所以废品率很高,稍不注意,前功尽弃。其中,烧斑工序是生斑制
作技术的关键,因温度过低,原料中的成分无法结晶,过高又被融化而毁坏器型。所以,烧
斑的操作过程秘不示外人,外姓徒弟也不得见。
生斑的制作工艺实际上是一个晶相再结晶的过程,即在烧斑工序中,怎样把自然铜中
含其他金属成分的细小晶粒(金属学上称为“孪斑”)长大。从金属物理的角度看,在适当
条件下,加入其他成分,通过加温煅烧等手段,使自然铜中的孪斑再结晶而变大是可以做
到的。因为在加温或延长加热时间的情况下,经过再结晶得到的是大小不均匀的晶粒,在
此情况下,由于大小晶粒之间的能量差异悬殊,大晶粒很容易吞并小晶粒而愈长愈大,从
而得到异常粗大的晶粒。所以我们见到的云南生斑铜器其晶粒长度达'—$毫米以上。
这在金属物理中曾有成功的尝试。而云南民间通过简易的工具,居然使金属中晶粒长大,
这是一项独特的成就,也是一项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金属技术。
生斑制品的特点是较薄,有焊口,斑纹较小,呈黄色,呈棱斑,有锐角,为天然构成,有
很好的折光性和立体感。由于其色彩瑰丽斑驳,金黄交错、铜中透斑。加上做工精湛,造
型浑厚古朴,使其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其产品,充分体现了滇铜之美,是云南具有代表
)$!"期李晓岑:云南的斑铜与乌铜走银
性的工艺产品之一。然而,生斑铜遇手汗或时间长久也很容易发生氧化而变黑。
生斑的产品(图!、图")主要有大多为欣赏与实用相结合的鼎、烟具、花瓶、罐、香炉以
及仿古器皿等,尤其以称为“水漂炉”的工艺品较为著名,此种香炉能放在水中浮而不沉,
是清代进贡皇宫的稀奇珍品。现在只偶见花瓶、香炉等传世品,笔者曾幸得一见,艺术价
值确实非凡。
图"生斑产品
图!老艺人张兴元与生斑制品
#$!中国科技史料"%卷
建国前,生斑工艺品就很昂贵,一般都是有钱有势的人才买得起。部分半成品的生斑
工艺品则售给昆明的著名商号“亮货行”,再由“亮货行”修饰加工、配必要的部件后转售省
内外各地,经过“亮货行”加工的斑铜工艺品,在造型上往往胜出会泽铜匠打的产品。有时
也有四川峨眉山、昆明圆通寺等有名的佛教寺庙来会泽订做香炉、佛塔等宗教用品。
由于自然铜越来越少,原料奇缺,只是在雨季时,山上发洪水才偶尔冲下自然铜,拾到
后拿来制作生斑,所以生产上很难形成规模,其工艺品已很少见。加上会泽县铜匠街上张
家的生斑制作技术又作为绝技保密,一般传男不传女、传子不带徒,此工艺技术难以发扬
光大,从!"世纪#"年代以后,生斑技术已濒于失传。!"世纪$"年代和%"年代,为发扬
民族文化,曾得到政府部门积极支持而稍有恢复,但终因原料太少,难以为继。
!熟斑铜
由于生斑原料太少,所以约!"世纪初,昆明一带的铜匠又创制了熟斑工艺品。至今
约有&""年的历史。
熟斑是在熔化的纯铜中加入适当比例的其他金属,在“混而不合”的状态下,经过一系
列浇铸成型、磨光、用化学药品着色显斑等特殊工艺处理而成。熟斑产品较厚重,无焊口,
斑纹的花型较大,呈红色。由于采用铸造方法,成型性能好,所以品种很多,多为花瓶、香
炉器皿、墨盒文具和动物造型。
民国初期以后,昆明地区斑铜工匠云集,出现不少制作营销斑铜工艺品的作坊和商
号,昆明早年有家“宝鸿号”开在福照街,所制斑铜很有特色,曾做三座“九龙鼎”,被有识之
士辗转收藏。另一家文庙街商号“造化庐”,以制作神佛像见长,其得意之作“关圣像”,做
工考究,造型优美、色彩斑澜,时人十分珍爱。当时的文献对斑铜也有所记载,如民国《新
纂云南通志》卷一四二说:“铜之本色,为红铜,工人制为两铜、斑铜、古铜、黄白铜。”
以后熟斑艺人无论从行业制度还是从原料辅料的选择上都有许多规矩,如水要下雪
天的水、辅料要某地的绿矾等等。!"世纪初,斑铜工艺品还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奖,
为云南人民争得荣誉。
建国后,最初斑铜艺人均属个人分散生产经营。&%'(年后出现企业形式的斑铜生产
组织,集中了一些精于占花、铸造、着色的老艺人进行生产,分工开始趋于专业化,品种逐
渐增多。因有向外宾送礼等任务,“文革”时仍保留生产,在云南传统工艺品中可以说是硕
果仅存。到&%("年以后,发展成为云南斑铜厂,专门生产熟斑铜工艺品,现在已成为云南
著名的传统工艺生产企业。
!"""年&&月和!""&月'月,在昆明斑铜厂周利群工程师的帮助下,并参考李增老师
傅的介绍,我们对熟斑铜的制作进行了初步的考察,得知现在工厂生产的工序与传统方法
相比,已有一些改进,主要工艺如下:
(&)设计造型用泥、蜡、石膏等材料创作出立体造型的实物,作为产品的原始模型。
现在,这道工序一般由美术工作者完成。
(!)翻模将模型用石膏翻制模具。对个别批量很大的产品采用金属合金的模具。
())做蜡型除个别产品仍用老式翻砂方法外,基本都是采用失蜡铸造法,如将加温
融化的石蜡注入石膏模内,用模具倒制出蜡型,然后将修整好的蜡型用石英砂、水玻璃涂
&$&!期李晓岑:云南的斑铜与乌铜走银
料做壳,反复涂三层,外壳经风干后,再用热水退蜡。
(!)铸造除蜡后的空壳,经焙烧到一定温度后待用。再在熔化的纯铜中加入适当比
例的其他金属,掌握火候,在“混而不合”的状态下及时在空壳中浇铸成型,需把铜液填满
原来蜡占的空间,浇注铜液的速度需先慢中快后再慢。冷却后,即可击碎外壳,取出铸件。
(")焊接组装复杂铜件需要组装的,可分部件拆散,分别进行浇铸加工,然后以铜、
银、锡任何一种金属焊接。也可冷铆或者热铆。
(#)整形制作将铸件进行打磨,又分粗锉、细锉、抛光等手续,特别要对砂孔进行处
理,这起到出形、光洁、“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的还需要对铜件进行镂空雕刻、焊接组装等
手续。($)表面着色处理整形制作完毕的工件,用化学药品或其他有机物进行浸泡、加热
的着色工作,“美容”后显现铜斑。这是整个熟斑制作的技术关键,又称“显斑工艺”。
以后即可根据斑铜器的造型和风格,配各种形式的木底座,再包装出厂。
熟斑的关键在于“显斑”,即表面的局部着色工艺。这主要是一个化学过程,而不是生
斑工艺的金属物理过程。熟斑的斑纹可大可小,有梅花纹、片状斑、锯齿纹、细花纹、颗粒
状纹等各种斑纹,称为“斑花”,各种“斑花”纹饰的形成全靠配方和技术操作的熟悉程度。
而斑铜因纹饰的不同,其收藏价值也往往有差异,如梅花纹的收藏价值就很高。熟斑的
“斑花”多呈红色,有樱桃红、粉红、紫红、古铜等颜色。其中以樱桃红为最佳,但其技术要
求高,亦不易得。
铜器表面的着色,从近代以来,就是云南铜铸业的一个重要内容。工匠们精于此道,
创造了两套铜器的着色方法。大致的方法都是加入有机物、对器物进行浸泡、再进行热处
理等步骤。除红色外,还可形成青蓝、板栗、菜叶绿、茄紫、黑等颜色。这对传统铜器的着
色方法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熟斑的另一个特点是多采用云南传统的失蜡法,这种方法在两千年前的古滇国就十
分盛行,它可铸出形状十分复杂、多姿多彩的产品,从而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建国后,为提高产生率,改变了传统的铸造工艺,由于新技术不成熟,产品曾一度出现
“生疮冒点”的问题。现在通过技术攻关,酸碱结合较好,克服了此缺点。做一件工艺品的
时期也从%个多月缩短为&—!天。
目前熟斑已发展到数百个品种,包括动物、人物、花卉、瓶罐、炉尊、壁饰、器皿等六大
类的斑铜系列产品。熟斑珍品也硕果累累,如有云南文化风格的铜牛虎案,其他如孔雀、
十二生肖、大犀牛、仿古牛、五型炉、孔雀明王与如来佛像等。一些产品被国家定为工艺美
术珍品永久收藏,也有一些作为我国政府馈赠外国嘉宾、国家元首的礼物。产量也逐渐增
加,以前一年只生产几百件产品,现在一年可达$'''—('''件,已成为云南标志性的旅游
产品。过去是外贸的需要多,现在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已是国内客商买的居多,并且比
例越来越大。
生斑和熟斑的主要区别在于生斑有很强的折光性,在不同的角度光线有变化,而熟斑
则没有折光性,光线无变化;生斑的斑点有立体感并闪烁耀眼,似镶入赤金色的晶体,自然
而晶莹。熟斑的斑点是着色才能显斑,斑点无立体感而色暗;生斑是锻打而成,熟斑是铸
造而成。生斑的尺寸受限制,熟斑的尺寸则可任意做得可大可小。作为工艺品,生斑的价
值要高得多,熟斑不过是“人造斑铜”,是生斑的一种不得已的代替品。生斑惟一的缺点是
)#%中国科技史料)!卷
表面怕氧化,遇手汗或时间太久容易变黑。
!乌铜走银
乌铜走银也是云南的一种著名工艺品,约创始于清雍正年间,为滇南石屏县的岳姓所
创制,至今已有约!""年的历史。
云南很早就出现以金和铜化合而成的“乌铜器”。如清代《云南风土记》中有大理出产
“乌铜”的记载。民国时期,对乌铜走银的记载较多。如民国《石屏县志》卷十六说乌铜是
“以金及铜化合成器,淡红色,岳家湾产者最佳。按乌铜器始惟岳姓能制,今时能者日众,
省市肆盛行,工厂中有聘作教师者。”这里提到乌铜是铜和金的合金,即民间所谓乌金,其
表面墨黑细润,价格不菲。《续修昆明县志》卷五中有“其造墨匣及小件炉瓶,质如古铜,而
花纹字画以银片嵌入者,则为乌铜器,且又有乌铜走银器之称。”民国《新纂云南通志》卷一
四二记载了乌铜走银器的工艺:
“甲于全国乌铜器制于石屏,如墨盒、花瓶等,錾刻花纹或篆隶正书于上,以银屑
铺錾刻花纹上,熔之,磨平,用手汗浸渍之,即成乌铜走银器,形式古雅,远近购者珍
之。”
以上大体上概述了乌铜走银制作的工艺过程。
据笔者近年来查阅有关资料,及对有关科研人员和艺人的调查,复原出乌铜走银的大
致工艺如下:
(#)炼制乌铜用优质铜和一定比例的黄金熔炼成乌铜,然后以锻打、碾压等方法做
成乌铜片。
(!)刻图案在乌铜片上,用手工描绘所需要的图案纹样或文字,线条应流畅准确,再
用錾子刻出各种图案花纹。刻的深度根据乌铜片的厚度而定。
($)填银屑用银屑填充到图案处,以“走”满为度,经化学处理和热处理。银线与乌
铜就熔为一体了,此步骤为整个乌铜走银过程的技术关键。
(%)成型再把乌铜片进行成型处理,或将制作好的乌铜片焊接组装在已设计制作好
的铜件相关部位上,使其成为一件完整的器物。
(&)抛光冷却后,再手工打磨,进行清理抛光。现在多用砂纸或砂轮作抛光处理。
最后用手掌捂起,边捂边用力擦,手掌越大的人,捂的效果越好。通过长时间的手汗侵蚀
作用,使乌铜器的表面氧化,坯就呈乌黑发亮的状态。这道工序也有相当的技术要求。
乌铜走银的技术关键在于“走银”工序,即怎样把银走到乌铜上,不掌握适当的化学处
理和热处理技术,银将脱落,或乌铜坯将被破坏。从金属技术来说,把铜走到铁上较容易,
但把银走到铜上,确实有相当难度。因为铁的熔点为#%""',铜的熔点为#"(%',铁与铜
之间有$""'的差异,铜容易在铁片上熔化;而银的熔点为)*"',与铜只有#$"'的差异,
若铜中加有锡,熔点还将再降低。这样,当银熔化时,铜也面临熔化。
所以,民间艺人制作乌铜走银时,对此步骤的操作历来秘不外传,例如石屏岳家,即使
是家庭成员,也只传儿子和媳妇,不传女儿和女婿。
乌铜走银技术的另一个技术关键是表面光泽的形成。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
究所韩汝玢教授曾对乌铜表面工艺进行过研究,发现铜金等合金在弱有机酸溶液中浸泡,
$*#!期李晓岑:云南的斑铜与乌铜走银
表面均可形成致密乌黑有光泽的氧化膜。经!射线分析证实是一种氧化物,可以认为乌
铜的表面黑色是由于形成某种氧化物所致。而表面氧化膜的光泽是由于某种金属元素起
作用。以上研究对理解乌铜走银器表面光泽的制作工艺有启发意义。
乌铜走银还有一个技术关键是原料的配方问题。但西方的文献中可得到此一技术的
线索。因为云南乌铜走银器曾作为工艺品,在清代和民国时期被带到西方,其着色技术引
起了欧洲一些化学家的重视,并进行过化学成分分析,结果为铜金等多元合金。所以,除
铜和金元素外,还有少量的其他元素渗入。
整个工艺制作完成后,在庄重深沉的黑底上衬托着银光闪闪的灿烂饰纹,器物呈现黑
白分明的装饰效果,光泽秀丽,加上器物上有书法绘画的艺术,显得十分古雅,令人爱不释
手。也有走上金屑为线条的,装饰效果为黑黄色对比,就称为“乌铜走金”工艺。
乌铜走银的产品多为器皿、小花瓶、笔筒、墨盒、烟斗、玩物等,著名的有紫檀古瓶。图
案常为八仙过海、梅兰竹菊、花鸟虫鱼、飞禽走兽、龙凤鹿鹤等,现在所见的民国时的作品
常常刻工纤细,刀法纯熟,形象雍容华贵,极具观赏性,往往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些工艺
品因材质贵重,身价亦不凡,在国内外广为流传,深受文物界和收藏界的重视。清末的云
南状元袁嘉谷先生曾在《异龙湖歌》中称赞说:“器精称乌铜”。它是云南的一种著名金属
工艺品。
[light]民国时期,石屏的岳氏在昆明文庙街开设铺店,进行生产,乌铜走银的生产中心从此
从石屏转移到了昆明,在云南的工艺品生产中影响一时。
[/light]但以后原料不足,生产渐渐凋
敝。"#$#年,政府有关部门曾组织乌铜走银器的传人苏继承生产乌铜器的器皿数个,以
后又组织艺人在云南斑铜厂生产,昆明工艺美术研究所的艺人杨用宾等人还制作了一些
较好的乌铜走银器物,如杨用宾制作的乌铜走银“大观楼”画屏,曾一度陈列于北京人民大
会堂云南厅。而一些用乌铜走铜制作的文具和工艺品,还多次作为国家礼品赠送国外高
级政府官员。
%&世纪'&年代,昆明斑铜厂还进行了乌铜走银与斑铜结合的尝试。如一件名为《孔
雀冥王》的工艺品上,就有斑铜红、乌铜黑,乌铜上还走有银和金的图案。这件工艺品被轻
工部作为国家工艺美术珍品永久收藏。
但一般认为,乌铜走银工艺品仍以建国前岳家生产的质量为最好,由于岳家绝后,可
能有的关键技术已失传,虽然建国后到近年来在昆明出现了一些乌铜走银的产品或仿制
品,但与原工艺相比,表面淡暗无光,色彩对比不鲜明,质量仍相差较大。
()"中国科技史料%(卷
!"# $%&&'#( )%**#+ ,-( .',/0 )%**#+ 12- !"+%23" 45&" 65'7#+ 5- 82--,-
!" #$%&'()*
(!"#$%$&$' ()* $+' ,%#$)*- )( .'$/00&1- /"2 ./$'*/0#,3"%4'*#%$- )( 56%'"6' /"2 7'6+")0)1- )( 8'%9%"1,8'%9%"1+,,,-.,:+%"/)
9:;&+,/&:/&001)2 (&33)4 %*2 51%(6 (&33)4 47* 084&798 :$08 ;$1<)4 %4) =%>&7; 8%*2$(4%=0 %40$(1); &=
?7**%* @ a*$b7) :$08 4);3)(0 0& 08)$4 0)(8*&1&9c,08)c &((73c %* $>3&40%*0 3&;$0$&* %>&*9 d8$*%’; 04%2$'
0$&*%1 >)0%1 8%*2$(4%=0; @ e%<$*9 9&*) =&4 >%*c 0$>); 0& e7$f),g7*>$*9 %*2 &08)4 31%(); &= ?7**%* 0&
(&*27(0 &*'08)';3&0 $*<);0$9%0$&*; %*2 8%<) $*0)4<$):; :$08 =&16 %40$;%*;,08) %708&4 9&0 0& =&4> % 4&798 $2)%
%5&70 08)4 34&27(0$&* 0)(8*&1&9c %*2 ;6$11 @ h%;)2 &* 08) >%0)4$%1 &= $*<);0$9%0$&*,08$; 3%3)4 54$)=; %*2
%*%1c;); 08) 0)(8*$(%1 5%(694&7*2,0)(8*&1&9$(%1 34&();;,0)(8*$(%1 34$*($31) %*2 34);)*0 (&*2$0$&* &= 4%:
>&001)2 (&33)4,:4&7980 >&001)2 (&33)4 %*2 51%(6 (&33)4 47* 084&798 :$08 ;$1<)4@
<#= 4%+(;:4%: >&001)2 (&33)4,:4&7980 >&001)2 (&33)4,51%(6 (&33)4 47* 084&798 :$08 ;$1<)4
责任编辑:艾素珍
! " " #年
第! $卷
第!期
(总第%%期)
! " " #年
第! $卷
第#期
(总第&""期)
! " " #年
第! $卷
第$期
(总第&"&期)
第二十四卷第二期二〇〇三年六月
第二十四卷第三期二〇〇三年九月
第二十四卷第四期二〇〇三年十二月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主办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主办
ij+k期李晓岑:云南的斑铜与乌铜走银
 楼主| 岳建兵 发表于 2007-6-20 18: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我知道和岳家有关的手艺还有阿胶/酿酒/皮影等等

好像本话题转到"兄弟围炉"里去更好!

麻烦版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广湖 发表于 2007-10-5 04: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健兵宗亲的话,应该转到"兄弟围炉"里去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中文)

本版积分规则

嗨!您好:
欢迎来到 岳飛网。
我的名字叫丫丫
很高兴能够为您服务!
如果已经注册【请立即登录并按丫丫提示一步步完成我就不会再来烦您了】
还没有账号请【实名注册(中文)】

手机版|小黑屋|岳飞网 |打赏 |岳飞网动态43090302000031

GMT+8, 2024-11-25 01:00 , Processed in 0.16613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